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三岔五的就要下雨,如果照着以往那样摆地摊的话,杨五花势必会经常闲赋在家,如今杨家有了铺子,下雨的日子也照样能开业,赚上几个铜板。
老乔头跟班车司机似的,每天一大早把杨五花和杨小花送到城口,到了申时末酉时初的时候,再来接她们回去。下午进城的人相对比较少,赶车进城也快捷很多,老乔头就直接把骡车赶到便利铺门口,接她们回家。一来二去的,倒是跟方老头熟悉了,还挺聊得来,没事的时候,经常早早过来方家小院跟方老头聊上几句。
虽然有了铺子,杨五花每隔几天仍旧会去集市摆会地摊,顺便也宣传一下她家的铺子和新产品。
“姐,我想铺子门口摆个炉子卖卖茶叶蛋,豆腐干什么,反正也闲着。”
不管是热饭也好,泡面也好,杨五花每回都喜欢在铺子门口煮,赶上天气好的时候,直接就在外面煮。起初只是为了散味,也为了防止杨小花跑来跑去碰到,几次之后发现很多人路过都会来瞅瞅,还有不少人会多嘴问上一问。杨五花一琢磨,干脆在门口摆上一锅小吃,一边卖,一边咕嘟咕嘟放着煮,还得越煮味道越浓的,这不,想起茶叶蛋和豆腐干来了。
“今年的米价菜价都那么贵,卖吃食能赚钱吗?”
“试试呗,卖不掉就带回家我们自己吃。”杨五花想了想,又道:“不过这鸡蛋最好事先白煮了剥了壳,不然有壳就不好同豆腐干一起煮了。”
“可咱们家的鸡蛋不够吧?若外面买的话,加上调料,得买多少钱啊?”
杨家最开始有三只母鸡,后来又添了五只小鸡,原本是准备养到过年吃童子鸡的,实际上最后只杀了两只。剩下的三只养到现在也开始生蛋了,加上最初的三只,一共六有只鸡,二妞每天能捡五六个鸡蛋。这些鸡蛋自家吃是绰绰有余,但若要每天拿去卖茶叶蛋似乎还少了些。
杨五花道:“家里现在有十几个鸡蛋,先煮了卖卖看。我估计也不用很多鸡蛋,天天吃也会腻的,二三天煮一回差不多,那样家里的鸡蛋也差不多够了,实在不行到时候再问大家收几个。”
杨三花想想好像也不错,便道:“嗯,这到可以,那明儿咱们就煮吧。”
“也不用专门卖茶叶蛋,可以多放些萝卜豆腐干什么的,切的薄一点儿,也容易入味……”杨五花说着说着,又道:“要不干脆用骨头汤慢慢炖吧,这样混些肉味,豆腐也好吃……到下午我再扔几块肉进去,煮好了带回来咱们当菜吃,晚上也不用做菜了……”
“骨头汤也能用茶叶煮?”
茶叶不便宜,虽然杨家煮茶叶蛋都是用的茶叶沫。
杨五花想想似乎有些奇怪,也有些浪费,便道:“那就不做茶叶蛋了,酱油蛋也是一样的。”
酱油蛋与卤蛋差不多,像炖肉一般,只不过把原来的水换成了骨头汤,再加酱油糖生姜等调料,用小火慢慢炖。豆腐干红烧了以后,本来就容易显得有肉味儿,何况是直接在肉汤里炖出来的,可比一般人家自己做的豆腐干鲜美多了。
虽然豆腐干是特地切薄过的,但也因此容易入味,一文钱三片并不算贵,销量竟然比酱油蛋还好。不少街坊会自己带着碗过来买回去几块当荤菜吃,杨五花也不小气,还会多舀些汤汁给人带回家拌饭吃。
这个季节还没有新鲜萝卜,杨五花暂时只能拿竹签子串上冬瓜块扔进去炖炖。
有店的日子真好,但也很无聊。
杨五花抬头看了眼坐在门槛上的对着街道发呆的杨小花,叹道:“唉,有个电视机就好了!”
可惜这是在古代,不光没有电视机,连电都没有的古代。
花园便利铺是个泥房,晴天的时候光线不错,赶上阴雨天,光线就差了,店里也没什么人,杨五花舍不得点灯,便抱着杨小花坐在门口讲起故事来:“……那个小孩又喊‘狼来啦!狼来啦!’,这一回大家听见了,谁都不理他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嗯……”小花儿窝在杨五花怀里,滴溜溜转着眼珠子想了想,说道:“他又骗人!”
“谁又骗人啊?”
“方奶奶好。”杨小花抬头对着方老太嘻嘻一笑,又一本正经地对着她摆手说道:“小孩子骗人,不理他!”
方老太不明所以,问道:“哪家小孩骗人呐?”
“我在给她讲故事呢,方奶奶快进屋。”杨五花把杨小花放地上,闪到一旁好让方老太进门:“您老直接从后门进来便是了,绕什么远路啊。”
铺子的后门是直通方家小院的,老两口原先基本都是从那后门进出的,故而没有门闩也没有锁,为了出租,里头特意按了把锁。杨家来了以后,在外头也按上锁,钥匙交给了方家,一家一个锁,谁也不能随便进出,这样万一丢了啥也说得清楚,杨家要进方家打水上茅厕都得从正门进去。但老两口从来没上过锁,况且每次喊人来开门也麻烦,慢慢的,杨五花也不上锁了,直接从后门进出。
杨五花天天走后门,方家老两口可不走,即便有时候煮了豆浆什么的送来给杨家姐妹吃,也都是站在后门外喊一声,从来主动踏进来过。杨五花知道,这是在避嫌。
“嗨,又没几步路,年纪大了多走动走动才好。”
老两口儿子儿媳早逝,唯一的孙子又不在身边,平日里也孤寂的很,见到杨家小姐妹心里也愉悦的很,相处下来,更像是自家小孙女儿似的。老两口虽然不再做豆腐了,但平日里也时常磨豆浆喝,每回做了,总不忘给杨家送一碗来。
今年不光雨水多,更是早早的入了梅,几乎每天都要滴滴答答的下上一回小雨,铺子里的生意越发冷清起来,除了午饭前后,和散学时分,很少有人来买东西。
杨五花干脆在铺子里琢磨起薄荷胰子来。虽然没人来,但也得守着店门,放杨小花一个人在门口不放心,杨五花索性又从家里抱了黄花狗来。
黄花狗是只土黄色,最常见不过的小土狗,还不满一岁,小小的不像黑花狗那么大只,也不用担心会吓到客人。更关键的是,比起懒肥爱趴着的黑花来,它算是一只活泼二货狗,见了主人是高兴地汪汪叫,见了陌生人更是大声汪汪叫,反正见谁都要汪,跟个自动感应门铃似的,特别适合看门,平时就常住杨家外院当看门狗。
开店也有些时日了,杨五花也总结出了经验,每天生意最好的是下午散学的时段,其次是中午。
同南田学堂一样,长乐书院也有不少人是在学堂吃饭的,大部分都是离家远的,家住城内各个角落的都有,还有的甚至在城郊。一来一回赶不及回家吃饭,不少孩子就会带饭带干粮来吃,也有的怕孩子来回赶路累到自己送饭过来,还有个别家长忙着外出做工没时间管孩子饭的,随便给几个铜板让孩子自己买馒头包子吃。
自打花园便利铺开张之后,那几个需要自己买饭的孩子便直接上便利铺里来吃,有时候运气好一文钱能买一送一吃到两个馒头,还省钱了呢。更何况便利铺还免费提供开水,有时候杨五花还送根萝卜干,舀勺汤汁什么的给他们过饭吃,加上可以玩转盘抽奖,渐渐的便利铺就在学堂里外传开了。
尤其是到了雨天,来便利铺买东西吃的孩子更多了。
去年秋雨绵绵,收成受了些影响,今年又一直多雨,庄稼都泡在水里,虽然朝廷下旨免了今年的税,但粮价还是一天比一天贵。杨家如今做不起全白面的馒头了,用的烧饼面和粗面。这个时代没有玉米土豆红薯一类的东西,面粉的种类并不多,所谓的粗面也不过是些豆面麦麸糠皮之类的混合粉,但杨三花心细,每次都磨的细细的,口感也不难吃。大小虽然偷偷小了一圈,但没有直接的对比,看着不是很明显,又因为价钱没涨,仍然是一文钱,加上依旧有抽奖,对大家来说还是很划算,甚至还个别孩子下午散了学还会买几个带回家去。
杨家的馒头都是杨三花做的,一早起来蒸好了,由杨五花带到铺子里来卖。一开始只是因为新开业,铺子里货物不多,才拿出来充充门面搞搞噱头,谁知道这一卖就停不下来了。加上每天做的馒头不太多,也就几十个,刚好一蒸笼,也不会累,便坚持了下来,杨三花还因此练得一手好馒头。
骡车不比马车高级,没有车厢,都是露天的,赶上下雨的时候,还得打伞穿蓑衣,这么一来,看上去反倒比原先摆地摊还辛苦,起码那会天气不好不用出门赶路。杨五花干脆说服了杨三花,自己带着杨小花在铺子里过夜,反正有现成的箱凳床板,倒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