登陆注册
842600000004

第4章 导论 (4)

封建社会用于西方是合适的,但用于中国就不合适,一旦用的不合适,那接下来包括制度层面、文化层面、观念层面就跟着错了,所以说,大家学这个学科不要动不动就说什么封建社会、封建文人,说这些话是需要证据的,不是想说封建就说封建,而是必须证明。与这个观点相关联的就是中国人曾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论证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你的观点是认为中国传统时期从秦代开始就是封建社会,那么你就会去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寻找资本主义萌芽。

萌芽在哪个时候出现呢?经过学者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说明代中晚期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从而在思想史层面就得出此一时期是中国的启蒙主义时期,但可惜的是,这个判断也被驳倒了,在中国古代既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封建社会,那么必然的结果也就根本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很多人研究明代中晚期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都用这个社会性质判断作前提,从而得出了很多符合西方"启蒙时代"特色而不是符合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本位的结论。为什么社会性质的判断这么重要,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社会到底是个什么社会?我们具体讲先秦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因为先秦就奠定了中国最根本的东西,包括社会形态、观念世界、价值准则与思维风格。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内容

下面交代一下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内容。虽然我写的题目叫中国古代文论,但大家不要把这个名字看得太重,前面讲了这么多就是要你们完全不要被这个名字所左右。那么,具体的内容应该怎么分,或者分多少,这个有不同的分法。有的人是从体裁来分,有的人是从它的基本问题来分,即按照创作论、鉴赏论、本体论来分。实际上我觉得还是应按照中国原有的东西分,它有诗就是诗论,有词就是词论,有曲就是曲论。

(一)诗论

第一个是诗论。诗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里面最丰富的部分,因为诗文是文体里最受尊崇的,词、曲、小说、戏剧在古代文体里,地位都不高。正因为诗的地位最高,所以关于诗的讨论最多,从先秦开始即不绝如缕。整个诗论具体的东西我们后面各章会讲,今天只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诗的最核心的观念。核心的观念就两个,第一诗言志,第二诗缘情。诗论里面无论具体讨论层面怎么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就是诗言志的问题,其他都是根据这个发散出来的。首先谈一下志和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诗言志,一方面又是诗缘情,这就为二者拉开距离甚至于对立起来提供了可能性与条件,过去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教学流行一个说法,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突破了儒家诗言志观念的束缚,进入到诗缘情的时代,然后得出结论,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抒情的时代。我想,现在很多人也还是这么认识的。

"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出自哪里?陆机《文赋》。《文赋》这篇文章又收进了萧统编的《文选》中,而在唐代,《文选》有个李善注。李善注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注的呢?"诗以言志,故曰缘情。"这句话是说,正因为诗是言志的,所以诗也缘情。二者是统一在一起的,不是现代很多人强行论证的魏晋南北朝是个文学自觉时代,就把志和情二者对立起来的这种关系。这种论证把魏晋南北朝与汉代对立起来,因为把魏晋南北朝认知为抒情、缘情时代,即"文艺复兴"时代,从而就有人把汉代认知为"中世纪"。这个方式的论证基本上连个感觉都不是,西方谈一个东西都要分两个层次,要么叫意见,要么叫真理,中国学界很多人谈的问题连意见都达不到。实际上,志、情二者的关系,正如刚才我引李善注"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所说的,二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传统中的基本态势是情、志相对分离而又情志合一、情志兼尽。

那么,为什么诗言志这个观念又是诗论中最核心的问题呢?这就涉及志的内容了。中国古代讲志,一定是从个人到天下。二者之间必须循环往复地循环作用,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个人,这是古代人强调诗言志的时候最核心的内涵,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基本精神,动不动就要以天下为己任,所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个人的诗写的虽然是个人情感、个人遭遇,但更要从个体出发而体现天下关怀与天下政治的观念。这个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写诗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娱乐,诗是关乎天下的大事,这当然是陈义甚高了。为什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几千年传唱不绝?关键就是杜甫这首诗后面的那句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没有这句话,这首诗就不是伟大的诗,就停留在个人的恩怨牢骚的抒发上了,但杜甫并不是这样,为个人而怨当然合理,但从为己而怨走上为天下而怨,就是诗的位格的提升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就溢于言表。古代中国虽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强烈的宗教情怀与悲悯,但是有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怀与悲悯,而这种人文情怀就是"志"了。所以,总体而言,诗言志里面的"志"包含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个人和天下。

但要注意一点,这里所说的天下,不是指称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西方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观念,中国古代流行的是天下观。天下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非常模糊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地图不是很好画,民族国家观念下面就要画个明确的边界线,天下观,这个天下随时可以向前推进几百公里甚至于上千公里,也可能后退几百公里甚至于上千公里,边界是波动的。但要注意一点,这还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观。传统中国除了有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观,还有文化意义上的天下观,凡是服膺华夏文化的就成了文明的民族,不服膺华夏文化的则为蛮夷,这一点在古代叫做夷夏之辨。传统中有个观念,什么东西都可以亡,但有个东西不可以亡,文化、文明不能亡。顾炎武在谈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时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在顾炎武看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匹夫没有责任。但亡天下则匹夫之贱都有责任了,"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天下就是把文化亡掉了,礼义廉耻都亡掉了,人已经不是人了,就是把文明亡掉了。中国古代只要不亡华夏文明则心里没有那么焦虑,但如果亡了文明,就不能接受了。在传统中国,士大夫裹挟于王朝政治,又指向超越王朝政治的天下观之下的天下政治,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是要为天下政治而奔走呼号,所以学习古代的东西,大家要区别一个东西,就是王朝政治和天下政治。作为诗人,写诗言志,那是代天下立言,为天下有道而奔走呼号。这是理解传统"诗言志"说的时候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

(二)词论

词在唐代中后期产生,唐代有词但无论,论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出现词论。整个中国古代,无论在宋代还是清代,其实词论主要分两派,一派就是严格意义上的音律派,另一派是突破音律的文词派或者叫做改革派。音律派主张依声填词,严格遵循音律规则,先有音律再有词。李清照有句话"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词和诗不是一回事。在宋代,对音律的强调特别厉害,他们强调音律的优先地位,认为这才是词坛的正宗,苏、辛词反而是别出,不是正宗的东西。词论里面主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到底是以音律为主,还是以词为主,以此自动分为两派。苏、辛这群人抱负大,才气也大,常常不受音律的束缚。正因为不受音律束缚,以文词为主,这才有了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苏轼就是以诗为词,到辛弃疾时,差不多接近于以文为词,把词写得像散文。这是词论为什么分两派的最根本的原因。到清代其实也仍然是这两派,只不过名字不一样而已,但基本观念是一样的,只是清代对词的讨论更深入了。

词不仅有音律的规定,还有另外一个传统的问题,就是词最初就被人们目为艳科,局限于花前月下,以艳词写艳情。后来,人们逐渐变革词的艳科特色。北宋之后,不少人写清丽之词,脱去不少浓艳的脂粉气,到柳永就开始用词写市民生活,写一般的城市生活,苏轼、辛弃疾等不仅写一般的市民生活,还写战争,还以词言志。词在音律派看来,用不着去关心这些天下大事,这些有诗去完成。词乃是抒发诗不能或者很难抒发的那些情与情绪,用缪钺先生的话说,词乃是抒发"细美幽约"之情的,故而传统时代人们对词的主流定位是很不同于现代人的认知的,词就在它艳词艳情的范围内,在人的私领域发挥功能。相对而言,诗是完成公领域之事的情志抒发,所以说诗的"志"一定要和天下关联,而词就不必了,词就完成私领域的事情,实际上就是私领域里面的高级娱乐。这种认知,现代人可能不同意,但这确实是传统时代的主流认知,当然,这并不妨碍有人用词去言志从而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同类推荐
  • 青鸟晨歌

    青鸟晨歌

    世上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很短暂,自然与人的融合同样短暂。5分钟后,它不再响应,牢牢紧贴树干不动,似听出或看出我非同类。为安全计,它完全化身树的一部分。如此做法,属自保习性,往往在天敌眼前蒙混过关。我叫啊叫啊,叫了很久。同样,它把自己当成树也当了很久。最后我看看表,已过两小时,实在挺不住,举相机迈前一步。一直背对我的它像脑后长了眼睛一样,马上振翅起飞,落在10米外的小树上一动不动。只有10步远,还过去吗?它明摆着想引诱我再过去,用它那一动不动的魔法跟我再耗两小时。这才明白它真用心,它鸣叫并非表达愉悦情绪,而是向伴侣报警并兼有吸引我注意力的作用。
  • 解密中国大案(四)

    解密中国大案(四)

    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 茅盾散文选(走进名家 重温经典)

    茅盾散文选(走进名家 重温经典)

    本书是茅盾散文精选集。茅盾先生说:“这些文章,就好像日记账,文字之不美丽,自不待言;又无非是平凡人生的速写,更说不上有什么玄妙的意境。读者倘若看看现在社会的一角,或许尚能隐约窥见少许,但倘要作为散文读,恐怕会失望。”先生所言,自然是谦虚文辞,其实他的散文笔触细致入微,一字一句源于日常又超越日常,他所描述的人物与社会直到现在依然展现在我们的身边。这些文章是他一生的记事簿,亦是大千世界的速写本,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 红色学者:思想与人生的传奇之旅

    红色学者:思想与人生的传奇之旅

    如今健在的老一辈学者中,早年曾经参加过革命斗争的,为数已经不多,现年已经74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梁志学研究员乃是其中之一。梁先生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受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其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在今天年轻一代学子们的眼里,已是一个个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趣闻故事。2004年底,梁先生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讲演,与该校哲学系的部分老师、研究生进行了座谈。梁先生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谈及学术思想与学人故事,滔滔不绝引人人胜。他的谈话里包含了很多学术史价值非常丰富且已鲜为人知的内容,对后辈学人定有裨益。
  • 都将诗情付酩酊:古文人之酒趣

    都将诗情付酩酊:古文人之酒趣

    醉意似乎向来都青睐文人墨客。没发明酒的时候,以诗歌醉人,酒的问世,诗情与醉意通常都纠缠不清了,那种迷蒙的状态,让得意神采飞扬,给失意抹上酡红,人生得失各尽欢。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本书着重描绘文人墨客与酒纠缠的故事,从魏晋起笔,顺笔而下,直至民国,文人醉眼阅世,不失本真性情。
热门推荐
  • 做个好人并不难

    做个好人并不难

    本书故事贴近现实生活,极接“ 地气儿”。《忠村的故事》讲述在拆迁过程中,拆迁 户其实可能是你的恩人的故事。《花只因为你而开》 、《玫瑰胸针》讲述一束枯萎的花和一枚小小的胸针 改变个人命运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真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做个好人并不难》的作者是吴宏庆。
  •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为了探知孩子对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究竟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一位学者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出炉后,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孩子对家庭和父母的要求放在首位的不是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太在意,他们更关注的是家庭精神生活,家庭氛围和父母对他们所采墩的态度。孩子心目中的理想家庭有着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他们最讨厌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氛围。
  • 触摸世界

    触摸世界

    灵遁者,诗歌集《触摸》。可以触摸,却无法得到。对于我来说,诗歌是水。他存在的形式像是雾气,我分明触摸着,却感觉它模糊,就像我思想的一瞬间。一瞬间的美,一瞬间的悲,一瞬间的悟,可是有谁知道。这样的一瞬间,其实包含了你过去的10年,20年的情思。
  • 三国之妖才

    三国之妖才

    中午,太阳晒着吕睿的屁股,掌门令牌被吕睿的脚趾勾着!徐庶在门外说:“大人,丞相又找你了。”房内,曹节摇晃着吕睿说:“夫君,快起来,父亲又派人找你来了!”“爹爹,曹丕舅舅找你上朝呢!”“咳咳,苦命啊,又要上朝,哎,没办法,为了家人,谁叫一个是我岳父,一个是我大舅子。”曹操:吾婿多谋,孤百年后,可为托孤之人!诸葛亮:大魏鬼才郭嘉,毒士贾诩,智计荀攸,王佐荀彧,狼顾司马,吾皆不惧,唯妖才吕睿乃我大患!孙权:江东基业,毁于一江湖游侠!陈寿:文信侯,吕睿,字不凡,性懒惰,智计百出,天下俊杰!80后吕睿穿越三国,当个妖才谋士,弄个掌门玩玩,搞个候爷当当,没事弄下发明,欺负千古风流人物........等等,更多精彩,尽在三国之妖才
  • 梦境归来做才子

    梦境归来做才子

    曾梦见格莱美放声高歌,曾梦见嘎纳手捧金棕榈,曾梦见诺贝尔颁奖现场发表演讲,曾梦见建国初期全民一心,曾梦见武侠世界江湖逍遥,曾梦见末世来临丧尸横行,曾梦见仙佛争锋踏剑遨游......梦想照进现实,梦境归来,传奇人生从此刻开始!天籁之音,如椽巨笔,演技非凡,才高八斗,点石成金,这都不是梦想。歌坛天王,畅销作家,国际影帝,著名导演,商界巨擘,莫正阳集于一身!国民才子,霸道来袭!
  • 老春水

    老春水

    《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每读这段,都确信自己亦难脱情之所钟范畴。流行歌曲里的“忘情水”,是不可能取来的,即便有,我也不会喝。在春光春色春水里,让我的情感涟漪至老不绝吧!写文章,需要用情,但最忌滥情。为文时,控制感情,少用形容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春水可以晃动荡漾,但不能泛滥,泛滥即成灾害。文字亦然。那么,就认认真真听天由命地生活,小小心心克制冷静地用情。春水无尽,长流到老。
  • 豪门贵公子

    豪门贵公子

    “给我生个孩子吧。”她红着眼睛,“你是坏人,我不给坏人生孩子。”他俯下身子深深望进她波光潋滟的眸里,笑,“我是坏人,你是坏女人,我们是绝配,所以生出来的孩子绝对不是池中物。”*套用杜程程的话来说,你家顾方泽,就是一容貌万年女王受,气质腹黑兼帝王攻。在他的人生信条里,只有十六个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语无伦次版简介】1、强大到变异的女主与腹黑妖孽到变态的男主。(相信我,强大与腹黑,是需要成长的)2、小虐,大部分比较温馨,男女主非善类,腹黑与腹黑的激烈PK,扑倒与反扑倒的誓死决斗。3、前面慢热,到了后头,会渐入佳境哒。4、两只装小绵羊的狼扑倒与反扑倒,再扑倒再反扑倒的故事,故事可能狗血(纯洁友爱的奈奈亲切地微笑:小朋友要记得蒙眼看喏……)情节可能会比较精彩,当然,虽然文案比较小言,但本质上不童话不穷摇~5、此文伪温馨清水,实乃强取豪夺文也。【原创版简介】她是知名电视台金牌主持人,他是伪善的豪门浪荡公子哥。游走于都市钢铁森林中,抛眼一笑,只为放纵自由。所谓欲望,所谓爱情,不过是一场游戏。*【小言版简介】她与他,前一刻还在床上“红帐翻涌春宵无边”,下一秒就能呼吸平稳翻身下床穿衣各自工作,如同陌路。她与他,不相爱,却相守。只因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对话版简介】她摇摇头,笑得疲惫的说,“程程,你不明白他。以前我错了,其实他才是最骄傲的,他的爱情很骄傲,骄傲得容不得一点点瑕疵,所以这次,他是真的不要我了。”他道,“因为我爱你,所以我给了你伤害我的权利,你要记住,我不爱你,你什么都不是。”太恨了,所以没有力气再去爱。越得不到,越想要,越想要,就越得不到,所以他宁愿静候于原地,用风筝线将她拉住,让她可以飞,可是永远逃脱不了他的掌控。面对苏唯一,你永远都会自乱阵脚,而面对我,李涟漪,你装傻的功夫是一等一。我无法肯定你是否对我有感情,可是我愿意等,最开始喜欢上你的是我,到了最后,你还是我的。【总结版简介】说白了就是一智商120情商0的落难公主让腹黑英俊的伯爵BOSS拆吞入腹吃干抹净充满奸情狗血天雷的有爱故事~【友情提示版简介】作者是个三观不正的无良人士,恶趣味极多,RP负值,思想也8纯洁,偶尔会在文里埋个小地雷~不过坑品还是不错地,既然开了坑就一定会填完,可以放心跳哈。====
  • 惠姓春秋

    惠姓春秋

    400年前,西班牙人门多萨写完《中华帝国史》,发出“中国社会是世界一个奇迹”的感叹,感叹“统一始终是中国的主导”。黑格尔比较各国历史后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中外历史学家共同思考,在中国以外的世界里,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封建的大帝国,但它们分裂后,再没有统一过,而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合分分,“合”,始终是主旋律,这是为什么?答案是纷呈的,其中中国宗族的族规思想与国家维系的思想体系大体协调一致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姓氏产生最早的民族,其起源可上溯到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糟粕,更多的是精华。
  • 冰山总裁莫纠缠

    冰山总裁莫纠缠

    几年前害她莫名被解雇的罪魁祸首,本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可这个处处难为自己的顶头上司又是怎么回事?“女人,你用一辈子报答吧。”“很抱歉,我的一辈子太贵,你买不起。”
  • 户籍:安居乐业时代

    户籍:安居乐业时代

    夏、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行政区划,夏、商、周代采取中央王朝与各部落联盟分土而治的方式;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兼并战争的加剧,各诸侯国对疆土采取分层划区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最初处于萌芽阶段,至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则与兵籍、赋籍、地籍联结在一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