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跟随村上隆来到茶室,里面是榻榻米,正前方悬挂着墨宝“日日是好日”,有一个圆形纸窗,让房间显得宽敞、舒适、明亮。
屋顶开设有一天窗,每逢拂晓或晚间茶会,若月光明亮,须吹熄油灯,迎月光入室,主客或举目望月,浑然忘我。
木门上面是分割出来的统一大小的暖黄色格子。地炉位于中央略偏左侧。
两只队伍左右相对而坐,采用的是跪坐式的“正坐”。不习惯的人长时间会感到膝盖疼痛,村上隆拿出几张蒲团。
第四场开始。
孤月将茶桌下放着的一个圆柱形青花瓷罐提上茶桌,罐中所盛之水为富士山山涧清泉水。
当泉水从瓷罐中缓缓注入到壶中之时,周围的看客仿佛可以直接感受到水质的晶莹清澈,两颊不由得渗出丝丝冰凉的甜意。
孤月注水入壶,身形大开大合,在等待壶水煮开之时并未停下,而是如同运行太极般双脚侧开,双臂松柔慢匀,开合有序,随行而动。
待水煮开之后,孤月一招一式浑然有序,从涤器、烫盏、投茶、洗茶、直到冲茶注汤,全都贯穿在整套动势下一气呵成。
所用之茶为玉露茶,茶室里的所有人仿佛都能感受到天地之气聚于茶桌之上,日月精华尽入茶壶之中。
茶已斟好,一顺摆放在茶桌上,孤月完成所有动作,“请茶!”新月将茶托捧起,送到村上隆面前。
慕青峰抬上了一只大陶罐,他对着众人说道:“这煮茶用的水,是将武夷山千年古茶树清晨凝结的露水收集而成,露水汇集之后将陶罐置于山涧之中汲取天地精华。”
说完,才用一只木勺取水注入桌上那只土陶茶壶之中。
慕青峰又道:“这只土陶茶壶,取自武夷山古茶树根部的泥土,用筛选后得到的陶土制成。要做成这样一只壶,至少需要淘一千株古树的根泥,反复筛选之后,再到武夷山燕子洞将陶土烧结而成。这只茶壶经过代代相传,至今已有数千星年的历史。”
众人抬眼看去,只见土陶茶壶古朴简拙,落脱大荒,拙朴之中显得大气磅礴,好似武夷群山之魂。“天地一壶,荡涤襟尘!”
慕青峰的表情平静而淡然,他取出五只圆口小陶杯置于桌上,用木勺从陶罐中取水,分别注入到这五只小陶杯中,每只陶杯中的水量各不相同。
众人皆疑惑。他开口道:“此为五音。”
话音未落,他用一把竹制的茶刀在小陶杯杯口上缓缓掠过,顿时茶室中响起了悦耳的音乐声,似潺潺山泉,又似林间鸟鸣,这声音清澈得像武夷山的晨风,微凉中带着甘甜。
在场众人静静地享受着这美妙的一刻,时间仿佛静止,静止在武夷山的云雾古木之间,任陶杯与茶刀轻轻碰撞产生的音律在心中游荡。
接下来慕青峰的一连串动作优雅而又自然,他平淡至简的动作向世人展示出最为高深又最为平凡的茶技——沐霖瓯杯,岩茶入宫,浣纱去尘,浅唱低吟,春风拂面,玉环护鼎,香茗入海……
仿佛煮好一壶陈茶推开武夷山寨楼的木窗一般,悠悠的岩茶幽香袅袅,溢满了会议中心,山气淡淡,却悠远绵长。
那只小小的土陶壶中,似乎连接着武夷山永不枯竭的圣泉之源,动人的陶乐五音绵绵,整个大厅仿佛置身于武夷山那一望无垠的古茶树林中。
当慕青峰将莹如红色宝石般的茶汤注入小小的茶杯时,会场飘满兰香之气。
众人均已陶醉其中,嗅觉、听觉、味觉、视觉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已经与武夷岩茶的千年灵性完全融为了一体,这就是流传了千百年的武夷山自然茶道!
所谓茶道,因茶而道,天人合一,大道至简,武夷山漫漫几千年的茶史,成就了这独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茶道。
村上隆品尝完双方的茶后,将两支扇子分别交给孤月及慕青峰。孤月一甩,扇子展开,上面是一个古体字“捌”。
慕青峰将扇子交给元一,元一打开了一丝缝,是一个龙飞凤舞的“玖”。
一千零一夜以三比一获得斗茶胜利!双方大比分一比一。
第三场再次回到月光队主场,这次的比赛内容是斗诗。
古人斗诗,相与唱和,宴饮行令,实乃以诗言情言志,或教化人伦,或经世致用。何以尤爱如斯?
一为有情,“不知人之有情,非历几千百年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秀气、鬼神之契合、奇花异草、瑞鸟祥云、祯符有兆,方能生出这痴男痴女。”?
二为有雅,“当此韶华满眼、春色无边,苟不一觞一咏,不教花月笑我侪俗物哉?”?
三为有趣,“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申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四为有才,“才子弸中彪外,茹古涵今;才女花能解语,玉可生香。天下才一石,看雌雄独得几斗?”
斗诗的形式有“金谷酒数”和“曲水流觞”两种。
前者见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后者见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白居易生前亲办过两场“尚齿会”,均以斗诗为主题。有宋一代,文至高峰,当时人尤青睐“唱酬”,推崇“以词言情”。
北宋也有一场极著名的“诗词大会”叫“西园雅集”,当朝驸马王诜邀请顶级大咖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圆通大师等谈诗论道,风雅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