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四看了眼杨小花,心说这么可爱的小娃娃每天出去摆地摊也确实不容易,有个铺子遮头总是好些,便道:“那我再去找找。”
“嗳!谢谢丁叔。”杨五说道:“偏些不怕,但最好安全些,周围不要有那些乱七八糟的……”
“嗯,这你放心,你们小姑娘家家的不容易,我保准给找个安稳可靠的地儿。”
杨五花想了想,又道:“如果有靠近学宫、书院那些地方最好,我们村里有人就在凤阳学宫里面念书,有啥事儿也能找人帮帮手。”
学宫是官办的,而书院则有官办也有民办的。凤阳学宫乃是城中府学,院试就相当于入学考试,录取者便是生员,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科举考试。杨学文如今进了学,已是妥妥的生员一名,也就是俗称的秀才。
当秀才也不容易,还得参加三年两次的岁考和科考。只有过了这场考试才有资格参加后面的乡试,也就是俗称的秋闱。
俗话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
秀才分三等,才入学的新鲜秀才叫做附生,待参加了岁考,成绩如果为一等,便可以升成增生。再考一等的,便升为可以吃公家粮的禀生。然,公家粮也不是那么容易一直能吃的,若岁考成绩为二等者,虽然不会升降等级,但禀生的公家粮便会被取消。若成绩再差几等,还会被要求转学、被打手板,甚至被革去秀才功名。
所以对目前的杨学文来说,学无止境,考,也无止境。
丁四很快就选了三家铺子,两家在城西,一家在城东。
“城西这两家都在水关街上,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中间只隔了几条小巷子。北边那间很小,只要九百文,南边那间大,要一两六钱银子,不过那附近有好几家大户住着,隔壁街还有家客店,南来北往的商户也有不少。”虽然贵,但丁四自己觉得挺好,仍旧推荐给杨家。
“还有一家倒是便宜,租金只要五百文,也不算小,只不过不在主街上,况且也不是一般的铺子。”
杨三花问道:“什么叫做‘不是一般的铺子’?”
“那铺子原是座一进宅子,屋主是老两口,儿子原是附近长乐书院的先生,早些年病死了,家里没了进项,还有个孙子要念书。老两口年轻的时候就是做豆腐的,靠卖豆腐把儿子拉扯大,还供他念书,儿媳妇是一早就没了的,后来儿子没了以后又重新靠着卖豆腐供孙子念书……说起来还真是了不得!他俩原先大字不识,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好不容易跟着儿子搬进了城,没享几年清福这又辛苦上了……”丁四大概是真心佩服老两口,不知不觉就扯远了。
杨三花叹道:“可不是,做豆腐是最辛苦的了。”
丁四点头称是,接着说道:“不过他家孙子也是个有出息的,平日里自己一边念书,一边还收了几个小娃子教认字,去年更是高中,得了个探花,老两口乐得请四周街坊吃了三天的豆花,我也喝了两碗呢……”
杨三花问道:“所以现在不打算卖豆腐了?”
“是啊,年纪大了,孙子也出息了,也该歇歇了,这不,现在打算把那间屋子租出去,空着也空着,还能补贴一下家用。只是他们那儿太清静,挂了有好几个月了,一直都没租出去……”
杨五花点头道:“嗯嗯!读书人都喜欢清静,太吵的念不进书。”
丁四又对杨五花说道:“也是因你上回说要找个靠书院的铺子,我这才想起来……虽然附近是长乐书院,但离凤阳学宫也就隔两条街。”
杨家姐妹抽了个空,跟着丁四分别看了三家店铺。
城西水关街靠南那间铺子很小,还没杨家竹屋的避风堂宽敞,原先是个只卖针线和绣品的小铺子,一个缩小了的柜台和两个小木架子,就算完事儿了。月租金九百文看起来便宜,但单看面积又觉得不划算,不过周围倒是有几个盐米铺,想来也能借点人气过来。
而水关街靠北那间铺子倒是很大,足足有那间九百文小铺子的三倍宽,原先是家卖面条的,按照面积来说,算是挺划算的,只不过超出了杨家的预算。
最后看的便是那个院墙改的铺子。
“别看门面开的小,其实里头还有一间。”丁四随手指了一下最边上的院墙,说道:“就在这墙后头,以前是在那里磨豆腐的,就没开门。”
“你们等着,我先去叩门。”丁四说话间便走到边上扣起门来。
“谁呀?来了来了。”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白发苍苍、瘦瘦巴巴、略躬着背的老头儿。
“方大爷,我是牙行的丁四,我带人房子看房子来了。”
“喔,呵呵,进来进来。”
院门进去便能看到东厢房的侧面,左手侧则是一面泥墙,直接与外墙相连,想来便是那传说中用来做铺子的屋子。只是这泥墙屋的侧面可比东厢房侧面窄了不少,草屋顶还是单面倾斜的,看上去就像被削了一刀,而那外墙就是那切口。
杨家姐妹还没来得及转过身,便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老头子,是谁来啦?”
“大娘,我们来看房子。”丁四扯着嗓门又往里喊了一声。
“哦哦,老头子快把人请进来。”
“方爷爷好,方奶奶好!”杨家四姐妹只来了仨,杨六花主动留在家里和二妞作伴。
“好,好!你们也好。来,进屋里坐。”方老太笑眯眯的张起一脸的鱼网纹,又拉着杨小花的小手说道:“多乖巧的孩子。”
“不麻烦了,方奶奶,我们看看房就走。”
“对对,瞧我这记性。”
杨五花趁着方老头去取钥匙,快速打量了张家小院一番。
因南边盖了屋子的关系,使得内院短了一截,好在内院原本就大,倒也不显局促。北面有正屋一座,面阔三间;东侧厢房则短些,只有两间;而西侧的屋子更是短,面阔还不到一间,一眼望去似乎是方的,孤零零的竖在那,看上去有些搞笑。
方老太见杨五花盯着那四方小屋看,便介绍道:“那是厨房,是我们搬来了以后自己盖的,原先的人家是在这间屋子里做饭的,连柴都放在里面,你说说多浪费啊,这么好的屋子。”
杨五花顺着方老太指的方向转身看过去,原来以前东厢房靠南那间是厨房,别说老太了,连她都觉得奢侈,便点头说道:“是挺浪费的,住人还不够呢!我们家的厨房还在屋外,就靠墙搭的芦竹棚子。”
方老太见杨五花跟她观点一致,介绍地越发起劲:“这西面原本都没建屋子,种的全是花,我家老头子就改成了菜地……”说着自己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我们庄稼人离不开菜地,倒让你们看笑话了,呵呵。瞧见边上那个大棚子没?”
菜地一边有个小鸡棚,另边上是一个半盖着草半露天的,用木条搭成的架子。
方老太见杨五花点头,又道:“那原本是个葡萄架子,不过现在种的是丝瓜和黄瓜,呵呵……这下面还铺了砖呢,我家阿正以前最喜欢经常坐在那里念书了……”
“阿正?”
“就是我那孙子,大名叫方正。”方老太接着道:“这天好还行,下雨可就不行了,我家老头子就在顶上给他铺了一半稻草,下雨就坐这一头,没下雨就坐这一头……”
杨五花点点头,想了想又道:“我原先还以为是直接把外墙和后面的厢房连起来,再开个洞做的铺子,原来这屋子离外墙还有些距离,还有菜地和葡萄架,怪不得要沿着南墙另起屋子呢。”
方老头从屋里出来的时候,正好听到杨五花这句话,指着菜地南端说道:“就算没这些也建不了,那里还有口井呢,不然这院子还能多建一座厢房。”
方老太低声喃喃道:“少一座屋子才好呢,买院子的时候可比别的便宜呢!”
老太说的轻,杨五花离得近,倒是听得一清二楚,心想,确实是这么个理儿。
方老头用他那长满了老茧大手拿着钥匙,便带着大家看铺子去。
铺子门面基本就是在外墙上开了洞装上门窗,只有两扇窄长的小门,与那些沿街的真正铺面比起来,显得寒酸无比,也难怪租不出去。好在门面虽小,进深也不足,但是里头很宽,跨大半外墙,是一个长方的房型,算下来面积倒也不小,一个月五百文是相当划算了。
整个屋子除了外墙是砖墙外,其他三面都是泥墙,一看就知道是老头儿自己建的,跟乡间的草屋没啥区别,想来是老两口财力不够,也只能如此了。好在杨家自己也是住土墙草屋的,倒也不太介意,加上她们手头钱少,也没什么资格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