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900000010

第10章 “鱼凫”考辨(1)

林向

在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上游文明的巴蜀文化研究中,“鱼凫”问题是个重要的节点。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匮乏;考古发现比较零散,地下文物本身又不能自名,因而陷入僵局,歧义纷繁,难有进展。我们知道历史文献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论证和补充,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的指引和诠释,两者虽因其各有轻重之分,而绝不可偏废,这就是近代先贤大师们所倡导的“两重证据法”或 “多种证据法”的旨意。笔者不揣寡陋有意为此课题做些铺垫以待后彦,故提出有关的几个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一、释 “鱼凫”

首先要重新探讨“鱼凫”究竟何意?目前巴蜀学术界流行“鱼凫”即“水老鸹”、“鱼鹰”、“鸬鹚”之说,笔者也不曾例外地持此一说。其实退思此说考究不得,因为在历代文献典籍上记载的“鱼凫”只有下列三种释义,却并没有见到可释为“鱼凫即鸽鹅”的说法。

(1)“鱼凫”是传说中的古蜀王一代之名,最早的直接记载当推传为西汉扬雄所撰的《蜀王本纪》。《蜀王本纪》早年即佚,据严可均校辑的《全汉文》卷五一载:“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民)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可见只是笔录的传闻。又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王田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可见记述的是先秦巴蜀地区的神话传说,还夹杂了东周秦汉的神仙之说。有关“鱼凫”的最早文字,就这么寥寥数语。但经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蜀道难》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文学描写,顿使“鱼凫”作为蜀王一代而名扬海内,直至当今。

“鱼凫”一代所在之地域,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以“鱼凫”命名的地名。据查大多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如最早可查到的是东汉的佚书《南中八郡(异物)志》载:“犍为有鱼凫津,一名彭女津。”(约今彭山县地)宋代成书的《成都记》载:“古鱼凫国 ,鱼凫治在导江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宋代的郫县人孙松寿有《观古鱼凫城》诗,注曰“在温江县北十五里有小院”。明代《蜀中广记》载:成都府有“鱼凫仙坛”。杨升庵流放云南时曾数次进出“鱼凫关”,据《四川通志》载:“鱼凫关,距永宁县三十里。”(今属四川宜宾市)至于云南也曾有“鱼凫小河”的地名,《云南通志》载:“鱼凫小河在(元江)府治西八十里。” (今云南元江自治县地)那可能是受四川的影响,也可能曾是鱼凫王的属地。

(2)“鱼”和“凫”本是两种水上习见的动物。凫即野鸭,常与水中的鱼在一起,构成一幅人们习见的水上景观,所以“鱼凫”常被联称。例如《畿辅通志》卷九十四载:京东永平府一带地方,“凡陂塘淀泽俱可种菱藕,蓄养鱼凫,其利尤浦”。《江南通志》卷十七载:“淝河……入于淮,有鱼凫菱芡之利。”至于诗人所咏的鱼、凫也只是两种与水有关的动物,例如元代有王逢的诗句:“葑田连沮洳,鲛室乱鱼凫。”虞集的诗句:“太液雨余波浪动,龙舟初试散鱼凫。”明代顾清的诗句:“水心云月间相映,陂里鱼凫各有依。”(见《佩文韵府》引)这些所记的鱼和凫与我们所讨论的“鱼凫”似不相干。其实正是人们的这种对自然景观中鱼鸟相依的观察,才会用于社会历史上部族的名号。

(3)民间有鱼与凫之间还能转化之传说。据杨升庵《异鱼图赞》载:“娄县(今江苏昆山地)石首鱼至秋化为凫,鱼凫之名义溯此可求诸。”并引《吴地志》:“石首鱼至秋化为冠凫,头中犹有石。”又引韦昭的《春秋外传》:“石首成,,鸭也。”石首鱼即黄鱼,《养鱼经》:“石首之鱼,其色如金,俗名黄鱼,楝花而来,秋而化凫。”这当然是无法证明的民间异闻,不足为据。

所以,实际上巴蜀文化中的“鱼凫”只有一种合理的释义,他是传说中的古蜀一代的称号,据推断古蜀的各代是轮流由几个部落所建的,因此说“鱼凭”是古蜀众多部落中之一的名号。推而广之,他代表了一定的地域,即“鱼凫”一代的领地,或是古蜀鱼凫部族的所在地,这点应不存在歧义。至于后代类书称引中的讹误则可忽略不计,如,《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蜀王本纪》“鱼凫”前作“鱼易”,后作“鱼尾”,显然是形近而误,并无实际意义。

二、“鱼凫”名号辨

“鱼凫”既不能释为鱼老鸹 (鸬鹚),而作为蜀王一代的名号,其含义何在呢?为此,先要弄清西汉扬雄是用什么方法记下蜀王“鱼凫”的名号的。有学者认为:“鱼凫名号中的‘鱼’是译意,后面那个‘凫’字乃译其音。”“(蜀)那一方的人,把虫叫做‘蛇’,而 ‘蛇’却叫做‘鱼’。鱼又叫什么,书里没讲,也许就叫‘凫’吧!照此说来,蜀语‘鱼凫’的本义,直译就是‘蛇鱼’。”其说甚详,不过我觉得需要商榷。

笔者曾细读《山海经?大荒西经》:“有氐人之国(原作互人之国,据王念孙校改作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是能上下于天。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据吕思勉:《读史札记》句读,颛顼属上句),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鸟。”我认为从这段披着神话传说外衣的“鱼妇”史实,可得到折射出来的“鱼凫”的历史信息。

我认为至少可说明五点:(1)“鱼妇”出于“氐人之国”,笔者与多数学者一样,认为蜀王“鱼凫”也可能出于氐族。(2)“鱼妇”与颛顼有关,而颛顼为黄帝之后,乃古蜀王国的先代。故“鱼妇”亦必是古蜀的先代无疑,就有与“鱼凫”有关的可能。(3)“鱼妇”是从北方乘着风雨洪水而南下来到此地的,这与笔者及学界大多数学者一样,都认为“鱼凫”等是由陇南、峨江上游南徙入成都平原,与当地原住民相结合形成古蜀民族的,两者相吻合。(4)“鱼妇”还与鸟同处一地,这就画龙点睛点出了“鱼”与“鸟(凫)”相连的关系。(5)至于这段文字中涉及“炎帝之孙灵恝生氐人”与“鱼妇颛顼”的“颛顼”出于黄帝的问题,涉及重大历史问题的“炎黄之争”,非此小文所能理得清楚。但如果理解为在“氐人之国”里曾经有炎帝(灵恝)与黄帝(鱼妇)的势力并存,也可以讲得通的。

据此几点,我认为“鱼妇”绝不能释为“蛇鱼”,因为在古人心目中,虫、鱼、蛇、龙是一回事,它们常可互换的,所以“蛇乃化为鱼”乃是本义上的转化,在论证“鱼凫”时,没有必要先把“鱼”释为“蛇”,又转过来把“凫”释为“鱼”,“凫”即水鸟,没有必要来这么一个大拐弯的!而且把“凫”释为“鱼”更是找不到任何依据。

因此我提出另一假设,很可能“鱼妇”即“鱼凫”的异写。尽管秦汉以来几经纂写的《山海经》为什么会把“鱼凫”写成“鱼妇”的缘由暂时不清楚,或以为“妇”与“凫”间有声韵通转之说,此点当另议,但两者的历史信息相通则是无可怀疑的,故此假设不可谓全属空穴来风吧!如果这假设可成为一说的话,那么汉代扬雄在整理先秦流传下来的古蜀的口述史时,“鱼凫”这名号就完全不用兜圈子一半意译,一半音译,而应该是直截了当的全为意译了。

“鱼凫”名号中,“鱼”就是鱼,“凫”是水鸟(野鸭之类),实为两种动物,先民们因经济文化类型的不同,对某些事物特别熟悉而关注,于是用它来命名本部族,这似为通例,如有学者作过检查,西南彝族内部有鹰、蛙、蛇、羊等部族;傈僳族内部有鱼、蛇、熊、猴、马、牛等氏族。那么,古蜀人中的某些渔猎部族以其熟悉而赖以为生的动物 如“鱼”和“凫”来命名氏族,并赋予其神圣性,又在氏族部落的融合中,把“鱼”与“凫”两个氏族部落的名谓复合起来,形成新的“鱼凫”名号,是完全可以的,并不难理解。但近年来有学者否定“鱼凫”是复合的名号,如说:“鱼凫作为一个氏族名,却被分开来解释为由鱼氏和凫氏结合而来,这种命名方式,我们不但在蚕丛、柏灌、杜宇、鳖灵等巴蜀氏族名号中找不到相似的例证,就是在我国上古时期的其他氏族名号中也难以找到同样的例证。”此说武断了,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古蜀文明是华夏文明中的有机构成部分,他们的部族都是多元多源的。上古时随着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由分散的氏族而形成部落,由部落而形成部落联盟,由部落联盟而形成小部族,经过不断交汇融合,封闭的社会结构被打开,形成了更大的民族,地区性的文明随之最终共同进入了大的文明系列之中,构成古蜀文明、华夏文明中的一部分,有些部族的名号被融合后失去了,有的名号还可能倔强地保留下来,这可以说是通例,怎么会“难以找到同样的例证”呢?举例说明之。

东北历史上的 “高句丽”是赫赫大族,史书记载不绝。据研究它是由“高夷”、“丽”、“骊”等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高”是熊部族,由今日还存在朝鲜语中的“高奥姆”即母熊转化而来的;“丽”是鹿部族,“骊”是马部族。所以“高句丽”这名号就是取“高夷”的“高”与“丽”之名号而复合起来的。再来看西南民族史上的例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有 “冉夷”名号,他们曾建“冉国”,西汉时为“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而论者皆以为“冉”与“”应是两个部族,因为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上还有“出、出冉”,《司马相如传》有“朝冉从”的记载 。所以《后汉书》所载的“冉夷”名号应该是由“冉”与“”复合而成的。“冉”,鱼、蛇也,《山海经?西山经》:“涴水出焉是多冉遗之鱼。”加虫为蚺,《说文》:“蚺,大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吞象,”晋代郭璞注:“今南方蚺蛇吞鹿。”“”,马也,《汉书?匈奴传》:“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那么“冉”就是以“蛇 (即鱼)”和以“马”为图腾名号部族合成的复合部族。

这是因为上古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特有图腾徽记,故往往被人以图腾动物来做氏族名号,所以才有“鱼凫”、“高句丽”、“冉”这样的复合族名。有学者因为要证实自己的“不存在复合族名”虚构名题,却不能自圆其说,甚至提出:“鱼凫可能是鱼的缓读,或者说凫字是个没有实义的词缀。总之,鱼凫和鸟没有任何关系。”显然是有悖于学术讨论的严肃性。这里只讨论“鱼凫”这个名号,至于其他古蜀的蚕丛、杜宇、鳖灵等名号的意义可另行讨论。

三、考古发现与 “鱼凫”等古蜀的考辨

同类推荐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 另类日本文化史

    另类日本文化史

    本书不以常套的纵向时轴表现日本文化史,而是从世相的横断面着手,深入至文化的内核并从中观察和体验。于是,勾勒出了很多令读者有感兴趣的话题:间的红唇黑齿为何意?一个寂字,为什么令日本人狂喜和狂爱?生死又是如何化为千年之风的?卡哇伊的前身今世?穿着和服的动漫凯蒂猫为何人见人爱?AKB48走红与少女爱的深层关系?非黑非白的幽玄之美与湿气有关?当然,还有汉字文化的魔界幻境,切腹的白日青天,怨灵的鬼魅幽影,不伦的残月融雪等考述与解读。作者总是用别样的眼光,将纷杂在事象背后的文化根由揭出。用语雅赡,用意深至。可读性强。
  • 菜根谭(全集)

    菜根谭(全集)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以及作者的生活体验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的格言警句文辞优美,对仗工整,短小精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该书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远播海外。本书按内容分为修身励志篇、求学悟道篇、交际处世篇、克己警示篇四个部分,对难解的字词进行了注释,并参考大量文献配注了相应译文,还有精彩点评来阐释精辟的道理,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几百年前的古人的思想精髓。
  • 雄关要塞:函谷关

    雄关要塞:函谷关

    函谷关作为我国一个著名的关隘,它坚固险要而又位置重要,这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这使函谷关成为了道家之源。其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因此,函谷关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区,更成为河南灵宝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妃你不坑,拐个王爷好成亲

    妃你不坑,拐个王爷好成亲

    沈青绾名字贤淑,不过那也只是名字贤淑!作为佣兵的无冕之王,沈青绾深知拳头才是硬道理。可不想,一朝穿越,她竟成了备受欺凌的沈家庶女。前世太过彪悍,这一生她本想过得不一样些。比如包袱款款离开沈家,过富贵舒坦的小日子。可惜周围妖孽太作,总让她忍不住磨爪霍霍去破戒,既然有人上杆子让踩,那她就不客气地踩着她们再次走上人生巅峰了!**恶仆刁奴?打!让他们都变身成为她的忠心小跟班!曾想陷害她的人?打!让他们听见她的名字就发抖!还有不靠谱的色老爹?呃,居然甩手要她来当宗主!面对那些心怀鬼胎的长老们,哼!她也一样从容不惧。以至于到了最后——一众狡猾如狐的长老俱拽着她的裙摆大喊,“宗主,你千万不能扔下我们嫁人啊!”嫁人?!沈青绾瞅眼旁边望天望地就是不看她的卫脩,哎,要嫁给想嫁的人,那可是个技术活。**卫脩何人?昭国尊贵无比的佑亲王,世人皆知的废柴、傻子,行事荒诞至极,饶是有张人间绝色的脸,也无人敢嫁。废柴?!傻子?!荒诞?!沈青绾扯唇一笑,全是扯淡!说他荒诞,丫就是个爱凑热闹,还嫌热闹不够大的无聊腹黑。要真废真傻,他能将计就计、连环计地扮猪吃老虎,将自己一坑再坑?!还顺带掐掉了她朵朵明媚动人的桃花?!——王爷,你把我的桃花都掐没了,是不是得赔?——怎么赔?——小脩脩,就把你赔给我,可好?——嗯……午后,佑亲王府就送来的一院桃花,桃夭灼灼,沈青绾摸摸下巴,又装傻,不管是坑还是用拐,他都别想逃开!其实这就是个,女强男强爽宠文,总之,喜欢的亲们请不要吝啬的收藏吧~(*/ω\*)
  • 修真者联盟

    修真者联盟

    科学、魔法、仙界三界联盟,共同迎来了地球人类与外星人的第一次接触。
  • The Memoirs of Madame de Montespan

    The Memoirs of Madame de Montesp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红纱嫁衣

    红纱嫁衣

    “鸟翔天际,鱼潜水底。乐兮舞兮,伊人绣衣。挥我手中线,绣我红纱衣。一针一线,寄之相思。脱我旧时衣,穿我红纱衣。即见君子,悦兮喜兮。”简单来说,就是小梁童鞋穿越到了异世,碰上了和她梦中情人一模一样却全然陌生的白月,于是努力,希望两人的爱情能开花,但是当爱情真的开花时,开出的却是一片鲜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这少年来自地球

    这少年来自地球

    离奇穿越至符文之地的地球少年,开启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异世之旅,英雄的墓碑堆砌出新的光明,以为的自我救赎却是是恶魔的谎言,爱亦或是恨?不论如何选择,冒险才刚刚开始……
  • 异能小宫女

    异能小宫女

    她,一个善良的人,在一次女儿受伤、老公背叛的双重打击后,决然的选择用最笨的方式求以解脱,却没想到再次醒来时已魂穿异世,虽然本尊是个才八岁而且处处受人欺凌的小宫女,但咱不怕,拥有了她这个二十八岁的灵魂,扭转乾坤那是不在话下的!什么?竟然还发现了有异能!那更是要风生水起了!!!本文不自虐,幸福的小白文~
  • 医女手札

    医女手札

    前一刻她还在大秦替父亲挡剑,再睁开眼就来到这个古里古怪的时代,并且被人用匕首抵在喉间……听说澹台先生被人劫持时七少很不屑,果然百无一用是书生。结果见歹徒手里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七少咂咂嘴觉得这小姑娘真是惹人怜爱啊!从此,堂堂都督府的七少就差成了澹台家的倒插门女婿!(如果你喜欢飞飞的小说请收藏一下,谢谢啦!另外我那些可爱的书友们,谢谢你们不离不弃!)
  • 心有灵犀予朝暮

    心有灵犀予朝暮

    不清不楚死去的许灵犀被绑定了配角系统,成功完成所有任务后获得了重新再来的人生,只是这一世她不会再傻兮兮地当温室里的娇花,她要让欺她侮她嘲她害她的人都付出代价。只是吧,这配角扮演得多了性格就有点收不回来了,傻白甜变成了作天作地皮卡丘加混世小魔头,其他人皆退避三舍之际,只有沈家大少爷沈朝暮迎难而上:"心有灵犀,珍而藏之。"
  • 野猫语

    野猫语

    随手感想,无端而发。可能有故事,更多是情绪。目前整理的是初高中部分日记……随意。
  • 宅门心深

    宅门心深

    江灵月和钱启明此相爱。钱家有钱有势,江家也是大户人家,门当户对,本在钱启明出国留洋前订亲,江夫人偏偏在这个时候离世,为了守孝,亲事搁置。江夫人死后,江家忽然多了姨夫人、二小姐以及三小姐,原来这是江老爷在外的收房。从此,江灵月的命运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