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64600000005

第5章 最后一个史官:崔浩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450年7月5日),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大街上碾过一辆囚车。透过扬起的尘土,人们看到囚车中押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这不是司徒崔浩大人吗?”

是的,这个死囚正是已经70岁的崔浩,太武帝拓跋焘亲自下达了对他的死刑令。

年迈的崔浩显然被可怕的前景吓坏了,惊恐得不发一言。崔浩被狼狈地押上刑场后,几十名鲜卑族士兵还解下裤子,朝着他的身子解尿。崔浩吓得嗷嗷大叫起来,叫声之大连场外的行人都听到了。不久,叫声戛然而止,一个服务了三朝鲜卑皇帝的汉族重臣的脑袋滚落在地……

崔浩,出生于著名的清河(今河北清河)崔氏。作为北方首屈一指的世族大家,清河崔氏在晋末的大动乱中并没有随大溜南迁,选择留在北方。为了笼络北方的汉族百姓,之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建政后,纷纷延揽滞留北方的世族子弟入仕。清河崔氏门第高、声望隆,自然是重点“统战对象”。

崔浩的曾祖父崔悦、祖父崔潜就分别在后赵、前燕做官。父亲崔宏先是在前秦做官,前秦灭亡后他颠沛流亡。崔宏一度有意投奔东晋,一路向南跑去,结果在泰山被乱军扣留。之后,崔宏被后燕政府任用。拓跋鲜卑兴起,大肆进攻后燕的河北州县。崔宏当时担任高阳内史,大兵压境后弃官而逃。拓跋珪久闻清河崔氏的名声,派骑兵追赶,硬是把崔宏追到,拉入北魏政府做官。崔宏的经历简直是北方大世族的一部磨难史。患难生活让他养成了低调谨慎的作风。崔宏在北魏朝廷言行委婉曲折,不树敌,也不攀附权贵。拓跋珪晚年动辄斥责大臣,崔宏却安然无事,最后荣封白马公,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崔浩就是白马公崔宏的儿子。他没有经历过父亲那样的磨难,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长大的。崔浩从小博览群书,喜好文学,20岁就入仕,在拓跋珪身边做官。拓跋珪死后,继位的拓跋嗣很信任崔浩,赐爵武城子,常常让他为自己讲授经书。崔浩得宠,能够和拓跋嗣同车出行,参与军国机密,引起了鲜卑贵族的羡慕。拓跋嗣立拓跋焘为皇太子时,就指定长孙嵩、奚斤、安同为左辅,崔浩、穆观、丘堆为右弼。这六个辅政大臣除了崔浩外,都是鲜卑贵族。拓跋嗣死后,崔浩很快遭到鲜卑贵族排挤,被罢免职务。但拓跋焘在行政和征战过程中,日益觉得需要一个精通汉族制度、善于谋划的大臣,离不开崔浩。崔浩在进攻柔然、灭亡大夏、征服河西和处理与南朝的关系方面,给拓跋焘出了很多好主意。北魏政府仿行汉族礼仪制度,崔浩也起了重要作用。《魏书》就说“朝廷礼仪,优文策诏,军国书记,尽关于浩”,看来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一次,拓跋焘接见归附的几百名高车酋长,指着崔浩说:“你们看看他,身材瘦小,拉不开弓,提不起枪,但肚子里却有满腹甲兵。朕打的这些胜仗,都有他指点的功劳。”拓跋焘还下令各位尚书有不能定夺的军国大计,先问问崔浩,然后施行。除了政治上信任,拓跋焘在生活上也很亲近崔浩。他不时到崔浩家中请教问题,事先也不打招呼。仓促之间,崔浩接待皇帝难免手忙脚乱,只能用家常菜招待皇帝。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地拿起来就吃。同样,崔浩也被允许可以进入皇宫的任何地方,其中就包括拓跋焘的卧室。

皇帝对大臣信任到这样程度,古今罕见。那么,既然崔浩掌握了朝廷大权,拓跋焘又无比亲信他,他怎么就遭到了斩首示众的噩运呢?

这得从当时北魏严重的民族矛盾和崔浩张扬耿直的作风两方面来说。

还记得拓跋焘“灭佛”吗?在旁边怂恿他下灭佛令最起劲的,就是官至司徒的崔浩。

崔浩这么做,有消灭膨胀的佛教势力增加国家财富的“公心”,也有“私心”。他本人笃信道教,和当时北方道教领袖寇谦之关系密切。崔浩引荐寇谦之给拓跋焘,经常讽喻拓跋焘灭佛。而当时北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一般鲜卑百姓,佛家信徒不计其数。佛教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原后长期被视为“胡教”。鲜卑族人自认为“胡人”,既然是胡人就应该信仰胡教。崔浩则对中原土生土长的道教情有独钟,坚定灭佛。“灭佛”风潮兴起后,大批鲜卑贵族心有不甘。他们不敢反对拓跋焘,就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崔浩。

事实上,寇谦之提醒过崔浩,说他高调而坚定的灭佛会得罪很多人的。崔浩就是不听。他生长在官宦人家,没有父辈的磨难,入仕后基本算是一帆风顺,不知道做人为政要谨小慎微,相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事雷厉风行,很少顾及同僚们的想法。加上君臣关系融洽,官位正隆,崔浩内心的两大陋点就被放大了。一个是读书人的高调和虚荣,一个是世家子弟的优越感。我们来看看这些因素是如何发酵,最终将崔浩送上断头台的。

太原王氏是和清河崔氏并列的北方头等世族门第,西晋末年南渡。东晋末年,太原王氏子弟王慧龙从江南归附北方。崔浩的弟弟羡慕王家门第,想把女儿嫁给他。有人怀疑王慧龙并不是王家的人。崔浩亲自前去验证。他看到王慧龙的鼻子生得很大,不禁赞叹道:“这是真正的王家人,是个贵种。”原来太原王氏有个生理特征,世代都出酒糟鼻。崔浩精通世族谱学(各个世族的家谱和特征)。王慧龙通过崔浩“鉴定”后,受到了北方官民的推崇。崔浩并且多次对朝中的鲜卑诸公称赞王慧龙长得俊美。他不知道,在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中高调地称赞汉族世族子弟是一个忌讳。果然,司徒长孙嵩听了很不高兴,跑去向拓跋焘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南人是“矮化祖国”、“蔑视鲜卑”的行为。拓跋焘大怒,把崔浩叫来一顿训斥。崔浩脱帽叩头,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

自责归自责,崔浩没有真正从心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快故态重萌。

神□四年(431年),北魏征召一批汉族世族做官。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都应召到了平城。崔浩就想“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计划由朝廷出面划分世族门第的高低,作为区分政治待遇的标准,有点要恢复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味道。这个计划肯定是对汉族世族掌握政权有利的。但是同样是世族出身(范阳卢氏),又是崔浩亲戚的卢玄劝他说:“创制立事,都要看时机是否适当。现在朝堂上对这件事乐观其成的能有几个人?”崔浩听不进去,公开提出了这个计划,还进一步提出分藩封镇,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诸侯制度。当然了,崔浩心目中裂土封到各地的诸侯对象多数是汉族世族子弟。鲜卑族权贵们自然对这样的政策怀恨在心:这不是要夺我们的权,让汉族人掌权专政吗?

拓跋焘伐凉时,留太子拓跋晃监国。崔浩自恃拓跋焘的宠信,专制朝权,惹得太子不满。更严重的是,崔浩推荐了冀、定、相、幽、并各州数十名汉族世族人士,拟任命为郡守。太子拓跋晃不同意,说官员任用要一步步来,不能马上就提拔为太守,再说朝廷里还有很多优秀人才等着任用呢。应该说,拓跋晃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是,崔浩固执己见,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意见办,结果得罪了更多的鲜卑官员。中书侍郎高允见状,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公恐怕不会有好下场的,自己错了不肯承认,一定要和上面争到底,这样怎么得了!”

所有的不满和矛盾,最终在崔浩主持修撰北魏国史的时候爆发了出来。

一直到太武帝的时候,鲜卑民族和北魏王朝都没有自己的史书。所以,拓跋焘就让崔浩以司徒的身份主持国史修撰工作,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等人协助。这是一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事,拓跋焘很重视,专门召集修撰班子成员开会说:国史一定要写好,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把这个要求理解为“实事求是”,所以采集了鲜卑民族资料,不避忌讳,编写了北魏的国史《国记》,内容涉及鲜卑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

崔浩这么做,没有什么大错。毕竟拓跋焘要求“实录”,况且修撰国史是为了留下准确的资料,教育后代统治者,算做“内参读物”。如果将内容过滤得干干净净、大唱赞歌,那还算什么内参?里面如果有让读者接受不了的内容,顶多算是崔浩“把关不严”。这个时候,崔浩身上文人虚荣和张扬性格暴露了出来。他并没有将《国记》局限为内部参考读物,而是将它大肆宣扬,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事情是这样的:参与修撰工作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想拍崔浩的马屁,就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来宣传这一文化盛事。同时刊刻的还有崔浩所注的《五经》。之前,崔浩曾注释过《论语》、《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周易》等书。他在日理万机之余,仅仅花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么多“学术图书”的写作,这些书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闵湛、郗标二人巧言令色,平时拍崔浩马屁拍惯了——崔浩也很受用这些马屁。如今,他们两人将崔浩那些质量粗糙的作品抬得很高,说之前儒家学者注释的五经都比不上崔浩作品的质量高,不仅要把这些作品和《国记》一道刊刻出来,而且上书建议收集北魏境内的五经旧注,以崔浩的注释为标准。

高允知道了,很担心。他对著作郎宗钦说:“闵湛、郗标的建议,恐怕会酿为崔家万世之祸,我们也要受到连累的。”

但是,崔浩昏了头,竟然对闵湛、郗标二人的马屁照单全收,下令将《国记》刊刻出来。

马屁有风险,拍时要谨慎,接受时更要慎重。

不久,在平城天坛东三里处出现了一片碑林。整片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刻印着《国记》和崔浩所注释的《五经》,一共用工三百万才完成,不愧为一个浩大的“文化盛举”。

麻烦立刻来了!《国记》如果仅限在小范围内传阅,即便少数鲜卑权贵对秉笔直书的内容不满,他们也找不出攻击崔浩的借口来——毕竟崔浩记载的是事实。可现在,崔浩将客观但却不光彩的鲜卑早期历史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中,无所避讳,引起围观者议论纷纷。鲜卑贵族就找到了攻击崔浩的借口。

大批鲜卑贵族怒不可遏——他们的确非常愤怒,先后到拓跋焘面前告状,控诉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没有想到崔浩膨胀到这种地步,竟然私自在通衢广场之上树立“内部读物”。他也怒不可遏。拓跋焘迅速下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

拓跋焘的火发得非常大。情况很严重。

一向不赞同崔浩做法的高允也参与了《国记》的修撰工作,名字也在要逮捕查办的黑名单上。太子拓跋晃是高允的学生,决心救他。父皇正在火头上,拓跋晃不敢去为老师求情,就把高允召进宫里保护起来,第二天早晨才带着他去见父皇。一路上,拓跋晃叮嘱高允:“一会不管陛下询问什么,老师都只能依照我的话讲下去。”高允不明就里,问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拓跋晃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只是拉着高允见了拓跋焘。拓跋晃抢先说道:“中书侍郎高允在臣宫里,小心谨慎,虽与崔浩同事,但一切都由崔浩做主。请饶了他的性命。”拓跋焘召高允上前问道:“《国记》是不是崔浩一个人所作?”高允实事求是地说明了各人分工情况,坦率承认自己编撰的部分比崔浩多。拓跋晃见状,在一旁急得直瞪眼,但高允不为所动,毫不避讳地说了实情。果然,拓跋焘大怒,说:“如此说来,你的罪行比崔浩还重,我怎能饶你性命!”拓跋晃连忙替高允掩饰:“高允地位低贱,见了陛下早就吓昏了,说的都是胡话。儿臣仔细问过了,《国记》都是崔浩一个人所作。”拓跋焘再问高允:“的确是这样吗?”高允坦然说了一番道理:“臣才学粗劣,蒙陛下不嫌弃委以编修国史的重任。但是在修史过程中冒犯天威,罪应灭族。太子殿下念臣曾经为他授课,想救我一命,其实事先并没有问过臣修史的情况。臣说的是实话,不敢说谎。”听他说完,拓跋晃眼睛一闭,心想:完了!不想,拓跋焘很欣赏高允的耿直、坦率,对他免予治罪。

崔浩就没高允这样幸运了。崔浩被带进宫来,遭到严厉审问。他一介书生,年已古稀,早就吓得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清楚了,更不用说自我辩护了。负责审案的鲜卑贵族们自然给他重重定罪。

拓跋焘拿到最后的案卷,又一次大发雷霆,命令高允起草诏书,要将参与修史的128人全部灭族——其中大多数是汉族世家大族。高允奉诏后,心如刀绞,迟迟写不出一个字来。他手里的笔,可关系着北方数十家世族的几千条人命呢!太监几次来催诏书,高允实在扛不住了,就请求觐见拓跋焘后再写。见到拓跋焘,高允说:“如果崔浩犯有别的罪,臣就不知道了。单单就触犯忌讳来说,崔浩罪不至死啊。”拓跋焘大怒,命左右武士把高允拉下去砍头。又是一旁的太子拓跋晃百般求情,甚至跪地叩头替高允求饶,拓跋焘这才慢慢压制了怒气,觉得定罪确实太重了,同意赦免大多数人的族人,只处罚罪犯本人。拓跋焘指着高允对太子说:“若不是这个人惹朕发火,会死几千人的。”

高允不仅又一次逃过了鬼门关,还拯救了很多人。他最后活到了98岁才死,是古代少见的长寿老人。

崔浩最终以修史“暴扬国恶”的罪状被杀。遭到屠戮的除了清河崔氏满门和参与修史的官吏外,还有和清河崔氏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这几天都遭灭族之灾。崔浩身前竭力壮大汉族世族在北魏朝野的势力,如今连累着这股势力遭到了血腥的屠灭。

因为崔浩一案牵连人数很多,北方汉族世族为之胆寒,所以很多人怀疑北魏朝廷借崔浩修史一案来镇压汉族势力。进而有人认为崔浩“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处心积虑地为汉族谋利(自然包括为南方的汉族政权说话),被拓跋焘发觉后借修史一事斩首。后来很多人“挖掘”了崔浩密图光复的证据。比如崔浩反对北魏朝廷从平城迁都汉族腹心地区的名城。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北魏粮食歉收,有大臣就建议迁都邺城。崔浩借口鲜卑人去河北容易水土不服发生疾病死伤反对,又借口邺城离北方边界遥远,如果大夏、柔然入侵救援困难反对,坚持都城要定在平城。他是不是不想让鲜卑蛮族入居中华旧地呢?又比如刘裕北伐后秦的时候,崔浩竭力反对北魏出兵夹击汉族军队,而且崔浩对北魏讨伐其他少数民族无不全力支持,但一旦涉及南征或者与汉族军队作战,崔浩总是反对,是不是也是崔浩“心怀故国”的证据呢?当然了,这样的解释揣摩的色彩较重。说崔浩是深藏在北魏内部的汉族间谍,缺乏直接的铁证。

相反,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和北魏朝廷的制度建设方面,功勋卓著,说他是北魏的开国元勋也不为过。在处决崔浩后不久,拓跋焘就后悔了,感叹崔浩“死得可惜”。

从某种意义上说,崔浩是最后一位敢于直书国史的人物,从那以后,后来的史臣们出于种种考虑,都是本着“为尊者讳”的态度撰写史书,无一敢直书帝王其人其事,像崔浩那样个性张扬、心灵简单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少了。

同类推荐
  • 神话2三国绝恋

    神话2三国绝恋

    主人公易小川通吃三国名将,赵云、吕布、关羽、张飞、许褚、典韦、太史慈、孙策全都不在话下。不仅单挑名将,更勇闯数十万大军,统帅百万军队战斗,打斗精彩,场面宏大,不容错过。
  • 三国之大汉重生

    三国之大汉重生

    魂穿千年,附身柔弱公子刘琦。立志改变这身命运,与群雄争霸于汉末乱世中!强国之路,从大汉重生开始……———欢迎加入书友群658686404
  • 拜占庭60年

    拜占庭60年

    本作品不定期更新,因为民族大迁移时期的历史史料十分缺乏,只能通过民间传说和野史,进行叙述,本书不按历史故事进行描写,而是改编,希望大家支持,喜欢我,可以顶我哦。
  • 今天开始做项羽

    今天开始做项羽

    新书《霸王一统诸天万界从楚汉争霸开始》已上传,各位俊男靓女来波收藏投资推荐票助力一下可好?万分感谢!《今天开始做项羽》已经完本,想看腹黑型穿越者为项羽复仇暴虐刘季的书友不容错过呦!想了解楚汉争霸这段历史的书友更不要错过啊!《新楚汉春秋》之《鸿门宴》选段: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张良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拼命。”哙即带剑拥盾闯入军门,嗔目视项王。项王亦嗔目回视之,哙不敌,目尽裂。樊哙曰:“沛公劳苦功高,未有封侯之赏,却有杀身之祸,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对曰:“如你所愿,封刘季为绝河侯。”哙无以对,从良坐。坐须臾,沛公欲亡走,起曰:“项王,臣如厕,暂离宴。”项王笑曰:“且慢,孤与汝同去!”
  • 武夫专制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武夫专制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研究军阀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军阀是什么?如果按字面释义,军阀的“阀”有点近乎于日常我们所用的“霸”字,因为无论是什么角色的人,只要后缀以这个倒晦的“阀”字,就会变得霸气冲天。军阀可以理解为依仗武力无法无天的人。如果我们还想深究一下“军阀”一词的政治内涵,那么不用花多少气力就会发现两个为众多有关军阀伪定义所公认的要素,一是专恃武力,二是割据地方,英语“军阀”一词WARLORD恰到好处地显示了这两个要素(WAR,指军事、战争,LORD意为土地),无论是西方学者“凡是依军事实力主宰一个地区的人”(谢里登)的定义,还是国内的权威性概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集团”(辞海),概莫能外。
热门推荐
  • 三国故事

    三国故事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
  • 你当我是谁

    你当我是谁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玄武大帝

    玄武大帝

    天地苍茫,始之变数,混乱而起,谁能主宰天地,一统宇内,四方称尊。门派,家族,皇朝,妖,蛮,魔,神,千万大势,彼此争斗,共挣天地之主。
  • 大乘法苑义林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秤座妖女

    天秤座妖女

    从霉女到妖女要走多少步?倒霉是有点,失业加上失恋,这比来了大姨妈还倒霉。不过嘛,人家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可这天上掉帅哥!“霉女”巧遇俊男,偏偏还是个王老五,不勾到手,成何体统?不过嘛,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两个人还能安安稳稳盖着被子谈人生么?是把程咬金打晕送到妓院呢?还是自己卷起铺盖乖乖走人?
  • 拯救我暗恋的反派大佬

    拯救我暗恋的反派大佬

    离别没有长亭古道,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有些人留在了昨天。她亲眼看着许白焰死在她眼前,不行,她在最后一刻也要让他重新来过,绝对不允许许白焰就这么死了。“许白焰,你听清楚了吗?我喜欢你,从很久很久以前。”“为你,我甘愿。”他为她甘愿俯首称臣,“我的大小姐,你一定要快乐。”
  • 给经理人每天看的管理学

    给经理人每天看的管理学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说的是世间万物的发展总是在“生长”与“收藏”间相互交替。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只重业务(生长)而轻管理(收藏),很可能会刚站起来又很快倒下去,甚至被市场迅速淘汰掉。领导者学好管理、用好管理、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基业长青。
  • 李与他与他

    李与他与他

    怎么,你也会纠结?
  • 九命猫

    九命猫

    某天,你家突然突然出现了一个黑洞,从里面钻出来一只诡异的猫。而你的左右邻居家也出现了这样的黑洞,他们也都看见了那只猫。1月3日,你的左邻被煤气毒死了。巧的是,1月14日,你的右舍也被煤气毒死了……现在是2月2日,我在对你进行测试:两个邻居都是死于意外。他们的死似乎跟这只猫有关。他们是被人害死的。而这个凶手极其狡猾、凶残,那只猫是他为了转移大家注意力而制造的恐怖意象。
  • 九剑传说

    九剑传说

    【免费三十万字】剑是玄天九剑,刀是幽冥霸刀,情是为其生死情,人是至情至性人……修仙长生,大道在前!进一步成仙,退一步为凡,登仙途看似艰难又往往在一念之间!可是悠悠万古,岁月沧桑,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割舍那一念不了情?仙也罢,神也罢,一个凡人腾云的那一刻世界变得精彩:一手遮天,仙剑斩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