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成长的唯一方法,思考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特征。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的人都特别善于思考。优秀的人经常面对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成长,在思考中找到工作的方法,在思考中领悟工作的快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思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开拓思维,换个地方打井
在工作中,如果只在一条路上走,很容易会觉得路已经走绝了,但实际上,路的旁边也是路,而且条条都是新的路,只要善于开拓,就能引领你走向成功。
著名思维学家德 波诺的解释是:“平面”针对“纵向”而言。“纵向思维”主要依托逻辑,只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平面则偏向多思路地进行思考。为此,他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
在一个地方打井,老打不出水来。按纵向思考的人,只会嫌自己打得不够努力,而增加努力程度。而按平面思维法思考的人,则考虑很可能是选择井的地方不对,或者根本就没有水,或者要挖很深才可以挖到水,所以与其在这样一个地方努力,不如另外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纵向”总是放弃别的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了创造力。而“平面”则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有创造力。
其实,有不少优秀的人,也在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换地方打井”的创造。松下电器的西田千秋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松下电器与日本生产电器精品的大孤制造厂合资,设立了大孤电器精品公司,制造电风扇。当时,松下幸之助委任松下电器公司的西田千秋为总经理,自己任顾问。
这家公司的前身是专做电风扇的,后来开发了民用排风扇。但即使如此,产品还是显得很单一。西田千秋准备开发新的产品,试着探询松下的意见。松下对他说:“只做风的生意就可以了。”
当时松下的想法,是想让松下电器的附属公司尽可能专业化,以图有所突破。可是松下电器的电风扇制造已经做得相当卓越,颇有余力开发新的领域。尽管如此,西田得到的仍是松下否定的回答。
然而,西田并未因松下这样的回答而灰心丧气。他的思维极其灵活与机敏,他紧盯住松下问道:“只要是与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吗?”
松下并未细想此话的真正意思,但西田所问的与自己的指示很吻合,所以松下回答说:“当然可以了。”
5年之后,松下又到这家工厂观察,看到厂里正在生产暖风机,便问西田:“这是电风扇吗?”
西田说:“不是。但它和风有关。电风扇是冷风,这个是暖风,你说过要我们做风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吗?”
后来,西田千秋一手操办的松下精工的风家族,已经非常丰富了。除了电风扇、排风扇、暖风机、鼓风机之外,还有果园和茶圃防霜用的换气扇、培养香菇用的调温换气扇、家禽养殖业的棚舍调温系统……西田千秋只做风的生意,就为松下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世界上之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碰壁,是因为他们都在千篇一律,规范雷同地运作,习惯固定的思维模式,使生活成为机械化的程序,结果是复杂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情。而这种习惯性情绪越多,人的个性也就越容易萎缩。受习惯性思维支配的人,在处理或解决问题时,往往机械呆板。其实在很多时候,只要你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结构,就会解决好许多原本麻烦的事。
美国著名的收藏家诺曼 沃特在收藏的初期,为收购到名贵的精品而不惜千金,导致资金严重周转不灵。
一天,沃特脑海中突发异想,为什么一定要收藏名家名品,而不收购些名家的劣画呢?于是在短短一年时间中,他便得到了300多幅劣画。
后来,沃特在各大报纸上登出广告,宣传自己将要举办首届劣画大展,并说明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从劣画中学会鉴别,真正认识到名画和好画的价值。
没想到,这个画展空前成功。人们在茶余饭后议论着,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争先恐后地去参观。
从此,沃特成为收藏业中的名人。
“换个地方打井”是人们从无数的事例中,由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精髓之言,它蕴含着极深的哲理,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思路扩展开来,如果一味固执己见、不求改变,誓必会撞到南墙之上而头破血流。反之,如果善于转移思路,换个地方打井,那么许多原本棘手的问题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轻易地得到化解,而且并不需要耗费你多大的精力与财力。
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只需要我们灵活一些,学会“换地方打井”,哪怕一个很小的“井”,都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类比思维,分析陌生问题
类比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它教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解决问题。
类比思维方法,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事实出发,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是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该方法是古今中外许多知名人士最常运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虽然不一定很可靠、精确,但富有创造性,往往能将人们带入完全陌生的领域,并给予许多启发。听诊器的发明就是一例。
一次,法国著名医生雷内克瓦带着女儿到公园玩跷跷板。玩了一会儿,医生觉得有点累,就将半边脸贴在跷跷板的一端,假装睡着了。女儿看着父亲的样子,觉得十分开心。突然,医生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他睁眼一看,原来是女儿用小木棒在敲跷跷板的另一端。这一现象,立即使医生联想到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时医生听诊,采用的方式是将耳朵直接贴在患者有病部位,既不方便也不科学。医生想:既然敲跷跷板的一端,另一端就能清晰听到,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某样东西,使病人身体某个部位的声响让医生能够清楚地听见呢?
雷内克瓦用硬纸卷了一个长喇叭筒,大的一头靠在病人胸口,小的一端塞在自己耳朵里,结果听到的心音十分清楚。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就这样产生了。后来,他又用木料代替了硬纸做成了单耳式的木制听诊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现代广泛应用的双耳听诊器。
类比思维方法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思维方法,该方法被誉为科学活动中的“伟大的引路人”。
皮卡尔曾设计出飞到过15690米高空的平流层气球,后来他又把兴趣转到了海洋,研究海洋深潜器。尽管海和天完全不同,但水和空气都是流体,因此,阿皮卡尔在研究海洋深潜器时,首先就想到利用平流层气球的原理来改进深潜器。
在这以前的深潜器,既不能自行浮出水面,又不能在海底自由行动,而且还要靠钢缆吊入水中。这样,潜水深度将受钢缆强度的限制,钢缆越长,自身重量就越大,也就容易断裂,所以过去的深潜器一直无法突破2000米大关。
皮卡尔由平流层气球联想到海洋深潜器。平流层气球由两部分组成:充满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球和吊在气球下面的载人舱。利用气球的浮力,使载人舱升上高空,如果在深潜器上加一只浮筒,不也就像一只“气球”一样可以在海水中自行上浮了吗?
皮卡尔和他的儿子小皮卡尔设计了一只由钢制潜水球和外形像船一样的浮筒组成的深潜器,在浮筒中充满比海水轻的汽油,为深潜器提高浮力,同时,又在潜水球中放入铁砂作为压舱物,使深潜器沉入海底。如果深潜器要浮上来,只要将压舱的铁砂抛入海中,就可借助浮筒的浮力升至海上。再配上动力,深潜器就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海洋中自由行动。这样就不需要拖上一根钢缆了。第一次试验,就下潜到1380米深的海底,后来又下潜到4042米深的海底。皮卡尔父子设计的另一艘深潜器理“雅斯特号”下潜到世界上最深的洋底——10916.8米,成为世界上潜得最深的深潜器,皮卡尔父子也因此获得了“上天入海的科学家”的美名。
从天空平流层的气球想到海洋深潜器,这无疑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设想。类比法无疑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人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异中求同,获取更多的创造成果。
天文学家开普勒说:“类比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性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现在,类比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日本学者大鹿让认为:“创造联想的心理机制首先是类比……即使人们已经了解了创造的心理过程,也不可从外面进入类似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了给创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得采用一个特殊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使用类比。”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不自觉地运用到类比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买东西时的“货比三家”,从商品的价格、功能状况、使用价值和经久耐用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是否买下。虽然它并不能发明什么新的东西,但是解决了选择购买哪一种产品的问题。
类比法不仅仅以这样的方式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它更多地被运用到各种发明中去。从人的手臂到机械手、挖掘机,从苍蝇眼到复眼照相机,从海豚的声波到船上的声呐,类比法的各种运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类比思维”方法是解决陌生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它让我们充分开拓自己的思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陌生的、不熟悉的问题与已经解决了的熟悉的问题或其他相似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解决之道,从侧面思考分析
面对一个难解的问题时,不要只是从“正面”的角度去考虑。有的时候,通过侧向思维方法,从“侧面”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找到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去正面找,或者太费劲,或者有其他的不便,这时不妨运用一下侧面思维方法,从侧面去找。
毛姆是英国著名作家。在他未成名前,生活很困窘,写的书卖不出去。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一家最有名的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本人是一位年轻、有教养、爱好广泛的百万富翁,希望找一位与毛姆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的女性结婚。”结果,毛姆的小说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书卖不出去,直接宣传书本身的价值,是正面的做法,但很可能费力不讨好。那么就从侧面做文章:通过一个百万富翁征婚的广告,来刺激人们的兴奋点——究竟毛姆的小说有多大的吸引力,使得这位年轻的百万富翁竟要把其中的人物作为择偶标准?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家纷纷购买毛姆的小说。本来是卖书的广告,结果却通过一则征婚广告来实现。这就是运用侧向思维方法的魅力!
如果你是一家电影公司的职员,现在,公司要在另外一个城市开一家新电影院,于是安排你做一件事情:在一到两天的时间内,帮公司寻找一个最适合开电影院的地方。你有把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吗?
众所周知,开电影院和开商店的经验是一样的: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还是位置。位置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商店和电影院生意要兴隆,首先得人气旺。而人气要旺,就必须将位置选择在人流量大、消费能力强的地方。很多人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根据常规思维,用测算人流量的方法去解决,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正向方法),就是每天派人到各处实地考察,但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短时间内得出结果根本不可能。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请专门的调查公司去做调查,那花费肯定是不小的。除这两种方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日本一家电影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但他只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轻而易举地将问题解决了。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带领自己的下属到将要开设电影院的城市的警察局进行调查。调查的目标十分简单:哪个地方平时丢钱包最多,然后就选择丢钱包最多的地方开电影院。
结果证明,这个选择简直太对了,这家电影院成了电影公司开设的众多电影院中最火的一家。
他做出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因为钱包丢失最多的地方,就是人流量最大、消费活动最旺盛的地方。这位主管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侧向思维法。
塞正通侧,即有意不走“正路”,塞住走“正”的可能,却在侧向开辟道路,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这就是从侧向找价值。价值的侧向凸出,经常体现一种“鸡犬定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主要方面价值是明显的,侧面价值依托于主要价值,但是“侧向凸出”的关键还在“凸出”,即把独特的侧向价值挖掘充分,发扬光大。
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如果别人都是从正面的角度去审视,这时,你不妨去关注与此相关的侧面现象,说不定可以从中挖掘出独特的解决之道。
勇于质疑,审视问题
人们总是羡慕发明创造者,实际上,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创新机会,就看你善于不善于捕捉它。捕捉创新的机遇,取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往往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捕捉问题的敏锐头脑,有没有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疑点的慧眼,有没有在权威下过“结论”、做过“论断”的所谓“终极真理”面前敢于质疑的勇气。
质疑,就是对现有事物持科学的怀疑态度,以促使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进和创新。质疑思维,是一种以审视的目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敢于质疑前人的权威性观点,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我们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我们的才能才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古代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一个10磅(约4.54千克)重的铁球与一个1磅(约0.45千克)重的铁球,从同样的高度落下,10磅的铁球会先着地,而且速度比1磅的铁球快10倍。他还举例说,铁球的落地速度总是比鸟类羽毛快,秋天的落叶总是缓缓飘落,而成熟的苹果却是迅速落地的。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论断”和生活中的部分事实,此后的两千多年间,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这个“真理”。
终于有一天,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伽利略,他心想:如果把100磅(约45.36千克)的球和1磅的球连在一起,让他们从高处落下,情况会怎样呢?
于是,伽利略就在比萨斜塔上做了那个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实验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条件下,会同时落地。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会得到相反结论,就是鸟类羽毛由于体积相对较大,下落过程中其单位重量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远远超过了铁球和苹果,因而出现了铁球落地快、鸟类羽毛落地慢,苹果落地快、树叶落地慢的现象—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
正是因为敢于质疑,伽利略才成为推翻亚里士多德“权威论断”的第一人,同时,也成为物理学中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者。
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使伽利略一举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位耀眼的明星。
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因此,质疑思维中孕育着创新和突破。
哥白尼就是另一个敢于质疑的典型例证,套用他自己的话,他总觉得当时盛行的“天体运行”理论不太对劲。他写道:“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天文学传统中的困惑。造物主这个最有系统的绝佳‘艺术家’,为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但我对于哲学家至今仍无法找出世界的运转方式感到无奈。”
这其中让他特别不能释怀的,就是推算地球本身不动而被其他星球环绕的复杂几何,其实有多处矛盾。他凭直觉认为,传统用来解释“地心论”世界观的蹩脚数学推算不可能是正确的,因此他开始推敲地球也会动的可能性,即使这个想法乍听之下非常荒谬,也违反了教会的教条。
哥白尼热切地希望能为这大胆的新观点找到支持的论点。他博览群书,希望能“重读他手上的所有哲学家作品,从中找出任何曾经怀疑过天体的运行并不同于数学理论派观点的看法,以供援引”。哥白尼的研究终于获得成功。他从少数几位哲学家的作品中,找到地球会动的论点,但这些前辈并没有对地球的运行提出正确的解释。哥白尼了解,徒有如此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却没有证据,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着手进行支持这一理论的论证,他利用当时手边可得的最佳技术,以最新发展出来的透视法,将观察星球运行的结果,制成当时叹为观止的观测图表。经过20多年的漫长研究,他的质疑终于得到了科学的证实。
富于质疑的人总是成功者,而成功者总是拒绝人们划出的分界线,向传统的一切提出挑战。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和二女儿劳拉有一次问马克思:“您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答道:“怀疑一切。”同样,“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和“蒸气为什么能顶起壶盖?”分别使牛顿、瓦特名垂千古。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许多人默默无闻地走过了一生,不曾留下些许业绩,回首之余总有缺憾。究其根本并非缺少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质疑勇气。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质疑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他的质疑潜能,那么他便是一个大写的“人”。
为了要创新,就必须对前人的想法和做法加以怀疑,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前人的不足之处,才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哲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当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质疑时,就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找到新的方法,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摆放在对方位置上,从对方的视角看待世界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非常有益又十分实用的好方法,它有时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手,甚至预测对方的行动,通过占领先机而获得胜利。
在一次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问了现场嘉宾们一个问题:“电梯里总有一面大镜子,那个大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嘉宾们回答踊跃异常:“用来对镜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清后面有没有跟进来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经主持人一再地启发,始终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镜子是干什么用的。最终主持人说出了非常简单的正确答案:“肢残人士坐着轮椅进来时,不必费力转身即可从镜子里看见楼层的显示灯。”
原来是这样!原本活泼靓丽、机智风趣的嘉宾们多少有些尴尬,其中有两位颇有些抱怨地说:“那我们怎么能想到呢?”
“怎么能想到呢?”——时至今日,我们的确越来越聪明,知识面的确越来越宽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可以想到海阔天空。但不幸的是,无论思路扩展到多远,我们往往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
再看下面一个场景:
一位老人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他进去后才松手。老人家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在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
我们要经常换个立场,转换角色,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如领导者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企业老总站在工人的角度想问题,商场员工站在顾客的角度想问题,司令员站在士兵的角度想问题,体育比赛时站在对手的角度想问题,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等,将心比心地思考,这就是换位思维。
蒙哥马利就是一个善于运用换位思维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军蒙哥马利屡建奇功。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将敌军统帅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与敌军进行战斗时,他总会看着对手的照片,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会怎么做?”他认为,这对他做到知己知彼、克敌制胜大有好处。
在苏军中也不乏这样的将领。二战末期,苏联红军突击部队抵达距柏林不远的奥德河时,由于与后续部队脱节,出现人员和物资都供应不上等问题,此时苏军的情况十分危急。
突击部队的统帅朱可夫苦苦思考该如何打开局面,他问他的坦克集团军总司令卡图科夫说:“假如你是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黑尔姆特魏德林,手中掌握23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和摩托师,朱可夫现已兵临城下,而后继部队还远在150公里之外。在这种局面下,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卡图科夫思索了一会儿,说:“如果是我,我会用坦克师从北面发动攻击,切断后继部队来会合的通路。”
“的确,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这是唯一的好机会啊。”于是朱可夫立即下令,第一坦克集团军火速北上,果然一举歼灭实施侧翼反击的德军,保证了柏林战役的胜利。
无论是蒙哥马利还是朱可夫,他们的胜利都借助了换位思维。多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换位思维能帮助我们了解对方,而只有了解对方,才可能战胜对方!
换位思维人人都可以做到,它不是一种复杂的技巧,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到。
运用换位思维转换位置,从对方所处的境地以对方的角色、立场、观点、处境来思考问题。这样,由于所处的境地不同,观点、思考的界面也会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得出与换位思维前不同的看法,从而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去繁存简,简化思考过程
简单的未必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简单的在很多时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现今追求的是什么?就是使自己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简便,让机器代替许多原本繁复的手工工作。如果能够简单地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追求那些“复杂且高深”的方法呢?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思维方法仿佛是与复杂结缘的。他们不仅把问题看得复杂,更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复杂,甚至钻到“牛角尖”里无法出来。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是顶级智慧的体现。
一位年轻人从商校毕业后,准备开家制帽店,首要的一件事便是要制作一个漂亮的招牌,写上合适的广告词。他拟了这样的话:“制帽商宋振帅,制造并收现钱出售帽子。”下面画了一顶帽子。
他征求朋友们的意见,以便修改完善,让他的广告更响亮,生意能更好。
第一位朋友看了认为,“制帽商”与后面的“制造”重复。于是,将“制帽商”删去。
第二位朋友说:“‘制造’一词也可以去掉。如果我是顾客,我才不关心帽子是谁做的。只要帽子合适,质量好,我就会购买。”于是,他又将“制造”二字删去。
他又请教了第三位朋友,朋友给出的建议是:“现钱”二字毫无意义,因为当地并无赊卖的习俗,这两个字又被删除了。这样,就只剩下“宋振帅出售帽子”。
“出售帽子!”又一位看到了这句广告,然后说:“并没有人认为你会白送呀!‘出售’二字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出售”二字也被删去。
最后,干脆把“帽子”二字也删掉,因为广告牌上已经画了一顶帽子,何必画蛇添足呢?结果,招牌只剩“宋振帅”几个字,底下画着一顶帽子。
而这个简单的广告招牌,为这家制帽店带来了许多生意。因为它的店名简单易记,许多顾客口口相传,不久就成了知名的商店,店的规模也扩大了。
因为简单,所以人们都记住了这个店名;虽然简单,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简单的并不一定效果不佳,复杂的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有时恰恰是费时费力的方法。
在高科技的时代,人们习惯了复杂,却往往忽略了最简单、最原始的一些东西。过去我们依赖解决问题的简单原始的方法必定也有其一定合理的地方,在某些时候,他们恰恰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一家杂志社曾举办过一项奖金高达数万元的有奖征答活动,内容是:
在一个充气不足的氢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着人类命运的科学家。
第一位是一名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甚至在外星球上,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粮食作物,使人类彻底摆脱饥饿。
第二位是一名医学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的生命,使人类彻底摆脱诸如癌症、艾滋病之类绝症的困扰。
第三位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去一个人以减轻重量,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出去哪一位科学家?
征答活动开始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巨大,很快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并且引起了某电视台的关注。在收到的应答信中,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阐述他们认为必须将哪位科学家丢出去的“妙论”。
最后的结果通过电视台揭晓,并举行了热闹的颁奖仪式,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重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许多时候,人们习惯性地将一个问题想得复杂且高深,这不仅成为解决不了问题的借口,使自己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更为许多人找到了一个标榜自己的机会。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复杂且高深”的问题必定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复杂解答方法。所以在孜孜不倦追求这些复杂解题方法的时候,人们却看不见简单的方法。
明代冯梦龙所著《智囊》,是一部研究智慧的经典,书中将“通简”放在第一部的《上智》之中。“通简”卷的序言是这样写的:“世本无事,庸人自扰;唯则通简,冰消日皎。”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世上许多事情,其实都是庸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只要通情达理,以一种不把事情搞复杂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就会像太阳一出冰雪融化一样解决了。
很多事情解决起来很简单,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复杂。如果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想得过于复杂,那么只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离问题的解决越来越远。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把自己置于思维的复杂化之中,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尽管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就实际而言,如果我们能多一份沉静与轻松,少一份冥思与苦心,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法去做,就能获得奇妙的效果。
用灵感来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事实上,赢得一切、拥抱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积极地思考,持续地思考,科学地思考。不懂得运用思考的人,是难以挖掘出丰富的智慧矿藏的;不善于思考的人就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享受创新的乐趣。而只要你将一半的时间用来思考,一半的时间用于行动,你就能成为一个高效能的成功者。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在面对别人也能遇到的启示时,他们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而别人却依旧茫然。这都是他们标新立异的个性使然。因为标新立异,所以他们不会想当然,而是发挥其非凡的创造性想象力,激活瞬间的灵感。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一个难题,于是费了吃奶的劲去寻找解决方法,可是什么办法都不奏效。没有办法!
你垂头丧气,疲惫不堪。你受够了,最后就放弃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呀!你猛一抬头,双眼圆睁,突然意识到,你已神助似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灵感。
灵感是在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现象,同时它也是一种人人都能够自觉加以利用的思维方法。有些人说自己从未出现过灵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什么是灵感,灵感有些什么特点和规律,因而即使他们头脑中已经出现了灵感,也往往会感觉不深,把握不住。
艾默 盖兹博士是美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及发明家,他一生中所发明的产品逾数百种。
一次,拿破仑 希尔造访盖兹的实验室。他依约抵达时,盖兹博士的秘书却说:“对不起,此刻我不能打扰博士。”
“我要等多久才见得到他?”拿破仑 希尔问。
“不知道,可能要3个钟头。”
“你可否告诉我不能打扰他的原因?”
秘书小姐略为迟疑之后说:“他在等待灵感。”
拿破仑 希尔笑着问:“等待灵感是什么意思?”
秘书也报以微笑说:“让盖兹博士自己解释更好。我真的不知道要等多久,但是你最好在这里等他;如果你要改天再来,我会尽量帮你安排确定的时间。”
拿破仑 希尔决定等,这真是明智的选择。拿破仑 希尔描述当时的情形:
“盖兹博士终于走出了房间,他的秘书为我引介。我们的交谈十分愉快,后来,他愉快地说:‘有没有兴趣看我等待灵感的地方?’”他带我到一个有隔音设备的小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一堆纸,几枝铅笔,一个电灯的开关。
“盖兹博士解释说,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他会走进房间,把门关上,坐下来,把灯熄掉,开始沉思。他应用全神贯注的成功法则,把问题交给潜意识处理;有时毫无灵感,有时灵感却如泉涌而来。等待的时间可能长达两个钟头。灵感出现时,他会把灯打开,逐一写下来。”
盖兹博士创新及改良的专利产品超过200种,其中包括许多人研究过,却功亏一篑的东西。他会先仔细研究产品的功能和用途,找出缺点,再把产品和资料、图纸带进房间,专注地思考处理的方法,补上不足的部分。
拿破仑 希尔问盖兹博士,他所等待的灵感从哪里来 盖兹说,所有的灵感都来自教育、观察及自身的经验所得的知识,储存在潜意识中;别人所得的知识,以心电感应的方式互相累积;大脑的潜意识串联宇宙中无尽的知识。
灵感是一种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过去曾学习、体验、意识到的事物信息,在强烈地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以适当的形式突然表现出来的顿悟现象。它有时可以让一个心灰意冷的人看到希望的光芒。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你获得强项可能源于某一次灵感的点击,突然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因此,当你得到一条一闪而现的奇思妙想时,请你立即把它记下来。这也许就是你正在寻找的“更多的东西”。我们相信同“无限智慧”的交际是通过下意识心理进行的。你应当养成一个习惯:当一种奇思妙想从你的潜意识心理闪现到你的有意识心理时,你就该把它立刻记录下来。
奥斯卡使用的工具,也同样是笔记簿和铅笔,灵感出现时,立刻记下来。他说:“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创造力,大多数人却不会运用。”奥斯卡在《运用想象力》中提到的脑力激荡,被普遍运用在大学课堂、工厂、企业办公室、教堂、俱乐部及家庭之中。脑力激荡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有两三个人,互相批评或反驳,等到会后再逐一评估每个建议实际的可行性,这样就能找到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
灵感思维是最具创新活力、最富创新潜力的智慧资源,是蕴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第一金矿”。在创造性思考的快车道上,灵感思维备受创新者瞩目。任何一个人,只要善于捕捉灵感思维的火花,就会有所创新。让灵感叩开你的心扉,成功就会属于你。
联想分析,有效分析问题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联想是创造的根源,不会联想的人是永远造不出新的东西的。”的确,一个人要具有丰富的联想,才会出现各种灵感以及各种具有创造雏形的思维,才能产生最后的具有实质性的创造行为。
联想思维方法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历史上许多创造与发明都来自联想。前人从观察猫掌与猫爪联想发明了钉鞋;从观察蜘蛛网联想发明了吊桥;美国人查理士从观察波浪的起落联想创造了道 琼斯股价理论。总之,联想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可以不断开拓人们的思路,升华人们的思想。
詹姆斯教授说:“我们的头脑基本上是一部联想的机器。”充分发挥联想思维的威力,是打破惯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思维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并研究了这种心理的活动,提出了如下的“联想律”。
第一,接近律。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但它们经常或在时间上或在空间上相接近,因而由其中的一个概念就可以引发出与之相接近的其他概念,如想到“生病”,就会联想到“打针吃药”。这样引起的联想称为接近联想。
第二,相似律。对于彼此间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或共性的各种事物,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感知或回忆,便能引起对与之相似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如想到“收音机”,就会联想到“电视机”、“收录机”等。这种联想称为相似联想,它反映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性。
第三,对比律。凡彼此相反的各种概念也会彼此发生联系,因而可由其中的一个概念引发出与之相对的概念,如由“黑”联想到“白”等,这就是对比联想。
除上述三种“联想律”外,后人还提出了其他的联想规律,如“因果律”等。
联想思维需要对事物进行广泛了解,而不是凭空瞎想。当你对外部事物了解得很多了,遇到某一难题时,就会从你大脑储存的信息中发掘出联想的事物。
有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有一个南极探险队,准备在南极过冬,他们打算把船上的汽油输送到基地,但遇到一个大难题:输油管不够长,汽油无法从科学考察船中送到基地,这如何是好?大家都心急如焚。
“不妨用冰来做管子试一试。”队长西崛荣三郎突发奇想。南极气温极低,到处都是冰天雪地,称得上滴水成冰。用冰做管子当然不成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冰成为管子的形状而又不破裂渗漏。
西崛荣三郎接着联想到医疗上使用的绷带,他设想:把绷带缠在铁管子上,然后在上面浇水,待水结成冰后,再抽出铁管,这样不就能做成冰管子了吗?一试,果然获得了成功。
他们把做好的冰管子一截一截地连接起来,需要多长就能接多长,就这样,在人迹罕至的南极解决了输油管的大问题。
西崛荣三郎为了解决输油管长度不够的问题,竟由铁管、橡皮管、塑料管等事物形象联想到就地取材,把绷带缠在铁管上,浇上水,使其冻成冰管。他运用这种自由联想,解决了管子不够用的大难题。
联想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掌握联想思维方法的人,处理问题时办法多、效果好。
许多人成功的事实表明,他们往往能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产生丰富的联想,构筑艺术作品或进行科学技术发明等,如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就源于一件女子卧轨的新闻事件。魏格纳从看到世界地图联想到大陆漂移说,贝尔从听到吉他声想到改装电话机……这些联想的力量是何等的惊人。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反映。联想是运用概念的语言属性的衍生意义的相似性,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联想可以唤醒沉睡的记忆,把当前的事件与过去的事件有机地联想起来,产生创造性的设想。记得有位伟人说过:“联想是创造的根源,不会联想的人是永远造不出新的东西的。”的确,一个人只有具有丰富的联想,才会出现各种灵感以及各种具有创造雏形的思维,才能产生最后的具有实质性的创造行为。
联想思维,就像手中转动的万花筒,每转动一次,我们就会看到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新图案,得到越来越多的、质量越来越高的新设想。因此,面对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思维,从多种多样的信息中,多角度、多渠道地把问题处理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应该掌握和具备的能力。
解决问题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必须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者’。”其实,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其他各行各业,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习惯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一定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是把对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再用判断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结论和思想认识。下面的故事就反映了逻辑思维的价值。
美国有一位工程师和一位逻辑学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两人相约赴埃及参观著名的金字塔。到埃及后,有一天,工程师独自在街头闲逛,忽然耳边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叫卖声:“卖猫啦,卖猫啦!”
工程师一看,在老妇人身旁放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工程师用手一举猫,发现猫身很重,看起来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不过,那一对猫眼则是珍珠镶的。
于是,工程师就对那位老妇人说:“我给你300美元,只买下两只猫眼吧。”
老妇人因孙子病重急需用钱,就同意了。工程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宾馆,对逻辑学家说:“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两颗硕大的珍珠。”
逻辑学家一看这两颗大珍珠,忙问朋友是怎么一回事。当工程师讲完缘由,逻辑学家忙问:“那位妇人是否还在原处?”
工程师回答说:“她还坐在那里,想卖掉那只没有眼珠的黑铁猫。”
逻辑学家听后,忙跑到街上,给了老妇人200美元,把猫买了回来。
工程师见后,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买个没眼珠的黑铁猫。”
逻辑学家却不声不响地坐下来摆弄这只铁猫。突然,他灵机一动,用小刀刮铁猫的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一道金色印迹。他高兴地大叫起来:“正如我所想,这猫是纯金的。”
原来,当年铸造这只金猫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漆漆过,俨然是一只铁猫。对此,工程师十分后悔。此时,逻辑学家转过来嘲笑他说:“你虽然知识很渊博,可就是缺乏一种缜密的逻辑思维。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那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逻辑学家正是运用逻辑思维方法,从珍珠制作的猫眼,推断出猫的价值会更高,而绝非为表面看到的黑铁的价值。
逻辑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有时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下面故事中的石狮子,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才得以重见天日的。
在河北沧州城南,曾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一年运河发大水,寺庙的山门经不住洪水的冲刷而倒塌,一对大石狮子也跟着滚到河里去了。
十几年之后,寺庙的和尚想重修山门,他们召集了许多人,要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可是,河水终日奔流不息,隔了这么长时间,到哪里去找呢?一开始,人们在山门附近的河水里打捞,没有找到。于是大家推测,准是让河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众人驾着小船往下游打捞,寻了十几里路,仍没有找到石狮子的踪影。
一位教书先生听说了此事后,对打捞的人说:“你们真是不明事理,石狮子又不是碎木片儿,不是木头,怎会被冲到下游?石狮子坚固沉重,陷入泥沙中只会越沉越深,你们到下游去找,岂不是白费工夫?”
众人听了,都觉得有理,准备动手在山门倒塌的地方往下挖掘。
谁知人群中闪出一个老河兵(古代专门从事河工的士兵),说道:“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应该到上游去找。”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石狮子怎么会往上游跑呢?老河兵解释道:“石狮子结实沉重,水冲不走它,但上游来的水不断冲击,反会把它靠上游一边的泥沙冲出一个坑来。天长日久,坑越冲越大,石狮子就会倒转到坑里。如此再冲再滚,石狮子就会像翻‘跟头’一样慢慢往上游滚去。往下游去找固然不对,往河底深处去找岂不更错?”
根据老河兵的话,寺僧果然在上游数里处找到了石狮子。
在众人都靠着自己的感性认识而做出各种揣测时,老河兵凭着其对水流习性的熟识,借着事物层层发展的严密逻辑,推出了正确的结论。如果仅仅具有感性认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可能停留在片面的、层面上,根本无法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有价值的判断,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考方式。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条件,分析其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用发散性思维来分析问题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对给出的材料、信息能够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或途径进行分析,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人在思考问题时,思维会以某一点为中心,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式。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白点,问一群成年人,他们在黑板上看到了什么,成年人异口同声地回答看到了“一个白点”,除此之外,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实验者用同样的问题问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小朋友争相发言,答案却各不相同。有的说看到了“一粒白色的纽扣”,有的说看到了“一颗白色的子弹”,有的说看到了“夜晚的白色月亮”,有的说是“一粒白色的珍珠”,有的说是“一朵白色的小花”,有的说是“一滴眼泪”、“一粒米”、“一粒雪珠”……
为什么成年人和小朋友的回答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关键是成年人用的是单一思维方式,在成年人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实事求是,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而幼儿园小朋友用的是一种人类本能的发散思维方式,在他们头脑里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这个概念,因而他们会自然地把“白点”想象成各种类似的东西,答案自然就丰富多彩起来。
在美国,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美国的一段长达1000公里的电话线上,积满了因大雾而形成的凝结物,严重影响了电话通信的正常进行。为了尽快恢复正常通信,负责这一段线路的主管部门向社会各界紧急征求“能以最短时间清除凝结物”的方案。有关专家和其他人员纷纷应征,提出了不少建议。主管部门对提出的这些建议都不满意。有的做法复杂烦琐,有的需时过长,有的花钱太多。主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将这些建议公开做了报道,希望能引起公众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来。后来,空军的一位飞行员提出一个方案:驾驶直升机沿电话线上空飞行,向下垂直喷射强大的气流,以清除电话线上的大雾凝结物。这一方案最后被采纳实施,效果又快又好。据线路主管部门事后公布的材料说,这位空军飞行员提出的做法是他们收到的第36号方案。
通常情况下,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所需的是问题的答案或者说某种结果,而非寻求答案的过程或手段。“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都是好猫。”只要能够捉到老鼠,就是狗、羊,我们也应该接受。发散思维是创意的温床,它要求我们不要固化自己的思维和评判标准,要敢于探寻所有可能的答案。
很多从常规思维角度去思考认为是办不到、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从发散思维角度去思考,往往就能办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终也会实现,这就是发散思维的神奇之处。
面面俱到,系统的分析问题
将所面对的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思考分析,从而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的思维方法就是系统思维法。现实生活中,不善于进行系统思维就容易遭受挫折或造成损失,而善于着眼于系统就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
系统思维方法也叫整体思维方法,是一种含金量很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用系统眼光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重新审视多样化的世界,把被形而上学地分割了的现象世界重新整合,将单个元素和切片放在系统中实现“新的综合”,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简单总和”的效应。
我国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而设计与构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项主体工程和120多个附属渠堰工程组合而成。位于江中的鱼嘴犹如一把利剑,将岷江一分为二,让靠近内江的水直泻宝瓶口,流灌川西平原,而宝瓶口又迫使岷江之水由西向东穿山而过,排洪、防旱;飞沙堰使内江之水平时逼进宝瓶口,洪水时溢过堰顶回流入外口,避免内江灌溉受灾,三大主体工程同120多个附属渠堰工程既分工又合作,各自发挥独特作用,使整个工程具有调节水势、灌溉良田、飞水防洪、飞沙防涝的多种功能,达到了变水患为水利,造福人民,发展生产,调节生态平衡的总目的,堪称系统工程的杰作。
“酒店大王”希尔顿也是一个善于以“系统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人。一次,希尔顿在盖一座酒店时,突然出现资金困难,导致工程无法继续下去。在苦思良久之后,他突然心生一计,找到那位卖地皮给自己的商人,告知自己没钱盖房子了。地产商漫不经心地说:“那就停工吧,等有钱时再盖。”
希尔顿回答:“这我知道。但是,假如盖不下去,恐怕受损失的不只我一个,说不定你的损失比我的还大。”
地产商十分不解。希尔顿接着说:“你知道,自从我买你的地皮盖房子以来,周围的地价已经涨了不少。如果我的房子停工不建,你的这些地皮的价格就会大受影响。如果有人宣传一下,说我这房子不往下盖了,是因为地方不好,准备另迁新址,恐怕你的地皮更是卖不上钱了。”
“那你要怎么办?”
“很简单,你将房子盖好再卖给我。我当然要给你钱,但不是现在给你,而是从营业后的利润中,分期返还。”
虽然地产商非常不情愿,但仔细考虑,觉得他说的也在理,何况,他对希尔顿的经营才能还是很佩服的,相信他早晚会还这笔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很多人眼里,这本来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自己买地皮建房,但是最后出钱建房的却不是自己,而是卖地皮给自己的地产商,而且“买”的时候还不给钱,而是从以后的营业利润中来偿还。但是希尔顿做到了。
为何希尔顿能够创造这种常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奇迹呢?就在于他妙用了一种智慧——系统智慧。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系统时代。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已在解决许多复杂的大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卫星系统工程、环境生态问题、城市规划系统等,都需要借助运用系统思维方法解决问题。面对着大科学、大经济时代,认识和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培养和发展系统思维能力,对于创建成功的事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系统思维”方法是历史悠久而又最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之一。在处理一件事情时,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一个系统。处理一个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处理的过程。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要采取孤立、片面、机械的方式,而是当做一个有机的系统来处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面面俱到。
各取所需,双赢思维模式
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更高。在生活中,要学会欣赏他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才能取得1+1>2的双赢效果。
社会学家戴维将双赢比做是一顿各取所需的自助餐。他认为双赢是一种人人都是胜利者的想法,是一种既宽容又坚忍不拔的想法。我不会踩着你的肩膀向上爬,但我也不会对你卑躬屈膝。我关心他人,希望他们成功。但我也关心自己,也希望自己成功。双赢就是海阔天空。这并不是你的成功或是我的成功,而是我们两人共同的成功。谁得到的好处多一点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各取所需,都得到满足。
通用电气公司一名叫唐 斯的员工讲述了她第一次发现双赢奥秘时的感受:
第一次发现双赢思维的奥妙,是在我高二的时候,那时我是学校篮球队的女篮队员。虽然我才是个高二学生,但是球打得相当不错,身高也足以成为学校篮球队的首发队员了。我有一个好朋友叫玛琳,也是个高二学生,也被选入学校篮球队的首发队员队伍。
我比较擅长中远距离投球,常在10英尺(约3.05米)外投篮,一场球打下来我能投四五个这样的球,而这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但不久后,玛琳显然不喜欢我在球场上成为观众注意的中心,于是决心有意让我得不到球。无论有多好的投篮机会,玛琳都不再将球传给我了。
一天晚上,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之后,由于玛琳在比赛中一直不给我球,我像以往一样都快气疯了。我和爸爸谈了很久很久,什么都对爸爸说了,表示了我对玛琳化友为敌的愤怒。长谈之后,爸爸告诉我说,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一得到球就传给玛琳。一得球就传给玛琳!我认为这是爸爸给我的最愚蠢的一个建议。可爸爸只说这样做一定有用,说完他就走了,让我一个人留在厨房的餐桌边自己去想。我才没费那个工夫,我知道这样做根本没用,将老爸的傻建议丢在了一边。
很快就要打下一场比赛了,我决心让玛琳在比赛中出出丑。我做了周密的策划,并开始着手实施让玛琳丢脸的行动。当我第一次拿到球时,我听到爸爸在观众席上大声叫喊,他的嗓音低沉,尽管我在打球时非常专心,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但是我总是能听到老爸低沉的嗓音。我一拿到球,老爸就大叫:‘把球传给玛琳!’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做出了我知道是正确的举动。虽然我也可以投球,可我看见了玛琳,将球传给了她。玛琳愣了一下,然后转身投篮,手起球落,2分。我在回防时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为另一个人的成功而由衷地感到高兴。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们的比分领先了。赢球的感觉真好!上半场我继续同玛琳合作,一有机会就将球传给她。下半场我依然积极与玛琳配合,除非适于别人投篮或由我直接投篮更好。
“这场比赛我们赢了。在以后的比赛中,玛琳开始向我传球,而且也一样一有机会就传给我。我们的配合变得越来越默契,两人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在那一年的比赛中,我们赢了大多数比赛,而我们两人也成了家乡小镇中的传奇人物。当地报纸甚至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我们两人配合默契的报道。总的来说,我在比赛中的得分也比以前多了。”
这次比赛给琼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体会到了双赢的奥妙。正如戴维教授所言,双赢总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这就好像是一顿无尽的美餐,让你享用不尽。就像例子中的琼斯那样,帮助别人成功使自己充满了快乐。通过比赛的配合,琼斯并未因此而使得分减少,相反最终却得了更多的分。实际上,与为了私人恩怨而拒绝配合比起来,她们两人都投进了更多的球,赢得了更多的比赛。
由此可见,双赢对于一个人做事的绩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你在工作中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帮助别人成功和愿意与他人分享荣誉的人的话,那么你就不愁没有朋友。如果你的周围充满了对你的成功感兴趣而又希望你成功的人,你在工作中就会充满与别人合作的热情。这对你工作绩效的提高很有帮助。
世上现存的植物当中,最雄伟的当属美国加州的红杉。红杉的高度大约是90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科学家深入研究红杉后,发现了许多奇特的事实。一般来说,越高大的植物,它的根基应扎得越深。但红杉的根只是浅浅地浮在地面而已。理论上,根扎得不够深的高大植物,是非常脆弱的,只要一阵大风,就能将它连根拔起,红杉又如何能长得如此高大,且屹立不倒呢?研究发现,红杉生长的地方,必定是一大片的红杉林。这一大片红杉的根彼此紧密相连,一株连着一株,结成一大片。自然界中再大的飓风,也无法撼动几千株根部紧密联结,面积超过上千公顷的红杉林,除非飓风强到足以将整块地皮掀起。
追求成功也是一样,我们只有形成了双赢的思维模式,才能成为别人乐于合作的对象。生命的河流总有曲曲折折,人生的路也不免坎坎坷坷。困难就像一块巨大的拦路石挡在你必经的路途上。独木难成林,一人难为众,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动它分毫。此时,唯有合作,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如果对双赢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它将在我们生活中起到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而带着“同行是冤家”的想法进行竞争,则会不择手段,运用各种方法攻击对手,即使赢得胜利,也可能祸及双方,伤了大家的和气,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发挥想象,实践并解决问题
想象是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培育中最基本的能力。缺乏想象力的人,往往只看到视野范围之内的事物,而对身体感官不能触及的时空和事物,在认识和理解上往往有障碍。
从思维的神经生理学上来看,思维是信号通过大脑细胞即神经元产生的结果,想象思维是人脑的特殊创新潜能和优势潜能。
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正确而充分地使用了想象思维这笔财富。正因为爱因斯坦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具有把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多彩的想象力完美结合的能力,所以,他始终没有成为数学公式的奴隶。
上海万象集团总经理刘瑞旗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天才。作为上海万象集团的总商标,“恒源祥”已经成为一个覆盖绒线、羊毛织物、羊毛制品洗涤剂及其他相关制造业的知名品牌。但是提起“恒源祥”,人们的第一反应仍是——毛线。
创建于1927年的恒源祥商店,主营人造丝和手编毛线。1987年,刘瑞旗加入恒源祥时,手编毛线市场正日渐式微,有人提醒刘瑞旗知难而退,刘瑞旗却回答说:“如果太阳不升起来,东边不亮西边也不会亮。”从此,“制造一个毛线的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成了恒源祥最响亮的一句口号。
不是没有人编织吗?富于想象力的刘瑞旗就是要把编织变成人们的需要。在对市场进行细分后,刘瑞旗决定先抓“两头”——老人和小孩。
从1995年起,恒源祥先后组织专家就两个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一个是“绒线编织与少年儿童心理和智力发展间的关系”,一个是“绒线编织与防治老年痴呆症的关系”。刘瑞旗说,他计划将手工毛线编织作为劳动技能课程向全国的大中小学校推广。对恒源祥来说,培养出一批编织能手就意味着培养出一批潜在的消费者。
与此同时,恒源祥不失时机地凸现手工编织的“文化内涵”:子女为老人编织,姑娘为情人编织……编织正像一条沟通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纽带。刘瑞旗断言,单凭这一点,就能延长手工毛线这一“夕阳产业”的生命。
也正是在这一年,相继有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恒源祥诞生:全球最大的毛线球,全球最粗的毛线,还有全球最长的毛线针。
吉尼斯纪录没有使刘瑞旗满足:既然毛线编织是手指的运动,那么它能否成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将来能否成为奥运会项目?为了这个近乎离奇的设想,刘瑞旗先后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给全国的纺织爱好者“出题”:目前编织45针55行方块毛线的最快纪录是35分16秒,凡能打破此纪录者,恒源祥许诺提供往返上海的参赛路费和高额奖金。
第二件事是邀请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来访。1997年3月28日,伍绍祖在视察上海八运会筹备工作期间专程来到恒源祥,他饶有兴致地听取了刘瑞旗关于手工编织运动的见解,并“一锤定音”:绒线纺织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运动。
第三件事听起来更具传奇色彩,那便是刘瑞旗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实现了同萨马兰奇的会面,据说两人足足交谈了45分钟。让手工编织进军奥运的梦想当然不可能在这45分钟之内即变成现实,但刘瑞旗相信“这绝对是一个世界级的营销案例”。
在广告宣传方面,恒源祥同样令人“拍案惊奇”。
1996年的恒源祥杯中国—阿根廷足球对抗赛,1997年的恒源祥杯首都儿童“六一”会操(铺在天安门广场的地毯上有一个600平方米的恒源祥小囡头像),以及由1.4万只澳洲纯种羊在澳洲大草原上走成“恒源祥”三个字的广告短片,是刘瑞旗最津津乐道的三个广告创意,它们被公认为是“大手笔”。
借助想象力,人类在过去50年间所发现与驾驭的自然力量,超过了50年以前全部人类历史时期的总和。例如,人类在距离太阳数百万千米之处,分析并测量出了太阳的重量,并且借助想象,测定出了太阳的组成成分。另外,人类也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现在,人类能以超过600英里(约966千米)的时速旅行。可见,不管在哪个领域,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就可以为自己寻找到一笔笔财富,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想象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你美好的想象和坚定的梦境之下,你的潜意识就会被重构,思维就会发生变化,你的行为也会相应做出改变。但仅有想象是不够的,有了想象,还须有实现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决心,如果徒有想象,而不能拿出具体的行动来实现,那无异于没有长好翅膀的天鹅,同样飞不了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