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未了情:一生长痛是柳枝
相比李商隐潦倒困蹇的仕途生涯,他的情感可谓是流光溢彩、精彩绝伦,真是痛并快乐着。他一生绯闻不断,桃花运从未离开过这个灵心善感的诗人。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被许多研究者关注,部分原因在于李商隐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这组诗风格秾丽新奇,笔下缠绵悱恻的爱情诗和曲折委婉的无题诗,深受时人及后人的钟爱,为世人争相传诵。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而名叫柳枝这个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
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这个故事应具一定的真实性。
而这个故事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所作追忆柳枝的《柳枝五首》,个人觉得诗句远没有序言生动精彩: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环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余诺之。会所友有偕当诣京师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为东诸侯取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戏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译:柳枝,洛阳妹子。父亲是大款,在经商时翻船淹死了。柳枝有兄弟几个,但她妈最喜欢这个女儿。我一次从洛阳去长安的时候见过她。那年她十七岁,妹子居然有很深的音乐功底,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也很在行。回去后我就想她想得睡不着觉。我的堂哥李让山刚好是柳枝的邻居,他在她家窗台底下朗诵我写的诗。柳枝惊讶地问这是谁写的?李让山卖力地替我吹嘘了一通。豪爽可爱的柳枝妹子当时就扯下皮带,托堂哥转送给我,要我写一首诗给她。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和堂哥到柳枝窗台底下的弄堂里等着。柳枝那天梳着双髻特别可爱,很大方地指着我说:“三天后,我沐浴焚香,你们几个都过来。”我点头如啄米,周围人全羡慕极了。回去后,堂哥在几个哥们儿面前一通海吹,结果坏事了。要一起去长安的一个哥们儿,第二天偷偷地带上我的包就先去长安了。我知道他是妒忌我。本来我是想三天后再走的,可我惦记我包里的钱哪,那可是我几个月的生活费。没办法,我第二天只能追他去了,没能和柳枝赴约。这年冬天下了场很大的雪,堂哥来长安找我,告诉我柳枝被关东的一个大官娶作小妾。我写了《柳枝诗》五首请堂哥回洛阳的时候帮我抄在柳枝家的墙上。我答应过要送一首诗给柳枝,我写了五首。
美少女柳枝是东都洛阳城内一个富商的千金小姐,柳枝的父亲在经商时遭遇风浪而死。有兄弟数人,但其母最喜欢这个聪慧可人的女儿。
她长得花容月貌,温润如玉。柳枝性格豪放,活泼可爱,开朗大方,不习女红,更不爱化妆,颇有女汉子的风范。她喜欢唱歌,善解音律。十七岁的柳枝能弹琴吹箫,“作海天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李商隐的堂兄李让山和柳枝是邻居。一天晚上,月满中庭,李让山摇头晃脑地吟诵李商隐的《燕台》情诗。诗写得绮靡动人,诗念得也是生情并茂。在阁楼上推窗赏月的柳枝,被这首情诗所蕴涵的丰沛情感和秾丽的意境所折服,她起身下楼,急切地询问李让山,说:“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快告诉我,作者是谁?”李让山说:“是我堂弟李商隐的作品。”李让山还告诉柳枝,刚好表弟李商隐和几个朋友进京赶考,这几天落脚在自己的家里。柳姑娘如果想一睹诗人的风采,可以为她引荐。唐朝时,男女交际比较自由,风气比较宽松,柳枝更是敢爱敢恨,听说诗人居然近在咫尺,不禁喜出望外,立即扯下衣带打了个同心结,烦请李让山交给李商隐,以表达爱慕之情,并要求李让山代她向李商隐求诗。
古典爱情中,风流才子们个个都是擅长用情诗泡妞的高手,青春女子被诗人用情诗打开芳心如痴如醉的故事不胜枚举。但像柳枝这样,被素不相识的李商隐的情诗引发春心大动,也是前所未闻的浪漫情事。由此可见李商隐的情诗对异性有多么大的杀伤力。
第二天,李让山带上李商隐去看望柳枝,两兄弟并辔来到柳枝家的里巷。柳枝梳着双髻,两手交错地站在门前柳树下等候。丫环打扮的柳枝,人柳相映,两相婀娜多姿。或许唐朝的男人如同现在日本男人钟爱女仆装的女孩一样,喜欢丫环装扮的嫩妹,反正一照面,李商隐就爱上了装扮独特、不事粉饰的美少女柳枝,而柳枝也被李商隐风流倜傥的诗人气质和言谈举止所倾倒。两人四目相望时,一见钟情,过电了。
那一年,柳枝芳龄十七岁,珠圆玉润;那一年李商隐二十三岁,风度翩翩。两人在柳树下私订了终身,柳枝约好三天后将焚香恭迎李商隐上门提亲:“三天后小女子焚香以待,请公子如期到来。”诗人欣然答应了柳枝的邀请,三日内魂不守舍,期待着与柳枝的相会。
或许两人命中注定有缘无份,与李商隐一同赴长安城赶考的哥们,出于羡慕妒忌恨,竟然恶作剧地将李商隐的行囊先行带到长安去了。行囊中有李商隐很重要的物件,包括有李商隐的卧装(内衣内裤及睡衣)全带到长安去了,迫使他不得暂时放下儿女情怀,急匆匆追往长安而去。李商隐因这一追,硬生生错过了与柳枝山盟海誓的约会。柳枝等来等去等成了一场空,暗自伤心不已。
那年的冬天,李让山冒着第一场雪赶到长安,告诉李商隐,迫于压力,柳枝已被关东的一位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长官东诸侯娶为姬妾了。
李商隐闻讯后悔不迭,肝肠寸断。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他只能抱怨造化弄人,让有情人不得成眷属。在深切的痛苦和自责中,李商隐一连作了五首《柳枝诗》,并请李让山题在柳枝的旧居墙上,寄托伤感和怀恋之意。
五首诗皆写得哀婉动人,表达了诗人对柳枝的思念之情,同时还有为柳枝的命运而担忧,并为自己不能与她百年好合,感到此恨绵绵无尽期的悲痛。
一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二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三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四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五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李商隐《柳枝诗》
柳枝五首展示了李商隐对柳枝的怀恋之意,第三首中前二句赞美柳枝的美貌和聪慧,下二句说她虽然这般美妙,自己却“不忍”对她轻薄。第四首以以珍贵的鱼鸟来比喻美慧的柳枝遭受关东豪强的摧残,深深为她的命运担忧,也许,如果不是那次爽约,柳枝的命运不至于如此。第五首感叹世间有许多美好事物能成双作对,而自己却不能,柳枝渺然不知所踪,是纠结在李商隐心中不可触摸的痛楚。
自古以来,大都是痴情女子薄情郎,李商隐可以把失恋的悲痛埋藏心里,然后再去爱别的女人。而性情刚烈的柳枝不能,她的心中除了李商隐,绝不能再容纳天下任何一个男人。洞房花烛之夜,柳枝誓死为李商隐守身,不愿与夫婿同床共枕。她用剪刀将裙角剪断,以决绝的行为向夫婿表明,她的心灵和身体只能属于李商隐,无人能够取代。身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夫婿大发雷霆之怒,却拿不怕死的柳枝没办法。为了惩戒和报复,有名无实的夫婿当夜就把将柳枝打入冷宫,禁闭在一座偏僻的小别苑里,还勒令柳枝终生不得与任何男性见面。
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传说,再次在柳枝的身上得到证实。对情郎的无尽思念,终于在被禁闭的当天夜里,集中爆发:刻骨铭心的思念耗尽了柳枝全部的心力,像梁羽生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中的练霓裳一样,满头青丝一夜变霜雪,红颜未老头先白!此后,柳枝在禁闭生涯中度过无数个思念李商隐的白天黑夜,终于在二十八岁那年冬天,带着李商隐所有的诗集,含恨离开了这个让她抱恨终天的悲情人世。
就这样,李商隐错过了他初恋的姑娘。专家考证,在李商隐的年表中有两次到江浙的经历,而这两次经历意图不明,一直让人迷惑并猜测,是不是与柳枝有关呢?后人考证,柳枝因为执意不从,不肯做小妾,又被辗转卖到湘楚之地的花街柳巷做了妓女。
李商隐曾经数次去江浙寻访,也许是希望找到柳枝替她赎身吧。有情人错肩而过已属无奈,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姑娘沦落风尘,是何等痛入骨髓的心碎。
宋华阳: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箱飘灯独自归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二十二岁的李商隐第一次参考科考,落第。同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跟随随至太原。两年后,李商隐再次参加科考,继续落第。这一年,触目惊心“甘露之变”发生,李商隐以诗为笔,严厉抨击宦官和藩镇势力,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差不多就是在这一个时期内,李商隐在仕进遭挫的情况下,一度在河南济源玉阳山、王屋山一带修习道术,发生了被后人考证出的与女道士宋华阳的情事。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对于李商隐爱情生活的研究,以苏雪林的《李义山恋爱事迹考》(1927)最为著名。此书在1947年曾再版,更名为《玉溪诗谜》。苏雪林的研究,继承了程梦星、冯浩等人的成果,拓宽和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内容。例如,通过她的考证,多数人接受了李商隐与女道士的恋爱经历。不过,苏雪林的猜测和推理几乎不加节制,从而构画出几段离奇的恋情,包括他曾与宫女偷情。
唐朝立国后,为了高贵门弟,神化李姓,于是尊崇道家,下诏规定了先道、次儒、后释的次序。虽然说唐朝宗室崇道有高攀门第的动机,但道家提倡的成仙不老和房中术对那些皇帝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学道成了时髦而又荣耀的事情,很多王孙贵族、甚至美丽的公主都入宫做起了道士。
当时唐王朝一位公主带着一群青春少女也在玉阳山的灵都观修行学道。其中一位姓宋的宫人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双双坠入了爱河,但他们的这种爱却得不到正统礼教的承认,所以他们只能暗中传书递笺,借诗或音乐来传情达意。后来有了狂热的幽欢,二人经常在观中秘密幽会,李商隐的诗中可以找到明证:“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李商隐《当句有对》)
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切,希望从幽会发展为长相厮守,但又担心天违人愿,所以幽会狂欢之余又隐含着分离的隐痛。后来这位宫人可能随公主回宫了,将来是否会重返灵都观,李商隐不得而知,所以他独自忍受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箱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夜深人静的时候,诗人冒着夜雨,提着孤灯,来到宋氏宫人曾住过的地方凄然隔雨相望,然而那里人去楼空,物是人非,自己心爱的人早已悄然离去。
据南京大学钟来茵教授考证,李商隐二十三岁在河南玉阳山东峰学道,而在西峰的灵都观里,有一个姓宋的宫女,本是随行侍候入宫学道的桂阳公主,后也随公主修起道来。一个在东峰,一个在西峰,宋姑娘美丽聪慧,因着两峰之间的业务往来,两人结识了并很快坠入情网。在这里,极有可能是李商隐主动进攻,宋道士豆蔻年华,象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李商隐才子风调,以诗为箭,三下五除二,宋道士立即中招。
李商隐在玉阳山学道时,必须学习道家经典《道藏》。《道藏》中有不少“秘诀隐文”的表达方式,可能被李商隐用来表达自己不可遏止的情愫,同时又怕别人读懂不利自己,采取欲言又止、制作谜题一样的表达方式。学点秘诀隐文本来无伤大雅,要命的《道藏》中有很多关于房中术的内容,这对激发李商隐激情无疑是起了药引作用。“那该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李商隐研究专家和洪范老先生这样描述:“你想想,当时李商隐和宋华阳一个东山、一个西山,两个人相会一次要到两山之间一个叫玉溪的山谷,中间要各自走四公里的山路,全不顾狼虫虎豹,如果没有深刻的感情,他们不会这样做!”和先生说是“深刻的感情”,未免有些美化,但在那么寂寞的深山,一个年轻的才子,读着令人心惊肉跳的有关内容,遇见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冠,并且与她耳鬓厮磨研究些关于“祷词”如何措辞等问题,那是很容易刮擦出火花出来的。道家有道家的戒律,男女之欲在清修境地,是严格禁止的,偷香窃玉到公主身边的人来,也是大不敬的。但是,宋华阳绮年玉貌,顶着道冠,裹着青袍,颇有些“美艳圣女”凛然不可犯的态度,越是不可犯,但内心偏想犯,越是禁果,越是刺激,越是令人颠倒狂想。他们爱的行径在当时来说,是不合法又不合理,只合一个“情”字。所以偷偷摸摸,既有滞雨尤云的颤栗欢悦,又有悖理违规的极大恐惧。
最后,他们的事情还是给发现了,一个给遣返回宫,一个给赶出山门。
这段纯真的热恋一直深藏于心,所以多年后当他重过道观时,往事历历在目,而自己心爱的人仍音信全无,不由增添了新的惆怅和感伤。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若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李商隐《重过圣母祠》
时过境迁,必将是几十年之后了,此时的幽会处已布满苔藓,而所爱之人一去不复返,自己故地重游,怎能不生发重重感伤?想象她幽居独处,孤独幽寂,自是怅惆不能不已。后来,李商隐于偶然之中在长安见到了宋华阳及其他姊妹,但仍因身份之故,二人依旧不能欢会,于是商隐写了首七绝表白其伤痛之情:“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没想到朝思暮想的恋人一朝出现在眼前时,却仍就如玉宫中的彩蟾,可望而不可即,对于一对真心相恋的恋人而言,其伤痛之深可以想见!
民间传说李商隐在与王七姐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都说是风流才子,李义山为中国几千年来罕有的才子,却并非风流之人。与他同时代那些大诗人,皆是“风月场中惯做工夫的”,且此等风流辈皆是视女人等同女色,惟流连美色,色衰则爱驰,更遑论痴情痴爱。义山则不然,义山深情纯情不艳情,多情不滥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明知相思无望仍不改情衷,以飞蛾扑火之炽烈奉献全身灰烬于至爱于命运之前,敢不令人泫然涕下,肃然起敬。
丹心啼血,一片痴情决然托出,不正是为“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的诗人自身画一“情痴”之像吗?
永忆江湖归白发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绚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变”,使他目睹了朝官大量被杀、宦官擅权的血淋淋的黑暗政局,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转变,写下了不少批判黑暗现实的政治诗。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如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愤怒声讨了宦官的罪行,称颂了敢于反对宦官专权的将领,热切盼望铲除宦官、恢复皇帝的权力的《重有感》。又如效法杜甫《北征》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原来,在宦官专政期间,宪宗、敬宗皇帝都被宦官谋害,唐文宗于大和九年策动平宦,但没有成功,参与策划平宦的李训、郑注等官员予被宦官势力杀害,数千朝臣也遭牵累,或贬或杀,唐文宗皇帝由此也沦为傀儡,形同囚徒,这些宦竖除杀戮朝官,还纵容禁军掳掠屠杀百姓,造成长安一带伏尸百万,流血千门,这就是晚唐历史上的“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又把唐王朝卷入了更深重的危机中。中枢的乱象直接影响到地方局势的动荡,藩镇割据势力尾大不掉,回纥、吐蕃和南诏等边地政权,更趁着唐室空虚,一再侵扰。政局紊乱,外患频仍,整一个大唐王朝衰败之象非常明显。这场甘露之变,让生性敏感的李商隐发出了“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的的悲音。他隐约看到唐帝国这棵渐朽的大树表面还繁叶翠碧,根系却在这场雷袭之变中埋下的致命硬伤,唐王朝复兴的生机如冬至初生的阳气,是那样的微弱。
这就是李商隐所生活的晚唐时代。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一个江河日下的时代。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商隐还是没有灰心,有所期待。李商隐少年时就有政治抱负,写了大量的政治诗和借古喻今的咏史诗,他期待着凭着才华一定会有所作为,“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这狂澜掀天的时代,他犹思力挽,在这风雨如晦的天地,他犹待晚晴。但不管李商隐的理性人格如何地体现期待的一面,但时代的颓象深刻地渗透到了所有子民的骨髓,时代的集体无意识,一定会在个体显无意识地显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诗篇中的名句,也许,他并不是有意影射大唐王朝,但确实是当时这个大唐王朝的真实写照,一如谶语。
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政治咏史诗,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商隐的政治诗又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咏史》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隋宫二首》意在提醒晚唐统治者要接受前车之鉴。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李商隐《隋宫》
又如《马嵬二首》,对唐玄宗为皇帝而弄得众叛亲离,连自己的宠妃也保不住的可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马嵬》
《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长的情韵,达到寓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昧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应举之路:鸾皇期一举 燕雀不相饶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李商隐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有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资格。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十年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应举的失败不会让李商隐反省自己学识不足。早在太和四年,曾经与他一起游学的令狐绹就考中进士。这显然不是因为令狐绹的学识才华比李商隐优秀,而是由于他父亲令狐楚的影响力。权贵们互相提携,大量录取上流社会关系网中的考生,在唐代科举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会在考试之前就去刻意结交关系,或者想出种种办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据李商隐自述,他在这方面是比较低调的(《与陶进士书》),但如果说他不曾对令狐楚寄予希望,可能性也不大。从李商隐在开成元年写给令狐绹的一封信中“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之类的话,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已经相当烦躁了。而他于开成二年的中举,也正是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加影响的结果。
日薄西山 动荡频仍
李商隐所处的时候已是唐朝的末世衰象。
安史之乱是盛唐转向衰弱的分水岭,奸相李林甫为了长久把持朝政,防止文臣由节度使内调任宰相,劝说玄宗多用蕃将任节度使,因此,安禄山得以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唐精兵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致使安禄山在东北叛乱时西北军队不及救援,渔阳鼙鼓,动地揭天,长鞭指处,挡着辟易。安史乱后,唐朝在重创之中缓过一口气,但社会政治问题纷至沓来,犹如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出现一个缺口时,所有的病症就迅速暴露了出来:国库空虚,赋税苛重,藩镇割据,而统治者对这种种的问题却无能为力。
李商隐生活于中晚唐时代,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此时唐王朝日薄西山,穆宗以后,皇帝不是短命早夭,就是荒唐无行,政权摇摇欲坠,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朝廷官员中对宦官不满的大都遭到打击,而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一次科考,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在试卷中严厉批评了当朝宰相李吉甫,李对他们进行了打击,由此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债后来落到了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身上。牛李两党数十年中互相攻击,互相倾轧,成为晚唐政局动荡的重要根源。两党之间视若仇雠,壁垒分明,官场的沉浮升降,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道德文章和治世才能,而是取决与所依附之党派势力的此消彼长;派系之间勾心斗角,乌烟瘴气,让几任皇帝束手无策,十分头痛。党争折腾了将近四十年,本来折腾且由他折腾,但要命的是这一折腾与李商隐的一生近乎同始终。
这个时代深刻影响了李商隐的人生之路,也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文格调。他一生本来风华锦绣可期,却噩梦般地在一个日薄西山、动荡频仍的时代与牛李党争虬结到一起。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陷于党争的人都不如意,很多人一样的飞黄腾达,但何以双方都赏识的高才如李商隐,却落得个这样晦暗的结局?这是时代使然,也是性格使然,更是宿命使然。
牛李党争虬结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在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帮助下,李商隐总算中了进士,但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立即就有官做。而在这一年,公元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开成三年,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治今甘肃泾县北)作了王茂元府做掌书记,成为他的幕僚。王茂元是李党的要员,李商隐这个举动,牛党们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要知道,没有令狐一家的知遇之恩,就没有李商隐的当时的功名,你要去佐幕,哪里不可去,偏偏要投到令狐家的对头那儿去呢?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这样做,在牛党眼里,无异是背叛,牛党人士指责李商隐“背恩”、“无行”,而加以打击诋毁,从而使李商隐背上了沉重的舆论压力。在李党眼里,大家也不待见他,你今日能投李,焉知来日不投张,因此对李商隐侧目而对,都不愿意与李商隐接触。
和令狐楚一样,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感觉这小伙并不想大家所说的那样人品有问题,于是不但器重他,而且把同样爱诗的女儿许配给了李商隐。
从李商隐后来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桩婚姻将他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李商隐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唐代,取得进士资格一般并不会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七姐。他们婚后的感情很好,在李商隐的眼中,王七姐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妻子。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李商隐的本意可能原想置身于党争之外,可人在江湖,焉由得你一厢情愿的书生意气。结果两边不讨好,尤其是令狐绹不肯原谅他。结局可想而知。被认为“背恩”的李商隐从此两头不讨好,加以个性孤介,致使一生沉沦下僚。从开成二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去世,义山二十年间辗转于各处幕府。东到徐州,北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南到桂林,西到梓州(今四川三台),抛家弃子,漂泊流离,仅四十七岁就病死家乡。
当时,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写了很多诗给令狐绹,如“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林秋雨病相如”等,希望他顾念旧情,提携自己,但令狐绹始终不肯原谅他。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初试被录取,但复审时却被中书省有势力的牛党给压下来了。
得罪上司
本来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这是一个低级的官职,但有一定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一个月后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然县尉与校书郎的品级差不多,但远离权力的中心,显然会使以后发展受到影响。李商隐在弘农任职期间很不顺利。他关心民生疾苦,显示出他的男儿热肠的一面。因为替蒙冤的死囚减刑(“活狱”)而忤触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因此受到孙简的责难。孙简很可能以某种不留情面的态度对待李商隐,使他感到非常屈辱,难以忍受,最终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凑巧的是,在此前后孙简正好被调走,接任的姚合设法缓和了紧张的局面,在他的劝慰下,李商隐勉强留了下来。但他此刻显然已经没有心情继续工作,不久,开成五年(840年),他就再次辞职,并得到了获准。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个时候文宗病死,武宗即位后重用李党,王茂元从泾原节度使调到北京做朝官。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于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为正字官。这一次,他的职位“正字”品阶比之前的“校书郎”还低。即便如此,李商隐毕竟又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在唐代,大家普遍认为在京城里的任职会比外派的官员有更多的机会升迁,而李商隐所在的秘书省,又比较容易受到高层的关注。对李商隐而言,另一个好消息是,宰相李德裕获得了武宗充分的信任,这位精干的政治家几乎被授予全权处理朝政。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他踌躇满志,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会昌二年末至会昌四年末),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武宗的去世,李德裕政治集团骤然失势,李商隐已经难以找到政治上的知音。会昌三年(843年),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王茂元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李商隐的升迁,但他的去世无疑使李商隐的处境更加困难。
李商隐一直住在洛阳崇让坊已故去的岳父王茂元的宅邸里。他就是因为娶了跟令狐楚是对立一派属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儿,才导致后来掌握朝廷大权的令狐绹牛党一派在仕途上对他赶尽杀绝,几无出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是他的好友在他去世后对他一生的评价。
这空荡荡的住宅,让李商隐触景生情,写了很多诗。
诗人失意,而诗却生机勃发。他这段期间写的诗用情凄迷、用词绮迷,世间有那么多情,情难舍情难断,情难表达,而李商隐能把弥漫的情写出弥漫的美,实为难得。
李商隐在这个宅子里写了很多夜诗。也许不眠的夜,总是太长,夜里虽然孤单,却是一个诗人的狂欢。世间此时,无色无味无声无息,而独住西亭的诗人静似皓月,孤单单自拨弄墨色,为夜愈添浓意。
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
——李商隐《西亭》
明月照着半世的往事,涉水而来。李商隐扯一匹红尘万丈做珠帘,流苏浮影里,度一曲飞觞夜夜不疲。
夜总是太冷,所以要泼墨加厚重意,以诗温暖诗人,故在《夜冷》一诗里诗人以哀愁寻得共鸣的热闹。一声愁起,千叶万叶荷叶也滚起露珠来应和。
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
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
——李商隐《夜冷》
未央的夜,冷清的夜,正是诗人写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