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7600000003

第3章 序论 (3)

1868年,一直追随曾国藩创办洋务的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和容闳私交甚好,当初江南制造局的机器设备就是丁日昌向曾国藩力荐容闳去美国采购回来的,因此容闳一得知丁日昌升为朝廷重要命官,便立即向他陈述中国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容闳写了"条陈四则",由丁日昌转交给清政府。所谓的"条陈四则",容闳最想表达的是第二条,其余三条"特假以为陪衬"。在这一条中,容闳写道:

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备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120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30人。留学期限定为15年。学生年龄,须以12至14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留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

但是,一个巡抚在满朝文武中毕竟分量不够,更何况出国留学乃前所未有的破天荒之举,因此丁日昌的建议如同泥牛入海,在朝中没有得到响应。1870年,天津爆发了人民仇教事件,有多名法国传教士遭杀害,曾国藩和丁日昌等被派往天津处理仇教危机。在容闳看来,曾国藩"其识量能力,足以谋中国进化者",恰在此时,容闳被招往天津当事件处理翻译,容闳便利用这个机会,当面向曾国藩再一次提出了选派留学生去西方学习的计划。曾国藩一直不断地亲炙洋人的嚣张气焰,深谙先进的科技知识对于改造落后中国的重要性,于是答应将容闳的请求上奏朝廷。1871年,曾国藩向朝廷上奏《拟选聪颖子弟出洋习艺疏》(又称《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摺》):"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曾国藩为清廷台柱重臣,因此他的恳请很快得到了同治皇帝的回应,朝廷"着照所请",承诺为留学生出所需资金,还特别制订了《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任命陈兰彬为留美学生监督,容闳为留美学生副监督。中国的留学大业是容闳发起的,但是曾国藩也与有力焉。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把西方叫做泰西,西方把中国叫做远东。泰西和远东实际上代表了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历史地说,西方看东方也好,东方看西方也好,都曾经是遥遥相隔的天涯一角,来自彼地的种种传说中既包含着可靠的真知,也包含着离奇的臆想。"撇开外国对中国的印象和了解不说,就我们对西方的认识而言,当时确实如同雾里看花,不甚了然。由于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传统历来安土重迁,不愿轻易背井离乡,再加上对外面的世界很隔膜,特别是对近代侵华外敌恶劣而恐怖的印象自明代以降,中国人已经宏放不再,对域外多有恐怖的想象。例如在明代的许多史书和笔记中都有西人"食小儿"的记载,其中尤以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的记载最为周详和恐怖:"其人好食小儿,然惟国主得食,臣僚以下不能得也。其法以巨镬煎水成沸汤,以铁笼盛小儿,置之镬上,蒸之出汗。

汗尽,乃取出,用铁刷刷去苦皮。其儿犹活,乃杀而剖其腹,蒸食之。"又如,1870年,天津爆发了仇教事件,究其原委,是因为当时中国人认为外国传教士收养中国弃儿,"藏至医院及教堂中,将其双目挖去,以配药剂,或则作为祭祀之贡献品"。另外,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说,在S城"常常旁听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谈论洋鬼子挖眼睛。曾有一个女人,原在洋鬼子家里佣工,后来出来了,据说她所以出来的原因,就因为亲见一坛盐渍的眼睛,小鲫鱼似的一层一层积叠着,快要和坛沿齐平了。她为远避危险起见,所以赶紧走"。不仅如此,洋鬼子还挖心肝,"熬成油,点了灯,向地下各处去照去。人心总是贪财的,所以照到埋着宝贝的地方,火头便弯下去了。他们当即掘开来,取了宝贝去,所以洋鬼子都这样的有钱"。此外,"还以罐头牛肉当作洋鬼子所杀的中国孩子的肉看"。

而丰子恺在《儿童画》一文中说,"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最初我尚不识其为飞机。数见之后,稍稍认识。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它有眼睛,会飞。'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

中国人对于洋人恐怖的想象,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很少有人愿意送孩子出洋求学。因为无知,再加上恐怖的想象,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送子弟出洋留学无异于流放和赴死,所以当时偌大的中国竟然难以选到《浦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所保证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

除了对域外的恐怖想象使许多人止步不前外,当时中国"体面"之人仍对出洋留学抱着鄙夷不屑的态度。"中国不尚西学,今此幼童越数万里而往肄业,弗乃下乔木而入幽谷欤?"这是当时许多中国人的想法。所以从一开始,容闳的招生计划就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在中国北方根本就招不到人,他不得不转到广州、香港和澳门招收年幼的男孩,因为那些地方对外国人了解相对要多些,怀疑相应要少些,而且有些孩子幼年时期已经在教会学校接触过英语。从地域上考察,在第一批30名留美学生中,24名是广东本地人,1名是在广东出生的安徽人,3名来自上海,1名来自福建,仅有1名来自山东。从家庭情况看,这些人大都为"贫贱小户子弟",或者是"得风气之先"的律师、翻译与买办家庭,他们与洋人有所接触,不至于一无所知,谈"洋"色变。

也许正是这种"合力",使得他们成为了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中国人。但在当时的观念中,留学无疑是冒险之举,所以他们的家长还必须与朝廷签订"具结"。所谓"具结",指的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相当于当今书面形式的保证书。例如,当时詹天佑的父亲就是这样写的: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阮芳纪、左步青、长鸣九等编。

当时出洋留学,在人们的想象中需要冒九死一生的风险,与流放无异。就是在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气氛中,1872年8月12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邮轮,前往遥远而陌生的美国,开始了异域求学的旅程。这30名学童,梳着辫子,穿着朝廷"以数千金为之"的长袍马褂,在抵达美国之后,被安排住在普通的美国人家庭中。只是学习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说是"可兼尽西人之长"便"学成回国"。但到底怎样才算是"兼尽"与"学成",却是很含糊的概念。从1872年起,至1875年,中国共派出了四批留美幼童。除了这些留学生的父母外,其实大部分中国人都将他们遗忘了。

关于留美幼童的学习情况,清廷官员也有记载。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了一个世界博览会,一名叫李圭的清廷宁波海关官员赴美参加博览会后,将留学生的情况一一作了记载:"甘那的格省哈佛图书馆,我国幼童课程窗稿亦在列。尝见其绘画、地图、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规格。所著汉文策论,如《游美记》、《哈佛书馆记》、《庆贺百年大会序》、《美国地土论》、《风俗记》,亦尚通顺。每篇后附洋文数页,西人阅之,皆啧啧称赞。"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尝观其寓西人绅士家,颇得群居切磋之乐,彼此若水乳交融,则必相交有成",李圭对此不禁慨叹道:"他年期满学成,体用兼备,翊赞国家,宏图丕烈,斯不负圣朝作人之盛意也!"

然而,1881年,大清帝国要求留美幼童辍学回国的一纸命令到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清廷发现这些中国学子已经完全西方化了。由于域外民主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学生拒绝向朝廷监督官员和孔子牌位磕头行礼;甚至有人"断发异服",穿上了洋人的服装,并把象征大清国国民标志的辫子剪掉了,觐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当时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出于对这种不稳定的身体形式的焦虑,遂诬蔑他们政治上不正确和不合格,要求清廷将留美幼童全数撤回。清廷出于对"以夷变夏"的恐惧,接受了吴子登的请求,结果使中国留学大业中途夭折了。看来,服装和辫子成为了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小的包袱。

留学生中途被撤回,引起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无限感慨。郑观应就认为:留学生被"全数遣回,甚为可惜,既已肄业八九年,算学文理俱佳,应时选择其品学兼优者,分别入大学堂,各习一艺,不过加工四年功夫,必有可观,何至浅尝辄止,贻讥中外,日本肄业英、德、美、俄之学生,至今尚络绎不绝。"长期任清廷驻外使节的黄遵宪则悲愤难禁地写下了《罢美国留学生感赋》:"矧今学兴废,尤关国盛衰。十年教训力,百年富强基。......坐令远大图,坏以意气私。牵牛罚太重,亡羊补恐迟。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目送海舟返,万感心伤悲。"容闳、曾国藩等人筚路蓝缕艰难开辟的留学之路,就这样无果而终了。黄遵宪感叹的"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不幸言中了,在此后不短的一段岁月里,中国的留学事业处于一个萧条期和低落期。

第三节留日--留学大业的转向

中国社会对西学的需要,刺激了留学事业的发展。在派遣留学生赴美之后,又陆续派遣了一些青年学生赴欧留学。但是人数不多,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大。

中国留学事业再次升温,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不是中国和西方列强博弈,而是和一衣带水的日本对决。结果,作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却完胜泱泱中华。自鸦片战争以来,这堪称是最为惨痛酷烈的事件,一时之间,举国震动。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内含对日本赔款白银贰万万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等不平等条款,不但使中国元气大伤,并且蒙受了奇耻大辱。因为日本在文化上一直师从中国,中国也一直以导师自居,这次战争却让中国颜面尽失,一蹶不振。康有为认为中国这种"听人驱使,听人宰割"的局面,乃"四千年中二十四朝未有之奇变","种族沦亡,奇惨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梁启超也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许失败的耻辱是中国人最好的良药,没有什么比痛苦的刺激更易于让中国人觉醒。在残酷的民族生存压力下,人们终于意识到时局的严重性、自身的落后性和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康有为甚至提出了"以强敌为师"的口号。一时间,"欧风美雨"成为了时代思潮,民众意识普遍高涨,再次激发了学习西方,特别是学习日本的热潮。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压根儿就不重视日本。这个漂浮在外洋上的孤零零的岛国,一直被中国人看成是自己的政治藩属和文化附庸。而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政治改革。"明治维新"被称为"人类史上的一桩'灵迹'",经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忽然变得异常强大,打败了作为"文化导师"的中国,一跃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日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是什么原因使日本产生了质的飞跃?日本的崛起有哪些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日本民族有何特点?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中国人把惊异和羡慕的目光转向东方,开始了学习日本、了解日本的历程。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师夷长技",在这个时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器物层面,开始进入到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学习,体悟到不可能以旧心理运用新制度,要求人格的健全和觉醒。

同类推荐
  • 2015民生散文选本

    2015民生散文选本

    古耜主编的这本《2015民生散文选本》精选了2015年发表在全国主要期刊、报纸等媒体上的各类优秀散文,作者多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这些文章寓意深刻,文字优美清新,或温婉圆润,娓娓道来,或老辣独到,鞭辟入里,无论议论或叙事,写人或咏物,无不在表达真挚情感的同时,也让我们倾听到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足音,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切的民生情怀。
  • 论京派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论京派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京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目前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形成了一个百舸争流的话语场。本书试图通过与各种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在历史与时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立体坐标中,阐述京派文学的叙事立场、叙事策略与叙事方式。京派作家审视历史应当如何实现现代性叙事转换时,对传统和西方始终保持一种文化清醒的态度,故而他们的作品在审美上呈现出一种忧郁的诗性。京派文学的文化反省意识充分汲取了五四文化的积极营养,明显区别与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功利观,而有一种深长的袅袅不绝的文化觉醒的意味。
  • 戴明贤集(第四卷):适斋杂写

    戴明贤集(第四卷):适斋杂写

    本书为《戴明贤集》第四卷,选收短文若干则。作者模仿古人笔记小品和诗话词话,文章简约、精悍、以少胜多。温馨回忆,如《书店忆旧》《几首毕业歌》;嬉笑讽刺,如《戏拟“钱文化学会”章程》《光怪陆离小世界》;花花草草,闲情逸致,如《消夏玩物》《野慈姑·芹菜酸》;读书心得,如《金庸三题》《回归常识读赵翼》等。作为贵州本土作家,作者的写作始终怀着将美丽贵州展示于世人面前的文化自觉,贯穿着对贵州这一方土地的深情。贵州的山山水水、贵州的人情风貌、贵州文化,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像一幅逐渐铺开的长幅画卷,可以说是弱势文化描写自己的一个尝试。
  •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古蜀道中最艰险的南部通道,宜万铁路线上山高壁陡,河谷深切。岩溶、顺层、滑坡、断层破碎带和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广泛,是目前国内铁路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铁路。作家赵瑜用感性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其中的惊叹、悲伤、感动和震撼。377公里的宜万铁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 生活,是第一位的

    生活,是第一位的

    《生活,是第一位的》是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谈,篇目不仅包括《自报家门》《关于〈受戒〉》《〈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样自白式的对自己创作初心与创作历程的阐述,也有《沈从文和他的〈边城〉》《读〈萧萧〉》这样对老师沈从文其人及其作品的剖析,更有《小说创作随谈》《小说技巧常谈》《关于小说的语言》《文学语言杂谈》这样关于小说创作的真知灼见……个中所述,皆是汪曾祺自己多年摸索的“甘苦之言”,绝非“零批转贩”。除小说外,本书中选编的文章还论及散文、戏剧等,汪曾祺对生活、对文学的思考、经验、心得,都在这些文章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热门推荐
  • 人性的弱点(经典励志文丛)

    人性的弱点(经典励志文丛)

    《人性的弱点》是戴尔·卡耐基励志经典图书,全球自我教育与成人训练的范本。世界各地至少已译成58种文字,全球总销量九千余万册,拥有4亿读者。本书旨在帮助您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 养老护理预防摔伤技巧

    养老护理预防摔伤技巧

    本系列教材是上海和佑养老集团经过多年研究、实践与探索,参考并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养老护理知识与项目管理理念,为提高养老行业从业者的知识及技术水平而编写的,另外该套教材也可用于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和培训。
  • 超少年密码之穿越遇见夏长安

    超少年密码之穿越遇见夏长安

    呵呵,尼玛,我穿越了,而且穿越到的还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超少年密码了,可我为毛是反派Boss,好想扑倒夏常安肿么办,在线等!急急!
  • 丑颜王妃:彪悍娘亲要抱抱

    丑颜王妃:彪悍娘亲要抱抱

    她是异世来的一缕幽魂,成为了被家人遗弃的丑女,幸好老天给了她一个可爱孝顺的好儿子,不过这个粘人的王爷是怎么回事?他的眼睛真的有问题?就算他是自己儿子的爹,也不用非要娶自己啊,而且自己这一张任谁看了都要吐的脸,他居然还能够吃的下去。。。。。。
  • 盗梦空间:梦的心理解析

    盗梦空间:梦的心理解析

    梦看似光怪陆离、支离破碎,毫无逻辑和规律,却透露着内心最深处的一些私密信息。美梦、噩梦、重复的梦、连续的梦、前世的梦等等,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循的世界,我们可以顺着它的足迹,去打开一扇通往心灵的窗户,探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梦揭示了我们的现实与理想,触摸我们真实而被掩盖的内心,指引我们重新寻找生活的真正目标。梦也偶尔让人恐惧,一些梦中的画面和事件可能会长时间伴随我们,甚至可能成为人生航行中有意义的灯塔。这不是一本梦的心理学教材,也不是梦的专项理论研究。这是一本让你了解梦境奥秘的书,一本打开心灵之门的书,一本启发内心智慧的书。
  • 重生从穿越开始

    重生从穿越开始

    周毅重生回自己的学生生活,却无意发现自己竟然有传说中的系统,可以穿梭到别的世界,从此走上了打主角,抢机缘,虐反派,偶尔聊聊妹子的幸福生活………主角:周毅,你抢我机缘,还聊我妹子,此仇不共戴天!!!反派:周毅,你做事比我还反派!!到底谁是反派啊?妹子:周毅,别跑!周毅:怪我咯?要怪就怪那个系统!!!毕竟修练是不可能的啊,这辈子都不可能修练的啊,只能靠完成系统任务才能维持一下生活…………QQ群:903101901
  •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本书主要收录了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两种在世结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表现、两种在世结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精神发展的阶段、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等内容。
  • 花妖曼珠,叶妖沙华

    花妖曼珠,叶妖沙华

    在很久很久以前,妖界住着一对男女妖精。男子名为叫沙华,女子名为曼珠。他们是守护在碧落地的精灵。碧落地开满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起初,花与叶是相连的。花妖便是花的化身,叶妖便是叶的化身。彼岸花的前世今生。花妖与叶妖以及天界上仙的爱恨纠葛。她与他本该是一对妖精眷侣,但却因为触犯天条而失去记忆。他想,这样也好,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却岂料奸人从中阻隔,让她与不期而遇的天界上仙触发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情缘。他内心苦涩,却终不曾说出真相。最后,他以一己之身成全他们。元神俱灭之时,她终于醒悟。他与她,是否今生已无缘。
  • 脸面

    脸面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只有外公家的春节才更像春节。首先是对联,贴得满屋子的红。父亲喜欢搂着我去念,门前屋柱上是:三阳开泰,六合同春;大门两边是:炮竹声声除旧岁,香烟袅袅迎新春;神龛两边是:祖德流芳子孙绵绵延百世,宗光永照桃花灼灼颂三章。对联愈念愈长,外公在一旁笑着指点,长才是学问。外公读过三个月“人之初”。其次是堂屋里的火塘。火塘以泥砖砌就,外公挖了一冬的树蔸根,在屋侧码成高墙,火塘里的火从大年三十要一直烧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天气即使热到人只能穿单衣,那火也是照样不熄的。火塘里煨着个大陶罐,水经常开得罐盖扑扑的响。
  • 群山行云(一)

    群山行云(一)

    这是三楼靠近街道一侧的房间,浴室没有做好防水处理,乳白色的壁纸从墙角起卷、发泡,除此之外,这和一般的快捷酒店没有多大区别。电视只能接收几个台,覆满雪花的屏幕重复播放着时政新闻,中间插播广告——无论哪一个都比新闻更有趣和真实。我到达X城的时间太早,按照和老A的约定,他应该在今天下午两点左右到达这里——先坐飞机抵达三百多公里外的C市,之后坐上每天一趟通往X城的绿皮火车。按照计划,我会在他坐上绿皮火车大约一个小时后完成一次跃迁,之后在X城开好房间,整理“旅行”带来的疲惫和恍惚。我俩碰面的时间相差不会超过三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