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五花有些纠结,主要是嫌贵,当下并没有做决定,只表示回家要考虑考虑,再商量商量。
亲眼看着马牙婆离去,杨五花跳着转身,问道:“姐夫姐夫,你觉得怎么样?”
“若是光开喜铺子,倒是前面两家比较合适。”崔时园老实的答道。
杨五花点点头,说道:“嗯,我也觉得是。”
其实她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崔时园会选这个地方,地段比那两家远,人气似乎也没那两家旺,难道是看上了后面的小楼?
古代的大户人家,还是住平房的居多。倒是一些居住在小街小巷子里头的平民住宅,会有一些建小楼的,主要是因为地方小,空间有限。这胭脂铺子后头的小院,便是如此,而且看起来,空间已经饱和了。
虽然那小楼建的确实不错,她也有点喜欢,不过,想到过来还得摆渡,将来不管是杨二花也好,杨四花也好,上班都要走好多路啊,哪有前面两家方便。
又听崔时园说道:“选这铺子,主要是冲着后头的院子来的。”
“院子?你也喜欢那个小楼?”
“我是喜欢这个地段,你跟我来……”崔时园一边带着杨五花,一边介绍道:“这宅子靠近乌衣巷,这乌衣巷在古时原是贵族居住的地方……”
杨五花一边听,一边偷偷在心里嘀咕,这有啥稀奇的,你不也是个贵族家里出来的么,还是当朝的,即便没落了,家里头还比这里宽敞呢。
“……当时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父子,还有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可都住在这附近……”
杨五花听着古人说古代,又听古人说古人,总觉得,好像哪里怪怪的。
“王羲之?是那个写《兰亭序》的王羲之?”
“你知道?”崔时园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想不到这写字歪歪扭扭的小姨子,居然还知道大书法家的名字。
“嗯嗯,知道知道!我也是有念过书哒!”
还是小时候语文课本上念的哩!
想不到,起码十年没用过的东西,现在居然自己从脑子里蹦了出来,难道是跟举人说话的关系?真是不可思议。
杨五花突然间,就有些得意,说道:“我还会背呢!永和九年!对不对?”
“然后呢?”
“呃……呵呵,我就记得这么一句。”
崔时园莞尔,他就说嘛,小五明明不爱念书,怎么可能会背。
“所以说,这里是名人故居咯?”
“嗯,也可以这么说。”崔时园点头道:“可惜,到了后来,这一带因为连年的战乱,最后沦为了杂草纵生的废墟……”
“咦?你是怎么知道的?”
“唐诗有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崔时园笑道:“有诗为证嘛,自然就为后人所知了。”
“嗯,然后呢?”
“到了宋朝,这一片才重新热闹起来,还有人在巷子东边照着当时的‘来燕堂’重建了一个,虽然此时的乌衣巷,与当时的乌衣巷不是同一个,但这河对岸便是贡院,每到大比之年,一些外地的考生,顺便过来思古游玩的倒也有些……”
“所以,这小院可以开个‘探花小院’!”
有了典故,再看这一带,杨五花的心情就有些不一样了。虽然中间隔了千年,现在这乌衣巷,比起当年,已经历过天翻地覆,但意境还在,并不妨碍学子旅游。
“嗯。”崔时园点点头,又叹道:“只是没想到,隔壁后院会有人打铁。”
要说这院子,原本是根据杨五花的要求,参照探花小院的模式找的,小街小巷的,倒也幽静。门口又刚好有个现场的铺子,回头开一个小小便利铺,做做附近街坊邻居的买卖,赚点小钱,再收点小租子,倒也是不错的。
就是隔壁有些吵闹,如果是那种白天去书院念书,早出晚归的,影响到也不大,怕就怕是那种成日窝在家里头,自己念书备考的。
况且,现在杨家四姐妹决定合作,准备开喜铺了。这小院子杨五花还要不要,崔时园就不知道了。
“说到这王家,这里头还有一个典故。”
“快说,快说!”有故事听,杨五花就更来劲了。
这小楼院,一边靠近乌衣巷,另一边又离渡桥不远,并且,这渡桥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桃叶渡。
“古时候的桃叶渡,叫做南浦渡,就是对面这那个拐角渡口……据说那时候的水面比现在还宽,又是这条秦淮河与那条……”崔时园伸手指了指斜前方的,垂直于秦淮河的那条河道,说道:“青溪河的交汇处,那时候水面比现在湍急,遇到风浪常常会翻船溺水……当时住在乌衣巷里头的王献之,担心他家的爱妾,桃叶,过渡有危险,便常常来此接送,并且还曾经为她做了一首《桃叶歌》,也是因此,这桃叶渡的名字就这么传了下来……”
士子风流,一碰到这种情啊爱啊诗啊的,就很容易传颂,一不小心就能捧成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这一点,若是好好利用的话,套上典故,倒是可以给专做婚嫁用品的喜铺子当个噱头。
想到此,杨五花不禁又在心里,对那小楼,添了几分满意。
杨五花本来还想着,趁机问问崔时园,以后他会不会也搞一个什么爱妾的,跑到这桃叶渡口接接送送的。
想想,还是罢了。人家一个东晋的皇帝,都不管自己的女婿接送爱妾,还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流传了千年,她一个外来小姨子,没权没势的,也没啥好问的。
再说,即便是问了,又能怎样呢。现代人结婚,当着众亲友的面,各种仪式宣誓的,到头来,还不是说破灭就破灭。
古桃叶渡口,是个拐角河岸,一边是青溪河,另一边则是秦淮河,两河呈“丁”字形交汇。丁字河道,将陆地分成了三块。
胭脂铺的小楼院,与古桃叶渡口隔着秦淮河,那里有个渡桥,就是现在的桃叶渡桥。而崔记、程记,以及另外两家铺子,均在小楼院的斜对岸的那片陆地上,与桃叶渡隔着一条青溪河。
二人来时,因为要看其他铺子,直接走的是秦淮河另一端的小渡桥,回去的时候,却是直接走的桃叶渡,再直走一段,最后再过青溪桥。
这青溪桥虽不如桃叶渡有名,却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石拱桥,是座真正的桥。虽然要跨两河,过两桥,但崔家所在的淮清街,就在那青溪桥边上,实则,比来的时候,少走了不少路。
古代旅游业不发达,很多的名胜古迹,或者名人典故,一般也只是在读书人心中流传,许多当地的普通人,并不知晓,尤其是那些大字不识,温饱堪忧的穷苦劳动人民。
古代的河岸,即便是有名的秦淮河,也不像现代水乡古镇那般,岸边都有大石板整齐的堆砌修葺过。此时的河岸,大部分地方都是土岸,由于时常会受到河水冲击,所以很多房屋都离河有一定的距离。说是沿河,但真正离河还有些距离。
当然,也有些有钱的,会自己修葺一小段河堤,然后建一个真正临河的水景小屋。
这古桃叶渡口,也许是因为处在拐角大岸口的关系,并没有杨五花想象的那般繁华热闹。除了来往过渡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岸口甚至还显得有些空荡荡的,没什么房屋,若不是刚听了典故,她还以为只是秦淮河岸某一段冷清地带。
京师城大,山多水系更多,除了主要的几块相对拥挤热闹的商业住宅区之外,也有很多地方,房屋都是一簇簇散落着的,有一户,或几户凑一簇,有的中间还留有小巷。热闹的桥段,沿河有树,但一般的桥段,也有光秃秃的,连颗树都没有。
桃叶渡往青溪河的沿岸,便是如此。
道路虽宽,但并非笔直的,路面也基本都是土路。路旁岸边,不整齐的错落着几户房子,有些大院墙,也有些沿街的大小铺子。也有一些地方,就这么光秃秃的,空长些杂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典故的关系,杨五花就是莫名的喜欢这个地方,尤其是路过几户沿河的大宅子,真恨不得自己也能圈个地,建上一个大院子。
打那一天起,杨五花时不时的,就会自己遛过来转上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