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有些诧异道:“小公子不是想看那个什么东吴皇帝么,就是奴婢也想瞧一瞧呢!”
话音刚落,人头突然躁动了起来,张孟一把将张韬抱在怀中,唯恐自家公子被人群冲散。然而只是一瞬间,便惊喜地朝着官道努着嘴道:“那不是家主吗?”
目光所及,无数不同等级的马车排列成一条长龙,各个队列整齐地驰过官道。在一辆马车上,张华腰佩长剑站在车厢上,满脸肃穆地看向前方。在仪仗队的中间,便是东吴皇帝孙皓了。只见他四十岁的样子,反手被缚,脸上头上被故意抹上了一层青泥,象征着自己已彻底投诚。
在孙皓身后,则是多达几十位年轻人,看起来像是孙皓的子侄辈,如今全被带入洛阳,也算是斩断了孙氏在东吴再起的根苗。
在张韬的记忆里,司马炎自从灭亡东吴之后改元“太康”一直到他去世,前后大概有十年时间。在这十年时间里,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号称“太康之治”。
只是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却突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父亲张华的麻烦可能要来了。
人群之中都在议论,伐吴之役论功行赏,父亲功劳第一,封侯拜相只在意料之中。然而他知道,世家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父亲得罪的可不是一两个人。
想当初父亲上书司马炎请求伐吴。便受到贾充一党的阻挠。为了减轻压力,司马炎甚至不得已将强烈反战的贾充赶鸭子上架,架到了六军大都督的位子上,以便弥合分歧,统一朝堂的声音。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王濬攻入建邺的时候,没有得到消息的贾充甚至以为伐吴必会波折反复,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上书司马炎要求腰斩父亲。
这是何等的蛋疼!
他还记得那时候,当朝堂上的消息传到家中,一向不管事的母亲甚至都哽咽着要求父亲行事谨慎,不要事事与百官对着干。
现阶段还有司马炎在明面上替父亲挡着,一旦形势有变,只怕父亲便会成为牺牲品。伴君如伴虎,君威难测,又有哪一份恩宠是可以长久的?
父亲的品性他还是了解的,那是以儒学砥砺自身的人物,若是出身世家,绝对能将整个国家带入盛世。可是他出身寒门,就注定只能作为一个棋子存在。
虽然这个棋子,很有分量。
正因为想到这里,他顿时意兴阑珊,再也没有看下去的兴趣。
当整个队伍来到城门之下,便停了下来,自有谒者前来宣读诏书。由于距离太远,张韬也听不到说了什么。只见谒者读完诏书后,身后两个黄门侍郎将拜伏在地的孙皓扶了起来,解去他手上绳索,弹去其头顶青泥。
连猜带蒙,无非是赦免孙皓一干人等的罪过,并且赐予各等待遇,以显示大晋皇恩浩荡等等。
此时此刻,整个洛阳城似乎陷入了狂欢,与后世举行阅兵大典有的一拼。只是他已有些索然无味,挣扎着从张孟怀中下来,轻轻道:“我们去找二哥吧。”
张孟虽然奇怪这位三公子为何行事怪异,还是恭声道:“诺!”
献俘仪式结束后,张华想必会回到家中,他虽然跟随二哥张韪前来,还是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偷偷从府中跑了出来。对于张华,张韬虽然心理上远远不止五岁,还是有些小怕。
很多时候,人畏惧的往往不是邪恶,而是害怕秘密被戳穿的忐忑。毕竟不只是后世史书上记载张华是一位博学睿智的人,从这几年的接触来看,他也能感受到父亲的聪明。
家中藏书汗牛充栋,父亲指导两位哥哥读书,指明所说出自何书,此书位于何处,然后让其前往寻找,无不应验。
平日里司马炎遇到疑难问题便会咨询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能够难倒他。
有这样一位过目不忘天资聪颖的父亲,作为儿子不能不说压力山大。
张华近几年一直都在筹划伐吴,再加上自己处于发育之中,父子俩一年也难以见到几面。怀有秘密的人总是心虚,与其说他是魂穿,不如说他转世投胎时在奈何桥旁忘喝了孟婆汤。
前世之时,他出身农村,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进入一家大公司成为高管。一路行去,他未曾松懈,在别人眼中风华正茂的潜力股,却在真相面前坍塌了理想。
名闻世界的巨头公司,背地里早已千疮百孔,疯狂套现的公司领导,让他想起了早已佝偻了后背的父亲。
贪婪的背后,是数以亿计默默无闻的蝼蚁在辛勤忙碌。
那一刻,他知道自己不会适应这个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弱肉强食的本质从未改变。
千百年来,从未。
他想起小时候那些无忧无虑的童趣日子,门前流淌的盈盈的小河,河道上架着的窄窄的水泥板桥。暮色降临,炊烟袅袅升起,牛羊慵懒缓缓走过,土鸡四处觅食。
所有的一切都在两束刺眼的车灯前消失。
直到今日,他仍能感觉到一股巨大的冲撞力冲向自己,整个身体不断地在空中翻飞、滚动,然后重重地跌落在地上。随之而去的,还有父母在乡村中的期盼。
回眸前世,他恨的是无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完成不了他们的殷殷期盼;恨的是苦学二十年无用武之地,只能在强权面前灰飞烟灭。
五年来,婴儿身体的束缚,难以摆脱的前世梦魇,以及对未知社会的恐惧,让他沉默如海。当他终于回过神来,开始从生活中的蛛丝马迹中了解社会的时候,已经五年过去了。
时光如梭,日月奔流,当他见到孙皓泥头缚面,在万千人的目光中驰向东阳门,就知道那个做了五年的梦,该醒了。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千百年来从未改变它的本质。
张孟拉着张韬的手,不由地担起心来。这个三公子总是喜欢发愣,他发起愣来甚至几个时辰一动不动,连家主母也不敢随意叫醒。
他只是觉得可惜,这个如粉琢玉雕的孩子竟然是一个痴呆儿。看到这里,张孟蹲下身子,轻轻地张韬驮在背上,向着牛车行去。
“二哥,我们回去吧?”
张韬走到牛车之前,却见张韪端坐于车厢之中,一手执卷看的津津有味,当下不由一呆,装也不是这种装法啊!
当此之时已是盛夏,闹市之中人声鼎沸,周围蝉鸣熏天,这个二哥坐在封闭的车厢中,不说汗如雨下,也是酷热难耐,在这种环境下居然还装模作样地看书,实在是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张韪却是不在意幼弟的眼神,放下手中之书,轻轻道:“好!”
————〇〇〇——
张府位于洛阳城东的延嘉里,此地位于洛水之南,在张府不远处,便是淮南太守夏侯庄的府邸。夏侯庄乃是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之孙、原兖州刺史夏侯威之子。
夏侯氏虽与曹氏休戚与共,然而改朝换代乃是大势所趋,一两个家族并不能改变什么。作为家族的掌舵人,为了保存家族实力,也只能随风转舵。
夏侯庄首先将女儿夏侯光姬嫁于琅琊王司马伷之子司马觐,通过与司马家的联姻成功上岸。
那司马觐作为世子,继承琅琊王爵位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此番伐吴之役,司马伷名义上只是六军之一,实际上作为宗室,起到了六军监军的作用。
也正是他,接受了吴帝孙皓的投诚。
经过此役,总揽灭吴功勋的琅琊王一系势必水涨船高。更何况在张韬出生的同一年,夏侯光姬亦为司马觐生下一子,取名司马睿,成为司马伷的嫡长孙,琅琊王爵的未来继承者。
至此,夏侯庄一家,再也不用担心遭受清算。
经过夏侯府门前时,张韬抬起头,看到府前下人来来往往,人人面带喜色,不由暗道:“此番伐吴,受益的又何止张家呢?世事真是奇妙。司马睿、司马睿,大概谁也想不到,与自己同年而生的司马睿,未来会成为东晋的开国之君吧?”
夏侯庄之子名叫夏侯湛,比他大兄张祎还要大上几岁,乃是有名的大才子,当下官居中书侍郎,在父亲张华手下做事。
两家同居延嘉里,走动也算是频繁。张韬虽是未出府门,日常里听到府中之人议论,亦对夏侯府印象深刻。
当此之时,司马家诸王除了少数几王留居京师未曾就国,其余已悉数离京。只不过琅琊王司马伷这几年戎马在外,也是未曾就国的诸王之一,所以夏侯光姬亦常常带着司马睿会夏侯府归宁。
正因为如此,张府的下人不可避免地会拿他与司马睿对照。在众人眼中,他这个傻公子,甚至还不如当今太子。
当今的太子名叫司马衷,乃是司马炎嫡次子,由于嫡长子司马轨早夭,司马衷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继承人。司马衷虽然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然而痴傻的的评价早已在街巷市井中传播。
毕竟太子乃是皇储,是王朝未来的继承人。从被册立起,便注定是天下人瞩目的焦点。只不过关于司马衷的痴傻,甚至连父亲张华都不看好,认为此子无法担负王朝前行的重任。
还好,如今的张韬早已不是前世只知学习的热血少年。旁人的议论,已很难影响他的心绪。
————〇〇〇————
第004章广武县侯
下了牛车,从小门溜入府中,就好像一切都未发生,接下来的一天也是风平浪静。
然而张韬不知道的是,他之前溜下墙头的时候,张孟便已让下人前往禀告了主母刘氏。至于在墙下遇到二哥张韪,在他看来纯粹是意外,实际上亦是张韪有心为之。
刘氏疼爱幼子,不忍心苛责于他,但张孟看管不严的责任却是跑不掉的。回府之后,被张府大管事张烈抽了三十荆条,关在柴房面壁思过。
张韬还以为自己悄悄地来,悄悄地走,除了二哥和张孟,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却是低估了这个时代家法的严苛。
作为家主母最疼爱的小公子,他所受的任何一点伤害都是张孟所承受不起的,张孟又如何敢自作主张?
张府之中,大哥张祎一家住在东厢,嫂嫂出身清河崔氏旁支,如今有个儿子名叫张舆,却是比他还要大上两岁。
二哥张韪前些年娶了渔阳鲜于氏,这是爷爷张平当年做渔阳太守时结下的善缘。
鲜于氏乃渔阳当地大姓,二嫂叔祖鲜于嗣转任范阳太守后投桃报李。也正因为鲜于嗣与卢钦的鼓吹,父亲才能在洛阳声名鹊起。
张家与鲜于家算的是通家之好,如今夫妻俩住在西厢,还未有子息。
鲜于氏出身渔阳,当地与乌桓杂处,胡风渐炽,二嫂身上倒也没有多少小女儿的娇羞之态,反而多了几份彪悍之气,平日里弄的二哥也只能唯唯诺诺。
张韬前往正堂向母亲请安时,每每看到母亲喋喋不休地催促二哥多多努力,说什么别人家已子孙满堂云云,都让他忍不住发笑。
家有河东狮,沦为昆仑奴。二哥家中自有情形在此,旁人却是爱莫能助。
到了第三天一大早,张韬便被侄儿张舆从被窝里拉了起来,他走在庭院之中,见到张府上下热闹非凡,下人们忙前忙后,开始张灯结彩。不由朝着张舆道:“阿舆,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这是大人吩咐的命令,说是今日有宫中谒者前来传旨,祖父要封侯了。”【注,大人,魏晋时代对父亲的称呼】
张韬知道,父亲如今是关内侯,所谓关内侯,乃是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等,仅次于列侯。关内侯虽然带个“侯”字,却不是侯爵,它没有食邑,只是相当于贵族的资格证。
也就是说,当你是关内侯时,就具备了将爵位传给子孙的资格,半只脚踏入了贵族的圈子。而列侯,则是异姓所能达到的最高爵位。
毕竟自从刘邦与群臣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后,两汉四百年,异姓称王便相当于篡逆。
大晋继承曹魏政权,为了拉拢各大世家,复辟了西周的五等爵制,也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与此同时,二十等爵也并没有完全废除,两套爵制并行。
这五等爵就相当于将秦汉时代的第二十等爵“列侯”拿出来后再进行细分,都是凌驾于关内侯之上的存在。想要得到列侯的封爵,无一不是建立了莫大的功勋,才能得到得此殊荣。
张华此番有参赞机谋,统筹灭吴的大功。按照惯例,至少也会被封为一个县侯。家主声望日隆,作为张府下人,自然与有荣焉。大家兴致高昂,将张府上下打扫的干干净净,就等家主回府。到时候他们这些下人,赏赐自然也是免不了的。
眼看着到了辰时,一辆马车在张府门前停了下来,大兄张祎与二兄张韪均是峨冠博带,衣衫整齐地站在府门外恭迎来人,张舆亦是拉着张韬走了上去。
“度支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晋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一人为亭侯,千五百户,赐绢万匹……”
听到来人宣读诏书,张舆顿时面带喜色。张韬见罢,不由摇了摇头,他这个小侄子如此早慧,怕不见得是好事啊。
张舆虽然只有七岁,为人却是聪明伶俐,极得母亲刘氏喜爱。作为家中嫡长孙,父亲张华此番被封为广武县侯,日后亦会落到他的头上。更何况以父亲如今的的声望,将来封为公爵亦不是不可能。
张舆的样子,过于得意忘形了,这并不是一个理性的人该有的样子。想到这里,他不由伸出手敲了敲张舆的脑袋,低声道:“这么不稳重,却要多跟你父亲学学。”
“你比我还小呢!”
看着叔父教训自己,张舆不由嘟着嘴,眼中一阵不服,可是在亲叔叔面前,他又不敢放肆,只能在肚子里暗暗抗议。
张韬当然听不到小侄子的腹诽,看着大兄张祎举止投足间流畅自然,不由一阵佩服。此番传旨,不仅父亲成为县侯,连带着大哥也成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要知道当初关羽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亦不过被封了个汉寿亭侯而已。虽然时光境迁,爵位早已贬值,也能从侧面窥见当今皇帝对父亲的见重。
能在如此惊喜面前泰然自若,便说明大兄是个人物。
想起前世史书记载,这两位兄长均是死于父亲之难,以至于在历史上默默无闻,成为无数历史浪花中毫不起眼的一朵,张韬便不由一阵发冷。
都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然而有才华的人却未必会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凡是人,便会衰退、会老化、会腐朽,会化为尘埃,大风一起,便扬尘于世间,还未来得及发光,便消失无踪。
而黄金,则可以万世不朽,与天地共存。拿人与黄金类比,岂不荒谬?
看着转身离去的谒者,张韬暗暗告诉自己:“是该从前世的梦魇中解脱了……”
——〇〇〇——
洛阳内城,延年里。
内城作为最靠近宫城的所在,非是高门大户不能在此处置办宅院。就比如永安里,乃是当初宣帝司马懿宅院所在。而延年里,则是当朝中书监、济北郡侯荀勖的荀府所在。
自从太尉、临淮郡公荀顗(yǐ)去世后,荀勖便成了颍川荀氏的家主。洛阳城热闹非凡,此时荀勖却是兴致寥寥,他端坐在凉亭之内,双指扰动,悦耳的琴音便娓娓而出。
琴音如湍湍细流穿过山涧,又如晚霞西落鸥鸟梳羽。花园之中树梢之上,连那枝头的鸟儿都听得入迷。突然之间“叮咚”一声,那鸟儿似乎受到了惊吓,扑扑展翅而去。
荀勖看着指下断弦,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世事,终究是不随人意!
“啪——啪——啪——”
不知何时,一人出现在凉亭之外,满面含笑地鼓起掌来。荀勖抬头看了看,只是淡淡道:“少胄,别来无恙?”
“琴是好琴,曲是好曲,嵇中散后,这世间已难觅如此佳音。可惜世事纷扰,我辈又怎能忘机?”【注:嵇中散,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其做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其临终所奏之《广陵散》,为世之绝音】
来人名叫冯紞(dǎn)字少胄,出自安平冯氏。其人识务机变,极讨司马炎的欢心。之前因为与贾充荀勖等人一起反对伐吴,被出为汝南太守。到郡之后他当即改变策略,率领郡兵跟随王濬进入建邺,也算是顺手讨到了一把功劳。
十多日前,他收到诏命,皇帝司马炎让他火速进京,他内心惴惴不安,唯恐遭受贬黜。路上不敢耽搁,进京之后便径直来到荀府,找荀勖探听消息。
毕竟荀勖身为中书监,朝廷消息没有什么能够瞒得过他。
荀勖所弹之琴,名叫“绿绮”,相传此琴由司马相如传下,落入荀勖手中,被其视为珍宝。与“号钟”、“绕梁”、“焦尾”并称四大名琴。而他所弹之曲,出自《列子》,叫做《鸥鹭忘机》,乃是著名的琴曲之一。是以他才称之为“好琴”、“好曲”。
《列子》中有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这首《鸥鹭忘机》正是取自其中之意:人能忘机,鸟即不疑;人机一动,鸟即远离。
荀勖弹之而弦断,正显示此人不能忘机也。冯紞之心玲珑剔透,如何不明白荀勖的心思?
当朝之中,佐命元勋凋零几尽,荀勖满以为自己可以位列三公、开府治事,却不曾想平白冒出一个张华,挟统筹灭吴之功,完全将他的声望压了下去。如今朝廷众臣皆对张华敬佩有加,只要张华在朝一日,荀勖便没可能成为当朝一人。
荀勖站起身来,轻轻道:“是呀,琴是好琴,曲是好曲,奈何不得其时,我辈身处朝廷,终究不能真正忘忧。少胄,你切勿担忧。陛下此番召你回京,正为齐王之事。”
“齐王?”
“不错!如今天下混一,外患虽除,齐王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陛下仁孝,始终难以忘记文明皇后临终之语。前日陛下已封你御史中丞,明日太极殿朝会,你我先观察形势,再作论处。”
【注:文明皇后,司马昭之妻王元姬,皇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之母,临终前言: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桃符,司马攸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