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看着火盆里燃起的青烟,是的,这寺中苦味的日子宣告结束了。老师父回过身来,看着小和尚说:
“你与众师兄不同,他们原有俗家姓名,只你是无名无姓的,现在为师赐你姓‘吴’,单名‘言’字。”
小和尚跪下谢恩。
“承蒙师父多年养育之恩,现又赐名赐姓,此生无以为报,请师父受弟子三拜。”
小和尚含泪跪拜,头头见响。老师父对众师兄说:
“小师弟不晓人间事故,下山后,你们要好生看待,也不枉你们师兄弟一场。”
“这是自然,还请师父放心。”众人应道。
众师兄与小和尚准备起身,老师父与众长老回转后堂,其余僧众一起送出寺门,并鸣钟为他们践行。
小和尚他们出得寺来,听着寺内的钟声,仿佛再和曾经的自己告别,又仿佛自己即将重生,这一刻真是百感交集。
众人一路走,一路思想下山后该去往何处。众师兄都是半路出家的,本有归处,只是这小和尚在人间无亲无故,不知该去向哪里,又不知该同哪一位师兄一起。陡然怀念起寺里来,不用操这许多的闲心。
众师兄有的准备回旧乡看看,有的准备去投奔亲戚。小和尚正不知该去向何方,突然一个师兄走上来说:
“小师弟你想好下山之后去往何处了吗?”
“我也正在犯愁,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对人间的事物也不了解,还请师兄多带挈带挈。”
“师父临行前吩咐要多照顾你一点,自当尽心。我父母已亡,也没啥亲属,要不我们日后就做个伴,可好?”
“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正是这位师兄与小和尚约定好了,日后才生出许多事端。
众师兄与小和尚下了山,山水依旧,与小和尚第一次下山时并无不同,只是春去秋来,岁月都在众人身上留了些痕迹。小和尚现今也已十八了,正是美妙青春时期。
众人边游玩边往城里走去,一路上道不尽风光无限,正是人间美景不胜收,谁忆佛寺苦清欢。
众人进了城,恰好路过前时的米店,米店老板见是寺里的人,甚是纳闷。还不到取“愿米”的时候,众人怎么提前下山了。米店老板赶忙趋上前去。
“敢问诸位师父,算来还不到化缘的日子,怎么下得山来,可是寺里别有吩咐。”
众人见是米店老板,便含笑说道,其中一人还把手搭在米店老板的肩膀上,这在以前是断然不敢的,有辱出家人的斯文。这可把米店老板吓得不轻,佛祖身边的弟子怎么是这般行径。
“哎,老善缘,徒劳你为佛辛勤这许多年,不如多在自己身上想想办法才是正道,你寄希望于佛祖,只怕佛祖是块木头哩。”
“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也不怕佛祖怪罪。”
“不瞒你说,我们众师兄弟已然还俗了。”
说罢,众人扬长而去,老善缘想来着实可气,这些人竟然敢说这种开罪佛祖的话。佛祖耳清目明,怎么会不晓得我的心事。
众人思想要先换换行装才好,这样走在街上,多半是要被人当做僧人的。
众人寻找一个衣料店,走了进来。
“不知众位师父光临小店所谓何事?”那掌柜的迎上来说。
“我们来挑选几件合身的衣物。”
“不是小人撒谎,本店并不曾卖售僧衣。”
“我们只要几件平常百姓的衣物,不要僧衣。”
掌柜的更是纳闷了,这和尚怎么要起百姓的衣物来。
“我们是新还俗的和尚,赶快拣好的衣物来与我们穿了。”其中一个师兄解释说。
掌柜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从壁上取下几件时新的服饰放在柜台上。众师兄看了一番,甚是喜欢。随即付了钱,穿在身上。
走出店来,感觉与世人无异。一位师兄说,“我们众位一同下山,老师父叮嘱要照看小师弟,现在小师弟也有了归处,我们不如最后吃一顿酒饭就各寻归路吧。”
众人都赞成,往前走去,寻着一个酒店。正是小和尚第一次下山时所路过的那家酒肆,当时众师兄捂鼻而过,说那是世间最恶心的气味。
众人走到店旁,小二赶忙接了进去。小二见众位尽是光头,怀疑是寺里的和尚,但看穿着又不大像。
众人选了靠窗的一个位置坐下,先要了两坛酒和五斤牛肉,今天他们要重开荤戒。他们已经是多年不曾粘的滴酒片肉了。小二上了酒菜,一位师兄先拿起坛子很享受地闻了一遍说:
“上好的女儿红,想死你了。”
众人各倒了一碗,小和尚也跟着尝尝鲜。
“呸呸,好辣。”这是小和尚对酒的第一印象。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师弟,酒要一口一口地抿着喝,你那像喝水似的喝不出个味来。”
小和尚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果然不那么呛人了,只是还有些不习惯。再喝第二碗的时候便觉得有些回味,让酒回绕在唇齿间,感觉有一股浓烈的酒香直冲头顶,好不爽快。小和尚看见众师兄大口大口地吃起肉来,自己也夹了一块放在嘴里,慢慢地咬,肉香一点点地流出来,然后就钻进了肚子里,果是人间美味,比寺里那些清粥要好吃的多。
辈分最高的师兄举起一碗酒说:
“我们从寺里还俗,今后天各一方,众位饮了这碗酒,我们各寻前路,就此别过,若日后有缘相逢,我们还是师兄弟。”
众人应了一声:“干!”痛痛快快地一饮而尽。结算了饭钱,众人便各走东西南北。小和尚和那位师兄也朝东南方向走去。
“师兄可有去处。”小和尚问道。
“我未上山时曾在蔡员外家做过庄丁,蔡员外是一个极其仁善的人,我们不如仍去找他,寻个归宿。”
“也好,不知师兄当日是为何上山的呀?”
“我呀,是因为那年家乡闹蝗灾,没了吃的,便远来此地谋了份差事,希冀接济一下父母,后来听闻父母饿死了,我也了无牵挂。有一次随员外上山听法时便想留在寺里,了此残生。”
“那你又为何要还俗呢?”
“哎,这世间的事总是这样,什么都是看着好。起初的时候我也很享受寺里的生活,只是时间久了,苦味的生活实在难熬,还是俗世好,了无牵挂一身轻啊,这可是许多人求不得的。况且还有这许多的声色,教人怎生割舍。”
说着二人已来到庄门口。果然气派,朱红大门,青瓦高墙。门前有一棵大柳树,粗有两围,据说已有百年历史。庄门大开着,这位师兄领着小和尚走了进去。还和原来一样,只是蔡员外又新起了两幢二层楼房。小和尚从窗眼里看见屋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影,就像是那些个香香的人一般,而且越看越觉得像某个人。
一个庄丁迎了上来。
“敢问两位客人来此所谓何事?”
“还望小哥进里通报一声,就说李三子在此等候。”
“诶,您稍等。”庄丁进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