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是一个多么美丽动听的名字。这里的龙宫,不是天上的龙宫,也不是大海里的龙宫,而是指位于宁海西北部、五大溪流之一的洋溪上游,距宁海城关36公里的深甽镇的一个古老山村。
一个以“龙宫”为名的村庄,自然令人遐想、神往,以至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里的乡村景致,想去听一听那乡愁里的传奇。的确,宁海县龙宫村与我们这片广袤大地上众多的乡村一样,有着很多独特而迷人的故事。《故事里的龙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期待。
《故事里的龙宫》集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为一体,既有传奇又有纪实,是一道透着山水气息、朴素厚实的家乡土菜,足以让我们去细细品尝那美丽的乡愁,足以深深地触动我们思想的味蕾,足以让我们汲取更多传统文化的营养。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第二十四集对龙宫村作了详细的报道,突出“义行天下”这一主题,也对“兴学重教”作了一定的铺陈。《故事里的龙宫》对上述内容也有着自己的诠释,但我仍想对龙宫的“兴学重教”再赘述几句,算是补遗吧!
据龙宫《陈氏宗谱》记载,龙宫在清咸丰年间就有陈锡昇公建崇德堂二十间,资良田八十亩,兴办育英书院,供族人读书。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传统由此发轫,至今长盛不衰。其间与故事中讲述的乡贤们予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有着极大的关系。“兴学重教”犹如一棵深深植根于龙宫这片乡野沃土中的小树,经过几百年的生长,已成为参天大树,在风调雨顺的当今,更是繁花似锦,果实累累。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大中专学生在农村尚是凤毛麟角,而龙宫已有大中专学生二十余名,大多分布在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龙宫考上大中专的人数剧增,远远高于周边的乡村。这些从大山深处走出的莘莘学子,犹如涓涓细流汇入时代大潮,正是他们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综观龙宫的“兴学重教”,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普惠性。龙宫子弟无论贫富、男女,即使在物资匮乏、教育凋敝的年代,也能受到一定的教育。清时陈锡昇公办学如是,民国时陈名成公办学如是,“文革”时陈明英先生办戴帽子初中如是,20世纪80年代陈小金先生办民办初中亦如是……这种“分粥”式的普惠教育,再加上“学要学好,教要教好”的文化基因所起的作用,虽然没有造就什么大儒、高官、巨贾,但是读书人多、知识分子多已成了当今龙宫的一大特色,从而形成了龙宫独具魅力的乡村文化。
《故事里的龙宫》散发着浓浓的乡愁。这乡愁既是山村旖旎的风光,也是朴素敦厚的乡情,更是义行天下、耕读传家的情怀。
最后,衷心地感谢戴余金先生等热心人士,正是他们的努力,龙宫的“故事”才得以发掘、传播,他们为记住乡愁、传承乡村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让我们乡愁常在,乡情依旧,乡恋不减。
陈杰跃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