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前殿宣室。
宣室内文武官员站立两厢,水令熙麒端坐龙椅,显得有些疲惫,揉着脑袋。
只听小肖子高声宣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语刚闭,长史李度国急忙站出,手执笏奏道:“启奏陛下,臣有奏。”
“李爱卿有何事要奏?”水令熙麒有些不安,上次李度国有本要奏还是有关他的私事。他总觉得,李度国是否派了人在他身边,不管何事,他都可以探听得一清二楚。
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只要李度国一开口总是有长篇大论要讲,直到其被说服为止,水令熙麒也是烦他。
“陛下,如今四海生平,灾难已过,臣以为,陛下应大幸天下,从各地招选民间选美为妃,再立后,以彰显君民同德,昭示皇恩浩荡……”李度国也是查看文案之时,发觉丞相和各位大臣已上表陛下多日关于东宫之事。
历代帝王哪个不是上位之后就选妃立后,可陛下已经在位六年有余,至今还无一嫔妃,东宫无后,朝廷不稳。
他说的的确有些道理,如今母后与各位朝臣都已上禀此事,在不把此事办了,就算能避过大臣,母后那关定是过不了,说不定耳茧子都能被她说出来。
话音未落,议曹林翰亲便站出班,奏道:“陛下,大灾刚过,百姓心未平矣,臣以为,陛下倘若真与民同德,示皇恩于四海,应开言广路,倾听民心。”
李度国瞥了林翰亲一眼,刚想反驳,水令熙麒道:“林爱卿何出此言?朕倒是觉着李爱卿此议,颇有道理。”
说罢,水令熙麒环顾群臣,接着道:“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百官在地下议论着,都纷纷点头,当然无异议,他们还巴不得陛下行此举,都劝了陛下好些年,如今终于说动他,内心自然欢喜。
“既然各位爱卿无有异议,李度国听旨,朕命你总领此选美事宜,十日内办妥,不得有误。”水令熙麒说完便两袖一甩,站起身。
“退朝——”小肖子宣完便跟他走了。
百官愣了片刻,慌忙呼万岁。
礼毕后,林翰亲走向李度国,对他笑道:“李大人好计谋,若不是我俩一唱一和,想必皇帝陛下也不可能如此之快便应下此事,接下来的事就有劳李大人了,我就此告辞。”
只听李度国长叹一声,呆立在朝堂上良久,才忧心忡忡地回到府中。
有道是君命难违,朝臣也是想了好久的办法才让陛下答应,这也不算是欺君之罪。可没想到陛下这么容易就答应了,还如此之急,要在十日内办妥,早知如此就应该早施此计。
正当李度国不解之时,下人来报,“大人,宰相峥都龄求见。”
平日里不见他来访,今日为何而来?他连忙请入。
落座之后,李度国向峥都龄行礼,之后他直道来此目的:“李大人,我刚收到陛下密旨,陛下命你务必让王莽之长女王静淑入选为妃。”
听闻王静淑出生之时便是个病儿,身子弱得很,怎能有资格被选为妃?李度国疑惑道:“峥丞相,陛下为何下此命?”
谁人都知道,陛下现下最需防范之人就是王莽,他虽然表面上没做何危国之事,可也是手握重权,他野心也是大,只不过只是比先前的伏波将军会隐忍而已。
“王静淑在宫中,就是个质子,陛下就有了王莽的软肋,他便不敢轻举妄动。”峥都龄道。
原来如此,李度国道:“陛下圣明,若是这样,王莽就会彻底臣服于陛下,不敢有什么大动作……”
王莽最疼的便是他的女儿,若是有了她,害怕他造反不成。
“李大人,事关重大,此事你我心知便好,切末与旁人说起,别坏了陛下的大计,定要慎行!我先告辞。”说完峥都龄便拂袖而去。
现在李度国才明白陛下的真实意图,着即办理此事,他马上拿起錦布,在上面写着诏令。
门下,天下之本,君民同德,特昭命所二品官员之女,一律进宫选妃。为此特行诰谕,布告天下,各宜禀尊毋违,违者弑之,特示。
太平天国宁元明二十三年商序初一。
他放下笔,送交皇宫与陛下过目盖上玺印。
亦有此理!王莽接到圣旨,看这意思,是一定要让爱女入宫选妃,淑儿体弱多病,若是入宫,没了我的照顾,还不知会出什么事呢……
陛下分明就是故意为之,违者斩立决,却让我不得不遵旨。我的淑儿为何如此命苦,要踏入那深宫之中……
十日之后,李度国如期拿出花名册递与水令熙麒。
不错啊,这么快就办妥了。水令熙麒看着名册,王静淑果然在其中,他道:“李爱卿不负所托啊,办得好,该赏。”
“多谢陛下,只不过……”李度国顿却,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李爱卿只管道来,不必拘于。”水令熙麒道。
“此次选妃之事,还有傅晏之女傅黛君也在内。”
名字听着倒是耳熟……朕记得前朝傅太后的养女也叫此名。
就在先帝驾崩之后,水令熙麒登上皇位,太后才做实太后之位。傅黛君儿时经常出入皇宫,与前朝傅太后来往甚是密切。
本以为皇宫出事之后她就不会来了,没想到她又来到这儿,好久都没看到她了,还记得以前朕在为太子之时,她还经常找朕玩,许久不见,不知她如何了。
愁了这么多年,太后终于放下心了。陛下终于想得开了,竟真把选妃之事给办妥了,本以为他不喜女色,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速度够快的。
太后拿着花名册,只看到王静淑之名被笔墨圈起。王静淑?陛下倒是有远见,想的周全。
怎么傅黛君也被选定了?哀家见过这孩子,倒也乖巧伶俐,嘴甜得很,可她与前朝太后有干系,陛下怎会放心,把她召入宫内。
除了被画圈的傅黛君与王静淑二人,还有八人也在名册之内,无不是重臣之女。
看来陛下是在选才,而不是选妃啊。只能让哀家在这些个妃子之中挑一个精明可干大事之女,选为东宫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