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让你无法认清自己
我们习惯用常规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把自己和前人的知识以及经验当成模板,以期在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时能够省时省力,免去摸索的麻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属于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妨碍和束缚人类自由思考的思维习惯。一旦你的思维进入了这种模式,思想就会变得机械呆板,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受到抑制,使你无法摆脱条条框框的限制,做出一些愚蠢可笑的事情,甚至导致决策的重大失误,令你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抱憾终身。
在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兼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博士向来以思维缜密、想象力丰富而闻名于世,这点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有一天,一个汽车修理工人为了考验他是否名副其实,向他提出要考验他一番的请求,阿西莫夫博士自恃学识渊博,想也没想就点头答应了,因为他内心里认为,这个修理工人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于是,修理汽车的工人说道:“有一位既听不见又讲不出话的残疾人去一家五金店想要购买一包铁钉,于是,这个聋哑人对五金店的售货员比画了一个手势,左手伸出2根手指,右手握拳用力敲击左手手指。售货员思索了一番,于是为他找来了一把铁锤。这名聋哑人摇了摇头,又向他晃晃2根手指,售货员这才明白他想要的原来是铁钉,于是为他找来铁钉,聋哑人这才微笑着结账走人。没过多久,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想要到五金店购买一把剪刀,他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阿西莫夫博士认为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费脑筋思考,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只要像那个聋哑人一样用手摆出剪刀的形状不就解决了。”结果引来汽车修理工人的奚落,工人笑着说道:“你错了,盲人想要购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话就行,哪里还需要做什么手势呢?”
学识渊博的阿西莫夫反而比不上文化程度低的汽车修理工在思维方面上的灵活度,这难道说明学到越多的知识,就会增加越多的负累,甚至更容易掉进惯性思维的陷阱吗?很明显,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知识与经验都存在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不好的一面是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思维定势,从而禁锢了我们的思维。当然,这绝对不能当成我们不去学习的借口,至于你是否会被惯性思维所约束,主要在于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只知道做惯性思维的傀儡,却不知道改变。
在某个实验室内,一名实验员拧开水龙头,往一个玻璃水槽里注水,不一会儿,玻璃水槽就快要满了,当实验员准备关闭水龙头时,却发现水龙头竟然坏掉了。如果任由水继续流淌,工作台上就可能发生水灾,尤其是工作台上的仪器内还盛装了一遇空气就会自动燃烧的化学药剂,只要沾水,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实验员们一想到自己即将葬身于一片火海就吓得脸色苍白,他们深知几乎没有逃生的希望,毕竟化学药剂从爆炸到起火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这时候,一位实验员试图用手堵住不断流水的水龙头,然而不起任何作用,他绝望地留下了泪水,当时,整个实验室都在等着死神的到来。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名女性实验员连忙拿起一根捣药杵用尽全力向玻璃水槽砸去,把水槽底部砸出一个洞,才使得水流不至于满溢到实验桌上,这一行为使得这场危机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化解了。
那个试图堵住水龙头的实验员被惯性思维束缚住,总以为要想使实验室解除危机,只能关掉水龙头,可是一时之间,坏掉的水龙头却无法关闭,于是他便绝望了。可是,那名急中生智的女性实验员却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不走寻常路,在无法关闭水龙头的情况下,砸穿玻璃水槽的底部,让水往下流化解了危机,使大家都幸免于难。
惯性思维总是扰乱人的判断,让人空耗心力,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束手无策,浪费宝贵的时间以及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有一年,美国航天局的航天飞机上有一个零部件故障频出,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但是那个零部件仍是问题不断。后来有位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打破常规的方案——弃用这个零部件。事实证明,少了这个零部件航天飞机完全可以正常运作,这说明其实它是多余的,只是之前没有人想到这一点。
对于个人而言,惯性思维是你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当你的头脑被定势思维占据时,你就会变得短视和愚钝,即使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不敢尝试,使得事业难有进展和突破,在生活中常被一些易于解决的问题难倒,工作和生活都很不如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破惯性思维呢?
1.解放思想,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把思想从以往的惯性中彻底解放出来,用崭新的创造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之前的习惯和经验,不为思维定势所累,大胆突破常规,敢于闯入无人尝试的盲区,积极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改变固守一隅、坐以待毙的消极态度。
2.突破旧的思考模式
如果常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不妨摒弃旧的思考方式,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更有利于你窥见事物的全貌和真貌,不要遵循原有的思考模式,跳出旧的思路,你才能寻找到灵感的火花,才能开辟出新的路径。
3.善用经验,发挥创造性的能力
经验如果能被妥善利用,将成为一种资源,在遇到新问题时,可以对原来的解决之道灵活地做出一些变换,例如在固有的方案中添加一些新元素或减少一部分内容,抑或是融入自己的灵感,创造性地拟订出新的解决方案。
反思自己的“霍布森门”
在1631年,一个叫霍布森的商人生活在英国剑桥这座城市里。当时他做的生意是出租与买卖马匹。在他的马厩里可以看到一个特别的门,在别人来与他做生意的时候,他都会告诉别人:“只要你能将一匹马拉出我设置的门,就可以以一个很低的价格买下或是租得你所拉出的那匹马。”
很多人闻声之后都来跟他做生意。霍布森所设置的门是有着特别之处的,凡是大的、肥的马是无法通过的,只有小的、瘦的可以。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买下了只能通过那扇门的马匹。对于这个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门,大家都讽刺地称之为“霍布森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也会面对没有选择余地的事情,但还是有很多人遵从这种无奈的规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管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的确,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做到择优,更没有决策可言。
在上面的“霍布森门”事件中,人们做出选择之后,就不会再去考虑这种选择正确与否,而只是认为这种选择是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会再有新的想法,更不会去想办法创新。因此,这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往往是一个陷阱,对人的发展没有好处。
所以,鉴于这种教训,在以后的工作、学习或者是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应当做出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霍布森门”这种结果的出现。要想得到我们自己想要的结果,我们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不断地进行创新,最终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曾经这样说:“在高科技产业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如果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企业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投入资金,不断开发新产品,只有做到创新,才能反败为胜。否则只能是无动于衷、坐以待毙。”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陷入“霍布森门”的困境,就不能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道理很简单,任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良好的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
平时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创新,不断激发自己的思维,而不要局限于现有的局面,束手无策。
曾经有一个偏僻的山村,村中的居民都以红薯为食。在红薯大丰收的时候,当地人就会特别不爱惜,吃剩的红薯皮也随意乱扔。当时,只有一个老汉把红薯皮留下来了,而且还去捡别人剩下的。看到老汉如此生活,邻居们都嘲笑他。但他不以为然。多年之后,此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没有粮食,大都饿死了。但老汉依靠之前的红薯皮存活了下来。
世界上没有不值钱的东西,财富除了创造,亦可寻觅其他途径,而不是仅局限于在现有的空间里寻找出路。
纪德曾经说过:“行人很多的路上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这条路上也不会有太多的猎物。”
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盲目跟潮流,要预见到社会的需要,来锻炼和培养自己。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不能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左右,否则只能陷入“霍布森门”的困境。所以,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势和思想僵化的局限。
当面临众多选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敢于突破惯性,否则很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些错误选择甚至会导致非常糟糕的结果。只有做到创新,才能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思维定势会让你在失败里心安理得
在现实中,因为一些习惯、规则的存在,遵守规则便成为一种生活智慧,这种生活智慧却在发明创新上变成一种阻碍、一道心理枷锁,阻碍着人们突破常规思维,开创新的人生天地。
威廉·布莱克说过:“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一辆卡车被卡在了立交桥底下。交通警察和围观的人们都过来了,大家都在想办法。
“把卡车上面的一部分去掉怎么样?”一个老人半开玩笑地说。可那是一个精美的雕像。
“把桥拆掉吧。”一个男人说,“不过卡车司机可办不到。”
没有一个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孩子看了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卡车的轮胎放了气会怎么样呢?”
当人们从卡车被卡的上半部分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跳入了一个惯性的思考方式之中:问题的解决可能并不在卡车的上半部分。小孩的思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限制之中,因此得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也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
我们大多数时候总是受到自己的感觉和经验的影响,或者受到类似事件、自我设定的思维限制,这就是思考的惯性,心理学家称之为惯性思维或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思维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
思维定势有哪些坏处呢?有一个很著名的跳蚤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思维定势对行动的阻碍作用。
跳蚤能跳起的高度是它自己身高的400倍,是世界上相对高度跳得最高的生物。有人将跳蚤放进了瓶中,它一下子就跳了出来。实验员将瓶子用木塞盖上。一开始跳蚤总是希望能够把瓶盖冲开,于是进行了一次次的撞击,不过它都失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跳蚤每次跳的高度都不再到瓶盖。即使后来实验人员把瓶盖掀开,这些跳蚤也不会跳出瓶子。
马戏团训练大象的方法也很类似。他们在象很小的时候,就把它拴在一根很大很粗的木桩上,虽然小象十分好动,但是它摆脱不了木桩的牵制。小象经过各种努力,发现自己是没有办法摆脱木桩的,于是也就放弃了努力。人们后来换一根较小的木桩,小象经过努力,发现自己还是摆脱不了这根小木桩……再后来,当小象长成了大象,即使是一根很小的木桩也能牵制住大象的行动。
还有许多类似的实验都说明了思维定势对行动的不利影响,创造是需要打破思维定势的,那些遵循思维定势的人必定无法进行自由创造。
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将军需要到东照宫去进谒天皇,不料在他出发的前一天下了一场暴雨,造成石砌的城墙坍塌,挡住了进谒的路。因为道路狭窄,当地的城主不得不想办法把这些石头弄走。
城主带了许多手下来,他们本想把抬来的原木放在地上,然后把石头放在原木上,滚动前行,但是原木却陷入了稀泥之中,石头根本无法滚动。而且石头过于庞大,如果要把它们一块块抬走的话,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总之,无论使用何种办法,他们都不能尽快搬走石头,以使将军按时到达东照宫。按照当时的日本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城主一定会被判为死罪。城主无计可施,决定剖腹自杀。这时候,一名伊豆守向城主建议:在石头的周围挖坑,把石头埋起来。
这位伊豆守的思考方式和别人截然不同,人们只是想着如何把石头搬走,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如何在不搬走石头的情况下解决问题。
最后,城主按时抵达东照宫进谒天皇。
其实,打破思维定势比想象中要简单,你只需要摒弃固守的经验和感觉的限制,全面地思考问题本身,就能得到合适的方法。但困难也许就在这里,因为已经成为习惯的方式最难改变。
惯性思维和思维定势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当我们需要改变的时候,常常会碰到非常顽固的心理阻碍。我们倾向于留住那些现有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思维方式。惯性思维就像被严加看管的禁区,那些外来的东西总是被拒绝进入。
大家认为是正确的,其实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敢于思考的人不会按照普遍的思维方式来发表意见,他们总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论在哪种社会、哪个时代,最早接受新观念、发现新事物的人总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是不赞成甚至激烈反对的。因此,要想成功,就必须冲破思维定势的禁锢。
一般来说,那些倡导新观念和发现新事物的人往往是不被人理解的,他们处于一种孤独寂寞的境地,例如尼采、鲁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疯子”只是不随波逐流而已,他们永远持有独到的见解,并敢于打破常规。
要知道,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思维定势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它能让你在失败的时候心安理得。所以,如果想要拥有更大的成就,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势的禁锢。
你是否还沉溺于旧观念中无法自拔
我们常常会在思维上受到旧观念的侵扰,人一旦固守着旧观念不愿改变,自然就会受到很多限制,严重影响我们在事业上的发展。聪明的人应该尽快使自己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从而突破自我。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可是,只有勇于突破的人才会更接近成功。
有一天,一家跨国公司在开例会的时候,总裁当着全体员工的面,郑重其事地说道:“你们听好了,不管是谁,都不能走进9楼那个没有门牌号的房间。”总裁并没有为此做出任何解释,然而,公司的全体员工还是牢牢地把总裁的话记在了心里。
过了一段时间,当公司又招聘了一批新员工后,总裁又向他们交代了同样的话。
其中有一个男青年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不能进那个房间?”
“没有任何原因。”总裁十分严肃地回答道。
那个男青年开始工作之后,依然对总裁的嘱咐满腹疑惑,然而身边的同事都劝他最好不要质疑总裁的话。可是,男青年对那间房间的好奇心反而更强烈了。
有一天中午,这个男青年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走到了9楼那个没有门牌号的房间。他敲了几下门后,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于是他尝试着推了一下门,门竟然开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进去之后他看到房间的桌子上放了一张纸,上面用钢笔写道:把这张纸交给总裁。
同事们听说了这件事之后,都暗暗地为他捏了一把汗,还劝说他把那张纸偷偷放回去,以免丢掉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工作。然而,这个男青年却毫不犹豫地拿着那张纸走向了总裁办公室,敲响了位于12楼总裁办公室的房门。
当他将那张纸交给总裁的时候,总裁却赞许地看了他一眼,并且当场宣布提拔这个男青年为销售部经理。
年轻人受宠若惊地问道:“就因为我把这张纸给您拿来了?”
“你说得对,我已经等了很久了,我对你的工作前景很有信心。”总裁语气坚定地说道。
果然,这个男青年自从担任销售部经理一职后,就将销售部门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
正如同这个案例中的男青年一样,只要你敢于走进某些禁区,说不定就会采摘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开创者而言,更要拥有勇于打破旧观念,“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有个小孩子在游玩的时候捡到了一只鹰蛋,他出于好奇,就将这只鹰蛋放进了一个鸡窝里,想要看看雏鹰破壳而出的样子。
不久后,雏鹰破壳而出,与它同时破壳的还有许多鸡宝宝。这只雏鹰像其他小鸡一样跟着鸡妈妈四处觅食,在它的认知里,它就是一只普通的小鸡。
有一天,当鸡妈妈看到一只从天际俯冲下来的雄鹰时,急忙召唤鸡宝宝躲进鸡舍里,小鹰也像它们一样惊慌失措地躲避。
小鹰在不经意间看到老鹰翱翔天际的雄姿时,忍不住嘟囔道:“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老鹰一般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那该多好啊!”
鸡妈妈听到后,提醒它说:“傻孩子,你只是一只鸡,注定不能像老鹰飞得那么高,以后不能再有这种想法了,不然会被你的兄弟姐妹笑话的。”
小鹰思索了一会儿,认为鸡妈妈说得有道理,于是在心里认定了自己是一只鸡的“事实”。
突然有一天,有2个陌生男人来到了这个农庄,其中有一位是驯兽师。当驯兽师看到这只小鹰的时候,就想教会小鹰飞翔,可是他的朋友却坚持说小鹰的翅膀已经退化了,并奉劝驯兽师打消这一念头。
驯兽师没有放弃,他把小鹰带到一栋房子的屋顶上,他觉得将小鹰从高处掷下,小鹰就会展翅高飞。他没有想到的是小鹰仅仅是拍打了几下翅膀,就心安理得地落到鸡群中,继续与鸡宝宝们一起玩耍觅食了。
驯兽师依然没有放弃,这一次他带着小鹰爬到农庄里最高的树上,将小鹰向远方抛去。小鹰由于害怕被摔死,就拼命展开翅膀向前方飞了一大段距离。只是,当它看到地上的小鸡们正忙忙碌碌地寻找食物时,它又很快地落到鸡群里,和小鸡一起争抢食物,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再飞翔了。
朋友对驯兽师这些无效的做法嘲笑了好一阵子,可是驯兽师依然不放弃。这一次,他将小鹰带到一处悬崖上,小鹰向远方眺望后,它发现不管是大树,还是农庄都变得那么渺小。当驯兽师将它从悬崖抛出去后,小鹰蓦地展开羽翼,最终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际。
其实,很多人也曾像小鹰一样拥有过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地之间的梦想,可是,我们这些美好的梦想在亲朋好友日复一日的劝说下渐渐沉寂了下来。例如,“别犯傻了”“你不可能会成功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科学家”等等,一旦我们认可了他们的说法,那么梦想就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哪怕我们幸运地遇上一位像这个案例中的驯兽师那样的人,他把我们带领到更宽广的领域里,恐怕我们还是会像小鹰一样再次飞入鸡群中。所以,如果你总是用旧观念去看待生活,那么终其一生你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要想获得成功,我们就要勇于打破旧观念,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用全新的理念去看待我们的生活。一定不要沉湎于旧观念中不可自拔,更不能因此心安理得地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没有谁能套牢你,是惯性思维牵绊了你的脚步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小学三年级的老师给他的学生出了一道数学题:船上有81头牛、43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当老师将全班同学的答案都收上来统计之后,竟然发现有80%的答案为38岁!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答案,学生们回答两数相减,因此船长就是38岁。老师哭笑不得。
这一案例反映出了这样一个现状,那就是:大部分学生们的思维已经陷进了坚固的“牢笼”,很难释放出来。在他们看来,只要数学题中出现数字运算,不是加减,就是乘除,根本就没有想到,船上的81头牛与43只羊与船长的年龄没有一丝关联。然而,就是因为他们养成了错误的惯性思维,所以被惯性思维的“牢笼”困住。
亨利·彼得森作为一名技艺精湛的珠宝工匠,很受顾客喜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头脑灵活,擅于思考,不会受惯性思维的束缚。
有一天,彼得森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客人带来了一颗价值连城的蓝宝石要求彼得森为他制作一枚举世无双的戒指。这位客人特意强调:“打造完成的戒指将要作为礼物送给身为电影明星的美丽女友。”
这对当时还不是那么出名的彼得森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他做出的戒指能够受到那位电影明星的喜欢,那么他就会声明远播,也许整个纽约城都会知道他的名字。接下来,他就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那枚蓝宝石,连续3天,他推翻了好几个设计方案。他心里清楚,如果他想要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戒指花纹,几乎不可能了。但是,他可以在宝石的镶嵌上下功夫。
当时的纽约,主要采用把宝石完全包裹起来的镶嵌方法。采用这种方式,尽管能够确保宝石镶嵌的牢固性,可是,因为宝石几乎有一半的面积都会包裹起来,在视觉上就不能给人太大的冲击力,甚至会令人感觉宝石小了很多。彼得森一直以来就不太认同这种宝石镶嵌方式,因此,他开始致力于找到一种让宝石大放异彩又能够使其牢牢地镶嵌在戒指上的方法。
彼得森经过十几天的努力后终于发明了一种叫“内锁法”的宝石镶嵌方法。运用“内锁法”镶嵌宝石,既能够确保宝石与戒指基座牢固地连接起来,又能展现出宝石高达90%以上的面积。
当那位富商在一次宴会上拿着那枚蓝宝石戒指向电影明星女友求婚时,女友看到戒指明显惊喜的神情以及将之戴在手指上闪耀出的璀璨光芒,使得在场的所有夫人与小姐眼前一亮,纷纷忍不住赞叹起来。
从那以后,彼得森果然名声大噪,整个纽约城以及其他地方的贵妇人都找他打造宝石戒指,甚至所有的妇女都以佩戴彼得森设计的宝石戒指为荣。
其实,彼得森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他勇于推翻长时间以宝石花纹占据主导地位的惯性思维,独辟蹊径地在宝石镶嵌上下功夫,最终才能够一鸣惊人。如果彼得森像大多数人一样因循守旧,那么他就不会成功了。
世界上没有不能完善的设计,也没有不能改进的方法,恒定不变的思维才是令人止步不前的障碍。
所以,如果你每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语言,一样的事情,甚至是重复着一样的思考方式,那么,你就已经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里了,赶快改变吧!谁也不想变成一台只会重复运作的机器。
如果有人问你:“如果一头牛的头朝北,那么尾巴朝哪呢?”
你可能会脱口而出:“朝南!”
那么请你现在仔细想一想,牛尾巴是朝南吗?牛尾巴应该是朝下的吧。这就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受到了惯性思维的诱导。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测验,无关轻重。但是,生活中很多事都是决定下一秒前进方向的拐点。如果你不肯转变思维,不肯脱离这个条条框框,那么,你就如同“转圈的小老鼠”一样,永远只会绕着自己的尾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打转,想想看,那样的你还会有什么前途和出路呢?
要知道,自己具有创新意义的想法永远是最难能可贵的,别轻易放弃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守着旧规矩不变就会受到客观世界的惩罚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流传至今的古训,它告诉人们规矩的重要性,可是如果墨守成规,过于教条和刻板,不懂变通,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直接导致失败。有的人把规矩当成金科玉律,认为传统规则只能立不能破,机械教条地沿用那些已经明显落伍的做事方法,抱残守缺地执行那些已经根本行不通的行动方案,这样做无异于画地为牢,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轻则碰壁,重则付出巨大代价。
墨守成规的习惯,会束缚人的能力,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人变得顽固保守、不思进取,成为冥顽不灵的落后分子。不懂得求新求变,一味地遵守僵化的规则,就会被远远地抛在时代后面。所有的规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所以世间不可能存在跨越时间、地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墨守成规是愚蠢的,守着旧规矩不变就会受到客观世界的惩罚。
1815年,拿破仑回到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他对格鲁希元帅委以重任,把一支重要的追击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这位元帅,命其在自己攻击英军时,率领三分之一的兵力追击普鲁士军,全力阻止该军队和英军会合。
滑铁卢战斗打响后,法军和英军的交战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两军皆有伤亡,全都疲惫不堪,在这种关键时刻,谁能先一步得到增援,谁就能赢得整场战争的胜利,格鲁希麾下的很多军官都认为,他们必须去增援拿破仑,否则就会延误战机。可是格鲁希是个墨守成规的人,他无视军事形势的变化,严格遵守拿破仑的命令,决定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队,还用无比强硬的口气说,在拿破仑撤回命令前,他绝不改变作战计划。几个小时过去了,普鲁士军队一直没有出现,这时情报员报告说普鲁士军队早已转移到了英法正在酣战的战场。拿破仑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增援,在滑铁卢一役惨败。
格鲁希墨守成规,致使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的军政生涯从此毁于一旦。这场动人心魄的著名战役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如果格鲁希是个有胆识、有魄力、不拘泥于命令的将领,及时前去援助法军,那么法国的历史将彻底改写。
墨守成规的人难以适应事态的变化,那么在人生的战场上就会很难获得胜利。
经验和规矩虽然在很多时候都能给人带来便利,但是完全被经验和规矩束缚住,就会带来很多阻碍。时移世易,我们必须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策略,这样才能将荆棘之路变成坦途。
不要对你的思维“盲区”视而不见
旅日作家萨苏曾经讲过一则关于中国工程师的故事:
在日本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老林有一天路过公司的车间,发现日本工人切割铝板时只打4排孔,剩下的铝板就当作边角料舍弃了。老林觉得这样很浪费,就建议工人把2排圆孔错开来打,那样就能打出5排孔了。
日本工人按照老办法干了20年了,听完老林的话之后,他们仔细一琢磨,觉得林工程师的办法太好了,于是改用新办法。
老林没把这事放心上,谁知车间主任(日本人)找上门来,抗议他破坏生产秩序。老林反驳说自已是在为公司节约材料。车间主任则强调他们按照一块板打4排孔的办法打了20年,改成5排就是破环生产秩序。
俩人争执不下,闹到老板那里。日本老板赞同车间主任的意见。在他看来,大家(其他日本公司)都是打4排孔的,既然这样做了20年,不用多想肯定有其中的道理。
最终,老林因此被开除了。但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技术与人品很快找到了一家在日本的美国企业。而没过几天日本老板就不得不打电话请这位技术骨干回来,因为有些技术问题除了老林没人能解决……
在这则故事中,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老林确实帮公司降低了生产成本。他不像日本同事那样在传统规矩中亦步亦趋,所以能敏锐地察觉到前人的思维盲点。日本工人务实,故而能很快意识到问题所在,所以他们采用了老林的方法。但车间主任与老板思维僵化,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这种刚愎自用、故步自封的思维方式,是公司进步与发展的最大阻碍。
谚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智者的“一失”源于其思维盲点。而这个盲点往往也出现在其最自信的地方。
法国名将贝尔纳多特曾经指出:“拿破仑不是被别人击败的,在我们所有人之中他是最伟大的。但因为他只依赖自己的才智,所以上帝才会惩罚他。他把才智用到最大限度,遂终于难以为继。”
在一场较量中,利用竞争对手的思维盲点是获取胜利的关键。反之,减少自身的思维盲点是避免失败的要务。
汉朝左丞相韩信奉命讨伐魏王魏豹。魏王在蒲坂重兵驻扎,并封住大河渡口临晋关。其他将领以为这将是一场硬仗。谁知韩信表面上在临晋一带展开战斗,假装要从这里正面进攻,实则另派一支奇兵到夏阳用木盆泅渡过河,奇袭了重镇安邑。魏王慌忙回头迎战,结果大败,自己也沦为俘虏。
从这件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魏王存在两个思维盲点:一是以为韩信一定会从临晋关渡河,二是以为汉军不用战船就渡不了河。结果,韩信从另一个地方用木盆代替战船成功渡河,打了魏王一个措手不及。
韩信攻打赵国时,分出两千骑兵埋伏在山上,亲率主力军队背靠河水列阵。赵军对此嘲笑不已,认为韩信缺乏军事常识。结果,轻敌的赵军倾巢出击,却迟迟战胜不了背水一战的汉军主力军队。而两千骑兵也趁机冲入赵军营垒,将赵军旗帜全部换为汉军旗帜。赵军惊慌失措,最后大败。
事后众将表示不解:“因为兵书上说行军布阵应该避免背靠水边,为什么我们背靠水边,反而取得了胜利?”
韩信解释道:“其实道理也在兵书上,就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只是诸君没留意而已。”
赵军与韩信的部下都懂军事常识,但拘泥于条条框框,不像韩信那样融会贯通。兵法之所以不提倡背水列阵,是因为万一打了败仗,全军将无路可退。
但与此同时,兵法也从心理战的角度提出,必要时可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打消士兵们的侥幸心理,好让他们拼死作战,这样反而能杀出一条生路。
生活中有太多的障碍、陷阱以及不确定因素,我们唯有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断克服自己的思维盲点,不仅是一种好习惯,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我们常见的思维盲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破窗效应
某个窗户破了没人修补,那么其他窗户也会被打破。自暴自弃的想法就是“破窗效应”衍生的思维盲点。经不起挫败,扛不住压力,干脆自暴自弃。这种坏习惯让许多本来很有潜力的人断送了自己的未来。
2.习得性无助
有些人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有好结果,彻底丧失了斗志,对一切都不抱希望,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是最糟糕的思维盲点。好比是一个明眼人主动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盲人。但盲人会利用加强听觉与触觉的办法来弥补自己的视觉盲点,而习得性无助者等于是自断五感,放弃了一切可能。
3.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心理学实验中发现:被老师寄予厚望的学生成绩往往会进步很快,被忽略甚至被歧视的学生则会在学习上越来越消极。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你觉得不好的东西会越来越不好。
古代有个成语叫作“智子疑邻”,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智子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子,所以他看邻居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像贼。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带来的影响也是我们常犯的思维盲点。
4.旁观者效应
出现突发事件时,如果周围仅有一人,他就会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去积极处理。如果是一群人围观,可能谁都不会去处理,出现“集体冷漠”的情况。因为责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分散给了很多人,于是大家都不觉得自己应该主动承担。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就是这种思维盲点的表现。
5.证人记忆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珀费可特与豪林斯发现,证人对案情细节的记忆并不像他们自以为的那么准确,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但人们通常更相信自己的记忆,而不是机器拍下的记录。可能你有过这样的体会,例如你在重读一本书时会发现以前某些内容记忆有误。此类思维盲点常出现在刚愎自用者身上。
6.晕轮效应
即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晕轮效应”会让我们看问题片面化,不能完整地认识事物,轻率地把偶然现象视为必然现象,把局部特征泛化为整体特征。于是,我们对人、事、物的认知就如同盲人摸象那般误区多多。
我国著名创新学家朗加明在《创新的奥秘》一书中提到:“在创新活动中,只有知识广博、信息灵敏、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易于在多学科、多专业的结合创新中和跳跃性的创造性思维中获得较大的突破。”
想要避免上述几个思维盲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1.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很大。当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人的观念也会随之调整。多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看问题时就能找到许多自己意想不到的新角度。
2.以深度为重,而非一味扩大广度
什么事都能侃侃而谈的人看似见多识广,但这其中有很多人往往对每件事都是了解泛泛。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自身提高的角度看,专而精的深度都比浮于表面的广度更有应用价值。要知道,绝大部分的思维盲点都是因为思虑不深造成的。很多时候只要从之前所忽略的地方深入地想一想,就能发现自己思考时忽略的潜在思维盲区。
3.重视“必要性思维”
必要性思维强调事物之间的直接相关性。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拨开种种干扰因素形成的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说到底,思维盲区的形成还是由于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不足所致。
4.谨慎对待群体“共识”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群体心理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每个人独立思考的结论,和参与群体思考时的结论都不大相同。由于群体心理因素,我们很容易人云亦云,导致判断力大大下降。这也是思维盲区的多发情境。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多吸收他人优秀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
真正欺骗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盲从
有一种效应叫作“毛毛虫效应”。据说毛毛虫有跟随前面的毛毛虫行走的习性。把若干毛毛虫放在花盆边缘,使之首尾相接排成一圈。在花盆不远处放置毛毛虫爱吃的松叶。结果毛毛虫出于跟随的习性,会一个跟着一个不停地转圈,始终远离松叶,直至全部活活饿死,它们都未能离开花盆。于是,人们从中引申出一个道理,做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一味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前人或他人。他们把因不假思索地随大流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之为“毛毛虫效应”。
有位哲人曾说过,比欺骗更有害的是盲从。盲从的人缺乏个人主见,惯于随波逐流,看到别人出现某种群体行为时,便不假思索地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结果不明所以地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
曾听闻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自己的学生说道:“请同学们认真闻一闻空气中究竟有什么味道。”坐在前排的一名学生迅速地举手回答道:“我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淡淡地看了那名同学一眼,然后右手举着苹果走下讲台,缓缓地从每位同学的身旁走过,并且要求大家仔细地闻闻看空气中究竟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过了一会儿,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举手表示他们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返回讲台上,再次重申刚才的问题。这一次,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举手。于是,苏格拉底询问那个唯一没有举手的学生:“你确定自己没有闻到苹果的香味吗?”那个学生肯定地答道:“老师,我确定自己没有闻到任何特殊的气味!”这时候,苏格拉底终于笑了,他大声地对同学们宣布:“这个同学的回答是对的,因为我手里拿着的不过是一只假苹果。”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同学就是继苏格拉底后古希腊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
毫无疑问地说,在这个小故事中,只有柏拉图能够从头到尾地保持理性,而其他的同学都陷进了惯性思维中或者对权威的盲目认知中。正因如此,柏拉图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盲从是缺乏主见的表现。东施效颦就是盲从导致的笑话,东施因为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照搬别人的行为模式而沦为千古笑柄。盲从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它使人愚昧,并埋没人的个性,让人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一旦群体的思想占据了你的脑海,那么你的行为表现不过只是集体意志的一种反映,很难再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何佳怡做事非常没有主见,凡事她都喜欢随大流,觉得跟上大多数人的步伐就能确保万无一失。读书时代,面临文理分科,她跟随班级大部分同学一起进了理科班,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学习理科,因为每次的考试成绩都一塌糊涂。辛辛苦苦熬过高中,她面临着报考大学的重大选择,为了将来的就业考虑,她像大部分人那样报考了热门专业,攻读建筑学。孰料在她毕业那年,正赶上建筑业遇冷,待遇已大不如前,工作机会也大为减少,她再次感到了困惑。
后来看到身边的同学纷纷改行做起了平面设计,她也兴冲冲地报了相关的培训班,学成之后她四处求职,才知这一行业也接近饱和。没有任何美术功底,对色彩并不敏感的她在设计领域几乎毫无竞争力,屡次碰壁之后,她完全失去了方向,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
在职场上,多数人都涌向所谓的热门行业时,就会导致热门行业的饱和,进而导致很多人被淘汰。一个行业刚刚兴起时,最先发现商机的人很快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其他人见有利可图,就纷纷涌向这一行业,结果造成供求失调,不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收益,反而血本无归。由此可见,盲从并不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和理想的收益,反而会把人引向歧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改掉盲从的习惯呢?
1.做事要有主见讲原则,遇事要冷静沉着
要改变这种盲目的习惯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有主见、讲原则的人,遇事时理性地看待大众的行为,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是盲目地跟风。
2.学会独立思考,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最基本的判断能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事实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要迷信群众的智慧,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3.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盲目往往是由于无知导致的,想要排除外界错误信息的干扰,就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升自身甄别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