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沈大人这么可怕,还要烤兔兔啊……”
“不不不!”杨小花早已慢悠悠地站直了身,此刻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抬到半空,比出食指,左右晃了晃,随后放回到背后,继续说道:“不是我五姐夫,是我大姐夫!”
也不待周可心有回应,小花儿就直接仰着小脑袋,一脸傲娇地说道:“烤个小兔兔算什么,他们还烤大野猪呢,那么大那么大的大黑猪……”说着说着,背在身后的两只小胖手,又忍不住再次挪了出来,在自己的脸上比划道:“牙齿这么长这么长……”
“啊!好可怕呀!”周可心看了小花儿做的鬼脸,尖叫一声,吓跑了。
她那小丫鬟连忙抱起兔子追去。
“咦?怎么都跑了?”杨小花一脸不解地站在原地喊了一声,望着她俩快速消失的方向,喃喃道:“那兔兔还吃不吃啦?”
一只白白的小兔子,成功的让俩小姐妹绝交了十……二个时辰。
到了第二天,周可心又提了个小灯笼,屁颠屁颠地跑来了:“这是我爹爹给我买的兔子灯,可爱吗?等一下我们就把它挂到树上,晚上赏月的时候看。”
杨小花很捧场地赞道:“哇,真可爱!”
“呵呵呵,我也觉得很可爱呢。你的呢,沈大人给你买灯了吗?”
没爹也没娘的杨小花,平时跟小伙伴比起爹娘来,就拿姐姐姐夫充数。周可心也习惯了,凡是她娘给买的或者做的,她就问小花儿的姐姐,凡是关于她爹的,她就问小花儿的姐夫。
“没有呢。一会儿就让我姐夫给我买去!我要让他给我买个莲花灯……莲花宝座小仙女……”杨小花突然摇头晃脑了起来:“听起来是不是和我很般配?我就不挂树上了,到时候让我姐夫给我放半角池里,嘻嘻……”
“哇,那到时候记得让我看看。”
“嗯嗯,那是必须哒。”
秀完了灯,周可心就走了。
她们经常这样,有时候过来也不是为了玩儿,而是特地跑过来就说那么一两句话,并且,还是在大人们眼里完全不重要的一句话……说完就跑了……然后隔了一会儿又来了……
告别了周可心,杨小花就蹦蹦跳跳地去找沈邵风了。前后左右绕了一大圈,没看到人影,于是就改了对象,跑去找姐姐。见到杨五花,就往她身上一扑,抱着姐姐那日渐圆润的小腰,撒娇道:“五姐,我想去逛街。”
“太阳都快落山了,逛什么街。”
“我想要去买东西。”
“买啥?就知道乱花钱!”
“哪有乱花钱,我也有赚钱养家呢,我还想给五姐你买礼物,嗯,是中秋节的礼物。”
“那你谢谢你哦!不过不用那么麻烦了,你直接给我钱就好了。”
“哈?”
中秋一过,洪塘湖的一部分军丁就要收拾行囊,进京军训去了。
凡是卫所的军丁,基本上都是要参加军训的。受训的对象,也基本相同,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小军丁,特别是新兵,那是躲都不能躲的。只是,不同的地区,进京操练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是不定期的奉诏入京,有的则是固定的一年一次,或者两次入京。
中都及京师附近的卫所,就是另编一营,每年春秋两季,分班进京操练。
洪塘湖也是其中的之一。
说是两季,但其实都是跨了季的,每次军训,一去就是半年。春季班是三月到京,八月返还,跨了春夏二季。而秋季班则是九月至,次年二月还,不但跨了秋冬二季,还连带着新年和元宵。没办法,谁让他们是屯田又守御的千户所呢!
苦啊,比村民们还苦!
杨五花也苦,因为这一次带兵进京参加秋训的,是沈邵风。
进了军营,自然是不能想见就见的,但捎封信、送点衣物吃食,那是可以的。因为是集体的跨季节培训,所以所衙会安排专人,统一给大家收送信件和物品。
于是,两边就开始通信。
杨五花也不知道该写什么,情话她也说不来,无非就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废话。
比如说,“花园里”又开始杀鸡斩鸭做腊味啦。这一回特地留下了胗肝和爪子,做成了卤味,送去便利铺里,做外卖的下酒菜。便利铺不是还有个外卖窗口嘛,在后厨做好了直接就可以拿到那里去卖。原来做煎饼果子的那个小炉子,正好移过来摆在那窗口下边,还可以热热小菜。
她还受了那个老卤牛肉的启发,买了他们家一坛子卤汁,拿来卤胗肝,味道还不错,现在在便利铺很受欢迎呢。
“……随信给你捎了点酱鸭脖和虎皮鸡爪,拿蜡封了,开封之后你要尽快吃呀!吃完了下次记得把罐子捎回来,也是花钱买的,丢了浪费……”
几天之后,杨五花就收到了沈邵风捎回来的罐子,也同样拿蜡封了口。打开一开,一罐是蜜饯,一罐是糕点,信里提了,那是他自己进城买的。
军营在城外,沈邵风是带兵过去操练,可以算是领队,会比普通军丁自由些,但也只是自由那么一点点,回家是不行的,偶尔请个半天假,出营走走倒是可以的。
杨五花喜滋滋地捧着罐子回了屋,又开始提笔写信。
事实上,她的信一直就摊在桌上,跟写日记似的,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写上几句。
昨天刚写了,她新给花园里买了一头小骡子,专门拿来送货用的,还特地让高家给做了一个小车厢。车厢里头是空的,并没有留座位,回头大家要坐的时候,端几个小马扎就是了。但车壁上留了几排接口,装上木隔板,随时就可以变成多层货架。车厢的外顶上,也预留了几个插孔,在必要时可以用油布和竹竿拉出一个小雨棚。
这样一来,刮风下雨也不怕赶车了。小骡车还可以直接停在院门口,大家进城上工也方便了。
现在天凉了,那些卤胗肝、鸭脖、鸡爪什么的,都是直接在庄子上做的,做完了再送去城里。顺便再运送一些蔬果、肉、蛋一类,一部分是庄上产的,也有一部分是草市上买的,毕竟乡下的价格会比城里便宜一点点,也省得柳东林每天上集市买菜了。
在集市租的固定摊子到期了,反正煎饼果子早就被模仿了,虽然每天依旧能卖出几份,但是没有原来那么多了,所以也就没再续了,糕点什么的,就在自家便利铺里卖卖好了。天冷了,一部分糕点,现做现卖的,味道也好吃。
柳东林空了出来,也正好帮着一起看看铺子,打理打理外卖小窗口。夏日卖卖冰品,冬日卖卖热饮,春秋两季卖卖糕点小吃,就这样挺好。
煎饼果子虽然已经不稀奇了,但铺子里还是可以备着,随时卖一卖的。毕竟这种天气,面糊糊放久了也不会坏。
此外,杨五花又捣腾出了一个新花样,做了一块蜂窝状、上下镂空的薄板子。每次制作的时候,把板子放到平底锅上,往空里倒上面糊。底下略略渗漏的面糊,就会把每个格子里的面糊连在一起,便会煎出一种类似鸡蛋仔一样的东西。只不过不是圆形的,而是六边形的,所以又叫“蜂窝饼”。
她在信上偷偷告诉沈邵风,这个口感其实和铜锣饼的面饼差不多,因为用的面糊基本是一样的,只是蜂窝饼没有红豆馅儿罢了。但大家不知道呀,瞧着它觉得新鲜,特别是现煎的,香喷喷的,这种凉凉的天气,一口热茶配上一口小饼,当点心正好。由于它制作简单,价格还比煎饼果子便宜了一文钱,一时间倒也颇受欢迎,很多小学生会买上一板,掰小了放在小袋子,饿得时候拿出来垫肚子。
又写道,现在探花小院又多了一名租客,也是位郊县的贫寒学子。她想着大家都不容易,便允许他们自带米粮,然后按照市价折算成钱,抵消一部分伙食费。
还有,收了秋粮之后,她把自家仓库里的粮食都换成了新的,然后把陈粮都送到凤阳去了。以每斗比市场最低价还要低两文的价格,卖给了二里坡一部分,其余都放在“花园里”的粮仓里,供庄上和探花小院吃。
末了,杨五花对沈邵风说,你快夸我聪明呀!
然后,沈邵风就回了一封彩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