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2400000003

第3章 苏联:从动荡走向解体(1)

本章收入41篇各类文章,反映了戈尔巴乔夫地位由盛到衰,苏联大厦由摇晃到倾塌和取代苏联的独联体成立的历史场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等各派政治力量围绕“新思维”改革的方向、目标进行的殊死博弈及其悲剧性结果。

苏联第八任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编者的话: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将在本月中旬访问我国。这是30年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也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此我们组织了专稿《苏联第八位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分10天刊载,以飨读者。

——1989年5月10日《深圳特区报》

艰苦的童年

1931年3月2日,在北高加索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里沃尔诺耶村的世代农民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就是他,54年后的1985年3月11日成了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拥有2.8亿人的世界强国的最高领导人。各国的聚光镜无时不对准他的一言一行。

戈尔巴乔夫在艰苦岁月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在30年代,苏联闹粮荒,幼小的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同父母一样过着清贫的日子。1942年德国法西斯军队侵占了他的家乡,父亲上前线打仗,家里更是一贫如洗。1944年她的母亲连给儿子买鞋的钱也没有,因此,在上小学5年级的戈尔巴乔夫被迫辍学3个月。他的在战壕的父亲得知这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即写信给妻子,几乎是命令她:“你无论卖掉什么东西,都必须给米沙(戈尔巴乔夫的爱称)买双鞋。他必须上学。”戈尔巴乔夫的母亲接到信后立即在集市上卖掉能卖的什物,终于买一双军鞋,然后带他去复学。但校长却迟疑了,认为这孩子已3个月没上课,担心他跟不上。而求学心切的小戈尔巴乔夫斩钉截铁地保证说,“我会赶上来的。”他说到做到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幸亏这位独具慧眼的父亲。要不,他那珍珠般的儿子永远发不了光。

战后头几年的生活仍然艰苦,戈尔巴乔夫甚至得不到正规教育。他一半时间上学,一半时间下田劳动,从15岁起开联合收割机。收割季节很冷了,当时的收割机笨重原始,没有驾驶室。在凛冽的北风下,他经常冻得浑身发抖,不得不钻到草堆里去暖和一下。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戈尔巴乔夫同逆境作斗争的坚韧力和决心,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劳动出色,18岁便获得红旗劳动勋章的殊荣,为日后的前途打下了基础。

最高学府的骄子

品学兼优、十九岁的戈尔巴乔夫一九五零年离开家乡北上进入苏联最高学府、与克里姆林宫隔河相望的莫斯科大学。他追求知识的兴趣十分广泛。他不久前对采访他的意大利记者说,他甚至说不准对那门课程特别感兴趣。他希望进理学院,也喜欢数学,还爱好文学和历史,至今还能背诵出当年在学校学得的诗句。但终因他儿时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莫斯科大学理工学院规定的高中成绩而进了法律系。这一不寻常的决定对后来这位苏联领导人的理论修养和讲演口才的训练起了关键作用。那时,谁也未料到这位来自穷乡僻壤的十九岁法律系学生,在三十年后竟然入主克里姆林宫。

进入大学后,戈尔巴乔夫发扬儿时的刻苦攻读精神,钻研那时不受人重视的法学,同时热衷于社会活动。他性情豪放,爱发言,经常滔滔不绝地大谈青年对党和国家的责任。他也身体力行,担任班上和系里的团组织的领导工作。

戈尔巴乔夫在大学时十分崇敬列宁,用心研究列宁的生平,尤其喜欢列宁的“退一步,进两步”的名言,把它做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在心,而且奉行不渝。那时他还对斯大林镇压反对派提出过不同看法。据他的一位同学说,戈尔巴乔夫曾对同窗说:“列宁也没有逮捕反对者马尔托夫,而且允许他流亡国外。”这种说法在当时是被认为犯罪的,作为斯大林在世时讲这种话也确是勇气不凡。

当时的莫斯科大学的生活也是很苦的,助学金只够勉强填饱肚子,家里更没有多少钱资助。学校的住房紧张,在这个拥有一万名学生的大学里,一个房间住八人以上。每层楼只有一个小厨房和一个厕所以及一间简陋的浴室,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室友只好每个月上两次公共浴室。他在这样的宿舍住了三年,直到新的宿舍落成才得以改善。

大学的艰苦生活和繁重的课程没有难倒戈尔巴乔夫,他一如既往,保持勤奋好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学习和工作,博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一九五二年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一九五四年当选为莫斯科大学党委委员。作为尚未毕业的学生跻身党委,不是这所最高学府的骄子是不可能的。

喜结良缘

就在戈尔巴乔夫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1950年,身材苗条、时髦而漂亮的18岁姑娘赖莎也迈入这所大学的哲学系,同戈尔巴乔夫同住一层楼的女生宿舍。这两位来自不同地方的男女本来素不相识,但是,命运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后来使赖莎成为苏联第一夫人。对于他们这对校友的说法尽管不一,却都富有浪漫色彩。

赖莎天生一头秀美的金发,她那双褐色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充满热情。她活泼好动,嘴角总是挂着不出声的微笑,颇逗哲学系男生的喜欢。可是,赖莎对他们不屑一顾。然而,一意外的邂逅使他对法律系的小伙子戈尔巴乔夫一见钟情。

一天黄昏,赖莎整理好宿舍案头的书本,穿上外衣,嘴里哼着歌儿急匆匆下楼去吃饭,在楼梯拐弯处和迎面而来的血气方刚的戈尔巴乔夫撞了个满怀。小伙子怪不好意思,顿时满脸通红,连忙道歉,说“对不起”。一贯举止优雅的赖莎看小伙子的窘相不禁噗嗤一笑。这一笑声传入戈尔巴乔夫的耳朵,震撼了他的心房。从此,戈尔巴乔夫时常约她跳舞,渐渐地彼此相爱了,于1954年结成伉俪。作为学生,当时没有新房,两人在简陋的学生宿舍举行了热闹而朴素的婚礼后,室友们只好各奔东西去过“打游击”之夜,腾出房间供新郎新娘度新婚之夜。

他们的美满结合,使戈尔巴乔夫一生有了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贤内助。赖莎学有所成,获哲学博士学位。她对公婆很敬重,主动邀请他们与自己同住,只是老人不习惯于城里的生活而留在乡下。戈尔巴乔夫对他这位娇妻也是相敬如宾,同她讨论一切国内外问题,并把全部爱都倾注在她身上。他们生下一女孩,取名伊琳娜。这也是他们的独生女,现在已有一个外孙女,名叫克谢尼娅。

赖莎的魔力不仅征服戈尔巴乔夫,而且降服了见多识广的世界上的新闻记者。近年来,她大施“夫人外交”,随丈夫去到日内瓦、冰岛、伦敦和巴黎,与各国第一夫人周旋,均博得好评。她举止得体,含情脉脉,衣着华丽大方,可与世界女明星相媲美。在莫斯科外交圈内,她是众人注目的对象。1986年秋,他居然率领苏联所有党政要人的夫人迈进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与各国驻苏使节夫人一起兴致勃勃地欣赏中国女模特儿在使馆礼堂进行的中国丝绸表演。赖莎对时装内行,演出完毕发表了十分贴切的意见。在一大群外交使节夫人和模特儿的包围之中,赖莎姿态雅然,侃侃而谈,与她们分别合影留念。她还边饮中国花茶边和中国大使友好地交谈。最近,5月15日,赖莎将同戈尔巴乔夫主席同来中国,这也是第一位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夫人涉足北京。

在家乡崛起

一九五五年戈尔巴乔夫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家乡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从事共青团的工作,当然也携爱妻赖莎同行,她被分到一所中学任教。对这对苏联最高学府的高才生来说,无异乎“歧视”之举,因为他们没有象同窗一样登上大学讲台或踏进高深的研究所,而是被打发到人烟稀少的高加索山中,专业也对不上口。然而,这对夫妻愉快地告别了师生,毅然南下,并且一头扎进所分配的工作中,很快便令人刮目相看,戈尔巴乔夫只工作几个月后就跃升为斯塔夫罗波尔团市委第一书记,后来又升为边疆区团委第一书记和党委第一书记。

斯塔夫罗波尔是农业区,戈尔巴乔夫深知要把工作做好,必须懂得农业科学。于是,他毅然不顾自己是名牌大学的优秀生和已经是高级干部的特殊身份,进入没有名气的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念夜校,他白天干工作,晚上不辞辛苦,丢下爱妻,只身走进课堂,洗耳恭听老师(也是他的部下)授课,坚持五年,终于考得了农艺学文凭。这对他往后的农业工作和政治生涯起了重要作用。

戈尔巴乔夫身居高位,但他保持同普通人的接触。他每天步行上班。斯塔夫罗波尔市民发现这位年轻的领导与其前任不同,他们不必到列宁广场的办公室去求见他,只需每天早晨在半路上把他拦住,就可以随便向他提出问题和进行交谈。他本人也到各处巡视(他任总书记后仍保持这一作风,几年来视察了苏联东南西北)。有一次,在一个村庄碰上拥有六个孩子的母亲向他抱怨说,一家商店的工作人员对他无礼,他立即把那些工作人员开除了。

苏联的农业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但戈尔巴乔夫在自己家乡大搞调查研究,不机械地执行那些有碍农业发展的指示和条例。一九七七年在伊巴托夫斯基区试验一种快速收割法大获成功,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戈尔巴乔夫,并把采访记登在头版,使戈尔巴乔夫首次闻名全国。接着,苏联农业部将这种方法使命名为“伊巴托夫斯基法”并在全国推广。此时,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兼管农业的中央书记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前任——原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第一书记库拉科夫。命运再次安排崛起的戈尔巴乔夫成为他的接班人。

重返莫斯科

戈尔巴乔夫在家乡搞农业,成果显著,1971年当他40岁时当选为中央委员。但是,他的主要精力仍是放在家乡的农业上,天有不测风云,他的恩师、60岁的库拉科夫于1978年7月18日因心脏病发作猝然逝世。戈尔巴乔夫悲痛欲绝,3天后在红场举行葬礼,出席葬礼的都是党政要人。戈尔巴乔夫作为库拉科夫的家乡代表在葬礼上发表了悲痛的讲话。在结束时他说,“永别了,我们的朋友和同志!”此时他何曾想到,正是他将填补逝者留下的空缺。

由谁来主管农业,在当时的苏联老人领导圈子里确实难以物色到合适人选。由于戈尔巴乔夫已在农业方面崭露头角,最后被选中,因此,在库拉科夫逝世不久,47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主管农业的中央书记。于是,他在斯塔夫罗波尔工作23年后携妻儿再度北上,重返莫斯科。不过,这一次不是为了故地重游,而是作为克里姆林宫政策的制定者之一跻身于高层领导行列了。

新官上任,旗开得胜,1978年是苏联历史上年景最好的,全国粮食总产量高达2.374亿吨,超额完成了国家指标。鉴于农业上的成就,1979年戈尔巴乔夫荣升政治局候补委员,成了政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然而,1979年天不作美,从此连续7年农业歉收,直到1986年才扭转下降局面。苏联负责农业的领导人几乎都因成绩不佳被降职,唯戈尔巴乔夫是例外。由于他还兼备法律方面的知识,中央委员会委托他就改革苏联法律机关的问题提出建议。很快,他提交了一个报告,提出了最高法院、检察院、仲裁程序和法庭本身的一套新细则,受到当时党内第二把手、主管意识形态的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苏斯洛夫的赏识。

戈尔巴乔夫还被推上外交舞台,这也是过去主管农业的官员所望尘莫及的。1983年他率领苏联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在国际舞台上首次亮相大获成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棘手问题回答自如。1984年他又率苏联议会代表团出访英国,同撒切尔夫人会谈。这位被称为“铁女人”的英国首相居然对戈尔巴乔夫大加赞扬,公开宣布她“喜欢他”,认为他“是一个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她还独具慧眼,预言他将成为苏联的头号人物。她预测对了。

历史的机缘

历史再次赐予戈尔巴乔夫晋升的机会。执政十八年的勃列日涅夫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去世,由原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戈尔巴乔夫的同乡安德罗波夫接任总书记。可是,他也是个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老人,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便把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戈尔巴乔夫作为培养接班人的对象,除让他继续负责农业外,还让他肩负了轻工业和党中央的人事工作。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多也告别了人间,又一位年迈多病的契尔年科被推举为总书记。不过,这只是推迟了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日罢了。契尔年科执政半年就卧床不起,政治局会议开始由戈尔巴乔夫主持,一九八五年契尔年科也逝世了。当时的十一名政治局委员也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在不到三年内连续逝世三位最高领导人这一惊人的事实震撼了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络绎不绝地前去克里姆林宫同逝者告别,更重要的是探听谁将入主克里姆林宫。此时的苏联人民的心情颇为复杂,他们再也不愿看到这几年的令人伤心的场面。就在这种背景下,老人政治局终于推举出年仅五十四岁的戈尔巴乔夫出任世界第一领土大国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领袖,使他成为继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之后的第八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同类推荐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原理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的专著。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穿研究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和理论依据,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对外交先进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政治理论(如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当代中国外交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距今已整整95年了。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揭开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一页,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为现实。本书由五部分构成,即革命前夕的俄罗斯帝国、十月革命的总演习、十月革命的前奏、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十月革命的意义和理想永存,对十月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
  • 党的优秀儿女

    党的优秀儿女

    林祥谦(1892—1923年),福建闽侯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923年2月7日,林祥谦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
  •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脉络中,对理想社会模式的追求各有不同。无论是我国所致力建构的和谐社会,还是西方孜孜以求的公民社会,健康的大众媒介都是重要的基石。
  •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党员标准就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它由入党资格、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三部分组成。坚持党员标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不同角度对党员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本书有助于广大党员认真对照党章的要求,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符合党员标准,哪些地方还存在差距,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
热门推荐
  • 华娱宗师

    华娱宗师

    这是一个穿越在平行世界的精彩故事!看完你只会感慨一句:真特么好看!PS:同类型新书《就问你气不气》,欢迎新老读者移步围观。
  • 迷途笔记

    迷途笔记

    "一次不同寻常的社会调查,开启通往未知迷途的神秘大门……“我”是一个研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生,跟随导师康锦一起经历了一场匪夷所思的社会调查。自称来自猎户座旋臂的农村妇女;把患了癌症的儿子制作成木头傀儡人的神秘老木匠;出没于黄河流域的神秘动物“水猴子”;“金店大劫案”中与警察交火的已逝者……各种神秘事件层出不穷,彼此间又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一切线索都指向了一个神秘组织——“同门社”。随着调查逐渐深入,一个巨大的阴谋渐渐浮出水面……"
  • 东明闻见录

    东明闻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启信杂说

    启信杂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兔子潜了窝边草

    兔子潜了窝边草

    我是一根杂乱无章随风而长的杂草,有一天,我这根杂草在沙堆旁玩耍时被一只兔子发现。然后让殷勤的照顾着我,说要等我长肥后,然后吃掉。杂草就是杂草,长的再肥,也未必能够填报兔子的胃。因缘巧合,我被一只黄鼠狼看中,怪哉怪哉,这只黄鼠狼也吃草,不吃鸡。终于有一天,杂草长肥了,可是我迟疑,我应该给谁吃呢?【蓬莱岛作品】
  • 黑心男人放开我

    黑心男人放开我

    张不悔原本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少女,为了挣钱给弟弟小熊看病,用尽了各种手段,尝尽了个中滋味,可是命运的轮盘却又将她卷入了一场家族的暗战之中,碰上了腹黑男的她是否能摆脱命运的多舛,是否能走上幸福的道路。
  • 欢喜又怯怯(二)

    欢喜又怯怯(二)

    穆梓郁这名字,可以说是陪着我成长了,我妈有事没事就和我谈起他。尽管多年未见,我对他却不陌生。将近二十年过去,那个活在我耳边的竹马少年竟回来了。当年的翩翩少年成了画坛新锐,他颜值高,天赋高,个头高,心气高,处处欺负我,处处使唤我,处处跟我作对!可当我受了委屈,他又处处护着我,处处哄着我,处处罩着我,闹得全世界的人都以为我是他女朋友。“你到底为什么要把我画到画上?”“你脸大,直观,构造简单,连五官都是随便长的,不费工夫啊。”“你骂我丑?”
  • 骨头断了还连着筋

    骨头断了还连着筋

    楚南产煤,县城南十里龙山坪一带,散布着多家煤窑,小的十几人,用镐挖手推,人们都叫窑;大的上百人,用的机械,才能称矿。在所有的煤窑里,数李玉海的龙山坪煤矿最有名,规模大不说,难得的是从未出过大的安全事故,效益自然比别人高。有人说他家资产近千万,内情不得而知,但他连年被评为优秀民营企业家,还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 恋恋咖啡

    恋恋咖啡

    本书为你列举出了近百种咖啡,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特色,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故事。它们或是浪漫感人,或是温馨动人,带你了解和熟悉咖啡的神奇魅力。书中还安排了一些咖啡爱好者的内容推荐,为介绍咖啡及与咖啡有关的新鲜事提供了平台。书中的创意部分会帮助你学到与咖啡有关的制作方法。为自己,为家人亲手煮上一杯浓情蜜意的咖啡吧,美味自不用说,单单那份做咖啡的心情就足以让人完全陶醉其中。口中品尝的是咖啡,而在心中品味的确是生活。入口苦涩,入喉甘甜,入心舒,生活之意尽显其中。如果你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那么你就很可能是一位喜欢咖啡的人。如果你心动了,那么就请你随我们一起来品味优质的的咖啡、品味雅致的生活吧。
  • 星际脱单指南

    星际脱单指南

    一觉醒来,跨越了整颗星球的时间,全宇宙的血族都要从两位数排起,人人都得叫她一声老祖宗。翻身农奴把歌唱,看谁还敢说她是弱鸡!来呀,互相伤害啊,打不赢我叫你父亲。于是……她多了一个父亲。姚思:“……”暮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