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地处宁海西北部,距宁海县城约36公里,位于宁海、新昌、奉化和天台四县交会处,天台山脉中段,面积近30平方公里。村庄群山环抱,东从三皇岭外石城,直至国十二山脚、冰岩岗;南由鹿颈峤东、高坑流水,转石龙顶陇,直上岗白岩、坑里、三坑、白竹岗、茶园庵基,转锻字岩、三岔坑、赤石潭,流沙过陇,直上至岗为界;西经石地栿、石界橱、铜岭雉鸡岩岗转至乌溜葡萄花、柘园坑;北过稠树岗、丰田岗后、西尖陡岗顶至石城为界。山青、水绿、潭奇、林秀,龙宫生态沟、大方石潭等自然景观资源得天独厚。龙宫建村已有千余年历史。据《陈氏宗谱》记载,最早的龙宫有几种叫法:一曰灵公,传说有神龙现身;一曰窦溪或龙溪,因离龙宫大庵不到300米处有个奇潭,似“水晶宫”,称石窦潭或龙潭(光绪《宁海县志·叙水》有“龙宫石窦潭”的记载)。后观山态似青龙盘踞,为龙喜栖之地,俨然一个洞天福地,正统十三年(1448),村庄名正式改为“龙宫”。1951年,龙宫村以后墙弄为界,分为光明、建设两村,加俞山、岭下设为龙宫乡,龙宫为乡公所所在地,办公地点设在村三角地。1966年,宁海第一个村级水电站——龙宫水电站竣工发电,光明、建设两村合称光明村。后因各地同名者较多,交通及邮电通讯上均有不便,复名为龙宫,曾一度属台州府管辖。
龙宫村村东桕树潭坑上段为杨家坑,整条溪流边原先居住过杨、胡两姓人家,后或改姓陈,或迁居,现两姓已无,村内98%以上的居民姓陈。据考,龙宫陈得姓于周朝初年的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虞舜的后代,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龙宫陈氏家族是从新昌平湖“义门天下第一家”分支迁来,始祖名得深(1091—1153),字仲和。得深公本为福州松溪瑞令乡人,曾任临安县丞,其父元中公时任绍兴府刺史,因国衰微,奸桧专政,忠人受害,随父退居。父死殡葬新昌之后,得深公行至龙溪,目睹山清水秀之佳境,定心寄寓于此。代代繁衍,发展至今已成为有近千年历史、600余户、近3000村民的陈氏家族村落。
近千年的时光里,龙宫村人恪守“忠义传家”的义门文化,秉承“义字当头,仁行天下”的人生信条。跟所有的陈氏家族族训一样,龙宫村人也以“义”为行为准则,甚至把“义”的思想和文化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义浆”“义庄”“义学”等义举的传承形成了“义文化”,也为培育好家风、践行好家训提供了文化土壤、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同时,也积淀形成了丰厚的根基文化——“龙文化”,村庄处处以龙为名,如龙山、龙溪、龙潭、龙树、龙根、龙石、龙灯、龙窗等。
龙宫村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土改”时有戏班,常与学校联手,年底或正月初出村宣传演出,曾好几次去县里参加会演,并获得了创作奖和演出奖。此外,民间流传曲调优美动听,有大园门、小园门、文武园门,还有鼓亭调、骑马调、孟姜女调、采茶舞曲……每年夏季还有传统的行稻庆丰收、天旱请水等民间活动。龙宫村的各种乐器、行具、彩旗远近闻名,还有坐唱班、说书客为婚丧事渲染气氛。村中还曾有多件宝贵文物——宫灯、精致的鼓亭、全副銮驾、寿字大烛台、古钟、梳器、响器、各色旗彩、神像等,但由于历史原因,均已遭破坏失传。1978年,龙宫还建造了一座可容一千多人的高大宽敞、气魄雄伟、造价四十多万元的影剧院,现已改建村文化活动中心。1986年,村民间故事已结集汇编成册。
龙宫是一个文化古村。古寺庙、古迹、古祠、古匾、古书院、古民居、古井、古树、古道等保存完好。全村曾有圣旨牌坊三处,古祠三座,大小寺庙二十几处,古匾二十余块,古石桥三十多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集福禅寺历史悠久,珍藏着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的稀有的明版木刻经典《华严经》;修村道时,在后门山发现汉代古墓;据宋《嘉定赤城地志》记载,龙宫大溪沿溪石砌古栈道曾经是西汉会稽郡东部都尉军用通道,是浙江省十大古道之一;2006年5月,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的陈氏宗祠古戏台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龙宫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2月,龙宫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第二十四集《龙宫村——义行天下》2015年1月24日晚上8点在央视四频道播出;2015年11月,龙宫村入选浙江省非遗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