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知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它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和我们的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换句话说,知行合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灵的修行。
传统的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善恶关乎行的善恶,所以儒家最为强调的是致良知。你得学好,不能学坏,一旦学坏了!你的行为也就是坏的了。“王阳明”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开创了中国儒家学说的新天地。
王阳明的基本主张是知行合一,大概的意思是说,不管是人的知和行,本源自于自我内心的道德律令,都是心的本体,知行是同一个功夫,不可脱离,也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有良知,就要按照这个去做,不去做算不上知。
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要是我想做一件坏事,那就立即去做吗?王阳明很显然已经考虑到这个逻辑的黑洞。其实,儒家学说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良知良能,就是人类在内心深处的善念。
战国的时候,庄子说过一句话“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是物理这两个字出现比较早的一次。后来南宋的朱熹又提到过格物穷理,这里“物理”两个字都有了,即便我们要格物,然后追求知识,追求理论。
[礼记.大学]中曾提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是感通,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明朝的王阳明则认为格物是“看物”。
可惜的是中国近代推崇王阳明的人很少,反倒是RB明治维新的那些重要人物,像“西乡隆盛”“伊藤博文”,还有“东乡平八郎”这样一些人都非常崇拜王阳明。RB在现代战争中学会了以战养战,而那时的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只是口号空谈。
近代RB能迅速窜升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基本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但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日帝明治的政治手腕有多少过人之处,也不是因为德川家族无能,而是因为当时RB人明治维新的很多重要人物都充分效法了王阳明。
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说法,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最终,RB人就靠王阳明的一部[心学],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成功实现了明治维新,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度!
王阳明到底教会了RB人什么呢?导致RB人对他如此的推崇。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叫了“庵”的RB人。王阳明生前曾与一个名叫了“庵”的RB和尚有过交往,时间是在明朝正德八年,王阳明与带领RB一个贸易使团出使中国的“了庵禅师”在宁波结识。
两人还在一起讨论了佛家学说,王阳明给“了庵”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宣传了自己的“心学”思想,没了庵准备回国时,王阳明写了一篇[送RB正使了庵和尚归国序]的文章为之送行,这也证明了“阳明心学”从此时就已经传入了RB。
而阳明心学传入RB有史料记载的时间应该在王阳明去世八十多年后,他的代表作[传习录]在1602年传入RB。在幕府时期,儒家理学是RB的官方之学,阳明学传入后,通过“中江藤树”“佐藤一斋”和“大盐中斋”等一系列RB学者先后传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此阳明心学在RB开始崭露头角。
而阳明心学对RB最大的作用是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在RB明治维新时期,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过阳明学,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说法。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因此有很多人认为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所以说,这也是RB人至今都非常推崇阳明心学的重要原因。
思想和文化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茫茫宇宙,浩瀚苍穹,在这个漫长的时空中,究竟还有多少魅力等待我们去挖掘和阐扬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和使命。然而,在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钻研学问了。
“千鹤”自小所授的教育即是传统的,也是只有精英贵族才能掌握的知识,其中最为重要的即是“知行合一”。昊天也阅读过“王阳明”的著作,他的“师傅”刘明哲可以说是阳明学说的粉丝,昊天小时候第一次以武伤人闯下大祸时,他的师傅就是引用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来教育他的。可问题是;知道和阅读过不等同于掌握了这里面的知识,掌握了里面的知识也有一个灵活运用的问题……
昊天现在的问题是价值观错位导致的逻辑思维不清,“慈善”可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这不同于“捐款”,如果只是捐款捐物那就简单了!有专业的人和相关部门会将后续工作做好。我们只需要等待结果就好啦……!
而他现在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解决问题的建议,也就是具体的方法。二是如何实施自己又能做什么?因此基于这两点来看,这根本不是昊天这样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大男孩能考虑周全的事情。
那“阿鲁古”大哥为什么要昊天帮他想想办法呢?当然是想通过昊天去找其他人来一起想办法,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他的姐姐“千鹤”。这一点“千鹤”当然也看得明白,只是这事本身就是以善念为前提的,并没有个人利益在里面。又能借此段练一下弟弟实际分析事物的能力,这对于“千鹤”而言又何乐而不为呢!
良久之后,“千鹤”才教导着说道“这件事急不得……着手处应分清楚轻重缓急,首先要根据相关政策与发展规划,在商议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应该分为近期的和中长期的!这就是我说的轻重缓急。近期是调研和摸底,调研工作中自然也包括政策工具在内的所有宏观性问题。对当地多发性疾病和适龄儿童进行初步统计,这样才能知道需要配备多少医疗资源,以及需要多少教师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千鹤”顿了顿又继续道“中长期计划的目标,是要根据调研摸底结果才能制定的!而中长期的计划中主要包括二点“人”和“钱”,从长远处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培养蒙族人自己的医生和教师。
这么做有二点优势;一是了解当地生活习惯语言相通,无论是就医还是教学这一点都非常重要。二是这些人留得下不会走,否则只有一堆医疗器械和教学桌椅,这些东西捐的在多有什么用?只有将这些先弄清楚才能知道大概的“预算”也就是钱??……。而这钱也有轻重缓急之分,根据计划每月或每年以及今后的每年需要投入多少?当地政府能补贴多少?缼口有多少?他们自己又能筹集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