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目标》
绕着探花小院逛了一圈,杨五花倒也满意,又拿出带来的节礼,交给了老刀:“黑子哥那份我让人直接去送去二里坡了,这些是给你们的。”
柳东林和柳芽儿重回凤阳府差不多也有十来天了,杨五花虽然人在外地,但经常派李小福来回跑腿,这些消息到也都是知道的。
柳东林仍旧吃住在探花小院,但因为原先他住的柴房需要升级改造的关系,已经从里头搬了出来,暂时住在了西苑的正屋内。不过要不了几天,他就会再一次换房间,搬入专门的员工宿舍间,也就是西苑东厢房北侧,新修的储藏间旁,那个小隔间内。
小隔间比出租给书生的那种标准隔间还要小上一些,里头只摆得下两张单人床,和一张公用的小案桌。衣柜和书架都是没有的,但床尾和床底,也会各自配上相应的脸盆架、储物箱等小件用器。
而原来那个东苑的泥草屋柴房,如今被修成了正经的砖瓦耳房,屋内屋外都支了晒衣杆、晒衣架,暂时作洗晒缝补衣物等后勤之用。
杨五花此次前来,顺便也以铺子的名义,同柳东林签了张雇佣文契,正式雇他作为铺子的伙计。工钱由之前的日薪八文,涨成了月薪三百文。虽然依旧不高,但管吃管住,还管衣衫鞋袜,他平时自己又不怎么花钱,基本都能存下来,可比在老家刨地强一些。并且,他每个月都有三天假,可以累积起来一起休,赶上年节或者农忙的时候,便可以回家呆几天。
不光老刀和柳东林有节礼拿,连秀才租客们也都有一份单独礼包,内有一串粽子、一包浴兰汤,以及一袋由清凉胰子、醒神膏和醒神蜡烛组成的简易套装。
至于酒,因为包伙食的关系,杨五花并没有单独发,但也特地嘱咐了老刀明日杀鸡买肉,给大家加菜上酒。
探花小院的目标是啥?不就是专门租给优秀学子的嘛!她还等着他们将来高中了,好替她的小院扬名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他们吃好住好,也是很有必要的。
离了探花小院,出了城,杨五花这才往杨柳湾赶。
“花园里”虽然离杨柳湾还有些距离,但从杨家小坡边上拐进去,反倒是最便捷的路线。为此,杨五花还或挪或砍,去掉了几棵坡边挡道的树,修了一条刚好可供马车通行的小路出来。
因着赶时间,她也没上自家小院转转,而是直接坐车到各家门前送礼。
除了事先打包好成套节礼的,杨五花还另备了一小筐零散的单品,专门留着随机发放的。只见她往小篮子里装了几个粽子和两块香胰子,又塞了两瓶菖蒲酒,说道:“小福,你跑趟袁家老宅,把这篮子粽子,还有这酒给丁公和丁婆送去。”
袁家老宅去年收留过花园里的老老少少,没少麻烦老丁头两口子,给人送几个粽子,也是应当。
“诶,好嘞!”李小福接过篮子,麻溜地跑了。
至于杨五花自己,则去了边上的陶家。毕竟同住一个村的,又照应多年,她没来也就罢了,人都到这儿了,不上门打个招呼,有些说不过去。只是没想到,陶家居然院门大关,杨五花在院外喊了两声,没听到声响,只好转身又去了杨学文家。好在,这一家倒是齐乎。
杨五花出嫁一个多月,大家见了她,自然要拉手说笑再询问一番。
“你们三个丫头先说说悄悄话,婶子杀鸡去,中午就在这儿吃饭。”
自从杨家开始做熏腊产品之后,各家也都学着养了不少鸡,刘氏还在自家门前的土河岸边,围了一个小水溏子,专门用来放鸭用。
“不用了婶子,你别忙和了,我还得赶回去呢,呆不了多长时间,一会儿就走。”
杨五花刚一起身,便被春妮子一把按了回去,说道:“那哪成!你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可不能说走就走,好歹也留下来吃口饭才行。”
“是呀是呀,我们还要借你的光,喝口鸡汤呢。”桃子笑道。
“得了吧,你嫂子的光还不够你借的?你家现在养了这么多,春妮子姐又有了喜,婶子必定是隔几天就杀一只。就算鸡腿你吃不到,鸡爪子总能啃啃吧……”杨五花拍拍桃子,笑道。
“何止啊,陶婶子也隔三岔五的送来呢,我这来了还不到半个月呢,都感觉把好几年的鸡都给吃没了。”柳芽儿也笑道。
她们那儿太穷,又时常遭灾,粮食产量少,人都经常不够吃,自然养的牲禽也少。别说杀猪了,即便是自家的鸡,过年能吃上一回也就不错了。这也是他们一时半会儿,没法子摆摊卖煎饼果子的原因之一,鸡蛋库存太少。
再则,她们那儿属于穷乡僻壤,附近的几个村子基本都不富裕。虽然也有个草市,但不过是为了方便各村各家相互之间交换一下物品而已,每个月才有那么一回,购买能力实在太低。大部分村民,平时连自家产的鸡蛋都舍不得吃,哪里还会花钱从外头买鸡蛋煎饼吃。
有些时候,并不是你想做生意,就能一定做成的,还与地利人和息息相关。
就拿她们那里的镇子来说,平时也就只有那么几家,卖卖盐、油或者布料、杂货一类的铺子而已。大家除了每个月的初一、初十、二十,会出来赶集之外,平时上街买东西的人并不多,出来摆摊的人更少,消费市场着实有些冷清。
且柳家村距离镇子还有些距离,自家也没个车,得靠纯人力将炉子担子挑出去,这就有些费力了。但若是坐车,生意不好,赚的钱兴许还不够付车钱的。
县城倒是人多,也热闹,但距离更远,一来一回的也不方便,若为了摆摊做买卖特地租房子,目前也不现实。两厢一合计,还不如再来凤阳找活计。柳芽儿还准备多做些针线活计,好给她大哥攒点进京赶考的路费。
杨五花刚才一进门,便被大家的热情冲昏了头脑,此刻听到“陶婶子”三个字,总算是反应过来了,问道:“对了,我刚才去陶家了,怎么家里一个人都没有?”
在古代农村,除非农忙,否则很少出现家无一人的情况。
春妮子笑了笑,说道:“我估摸着,他们都在‘花园里’呢。秋娃子和我爹应该在那儿学编竹篾,我娘八成也在那儿,不是同大娘们说话,就是在教英子她们绣花。”
“花园里”的人,都是逃难过来的。虽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比起凤阳来,都算是南边,在同样逃难而来、落户在此的陶家叔婶眼里,这都是患难老乡。
邓长福会竹编,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便时常编些竹器补贴家用,比起在家自己琢磨的陶大叔而言,算是专业的。闲着没事,串串门,凑在一起讨论讨论庄稼土地,顺便学学竹编,倒也不奇怪。
杨五花对此倒也不惊讶,反倒把注意点放在了别的地方,只见她看着春妮子,问道:“竹篾?那里的竹子长那么快,都能编了?”
“哪能呢,砍芦竹来编呢。”
“哦。”杨五花点点头,站起身来,把给陶家预备的节礼递给桃子,说道:“那这些东西就先放这儿吧,提来提去怪重的,回头你帮我跑一趟。我也不聊了,还得过去看看。”
“怎么又要走,你不吃饭啦?”
“真不吃啦,咱们两家还客气个啥。再说了,王大哥和小福还在外头等着我呢。”杨五花刚往门口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转回头问道:“对了,明天洪塘湖会有龙舟赛和马球赛,你们要不要跟我一起过去?家里都有地方住的,也不用带什么东西,拿身换洗衣裳就成。怎么样?玩两天我让人送你们回来。”
千户所城外的洪塘大湖,每年都有龙舟赛,从四月下旬下水试船开始,每日演练,直至五月初五正式比赛。规模不算大,只有五艘龙船,各取“红绿黄白黑”五色当中的一色,作为船名和队名。每船有包括鼓手在内的二十五人,其中,有近一半的队员是当地的民户,也算是一项军民同乐的项目。
据说,到了正赛那日,每艘龙舟都会挂满单色旌幡,队员们也都会在额头、上臂和腰间系上相应颜色的布条。想来,在比赛的时候,那些彩色的布块,伴随着咚咚的鼓声,和那阵阵吆喝呐喊之声,在湖面上舞动飞扬,场面应该很是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