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发完朋友圈,就接到电话:我在——著名的——田子坊,你在哪?过来喝点啊!著名的?我在脑子里拼命想。
或许是受到朋友的感召,亦或是受北京798的影响,我一直觉得,没有什么比艺术更能真而贴切地感知到历史与旧事,一个又一个的艺术品才是真实地还原每一个它所见证的当下。
于是,打车到了田子坊与朋友汇合。
高大的梧桐树在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执著地撑起一方布满绿意的天空。正是晌午,太阳见缝插针地照射进来,喷水风扇不停滴摇摆,到也不觉得那么难耐。
刚刚踏进这里的巷弄,我便就已经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上海气息了。同时感受到的是,充满故事的上海旧时光。
田子坊一直是热闹的,文艺青年们三五成群,各色美食十里飘香……难怪老艺术家们更是将这里当做安放自己梦想与灵魂的场所,当然,这里更可以说是老上海人家。
排了半小时的队,我们终于买了两串炸土豆片,土豆片一圈圈的穿起来,一串足有半个土豆,看上去金黄金黄的,很有食欲,要说味道,比肯德基里的薯条好,比乐事薯片的又多了几分香香厚度,或许是因为太新鲜了吧。
我们继续逛,在这个特色的集市里,每一样物件都让我们欣喜不已。有清朝时流传过来的眼镜、钟表,有风格迥异的画作和摄影作品,而它们都清清楚楚的有着老上海的鲜明印记。我来来回回在弄堂里穿梭,试图走遍这个横竖交错的迷宫,寻找每一处值得被发现的美。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如此自然而妥当地,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
里弄之间,依然住着一些本地人,或许我们会觉得很嘈杂。而他们并没有被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扰乱,他们在红砖的小楼里低调固执地生活着,在他们看来也许这就是最质朴和安逸的居所,是最简单的生活状态。
因为他们对这方土地的爱很是深沉,他们用一直以来沿袭的状态生活着,他们依然骑着自行车出门,在楼和楼之间默契的共用几根竹竿晾晒衣物,或许刚好碰到对面有人还能拉上几句家常,再或者还可以搬个小椅子穿着睡衣坐在弄堂里晒太阳。
小店和画廊之类是拒绝拍照的,有的时候在生活区的墙上也会看到写着“私人住宅,请勿拍照”之类的字样,也许那是他们不希望被外界所扰的唯一宣言。
如果说天成里和平原坊的每个角落都依然充斥着市井气息,那最东边靠近思南路的210弄,就带有点儿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感了。各种艺术家的工作室和画廊在这条小巷子里挨户排过去,还不乏古玩店、旗袍礼服店和陶艺馆,还有一个四合院休闲区。
这就是田子坊。新上海关于旧上海的文化地标,艺术创意的文艺风向标。各种创意小店、名人工作室、咖啡馆、餐厅在几条交错的弄堂里散布,在上海老民居和新作坊混杂的巷口里弄伸展着自己的独特。
最后,我们买了一套别致而且带有寓意的茶具、餐具,和一些小的工艺品。然后,在中式、东南亚式、西式的等等各种风格中选了一家酒吧。喝喝酒,聊聊天,发发呆。
如果你能亲自行走其中,希望你也可以找到自己最爱的那一抹亮色。
人民广场,跨世纪的沧桑
人民广场上透着光,古典的大奔钟滴答滴答地流淌,一段流浪的忧伤。
这段旅途,我不是一个人。
我就站在黄昏的人民广场,那群白鸽背对着夕阳,那画面太美,以至于我不敢看。
解放前,这里就是著名的“远东第一跑马厅”,抗战期间又是日本侵略军的兵营,解放战争中是美国军队的俱乐部。在解放后,变成了上海人民的文化娱乐场所。
现在的人民广场,有市政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东西两侧分别为旭日广场和明月广场。整个广场全是绿茵茵的草地,众多的树木,花坛里鲜花盛开。绿化带种植有香樟、雪松、白玉兰、银杏及一些常绿灌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
而在广场上喂鸽子,也成了一件浪漫的事。黄昏,羽羽白鸽悠闲地踱步,点点身影穿行其间。
人惜鸽子,鸽子亲近人。终于明白梁朝伟飞去伦敦喂鸽子,是多么惬意的事,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
晚上,中心广场开的喷泉,喷水池中央凸现的是上海的整个版图。这个320平方米的、三层九级下沉式圆型喷水池,是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旱喷泉,有红、黄、蓝三色玻璃台阶组成彩色光环,创造出美丽壮观,富有吸引力的新景观。
若沿着喷水池走一周,能看到四座紫铜花坛以及用花岗石制成的44只石鼓灯,它们“蹲”在中心广场上,在喷泉关闭时守护她;在喷泉打开时,为她加油。
在四个入口台阶处,还有6组富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浮雕,分别为古篆书写就的“申”、“沪”、“友谊”、“和平”等,线条生动优美,图案古朴雅致,反映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及上海人民的美好心愿。
中心广场的东西两侧有2个小广场,东面为旭日廊,形成旭日广场;西面为明月廊,形成明月广场。绿化带主要种植香樟、雪松、日玉兰及其他常绿灌木,总量达40万株,在人民广场外围拉起了长青的“手”。广场的绿化让人惊叹:占地13公顷的广场,仅绿化就占了8公顷。所以,称人民广场为上海最大的园林广场并为不过。
每天清晨,市民们纷纷来到人民广场绿化地练功、舞剑、打太极拳。而那个音乐喷水池便是绝佳的免费舞池了。
我脑子里过像回放一部影片似的,回想起跳广场舞的那些老人们。穿过广场人群中间,便有一种心灵的宁静。
站在广场上,那座庄严大方朴素而明快的大楼,便是上海市政大厦了。在上海人的心目中,它是民主和公正的象征。走近一看,大门竖立着十根9米高的石柱,显得无比庄严,用宽大的花岗石为踏步,4层裙楼的外墙用花岗石贴面,象征政权的恒久与牢固;主楼用白色人造石贴面和蓝灰色垂直玻璃幕墙,既清新明快,又象征政权的清政廉明。细部处理上采用了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做浮雕装饰,加上精致的线条达到丰实的艺术效果。市政大厦既有上海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是上海最具代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除此之外,上海大剧院也让我深深地震憾。上海大剧院位于人民广场西北侧,是由法国建筑界久负盛名的建筑大师设计,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灯光,以全新的构思向上海人民交出令人赞赏的设计方案。大剧院结构为简洁流畅的几何造型,皇冠般的白色弧形屋顶弯翘向天际。上面有古典的户外剧场和空中花园,形似聚宝盆,象征着上海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
我们徜徉在大广场满目的花树之间,看着或庄严、或古典的建筑,就那么,沉醉在这一片安静而和谐的夜色里。
外滩,让夜上海成为一道风景
不知不觉往前走,远远就看到江上架起的一座桥。这座桥,在所有大上海的电视剧里出现,这条江,被人反复提起。影视里,亦或印象里,总是不自觉的出现。
这就是外白渡桥和黄浦江。
它们是海岸上的风景线,越是走近,越是激动。走在桥上,黄浦江伴着微风波浪而来,这条路曾经是黄包车与船夫踏出来的纤道,这条路现在依然车水马龙,依然古典与现代感并存,如今,已成为上海永远的象征。
外滩就在这里了,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而外滩的精华也就在于此。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
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遥遥相对。这里是上海最美的夜景。
东方明珠塔一有三个塔球,每个塔球都亮着光芒。塔上的灯光不停地换着颜色,像是璀璨的大宝石在空中旋转。在197米高处是第一个大球,有10个教室那样大,甚至比10个教室还大。在250米高的地方是第二个塔球,有五个教室大,从这里用望远镜可以看见整个大上海的迷人夜色,非常美丽,要去350米高的塔球,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排很长很长的队才能乘电梯到350米的太空舱,从这里往下看,行人和汽车就像蚂蚁一样的渺小,这体现出了东方明珠塔的高大。
金茂大厦没有东方明珠塔的五颜六色,它的外表是那样的淳朴,但是它的内部却是如此豪华的五星级饭店和写字楼,88层是观光厅,这里比东方明珠塔要高的多,这也是有名的世界第三大高楼,从这往下看,行人和汽车都成了小蚂蚁。
沿着黄浦江边走,无论在哪个角度,明珠塔都在中央,在五彩缤纷的灯海中,黄浦江两岸成了一个真正的不夜城。而夜晚,再也不会寂寞。
我靠在江边的栏杆上,江面上的浪花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不停拍打着岸边,晚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给这炎热的季节增添了一丝凉意。远处传来轮船的汽笛声,外滩显得更加宁静了。
07.乌镇:也许只能怀念
故事,总是从相遇开始。那么,这场遇见的刹那,你曾经,或者你愿意它在哪里发生?一个儒雅的古镇,因为一部《似水年华》而缠绵起来。来乌镇,到底是为了旅游,还是为了追溯《似水年华》?或者,追寻一场风花雪月的邂逅,凝目对视而砰然动心的那个瞬间。
年少时,看黄磊和刘若英的《似水年华》,总记得刘若英的那句“想念不该是这场戏里听歌尽头,而这是你我的故事。”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梦一般的地方:乌镇。
它诗意古老,朴素宁静,曾经被世人遗忘,如今又被人追寻。多年以前有过一场悠缓的等待,多年以后还可以淡淡地追寻。曾经,只是一个无意的转身,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心事的女孩,走在灵巧的小巷,走在多梦的桥头,走进一段似水年华的故事里,不知是否还能不能走出来……
也记得了那段隔山隔水的爱情。所以,一度,乌镇对于我来说,就是黄磊扮演的文身上那挥之不去的忧伤。
一个人,活在对另外一个人不可企及的念想上。
故事,能够没有开始就划上句号吗?这样,就是一生一世了吗?
黑的瓦,白的墙,青的石板,绿的水,还有古老民居之间的寻常巷陌,都写满了结局。而终要有一条通往开始的路径。
让你,让我,让多年前那个叫英的女孩,以为那里便是故乡,可是到最后却依旧做了过客。
抵达的路
“我们都是带着清澈的梦醒来,带着未醒的梦离开。
似水流年,如花光阴,寻常巷陌,平淡记忆,都会有摇摇闪闪的阳光里飘落,逐水而去。
我希望,若干年后,我可以,我能够,用我的笔,记下与江南水乡的萍水相逢,追忆那一段乌镇的似水年华。”
刚发完朋友圈,可京的电话就来了:“要去乌镇?什么时候去?我去接你,跟你一起去。”
我说:“明天一早,起来就去。”
他说:“那好,明天在酒店等我,我给你电话。”
我和可京在上海相识,短短几天,算不上熟,但也已不再陌生。
迷迷糊糊地睡去,梦里,泉水叮咚,这种执著的声响把我吵醒,我抓起电话,睡眼惺松,可京在电话里大喊:“起床啦!”我下意识地揉揉被摧残的耳朵,彻底被惊醒了,“快去洗漱,然后拎行李下楼,我在楼下等你。”我“嗯”了一声,伸了个懒腰,然后又眯瞪了一会。
一个小时后,我化好妆,下楼。他在酒店大厅,看到我后就起身冲到我面前,帮我接过行李箱,还故意摆了个很酷的姿势。
然后,我上了他的车,发现了沙棘汁,还是有一点惊喜的。我不客气地拿过来喝了,“嗯,不错,我很喜欢。”他冲我笑笑,“待会有卖早餐的在去买。”
我看看表,才6点,除非有必要,我很少起这么早。此刻,大街上已有很多车子穿梭,天已经放亮。没想到,这个城市醒得这么早,总感觉上海的夜生活才刚刚结束,新的一天就这么快开始了。
“你平时也都起这么早吗?”我问。
“当然,你以为都像你这么懒啊。”
“哈哈,不过今天我也没白早起,这空气真好。早起,才能不辜负这美好时光。”
“哎呀妈呀,牙全倒了!”
“哈哈哈哈,你要那么夸张吗?”
“嗯,要的。”然后他故作一脸真诚地看着我。
我掐了他一下,“认真开车。”
然后我们先聊着,他给我讲乌镇的故事。
车子上了高速后,速度就开始快了很多。我在迅速变幻的窗外景色中,一下就看到了乌镇。
乌镇的表情
乌镇像宜动宜静、宜妆宜素的邻家女子,站在烟雨濛濛中,她一颦一笑,都让人迷醉。
随意地按动快门,闲坐在茶馆或酒吧的时候,一张一张翻看,惊喜地发现,不管是古朴大门口慵懒的猫,还是不小心闯入镜头的孩子那灿烂的笑脸,再或者被岁月深深刻上皱纹的老人,还有河边的垂柳,柳荫下的水……张张皆美得像梦。当一群兴奋的年轻人从身旁经过,让出身后重新空旷的街道;当你凝视着雨水停留在某个屋檐然后落入河面;当你踩过一块青石板,留心到它上面的青苔和字迹……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在这样的瞬间听到“安静”的声音,你会了解到它其实比喧闹的力量更大,直指人心。即便是最嘈杂的时刻,乌镇仍旧是乌镇。
它的时间,并不是手表上的指针。
而我,又该如何用词语去形容乌镇的每一个表情。
如要说起,乌篷船便是乌镇回忆旧事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