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窗花是用刻刀刻的,一次能刻好几张,只消头一张有图案即可。就是刀要快,然后为了确保中途不移位,那几张红纸的三边要拿浆糊糊住,待全部刻完了,沿着边线统一裁切。所以养济院空闲的男孩子,便也有了活,大的刻纸,小的则帮着刷浆糊粘纸。
为了高产,杨六花一开始是拿木板做母板的。但木头偏硬,刻起来速度就有些慢。当时尚住在沈家照顾杨五花做月子的杨阿花,见她天天捣鼓木板,觉得费事,便让赵平安从二里坡各家收了好几张野猪皮来给她。杨六花便由刻木板改成了刻皮子。
刻好的皮子,刷上蜡油层,加厚加硬,平铺在纸上,直接拿那包了棉花内芯的拓扑子,蘸着浅墨,将镂空的部分来回敲上一遍,不一会儿就能印出一张。
这活儿简单易学,加上养济院的孩子每年端午都会敲章制券,有过相似的经验,上手很快。以至于到后来,连三五岁的小孩子也被利用了起来。
这么多人,全都叫来家里也麻烦,杨六花便让小花儿跑腿监工,让那些孩子直接在养济院里做的。
养济院也是会给老少们提供布料做衣裳的,但一年也不过一薄一厚两身而已。料子通常都是便宜的粗麻葛布,谈不上舒适,甚至对娇嫩的孩子来说,还显得扎皮肤。
同大多数普通人家一样,养济院也会紧着大孩子们先来。大孩子穿小了,再给小孩子穿。而大孩子时常需要外出干活,磨损也多。轮到小孩子穿的时候,虽然已经被洗软了,但往往也已经很破了。
杨五花虽然没有一一见过,但看着常来家里那几个的穿着,也能猜测一二。她就没按工作量分,人人都给做一件新袄子。
包括赵香香在内的二里坡小姐妹三人组。
比照着去年的规矩,同样都特意做大了一些,日后放放改改的,好歹也能穿个两三年。虽然棉花都填得满满的,但衣料只是本地农人自织的土棉布,所以总体花费倒也不算很多。
养济院的那些孩子,除了衣裳之外,也会给他们发放一些糖果糕点,或者一方巾帕、一双小袜,等等。奖品不一,数量也不同,全看个人表现。
自然,杨五花也是没功夫留意那些的,所以这评估和发赏的工作,主要由杨小花负责。
考虑到过年,压岁钱也免不了。养济院的孩子们,也同样一人有一小串钱。
这“一串”,比起常规的一百文谓之的“一串”,自然是少了许多,仅仅几个铜板而已。少至一文、三文,多则八文、十文,同样参照平时的表现。极个别干活最多最好的孩子,还拿了二十来文。
这些小串的钱,也都特地用红绳穿着,打着吉祥结。就连那铜钱也是专门刷洗过的,虽达不到全新的那般金光锃亮,却也除去了大部分的油污。
第一次领钱的孩子,杨五花一般都会给额外多给一个福荷包。总得给人有东西装钱不是?
对比养济院孩子们的零嘴小物,二里坡三姐妹可就没有这些了,她们得的,是一人一份年货。
山里猎户自己会囤肉,杨五花就没给人送,只一人给了一筐鲜白菜和一筐鲜萝卜。都是自家庄上送来的,堆了小仓房满满一墙角,他们也吃不完,索性拿出一些来送人。
除了这边的,杨五花又往京城送了两大车米粮、菜蔬和腌肉。
来年是大比之年,二月有春闱,柳东升要进京参加会试。今年下雪一样很早,大家怕会像去年那般,风雪太大影响赶路,加上上一回,他到了那儿病了一场,这次大家都催促着他早早上路。
住的自然是桃叶渡的探花小院。虽然在凤阳城内打过广告,但因为还没出名,目前能确定入住的,就只有他一位租客。杨五花以“标准房”的价格,直接给他升级成了“别墅小院”的待遇。
那本是特地修来给有钱的学子住的。院子皆为小一进,有独立的院门和院墙,关起门来互不影响。院内屋子三至五间不等,不但可供学子本人居住,还能住下其家人和仆役。
柳东升的媳妇、妹子都在身边,老家他们这一房也没什么其他人了,也就没必要特地回去,索性带着全家一齐进京过年。
至于他那堂弟柳东林,却是不适宜跟着去的,他有自己的家要回。今年柳东林同样是过了腊八就开始放年假了,虽然他一个人回,但可以自己赶着庄上的骡车回去,过了年再赶回来,倒是便捷不少。
探花小院所有可外租的客房,不但被褥齐全,连带着各式茶炉碗盏,以及盆、桶等用具,也同样提供免费使用。若是住客有需要,还可以申请限量领取牙梳牙粉、棉巾胰子一类的贴身之物。自然,质量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也不会差到不能用,都只是些普通的货品。但对于那些不讲究生活质量的普通学子而言,已是足够。
柳家三口便是这样,只携带了自己的衣物和钱财,以及必要的书籍笔墨,直接拎包袱入住。
他们是由沈邵暄领着,跟在赵家车队的后头,一道去的。虽然目前没有其他住客,但到底也算是开张了,杨五花还特地交代了沈邵暄,在他们入住前先放上几串鞭炮,热闹热闹。
沈邵暄是被派过去学习的。一来是他自己对探花小院好奇,二来也是沈邵风同他说过,回去以后找机会在燕京城中也置办一两套。
燕京城太远,杨五花可兼顾不到,她同沈邵风商量过了,将来就交给老沈家来管理,两边按投资比和劳动量分成。这样也省得每年给那边捎钱了。
这倒不是杨五花舍不得那些钱,毕竟那笔钱也不是很多,只是单纯的觉得捎来捎去麻烦而已。
老沈家其余男子虽然不当差,但他们有军田,供应吃用有余。这些年来,也有攒下钱来,扩了自住的宅子,添了外租的铺子。谈不上大富大贵,那也称得上是个小康之家。
但沈家不分家,也并不打算分家。分了家,户口就得单独算,军役就得分开服。先不说新分出去几房会被派去哪个犄角旮旯服役,若是赶上战争,原本只需出几房合出一人,就会变成每房都要出一人,怎么算都不划算。所以,除非矛盾大到互相之间再也容不下去,否则一般的军户之家都不会选择分家。
既然不分家,那便少不了为将来打算。底下三个弟弟都大了,要娶妻要生子。家里人一多,开销就会变大,现在尚且富余的家当,以后未必就够。趁着现在正好有赚钱的想法,自然是要早早添置产业,并一一安排妥当方好。
若是经营的好了,洪塘湖这边不但不用再捎钱,还能反过来拿钱。若是经营不善,那也没关系,反正房子是自家的,又有迁都这一层关系,将来不愁没有人租,大不了就当普通出租屋那么来呗。
沈家五叔平时管着田地和收租等事宜,也挺忙的,估计以后也没啥闲功夫。就目前来说,沈邵暄是个合适的人选。他不如沈邵霁那般贪玩,又不像沈邵云那样斯文内向,办起事来还算靠谱。当然,最主要的是,目前就这么个弟弟在眼前,沈邵风不找他找谁?
沈邵暄本人对此安排也没什么意见。他在洪塘湖无事,经常被他哥安排去带娃。带娃就带娃,带个小九儿不算,还得顺便带上隔壁孙副千户家的小娃。谁让孙百年吃饱睡醒了总往他家跑呢!他都怀疑,那小子是不是把他自己家给当成客栈了。不过,既然人都来了,总不好把他推出去吧,只好勉勉强强一起带了。
除了带娃,他还时不时的被杨小花喊去当苦力。什么替她六姐刻木板子咯,什么替她自己削竹签子咯,什么替花圃菜地糊棚子咯……就差没让他做针线了。
日子无聊又难过呀,沈邵暄那是巴不得能出门躲一躲呢。
大徐氏这趟来,是为了看小孙孙出生,并非过来定居的。虽然还没最后决定,但最早明年春夏,最晚过了沈花生周岁,也是要回去的。毕竟,她那小儿子沈邵云还得说亲呢!
虽说她在老沈家不太管事,但到底是亲娘,他五婶再能干,给侄儿挑媳妇这事也只能搭把手,在一旁帮着掌掌眼,最后拍板的,还得是她这个亲娘。
沈邵暄是专门护送大徐氏来的,自然,也是要跟着一起回去的。趁此机会,去桃叶渡熟悉熟悉流程,学学经验,回去之后和他爹一说,大家就可以开始留意房子,慢慢准备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