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情况特殊,杨五花手里的干蘑菇不多,眼看着还差二十几包调味料,索性狠狠心,把从京师带回来的小虾米给挑了出来,同烤紫菜一起磨成粉,混上干葱花等做成了海鲜味的。
姐妹几个从早到晚手不停歇的,花了两天的时间,做了一百五十八包泡面。留出沈邵风的一百包,又留出八包,放家里备用,剩下的五十包,连同新做的棉花糕和糯米团子,以及做剩下的调料包,都拿到了便利铺里。
因为太忙,没空磨核桃粉,外头裹碎馅的糯米糍就不做了,直接改回了光秃秃的糯米团子,只在外皮扑些许熟粉防粘,自然,价格也随之下降了二文。
回来也有一个月了,又该领领工资了。
杨五花交代完了糯米团子,顺便翻起了铺子里的帐:“最近饭团生意有这么好?”
中秋卖糯米糍的钱已经单独取过了,这个月也没有房租收,杨五花原本以为撑顶也不过一吊,没想到竟然比想象的多了五六百文。
“都是东林一早拿去集市卖的,每天能拿回来好几十文呢。”
“是嘛!他不是去蹲点找工的吗?”
“诶,那么多人,哪里轮的到他哟,十天也接不到一回。这不,闲着没事,看咱们这儿卖团饭,他就顺路带几个过去卖卖,还别说,这一大早买早点的人还真不少。”
柳东林被杨五花免了房租,住进了柴房,又没工作,摆摊卖过两天糯米糍,倒也上手了,索性拿了铺子里的饭团和团子出去卖,卖完了再去蹲点等工作。
“是哦,我怎么没想到,他们蹲点的地方也在集市那儿呢!”杨五花突然兴起了摆摊卖早点的念头,便道:“他这会儿还在那儿蹲点吗?”
老刀点头说道:“估摸是。要是没找到活干,一蹲就是一天。”
“那行,我过去找找看,等他回来了,你也帮我问一声。”杨五花背上篓子,又给小花儿背上小背篓,姐妹俩便手拉着手,朝集市走去。
朝阳街,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东端自然是外城朝阳门,西端则是一个叫做“日精峰”小山包。在这一带生活的,大多都是贫民,住的也多是窝棚,最不缺的就是苦力了,因靠近南北向的集市街,很多人就会跑去街口待工,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一个“苦力市场”。
这些待工的苦力,有单个儿的,有结伴的,甚至还有全家老少一齐出动的,什么年龄段都有。除了少数会花上几文钱,上一旁的露天茶档面摊坐坐,其余多是自带干粮,就地蹲坐,一等就是一天。
柳家人都长得很像,瘦瘦小小,长脸长眼,很好认,杨五花见过柳东林几回,没花多少功夫,就找到了他。
原本正靠墙蹲在街角的柳东林,看到杨五花和杨小花,嗖的一下,就站了起来,把她们带到一边,说道:“小东家,你们怎么跑这儿来了?这儿人多,乱的很。”
“没事儿,我是来找你的。”杨五花说着,还好奇的四下打量着。
“找我?”
“嗯,找你。我听老刀叔说你每天都带团饭过来卖……”
“不关老刀叔的事儿,你别怪他,是我自己在这闲着,硬要拿来卖的。”柳东林心里一惊,心道,小东家知道他自作主张跑来卖饭团,该不会不乐意吧。
“不是。”杨五花笑道:“你别紧张,我不是找你算账的,我是来问你,愿不愿帮我摆摊,专门卖早点?”
“啥?卖早点?”
“嗯。我看你卖饭团卖的挺好的,你愿不愿意上集市专门摆个摊?我付你工钱,八文一天,你看怎样?只卖早上那一段时间,卖完了还可以过来找工的。”
柳东林现在也就是提着篮子,站到集市口,随便卖卖饭团,卖完就直接带着篮子拐进来,蹲着待工,并不算专门的摊子。若是有个专门的摊子,不光能卖饭团,还能卖糯米团子和棉花糕,集市人多,流动性又大,相信会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工钱虽然不多,但甚在稳定,工时也短,柳东林正愁找不到活干,对于这摆摊的提议,自然是没有不应的。
“铺子里有辆手推车,你先幸苦些,来回跑跑,摆两天试试,若是卖的好,回头我在这附近租个固定摊位,到时候你卖完了把东西一锁,直接过来这里就成……”杨五花一边说着,一边四下里张望,突然问道:“咦?这儿招工的还有小女孩?”
“是。”柳东林伸手指了几处,说道:“那些穿得少的,应该都是逃难过来的,家里的大人不是半道儿没了,就是这会子病了,日子过不下去,只能出来找工了。”
已进九月,天气渐冷,多数人都穿了三四层,一些体弱的甚至已经穿起了薄袄,而那些人衣裳单薄且破烂,一看就是逃亡过来的。
水灾不像旱灾,若遇上决堤,往往刹那间就能冲毁田宅,不要说收拾衣食银钱,很多人甚至来不及逃跑就被淹没在了洪水里。无钱无粮还得一路逃亡,能坚持走到这里已是不易。
对于这些难民,官府倒也派米派钱,还提供返乡的路费。但人这么多,米价又那么贵,每个人又能分到多少银米,又够吃多久的呢?
况且,不少人家,房屋田产都被冲没了,即便回去了日子也不见得好过,索性就地安顿了下来。一些条件好的,在城内租了房,一些条件差的,只能在城外找荒地自己搭房子了。
放眼望去,看到好些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有的自己组团,有的则跟着大人,瑟瑟索索的站在那里,看上去怪可怜的。
“这种小女孩能有力气?”杨五花心中好奇,像柳东林这样干惯农活的力气小伙儿,都找不到工作,这些小孩子又能干嘛?
“也不一定。”柳东林说道:“也有些人会来这儿找丫鬟婆子什么的。”
“啊?那不是应该找人牙子吗?”
“这我倒不清楚。”柳东林也没雇过人,偶尔接个活也是当天结算的,哪里知道那么清楚,想了想,说道:“好像说是直接上这儿找,能便宜不少,听说城西也有这么个点儿,那儿还有直接卖身的。”
杨五花想了想,这大概是因为点对点,省了中介费的关系吧。
姐妹俩也没多停留,告别了柳东林,直接拐去了集市。
“五姐,有糖葫芦,我想吃。”
“咦?山楂上市了呀!”杨五花心里一喜,又可以做红果糖和红果条了。
糖葫芦虽然自家会做,但杨小花很久没吃了,杨五花依然数了十文钱给她,说道:“呐,你自己过去买。”
小花儿接了钱,兴冲冲的跑了过去,问道:“大叔,糖葫芦多少钱?”
“小的五文,大的十文,小姑娘你要哪一种?”
“要小的。”杨小花指了指四串一个的糖葫芦,数了五个铜板递了过去,转身,举起小手凑到杨五花面前:“五姐,吃糖葫芦。”
“我不吃,你吃吧,这钱你先留着吧。”杨五花避开已经举到自己嘴边的糖葫芦,心道,这糖葫芦涨价了啊,看来她的红果糖也得涨涨价了。
杨小花缩回手,愉快的自己咬了一口,这才想起手里的余钱,说道:“五姐,给,钱。”
“你先留着吧。”
村里没有小卖部,农家孩子手里基本都没有钱。杨家几个小的,也同大家一样,都没有自己的钱,就连压岁钱,也都没有。早几年是家里穷,没钱发,等家里有钱了,大家又早就习惯了,没人想起这档子事来。三个小的,平时想要点什么,都得开口问她要,虽然除了杨小花,其他两个基本没什么要求。
杨五花琢磨着,是不是也该给她们发点零用钱了?
姐妹俩沿着集市寻了一会,寻到一个卖山楂的摊子,一口气把那人的山楂都给包了。
“大爷,这山楂都是你家自己产的?”
“对。都是自家的山楂树,一早摘的,新鲜着呢。”
“家里还有吗?”
“有,还能摘上三四百斤。”
“这么多!”杨五花心道,果然这种树比种地好啊。
“不多,往年能收五六百斤呢。”
杨五花想了想,说道:“要不你把你家里的山楂都卖给我吧?”
老汉听了一惊:“啥?你还要?”
“是啊。”杨五花见对方反应这么大,问道:“莫非,你家里的那些还有别的用处?不卖了?”
“那倒没有。”老汉瞄了一眼还在吃糖葫芦的杨小花,又对杨五花说道:“只是这位姑娘,该不会买去做糖葫芦的吧,这糖葫芦虽然好吃,可也不能多吃。”
杨五花暗自点头,这老汉倒是个实诚人。又道:“没事儿,我自有用处,你就说卖不卖吧。”
“卖卖卖。”老汉一时高兴,忍不住絮叨了起来,他卖了这么多年山楂,最多也就卖一半,可从来没有全部卖掉过。
杨五花笑道:“以后你要卖山楂,就上长风街,靠近近长平街的花园便利铺里去卖,只要是好的,有多少收多少。”
“啥花啥铺?”
“花园便利铺!”杨五花想了想,柳东林应该还在那里蹲着,便道:“算了,我找人带你去过去,认认路,回头你把家里的山楂,直接送那儿去。”
“成!”老汉麻利的收拾了东西,当下就跟着两姐妹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