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子里,因为书香门第,很受尊重。我八岁那年冬天正月里,全家迁入了绥棱县。离开爷爷奶奶那天,奶奶伤心极了,爷爷劝慰着。出身大家闺秀的奶奶从小被缠足,可是她依然坚持送我们一家,当时一家人踏着冰雪,穿过结着厚冰的大河,长我一旬的堂姐搀扶着奶奶。我和堂弟一会儿工夫超过爷爷和二爷,躲在河堤彼岸,等爷爷来了,突然蹿了出来,平时严厉的爷爷那日格外温和,他和二爷畅谈着,我和堂弟乐此不疲,又藏在河堤这边等着奶奶她们,又是一阵惊呼之后的欢笑,克音河也被我们笑醒啦。而那时的我是快乐的,丝毫没有感受到离别的痛苦。
过了几天,我家都安顿好了,爷爷奶奶也回家了,日子又恢复了平静。这时的我才感到孤独,新家没有原来熟悉的小伙伴,没有绿水青山,没有爷爷奶奶,没有给我无限欢乐的大河,没有那片白桦林。孤单的我去找四姐玩,可是她要帮大妈做家务。我只好去外婆家,可外婆重男轻女,因为我是女儿的孩子,她也不稀罕,小表妹吃着饼干,外婆也不会给我们吃一块的。怏怏不乐的我从外婆家出来,正好看见三姐走在回老家的路上,事后我才知道她是去后街的同学家,我急匆匆地赶上去,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让三姐带我回家!
村后的大地上屹立着一棵神奇的老槐树,浑身挂满了红布条,这都是村民在祈祷它保佑大家。我绕过它的身旁,匆匆踏上了归途。小孩子的脚步轻快,尤其是思乡的孩子。熟悉的河套里,暖风有节奏地吹着,不知名的野花绽放着笑脸,仿佛在欢迎我的归来。
转眼间,我就来到老家村外的克音河畔,小脚试一下水深,正踌躇间,河边清淤的乔国梁屯的村民,见我一个小孩,就问我去哪里,我说去安福屯,那朴实的村民用他粗壮的大手搀扶着我过了河。我谢过那位大叔,然后一路狂奔,登上了对岸的河堤,眼前是那熟悉的场景,三面环山,一衣带水,我美丽的家乡!据老辈人说这村子很有灵气,发现过龙的化石,所以才飞出了我大伯这个哈师大中文系的研究生。
我的心情像小溪汇入江河般,一路欢唱着,冲下了河堤,正巧村边地里几个姑娘在干农活,她们一阵惊喜,接着要我给她们唱几首歌才放行,归心似箭的我走进了那弥漫着家人气息的小院,我最爱吃的黄李子好像在等待着小主人的归来。奶奶见我来了,非常高兴,踮着小脚给我煮了苞米吊子(秋天煮熟风干的玉米),我吃得正香,爷爷回来了,严肃地问我回来有没有和家人说,我才猛然想起我是偷着跑回家的,三姐到哪里去了?我还以为三姐到爷爷家来了呢。我吓得大气也不敢出,连父亲都怕爷爷,何况我呢?!倒是奶奶帮我解了围,劝爷爷说:“孩子想家,一定是她在那里不开心,就让她住一夜吧,明天把她送回去不就得了。”见爷爷消了气,我赶快吃完苞米吊子,抓紧时间去找我朝思暮想的小伙伴们去。果然一出家门,几个人已在等我,她们也怕我爷爷,不敢进来。几个月没见,小伙伴们都长高了,我们像男孩一样摔跤比力气,最终我获胜了。憨厚的乡邻们都夸我长高了,懂事了。第二天自以为见证了力量的我去地里和爷爷一道背甜菜(制绵白糖的原料)回家,将功补过嘛。爷爷也惊叹我小小年纪,就可以背半面袋子甜菜疙瘩。
好景不长,我的快乐老家之行很快就结束了,外婆和二姨姥来接我,我躲在从小疼爱我的二姨姥身后,无奈地听着外婆数落着我,爷爷鉴于我的错误行为也附和着,给外婆赔着不是,我难过地流下了忏悔的眼泪。
因为我这次的鲁莽行为,遭到外婆到处“表扬”,我也在大河两岸出了名。外孙女丢了,被外婆找了回来,可是却无人问起这孩子为什么不辞而别,因为孩子多,又都是女孩,忙于生计的大人也就无从顾及孩子的感受。所以小小的我就暗下决心,我长大了一定要有出息,改变我家在外婆家的地位。
弹指一挥间,我也结婚生女,童年幼稚的愿望竟然全部实现,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一从我生命中离去,我却无能无力,只有记住他们的好了。
声音是另一张脸
张颖异
我性格比较急躁,人又没有什么城府,情绪常常挂在脸上,生活中,有点不愉快的事情,脸就像电影屏幕一般,立刻把内心的不愉快“播放”出来,经过父母的反复提醒以及自己的努力,“表情”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了,也就是说能控制好面部表情,心里再生气的时候,面部表情不显示出来,脸色好看多了。但是,虽然脸色好看多了,与人交往中,融洽度、和谐度并没有增加多少,这让我很纳闷,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地方。
我有个同事,她家四世同堂,祖父、祖母、公公、婆婆,还有小叔子、弟妹以及各自的孩子,这个四代十口之家住在自建的二层小楼里,在一个锅里吃饭,但是,这一大家人相处得却很好,这是让大家非常羡慕,也是让大家暗暗称奇的地方。
由于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这样的一大家子能相处得这么好,真是不容易!向我这个同事问起她家的相处之“妙处”,她笑着说,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的,除了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宽容保持笑脸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声音,因为声音是另外一张脸。
声音是另外一张脸!她这个说法真是新奇!见我很迷惑的样子,她笑着解释道:“俗话说‘听话听音’,所以,这个‘音’非常重要,从这个‘音’中能听出你的情绪听出你的态度听出你的内心世界,因此,一定要注意‘音’的修饰,以免让自家人误会。例如,有时候,老人让你出去跑腿,让你去超市里买些日用品,你说‘好!知道啦’如果在‘好’与‘啦’都用降调,那么,容易让老人误会你‘不耐烦’,对方就会自责,觉得麻烦你了。但是,你如果把声音用升调,那么就容易让老人感觉到你很愉快地接受了吩咐。再举个例子,例如,别人给你打电话,但是,这个电话号码不是很熟悉,你就问‘你好,你是哪位?’‘位’如果是升调,那么,对方听到的是礼貌的疑问,如果‘位’用在降调,对方听到的就是‘质问’了,显然这是不礼貌的。”
听到同事这么说,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顾此失彼,没有照顾到自己的另一张脸,自己改进得不彻底,那么,别人对我自然就不会彻底的满意,人际交往中,关系就不会彻底的融洽和谐。
于是,再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自己说话的语调,注意调整好自己的这张脸,力求自己的这张脸显得有涵养显得有礼貌。很快,我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人缘好了起来,我本人也没有以前那种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烦恼和焦虑了。
声音是人的另一张脸,把这张脸打扮得“干净漂亮”,你就会觉得生活会更加美好。
水晶心钻石泪
马晓伟
2005年9月3日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戴比尔斯公司突然宣布
驻于金伯利镇的采矿队已全线撤回
该公司长达134年的钻石开采史也彻底画上了句号
2005年9月3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戴比尔斯公司突然宣布:驻于金伯利镇的采矿队已全线撤回,该公司长达134年的钻石开采史也彻底画上了句号!消息公布的当天,国内股市全线崩盘,甚至连欧美也卷起了一阵风暴。
众所周知,戴比尔斯是全球钻石业的龙头老大。其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俘虏着每对年轻情侣的心。封矿就等于自断生路——这不但对自身,对整个国家都是一场重大的灾难啊!得知消息后,时任总统姆贝基如坐针毡。旋即,他下令召开高层会议,以探明其中缘由。
政要们纷纷表态,一部分人认为,总裁庞科·盖勒苏一定是打算另谋出路。因为钻石行业存在着这样一条真理:矿井越往下挖,钻石就越小,品质也越低。针对日渐黯淡的前景,洞悉一切的盖勒苏果断地收手了。说不定此时,他正酝酿着什么石破天惊的大动作呢!
还有些高官则认为,这是盖勒苏在为自己的罪孽而忏悔。自从1869年世界首颗钻石在金伯利镇被发现以来,矿井就一直在被掘深。到如今,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金伯利大坑”:井口面积有24个足球场那么大,并深达800余米。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石头背后,是无数条为之赴汤蹈火的生命。可以说,钻石开采史就是一部血腥争夺史。可能年岁渐长的盖勒苏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便下令关闭了矿场。
究竟真相是怎样的?大家莫衷一是。而此时,盖勒苏和女儿媞妮却不知所踪。据说是飞往夏威夷度假去了。姆贝基眼瞅着一路下滑的经济局势,心如火燎。两个月后,心虑重重的他累倒了。恰在这时,却有人声称能提供一个重大线索,但前提是保守这个秘密。病榻边,姆贝基召见了这个神秘的人,他就是盖勒苏家的老管家洛班·桑汤。桑汤仔细回忆起封矿前一晚,家里发生的一件事:
夜幕降临时,盖勒苏正批阅着文件。媞妮弹完一首曲子,突然回过头,冷不防地说:“童话里说,上帝的眼泪掉下来,就凝结成了钻石。那他每天都在流泪,一定遭遇了不少痛苦吧?”盖勒苏垂下墨色的眼睛,没有作声。接着,媞妮指着琳琅满目的钻石工艺品,“这些都是他的泪吗?”“是的,孩子。”盖勒苏敲了敲烟斗。忽然,他发现女儿的眼角微微闪着钻石的光芒。这位络腮胡子的大亨突然弓下身,吻着女儿的额,“放心吧,宝贝儿!爸爸不会让它再流泪了。”这时,小媞妮打了个哈欠,揉揉眼睛,接着就由女仆领进了卧室。
那晚,盖勒苏房间的灯一直亮到了破晓。当时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要知道,主人是最疼媞妮小姐的”,老管家不无深情地说,“相依为命的这些年里,主人始终都在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接着,桑汤还说起了:盖勒苏婚后的第三年,爱妻就因车祸而丧生。深陷悲痛的他却没有再娶,而是和小女儿生活在了一起。他为人低调,此后,一直过着简朴平淡的日子。
姆贝基听后,深受震撼。第二天的非洲人国民大会代表大会上,他做了一份报告,题目是:一颗善良的童心和一个伟大的抉择。
做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
梁阁亭
1941年7月,他出生在法国巴黎。由于父母都是喜剧演员,无形中遗传给了他演戏的天赋,再加上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比父母更出名的演员。1947年,六岁的他在影片《夜之门》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从此,他龙套一跑就是12年,直到1959年,他才凭借《绿色的收获》一片,让观众见识到自己的大名。
1966年,由于主演电影《男人的一半》,二十五岁的他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一举成为欧洲最著名的男演员和那个时代全欧洲女性心中的白马王子!作为青春偶像类型的演员,他的外表可谓得天独厚。与阿兰·德龙的帅气逼人不同,年轻的他,除了英俊的容貌之外,更多流露出一种纯朴与柔美,加上一头微微卷曲的金发、一脸天真稚气的笑容,活脱脱就是一个阳光型的法兰西邻家男孩,成为了老少通吃的“杀手级”偶像。此后,他还曾创下过一出剧目连演400余场的佳绩。
丰盈的人生,就有无数种可能;追梦的人,总是有层出不穷的新想法。他开始尝试着自己担任电影制片人,先后参与了《Z》《黑·白·彩》等多部影片的制作,成绩斐然。1970年,二十九岁的他影艺生涯如日中天,他担任制片的电影《Z》的推出,在欧美地区引起了巨大反响。同年,影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电影剪辑两项大奖,并被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而与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合作的影片《天堂电影院》,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是这并非他从影的顶峰,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员,还是作为一名让人钦佩的全才,新的梦想,又一次像春草一样萌芽:去拍纪录片!
对此,好多朋友不理解,纪录片既不赚钱也不卖座,干吗出力不讨好地去蹚那片“苦海”。甚至,有一个和他相交多年的好莱坞投资人邀请他拍一部剧本已完成的商业片:“这是一部商业故事大片,你做导演,估计可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你想做男主演也行,这部片子可以帮你赚到很多很多钱!”他微笑着,轻轻摇摇头:“和大自然濒临灭亡的动物相比,金钱只是一些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纸片。”
他带着新的梦想,上路了。他先后导演制作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系列“天·地·人”三部曲,展现虫子们幸福生活的纪录片《微观世界》,赞美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和讲述鸟儿飞行梦想的纪录片《迁徙的鸟》,迎来了职业生涯又一阶段的高峰。这三部电影从三个不同的音阶轻声合唱,当它们交汇在一起后,就构成了一曲穿透灵魂的旋律,在人们的脑海中回响着一首天籁的歌谣。
他没有就此止步,又将视角投向了海洋这个新领域。制作电影《海洋》耗时五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了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0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影片除了使用了最先进的拍摄手法用于向观众展示最真实、最美丽的海洋之外,创作团队还发明和改制了很多器材,在技术上下足了功夫,用以追求一种全新的视角——“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眼光去看待海洋生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