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接上回,秦桧受阎季忠所托,骑乘快马先到太学府向学录安排他不在的日常事宜,并向上级部门报备请假,不在话下。
秦桧办完这些事宜后,天色已晚,已经是二更时分了。可让人讶异的是晚上的应天府竟然比白天的应天府还要繁华似锦,应天府的夜市早已开市叫卖了,大街上缤纷的华灯挂满了各个店面商铺,夜晚的人流竟比白天的人流还要多,大街上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原来我国的商业到宋朝时已经到了一个质的突破,是封建王朝的商业黄金期。宋朝打破了原先唐朝的“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交易场所)分立,交易只能在市里,并且在白天交易的格局。打破了时空限制,商店可以随处设置,而且有了夜市和早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北宋的制度改革,原先北宋初年的宵禁取消了,城门也从原先的入夜关闭,推迟到了三更时分关闭城门,这也方便了宋朝交通。
这时秦桧虽能有充裕的时间在城门关闭前,回到秦府与家眷告别,可他现在一刻都不想耽误,连夜赶出城门,直奔少室山而去。
应天府离少室山相距甚远,足足有五百里地的距离。秦桧打算沿路遇到官驿便换乘一匹快马,连续不停的赶往少室山。
大概已出城奔驰了十里左右,秦桧忽听得身后响起哒哒的马蹄声,那马蹄声由远及近向他传来。他正好奇是谁竟在这半夜时分追赶他,还未及他勒马回头查看,只听得后面那人叫道:“秦学正,秦学正,请等我一下。”这声音颇为熟悉,仿佛不久之前听到过。
待他勒马回头一看,原来是李仪之策马追来。秦桧心下诧异道:“这么晚了,李公子为何会追来,难道有什么事?”待得李仪之到得他跟前停住,秦桧向他问道:“李公子,你不是正跟梁溪公在一块吗?为何突然到这里来了?”李仪之拱手道:“秦学正,情况紧急我是不告而别追上来的,我想与你同去少室山取解药,而且我有太多太多的事要问你。”秦桧微微苦笑,他心里知道李仪之想要问什么,秦桧道:“我听说过,你曾与玉笙是一对青梅竹马,对吗?”李仪之点头道:“不错,想必你也知道我想问你何事了。”秦桧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道:“你是想问我玉笙到底是怎么疯的,这是不是我导致的,对吗?”李仪之答道:“秦学正,既然你已知道我想问什么,可以给我个答案吗?”秦桧不禁低下头去沉思了一会儿,忽的抬头对李仪之说道:“好,既然你为此事执着到这种地步,那么我便告诉你吧。”
秦桧调转马头,转头对李仪之说道:“可是现下时间紧急,容不得我俩耽误一时一刻,所以你跟上我的快马,咱们边走边说吧。”说罢,与李仪之并驾齐驱快马加鞭往少室山的方向走去。只是秦桧为了说话方便,可以放缓了些速度。
秦桧大声道:“李公子,你知道我是哪里人吗?”李仪之听了细细思索一番,这秦桧虽然居于北方,可他的口音却不是北方人的口音。北宋时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各地的口音用词差异极大,为了方便交流无障碍,北宋当然也有自己的普通话,那时叫做“官话”,以北宋时的开封那边的语音作为标准。
可是,就算是有了让所有地区的人普遍使用的官话,可每个地方的人说官话时,都或多或少的带有自己地方方言的口音。这李仪之虽然年轻,可也长时间的天南地北的走过,对各个地方的语音也多少都有些映像。他听秦桧这么问,便仔细辨认起秦桧的口音来。秦桧说话不是北腔是南腔,他也是南方人,可秦桧的口音跟他又大不相同,他听着像江南路(今江苏省中北部)那一带的,再一仔细回忆思索,是了这口音听过跟江宁府(今南京市)和宣州那一块的口音。于是便对秦桧道:“你是江宁人吗?”秦桧点头肯定道:“李公子果然聪明见识广博,不错我的家乡便是江宁府。”李仪之不解道:“可是这跟玉笙又有何关系呢?”
秦桧道:“我正是在江宁府初见的玉笙,也是一切罪孽的开端。”李仪之听秦桧说道罪孽二字,冷冷说道:“那么玉笙果然是……”秦桧打断了他说道:“不,先让我把话讲完。”李仪之道歉道:“晚辈失礼了,秦学正请接着讲吧。”
秦桧微微一笑,以表示原谅他的失礼之处,便回忆了起来:“大概是十年前吧,那时的我正在江宁府的一家私塾里做先生,那时我每日只能靠微薄的学费度日,有的穷人家的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只能以实物相抵,我那时正是科举落榜,郁郁不得志,我对我的处境十分的不满,还曾自己做诗抱怨道‘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李仪之笑道:“看来秦学正胸中有着很大的志向。”秦桧道:“不错,正如你所说,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既然来到这世上要走上一遭,便要立大志,成就一番大事业。不求荣华富贵,但求青史留名。”李仪之点头赞同道:“不错,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志向远大,为国为民,才不枉在这世上走过一遭。”李仪之心里极赞同秦桧的理想,不由得觉得自己与秦桧的距离拉近了不少。
秦桧道:“可那时我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不瞒你说,其实我同你一样,也是官宦家庭出生,虽然我的父辈远远不如梁溪先生那样出名,可也算得上是衣食无忧了。我也不是因为出生寒门环境所迫才奋发图志的,而是我打心底里想要为国为民为家族做些什么。
“怀着这样心情的我,那时是每日都是愁眉不展,心情繁复,可万万没想到家里又突生变故,我的胞弟秦炆感染肺疾每日咳喘不停,我娘亲为此求遍江宁府所有的医馆,可始终无人能治此病。眼见胞弟不治,一日比一日严重,我娘整日以泪洗面,我父亲因为在静江府古县(今广西省永福县)任知县,公务缠身加上路途遥远,只得写信告知他胞弟的病情。因为我是长子,当时照顾我娘和胞弟的重担,便落在我的肩上了。”
李仪之听后心里也是甚为同情,他也是李家后生中的长子,他知道身为长子的责任有多重。长子早早便要受到父母的培养,早早的就被告知你是长子你要负起照顾弟弟妹妹们的责任,以后你就是家里的主心骨啦之类的。李仪之自己也争气,自幼便有别的孩子不具备的早熟感。当别的孩子在私塾里听着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而无精打采时,他是上课最积极,背书背得最好的那个。当别的孩子放学了,约着一块到处玩闹时,他早早的便一个人回家温习功课,温习完了在他爹的召唤下,到院子里习武。虽然长辈们为此都很喜爱这个乖孩子,可他心中常常不由得在想,我如果能跟宗之调换一下多好啊。也因为他的这份早熟,导致他身边很少有同龄的朋友,在他的世界中除了天地君亲师再也没有任何东西了。
他看了看秦桧,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来,他心中这样想道:“也许这位秦学正可以成为自己的挚友,可以成为自己唯一的挚友。”他对秦桧说道:“我理解你,因为我也是长子,我有事也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
秦桧有些诧异的看着李仪之,笑道:“这就是了,同为家中长子,家族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只有我俩自己清楚。”
“哈哈哈,秦学正我真恨咱俩相识太晚,如若早日认识你,结交你这么一位朋友该如何好。”李仪之笑道。
秦桧也笑道:“我也正是这么想,能交到一位知己,何况还是梁溪公的长子,真乃我三生有幸啊!”两人不由得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可真不知多年后,当李仪之惨死于秦桧手下时,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会觉得有时历史和人生可真是给人以莫大的讽刺和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