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2200000002

第2章 在乱世中成长(2)

虽然我们举家迁至北平,但父亲仍然与家乡保持着密切联系。那时乡亲们生活非常困苦,缺衣少食,经常有人到北平来找父亲,求他帮忙买下他们的宅子或土地以渡过难关。父亲总是一口答应,然后叫上海的二叔寄钱来。虽然大有地毯公司生意不错,但因资金周转很快,有时也抽不出钱来。有一次,父亲一听二叔不拿钱,大发雷霆,一巴掌把八仙桌拍了个窟窿。二叔拗不过父亲,只好想办法筹钱。兵荒马乱的年月,父亲明知道置什么买什么都没保障,但是面对那些几乎走投无路的乡亲,只要他们开了口,他就会伸手帮一把,那份乡谊让他无法袖手旁观。到解放时,父亲在村里买了大约300亩土地和几处宅子,还在大营镇上买了几个皮货店。解放后,我家没人再回乡生活,这些家产就全部归了公。

父亲豪爽仗义,脾气也非常火爆。我前面的一个姐姐,有一天中午睡觉起床晚了,没下地干活。父亲回家一看大发脾气,失手打在她头上,熟睡中的姐姐受了惊吓,致使她不久便不治而亡。当时她只有十四、五岁。父亲为此万分痛心,悔恨终生。

因为他的暴脾气,他还闹过一个笑话。1950年,在香港,有一次父亲、二叔与朋友在九龙一个小饭馆吃饭。店伙计过来问父亲:“老先生,你要饭吧?”父亲把眼一瞪冲他说:“谁要饭啊?你才要饭呢!”父亲把那个伙计吓愣了。其实那个伙计是问他要不要添饭。经大家解释,父亲才知道是怎么个意思,又马上向人家赔礼道歉。

虽然父亲脾气大,但是他从来没打骂过我,而且对我特别疼爱。小时候,他常带我去大营赶集,把我放在他的肩膀上,或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就这样来回要步行十几里路。在集上,他总会给我买好吃的:有时给我买个驴肉饼卷,驴肉饼卷是大营的特色小吃,烙饼薄如纸张,白润微黄,把刚出锅的五香驴肉剁碎,摊在饼上一卷,饼借肉香,肉借饼味,好吃极了;有时带我去吃炒饼,那股肉、菜加饼条爆炒出来的香味非常诱人。至今我仍爱吃炒饼,儿时的记忆真是难忘。

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我好像是父亲最心爱的一件宝贝,他把我放到家里不放心就放到上海,放到上海不放心就放到家里,放来放去,总想放到一个他认为最安全的地方,精心地呵护着,不让我受到一丝伤害。在乡下时,即使我去上学,他也不放心,还特意去拜托老师对我多加照顾,不要打我。

父亲最爱我,可是他却没有把我留在他身边,为了我能有个美好的前程,他忍痛割爱让我去上海读书,去上海学徒,去香港发展,让我一次又一次与他远离。我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光总共也只有10年。父亲的抉择是那么自然简单,却又是多么意味深长啊!

母亲 母亲是大营镇南姚庄村人。我没见过外祖父母。母亲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妹妹。姐妹是双胞胎,长得极像,都是小个儿,小脚女人。姨母嫁到大营镇普路屯村王家,没有生育。她有个亲侄子叫王连雨,高高的个子,人很老实,也很孝顺。家住乡下的时候,二姐常去姨家住几天,陪她说说话儿,解解闷儿。

母亲出身贫寒,能吃苦耐劳。那时我们全家再加上雇工有八、九口人,一日三餐都是母亲做。全家一年四季的铺盖、衣服、鞋袜,也都是母亲做。她做的千层底鞋非常好看,而且经穿耐用。姐姐们长大后渐渐成了母亲的小帮手,跟前跟后,也经常忙得不亦乐乎。母亲还看管着油坊,农忙的时候也去地里干活,有时给雇工搭搭下手,给牲口铡草——瘦小的母亲抱着草,把草放到铡板上,随着大铡刀的起落,草被一段一段地切碎,草的香味伴着“咔哧,咔哧”的节奏在场院里四散开来——这个场景永远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母亲很和善,乐于助人。她与街坊邻居相处得很好,不管谁家有事,她都会尽力去帮忙,不惜时间、体力甚至财物。有时遇到要饭的,母亲不但让他们吃得饱饱的,还要给他们带上路上吃的。

那时我前有三个姐姐,后有一个妹妹,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母亲把我看作掌上明珠一般地宠爱着。直到6岁,我还在吃母奶。平时家里有好吃的饭食,母亲总是先让我和父亲吃,不让姐姐们进屋和我们同桌吃。姐姐们也很喜欢我,常带我玩,凡事都让着我。那时偷抢小男孩的事时有发生,父母很担心我被强盗看中,尤其是母亲。她天天看着我,干活的时候,把我带在身边,一旦我脱离了她的视线,听不到我的声音,她就会大惊失色。我7岁被父亲送往上海时,母亲百般舍不得,我年纪太小,她放心不下,却又无可奈何。我走了,她哭了,哭了两天两夜。我带走了母亲的心,带走了她那无尽的牵挂!

后来,母亲又给我生了个妹妹,即秀珍。在北平,母亲48岁时又给我生了个弟弟,即连让(在堂兄弟们中,他排行第八,都叫他八弟)。母亲一共生养了五女两男。

三 童年趣事

玩游戏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遭遇土匪的惊险,有被父母宠爱的甜蜜,有被严师鞭笞的沮丧,也有与小伙伴们玩耍的快乐。

童年最快乐的事情,当数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

我们玩的游戏有好多种,我最喜欢打铁砣子。铁砣子是三、四分厚的圆铁块,分大中小三种,三、两位同伴一起玩。先在地上画两条平行线,相隔约三尺;再离三尺,挖一道沟,沟深两三寸,宽约十寸;然后把一个或大或小的铁砣子竖立在沟内。首先站在靠近沟的第一条线处,翘起腿,从大腿下把手中的铁砣子送出,要打倒竖立的铁砣子;然后再由较远的第二条线,重复同样的打法,把铁砣子打倒为赢。

还有一种游戏叫打毛蛋。毛蛋多为自制,用一撮棉花,包裹点棉籽,外面用旧棉线层层紧密缠绕成球,外层用彩线排绕成花格。毛蛋软硬适中,很有弹性。玩的人分成两队,每队各出一名队员,一方抛球,另一方用圆木棍打球,打不着就换人。两队可交替进攻和防守。这种游戏的玩法很像现在的垒球打法,有人说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还有人说起源于日本,但是从我小时候的玩法看,我国民间很早就有这种运动游戏了。

还有一种游戏叫打耳,就是拿一根长的木棒去打一根短的,一般两人玩。短的叫耳,二、三公分粗,约十公分长,两端削尖,磨光。将耳放在地上,用长木棒敲击耳的一端,使耳跳起,待耳尚未落地前,再用木棒将耳打向远方。然后自报距离,用手里的木棒测量,若测量距离不足自报数,则不计成绩。打耳分连二打,连三打,但都以最后成绩数多的为胜。

还有荡锅锅,就是两个人把双手牵起来成方形轿子,叫女孩子双腿插入两臂中,把人抬起来,如同坐轿一般。还有跳房子、踢毽子、捉迷藏、丢沙包、挤墙根、推铁圈等等。

那时的玩具大都是自制的,很少,也很简单,一个毛蛋,一个沙包,两根木棒,甚至是一坨泥巴,但是,那些游戏却充满了乐趣,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让我们回味无穷。我和小伙伴们追逐着那些游戏,跑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那些游戏陪伴着我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压花轿 记得有两次压花轿,很好玩。

第一次是参加堂姐群姐的婚礼。她嫁给南姚庄村万龙台为妻,家里陪送了衣柜、衣箱等嫁妆。结婚这天早起,衣柜、衣箱都上了锁,大人们让我拿着钥匙,压花轿,嘱咐我要保管好钥匙,然后如何如何。我边听边点头,觉得这个任务既神秘又光荣。男方来通路拉嫁妆时找钥匙,我当然不会交出来,也没人告诉他们在我这里,其实他们只是提醒女方别忘带而已。我们女方的亲戚跟着花轿到了新郎家,新郎来要钥匙,大家戏闹着帮我要红包。新郎也有准备,随手掏出个红包,大家欢笑着捏了捏,才让我把钥匙交给他。红包内有一个红纸卷,纸卷里有大铜钱若干。有的男家耍花招,红包里放胡萝卜片,所以拿到红包后,不能马上给钥匙,先要捏一捏,软的是胡萝卜片,硬的才是铜钱。

堂姐九姐结婚时,也是我压花轿。九姐的婆家是顾庄的顾家,房子很大很气派,门窗都是玻璃的,一看就知道是个有钱的大富户,因为那时在乡下还没见过玻璃门窗呢。那喜庆的气氛,热闹的场面,热情的招待,丰盛的喜宴,让我感觉真好,尤其是还有红包拿,这可算是我童年时最美的差事了。

童年时也有不美的差事,比如去亲戚家吊祭。

印象最深的是四婶子的父亲去世,我跟着长辈们去吊祭。母亲给我穿上棕色方格长袍,短马褂,戴上小毡帽,嘱咐我进胡同就要哭,教我怎么三拜九叩,还让我在家里演习了一遍。

我很听话,到了村里,一进胡同就嚎哭起来,只是干哭,怎么也挤不出泪来。进了门,到了灵棚底下,三拜九叩进行吊祭,前边有大人领着,我也没出什么差错。孝男孝女们都穿着孝服,在鼓乐声里,放声痛哭。院子里有好多人围观,看上供啊,看祭拜啊……

那是一种热闹而悲伤的氛围,令人精神压抑。

四 求学漫记

郑老师 当时村里的小学离我家很近,就在我家所在的胡同口。我9岁在家乡的半年就在这里学习,学写毛笔字、背小九九歌、学打算盘、学唱歌、背书……学校的学生不多,我在一个复式班,班里高、中、低年级的学生都有。

教我们的老师姓郑,极为严厉,手里常拿着一把戒尺。那戒尺有一尺多长,二寸宽,一寸半厚,油漆锃亮,闪着一道寒光,打一下手心能疼一天,我曾经领教过它的厉害。

一次,我背书没背下来。

郑老师在课桌上垫了几本书,然后把犀利的目光投向我。

“手伸出来!”他命令我。

我怯怯地像其他同学那样伸出左手,掌心向上,放在书上。那戒尺被他熟练地抡起来,精准地拍在我的手心上。我本能地咬紧了牙,可眼泪却禁不住夺眶而出,太疼了,那是一股钻心的疼痛。

“你父亲不让打你,我非打你不可!”他一边打一边说,连打了我三戒尺。背不过书是他无法容忍的,所以他才不顾父亲的求情,坚决地对我进行惩戒。

放学后,我托着那只又红又肿的手回到家。母亲一问,我委屈地哭了,她很心疼,也很生老师的气。有了这次教训,我再也不敢不认真背书了。

相比而言,我还算是幸运的。有个同学叫张连成,和我同岁,先天残疾,他每只手的四指都是连在一起的,别人都喊他“小手巴掌”。他经常背不过书,郑老师有时用藤条抽他,打得身上一道一道的红印。张连成同学现在还健在,一直生活在村子里,我每次回乡,都和他见面,拉拉家常叙叙旧,帮他解决一点生活上的困难。

郑老师太厉害了,学生们都怕他,有的还恨他。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总想瞅机会捉弄他一下。这天,郑老师去大营赶集,机会来了,他们想了个歪点子。估计老师快回来的时候,他们照例开始给老师烧饭,不过这回破例派了个人到村口“迎接”。负责“迎接”的学生一发现老师的身影,就赶快跑回来报信:“来啦,来啦!”烧饭的早有准备,顺手在饭里下了巴豆药。正如他们期待的那样,老师回来吃了饭,不长时间就开始腹泻。出乎意料的是,老师腹泻很严重,大病了一场。后来郑老师知道是自己的学生干的,伤心极了,就辞职不教了。

郑老师走后,来了位马老师。马老师和蔼可亲,同学们都很喜欢。

多年之后,我听到一个故事。一位老师手举戒尺,让犯错的孩子们闭上眼睛,然后便用那把戒尺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垫子。孩子们实在受不了朋友受罚的痛苦,就都主动请求老师别打了。这次体罚,孩子们虽没有肌肤之痛,却都感触至深,铭记在心,他们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我想,如果当年郑老师听了这个故事,或许会有所感悟吧。

转学 上小学的时候,我转过五次学,这让本性腼腆的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去努力适应新的环境。

1935年,我从家乡来到上海,进入光夏小学念书。两年后返回家乡,转到本村小学。过了半年重返上海,又回到光夏小学,一直念到四年级。

在上海求学期间,我就住在二叔家。那时二叔二婶已经有两女一子(即大姐慕贞、小弟连信、小妹素贞),加上我,全家有六口人。二叔除了管理大有地毯公司,还要管教四个孩子;二婶给我们洗衣做饭,照顾我们的生活。叔婶每天忙忙碌碌,非常辛苦。我很听话,也算懂事,生活上能自理的,尽量不让叔婶费心,也没有让叔婶生过气,兄弟姐妹关系非常融洽。我把叔婶当父母一样尊敬和爱戴,叔婶也把我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和疼爱。在上海这个繁华而陌生的世界里,年幼的我感受着家的温暖,感受着浓浓的亲情,从未感到过有一丝孤单。

1942年,为躲避战乱,父母姐妹从乡下搬到北平,租住在崇文门大街106号。不久,父亲把我从上海接到北平与家人团聚,我转到离瓷器口不远的求智小学念四年级。分离多年之后,我又回到父母身边,与同胞姐妹朝夕相处,其乐融融,幸福无比。一家在北平团聚的这段日子让我十分留恋。

我在求智小学上了1年,校长是一位姓房的老师。还有一位叫王元刚的同学给我印象最深,他当时住在学校附近,我们一起念书,一起玩耍,成了好朋友。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课

    诺贝尔文学课

    本书为读者介绍了莫言、川端康成、福克纳、萨特、贝克特、罗曼·罗兰、泰戈尔等23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每位作家的介绍包括作家小传和作品赏析两个部分。让广大读者能够通过了解这些作家的生平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作品,领悟他们文学创作的动机与创作的灵感。
  • 刘更新传奇

    刘更新传奇

    他就是村里的首富——东家刘继基。刘继基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小时上过私塾,不但背诵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籍,且读过成担子的经史子集,年少时考过两次,未能进学,也就死了读书求仕的心。从此一门心思下田劳作,犁耙锄刨,扬场放磙样样在行。他深谙“创业好比针挑土,败业如同水推沙”的至理名言,节衣缩食,不畏艰辛。家业日盛,仍不丢农事,经常下田劳动。衣着打扮,也和种田人没有两样。他精打细算,辛勤俭朴,不沾吃喝嫖赌抽的恶习,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终于使父辈留下的殷实家业,在他手上日益发达,成为有好田二百亩,房舍数十间,五六头驴骡的大户人家......
  • 蒋介石全传(下)

    蒋介石全传(下)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作为旧中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和最高统治者,曾经统治中国22年,其后又统治台湾27年,前后近50年。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 京剧大师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张海新编著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丛书之一,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戏剧人生。 《京剧大师梅兰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雷锋

    雷锋

    1940年12月18日,距湖南省城长沙以西15公里的望城县,隐没在山坳里的小山村简家塘,诞生了一个小生命,乳名庚伢子。陈抚生编著的《雷锋》内容介绍:庚伢子嗓音特别响亮,几乎整个简家塘都能听见他“呜哇,呜哇”的大声哭叫。这一年,他的爷爷雷新庭57岁,父亲雷明亮33岁,母亲雷一嫂30岁,哥哥再伢子8岁。一家1人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雷新庭把家里一只下蛋的老母鸡炖了,请来为雷一嫂接生的六叔奶奶、儿子的好友、后生子彭德茂,庆贺了一番。六叔奶奶说:“恭喜贺喜,你雷家人丁兴旺,再伢子的名字起得好,元满又生了个伢崽!”彭德茂才24岁,是条走南闯北的汉子。
热门推荐
  • 因为盛开,所以凋零

    因为盛开,所以凋零

    苏小白,一个热爱与背叛重叠的女大学毕业生,在充满对身体无穷幻想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赵小米,一个渴望现实,但又远离现实的悲欢女子,在寻找内心和身体平衡的过程,充满惶惑。何小娟,一个游走在婚姻边缘的女人,结婚后离婚,让她失去对婚姻的美好想象,但不爱不恨,只渴望一次身体旅行。颜小碎,辛小斜,两个失去婚姻而破碎的男人,对生活却充满审视和思考。徐小卫,一个追求完美,崇拜艺术的青年画家,爱又不爱,让人纠结。这是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是一段关于女性爱情的思考!
  • 爱情这东西

    爱情这东西

    《爱情这东西》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最富盛名的随笔《侏儒呓语》及其游记代表作《中国游记》,记载了芥川龙之介游历上海、苏杭、北京、天津等地,所见之风景名胜、风俗习惯,全面地展现了这位文坛巨匠高超的文学才华与审美水准。
  • 奇葩萌宠:君少,请入怀

    奇葩萌宠:君少,请入怀

    君亦:“我是不是你主人?”姬如千妤:“是是!”君亦:“还找不找美男子?”姬如千妤:“不找不找……”君亦:“你叫什么名字?”姬如千妤:“君……千妤。”(没有一次蜕变成就的人生,成长是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改变,且行且至。)
  • 快穿游戏之反派

    快穿游戏之反派

    季婉晴对不起麻麻给她取得这么温婉的名字,一天到晚就是在家打游戏看小说。这下好了,某天晚上熬夜打新找到的游戏,竟然猝死了!!!!!某奇怪系统:很多世界的反派犯病了,你收拾收拾赶紧滴!麻溜的去拯救一下他!季婉晴:犯病应该找医生找我有什么用!某系统:(火)说啥呢!想回家就听本系统的!(踹!)总之就是一个被压榨的宅女,变成各种炮灰来拯救那些犯病的反派boss。以免世界被毁灭…ps:这文,女主是正常的。男主嘛……就不知道了。pps:前面几个世界是随意写的,后来才慢慢有了想法,毕竟这是一篇快穿文,小九也在慢慢的成长中,女主也在慢慢地成长!谢谢各位的支持!只要这篇文还是未完结状态,小九就会一直更新下去的!!!爱你们?
  • 网王之暖雨融冰

    网王之暖雨融冰

    知道自己父母不要妹妹以后,毅然决然地带着小一岁的妹妹离家出走。只要妹妹还在,苦一点没有什么的~不过,之后的那个家伙,趁他不在将他家小白菜给拱了?!!他辛辛苦苦养大的小白菜就这么被拱了?!但是……一切还是以妹妹为主(简介无能,男主前期基本不出场,到后期才潜水完毕~喜欢四个部长的都可以来看看啊~)
  • 龙套男主的养成方法

    龙套男主的养成方法

    即使忘记了自己是穿越者,即使是无法觉醒魂即使是路人,我依然拥有向上抬头的权利!为了拯救日渐低迷的存在感,苏陆仁打算成为偶像。“偶像?你能穿小裙子么?”为了不穿小裙子,他决定成为觉醒者。但这样的大地破坏者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我要想一个文静的长得乖乖巧巧的魂,这样才好穿小裙子!以上简介均为虚构,如和内容有雷同,纯属巧合
  • 悲哀的诅咒

    悲哀的诅咒

    斑驳而昏暗的灯光行踪诡秘,越是向前,它便隐藏得越深,直到最后完全看不到一点光线。远处只留下一片阴森森的黑色,仿佛要吞噬掉一切。从身后传来老师讲课的声音,本就微弱的声音在前面那一片氤氲的黑暗里更显得若有若无,令人不寒而栗。就连鼻子也仿佛嗅到了那里传来的死亡的气息。“这就是……那个传说中受诅咒的厕所?”我咬着牙问旁边的人。“对,就是它。”站在我旁边的任年航简短地回答,似乎不想多说一个字。任年航是这所高中的学生,他是校队的篮球队员,中等身材,却非常结实,方正的脸,眉骨突出,面相粗犷。
  • 风云雷电

    风云雷电

    本书梁羽生武侠小说“天骄系列”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南宋后期以风、云、雷、电为首的少年英雄反抗外族的故事。宋、金时期,武林之中英雄辈出,一班青年侠士名声鹊起。其中尤以“风、云、雷、电”四人最为著名。“风”是黑旋风风天扬;“云”是云中燕;“雷”是指水浒英雄凌振的后人“轰天雷”凌铁威;“电”是指来自江南大侠耿照之子“耿电”。本作讲述的正是以四位少年侠士行侠仗义,抗金抗蒙血腥侵略的英雄事迹。
  • Volume Four

    Volume Fou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单调的星空

    单调的星空

    当神被人性所束缚,那祂的世界又会变成怎样?……新书《智能之下》已发布,坐标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