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没过冬至,也没过腊八,今年倒不是穷的吃不起饭,而是,实在太忙了!
整个腊月大家都在没日没夜的做手套,个个都盯着黑眼圈。手套卖的很好,也不知道崔时园是具体怎么操作的,反正从穷书生到贵族世家,各个层次的消费者都有。
由于崔时园找来的珍珠大小不一样,杨五花每幅手套的盘花都是随机的。大珍珠就直接当盘扣使,小珍珠当点缀使,当然花样子和颜色也会跟着珠子变动,倒没有什么特殊规律,全看她当时摆放盘花的心情。
也正因为没有规律可循,花样又实在太多,一时间竟然没有人模仿。很多不差钱的一下买上好几副,搭配着衣服换着戴。还有些人则买来当年货送礼用的,崔时园为此还特地找了高级的锦盒装点。
杨五花受到锦盒的启发,又建议崔时园直接推出了礼盒套装。除了没绣花的基础款普通紫花布手套之外,其余的都按档次配备了不同材质的礼品盒,越是高级盒子越是精贵。
寒冷的冬日,又赶上年节,一时间京城掀起了一阵手套热潮,人人都以戴上手套为时髦。尤其是珍珠手套,更是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基本没现货,到最后全靠预定。
杨家就有不少预定单,以至于后来除了手艺最差的杨五花抽空还做几个基础款之外,其他人基本都在赶工做珍珠手套,当然依旧是流水线方式。
“哎,我这笨手啊!”想到此,杨五花不由得抽了自己的小爪子一下,并暗暗下定决心,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练一练针线。
眼看着小年将至,不少店铺过了腊月二十八日就不开张了,只有一些个人的小铺子还会开开。虽说年后还有元宵,可毕竟手套是季节性的东西,而且过了元宵也渐渐开春了,送年礼的就不用想了,单是自用的恐怕也是没人买了。杨五花为了抓紧时间最后再赚上一笔,狠狠心,雇了人专门帮忙缝细带子。
工钱也是按件算,一文钱两条带子。为了保证粗细统一,料子都是事先裁好的,什么料子都有,又给了样式,照着样子直直的缝起来便是,是个简单轻松的活计。而且自己在家做就行,也不会耽误家务,家里若是有人还能搭把手。乔余氏就是这样和她的大儿媳汪氏合着一起做,每天一早让老乔头赶车路过杨柳湾的时候送来,一手交钱一手验货,然后再领点新活回去做。
乔家两婆媳手脚麻利,那嫁到邻村的女儿乔巧儿抽空也会过去缝上几根,算下来一天能送来上百根。杨五花光裁布都来不及了,又叫了那个卖豆腐的小姑娘朱青草帮忙。
草市五天才开一次,平日的时候有需要可以到人家家里去买。那卖猪肉的王大力家便是如此,每天家里会留上几斤猪肉,留着附近村民来买,大头都拿去城里的肉铺卖。反正平时吃猪肉的人少,真要有什么事,也会提前一上门打好招呼预留一些猪肉。
豆腐不像猪肉,易碎又易坏,朱家的豆腐除了草市以外,只在自家卖。平日里,朱青草每天只做几块,只有草市开市的日子才会多做一些。杨五花就把她这几天的豆腐包了,朱青草每天送豆腐过来的时候顺便留下帮会忙。
朱青草其实挺忙的,每天闲着的时间并不多,留在杨家的时间也有长有短。杨五花也没意见,能帮一点是一点,主要她也不怎么认识其他人。
别看那朱青草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打满补丁,但用普遍的看法来说,也算得上是针脚细密,做工细致,工作态度让人放心。再说朱青草每天的工作任务也都不一样,有时候帮忙带买点菜,有时候帮忙裁剪,有时候帮忙缝两针,碰到什么就做什么。
朱青草的工钱是按时记工的,因为时间不固定,杨五花都是每天记着,反正也没几天,等到最后一天的时候给她统一结账。
没曾想,到了结算那日,朱青草居然有意见。
“你给我一半工钱就行,剩下能帮我保管吗?”朱青草虽然跟杨五花相识不过半年,可由于年纪相仿,平时都挺聊得来的,彼此又都没什么朋友,两人关系还不错。
“为什么,你不怕我藏起来了,不给你?”
“你不会。”朱青草的无条件信任倒是让杨五花吓了一跳。
朱青草仿佛怕杨五花不同意似的,急忙又解释道:“你要是想不给我,也不会给我这么多钱了。”
呃……这是什么逻辑?再说总共加起来也就三十来文钱,也没有很多呀。不过能被人这么信任,杨五花心里还是觉得美滋滋的。
“反正这些钱最后也到不了我手里,你帮我存着起码还有个希望呢。”朱青草见杨五花没说话,以为她不同意,又进一步劝说。
“原来这样呀……”杨五花觉得有点理解了,赚了钱确实会想找个地方偷偷存起来呢,毕竟自己有私房钱花,跟问家里要钱花,是两种感觉,更何况还不一定要的到呢。
这里很多没成家的或者没分家的,赚了钱都是要上交当家人的。别的不说,春妮子的绣品钱就是给陶婶子的。想当初自己家里的钱也都是杨三花保管的,也就前阵子因为雪花靴好卖,杨三花要留在家里做工,才会由她出去摆摊,这才接管了钱。
朱青草见杨五花没下文了,忍不住拉了她一下,又问道:“行吗?”
“啊?哦!行呀。哈哈,我懂你。那我要收保管费哦。”
“那我多帮你干点活行吗?我力气大着呢,什么都能干。”朱青草听到杨五花说行,松了一口气。
“哈哈哈,我跟你开玩笑啦。你放心吧,这钱我都给你存着,你什么想用就找我来拿好了。”
杨五花数了十五个铜板给朱青草,剩下的帮她保管起来。虽然只有十七文,她也像模样像的搞了个旧布袋子,绣了一簇歪歪扭扭的绿色“十字”小草,代表这是朱青草专用的存钱袋子。这绘画水平,跟幼儿园小朋友也有的一拼了。
腊月二十七,崔时园拿走了最后一波手套,赶着回京送货,也来不及多说,匆匆结了帐就走了。临走倒是交待了,若有什么事情,可让板凳去京城找他。之前因为手套生意红火,崔时园雇了板凳,两人错开着往京城送货,省的来回一趟耽误时间,况且板凳平日的主要任务就是陪他主子玩,闲着也闲着。
帐目都是他事先算好的,过来直接核对一下就行了,不用怎么花时间。这最后的手套又都是预定的,数量也都事先知道。等他到回京城的时候大部分店铺都关门了,这批手套是直接送货上门,因为过年和送礼的关系,也需要尽早送到。
崔时园这次来,也送了不少年礼,急着赶路没时间多说。等他走了,杨家姐妹才打开看了一眼,大部分都是吃的,不是很名贵,但都很实用。
不过也没时间细看,杨家姐妹这会正忙着数钱,来来回回的数。倒并不是钱太多,数不清,而是太少了,不过瘾,只好多数几遍。
钱都放在一个做工考究的小木匣子里,那是其中的一个手套小礼盒,取出原先铺底的锦缎,崔时园直接把钱装在里面一起送来的。里面有一个十两、一个五两的银锭子,也没啥好数的,只能对着哈哈气,擦了又擦,摸了又摸。其余的都是纸币,一共五张,一张一贯,一张五百文,一张三百文,一张二百文,三张一百文。
“崔少爷这人挺细心的,各种大小的钱都给我们备着呢。”杨三花看着那些纸币不由感慨。杨三花虽然不认识字,可是纸币上的面额她还是认得的,因为上面画着呢,这官方考虑的还满周到,生怕老百姓看不懂钱呢。
崔时园一开始给的都是别的碎银子,随着交易金额的增多,加上他每次为了赶路都来去匆匆,也来不及当面称银子,索性凑足了一次性给,大头给整银,小头就给纸币。
不过这里不叫纸币,叫做“大明通行宝钞”,简称宝钞。这宝钞超级大,跟现代的办公打印纸有的一拼,也难怪平民百姓不喜欢用。上面虽然写着“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但是这么大,让人怎么拿啊!又没有文件夹,随便折一折都是折痕,看着都心疼,就怕折坏了。哪像铜钱,随便塞,一把扔下去还有叮当响声呢,重是重了点,可是直观啊,数起来也带劲儿。
况且这宝钞的纸张也不像人民币那样防水,随身带着万一不小心淋个雨,沾个水啥的,那不就泡汤啦。像她们杨家这种一有钱就塞罐子里扔床底下的,一不小心烂了蛀了的,那还不哭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