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无聊的时候,我都会出去走走,偶然的一次机会在西单地铁口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地方,叫做北京图书大厦。在那以后,很多个晚饭后我都会伴着夕阳步行去北京图书大厦里逛逛,看看书。
在图书大厦门口,矗立着一尊很有标志的塑像,不是某位名人,而是一摞书。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材料做的,我也不知道它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但仅从外观而言,与书肯定是分不开的。当我走到门口的时候,那摞书的塑像总能给我一种书香的气息,顿时会产生一种约束我言行举止的力量,我似乎连大气也不敢喘了。
旁边人行道上的人来来往往,有休闲的遛狗的,也有快步疾走锻炼的。最让我好奇的当属那些飞奔而过踩着平衡车的人,那时候我不知道他们脚底踩着的是什么东西,只看到他们踩上去会飞快的移动,既方便又快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大爷,在图书大厦旁边踩着平衡车疾驰而过,有人的地方经过他的操作会一下子停下车,刹车系统是那么灵便有效。看到那位大爷的表演,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长安街上踩平衡车的人会毫无顾忌的在人群中间穿梭飞奔而过了。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生活的越来越方便了,连图书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各种电子图书不胜枚举,但当走进书店,便会发现纸质版图书的魅力有多大了,电子图书永远无法替代纸质书本翻开时的那种纸墨香。在闲暇的时光里,放首轻音乐,泡杯茶,捧着一本书来读,远比拿着手机瞅着屏幕阅读要有意思的多。
走进北京图书大厦,我发现阅读的人原来是那么多,虽没有嗜书如命的书痴,但有很多一丝不苟阅读的读者。在书法国画专区,除了几位小年轻外,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男的有些留着长发,很有艺术家的感觉,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来头,从他们那种神态可以看出,一定是对书法和国画艺术感兴趣的,不然也就不会长时间在一个地方翻看那些书了。
有一位学习态度让人十分钦佩,拿着自己的笔记本,一边翻看着书架上的书,一边做着记录笔记,若是急性子人,会被他那种不急不慢的性格急死。不过,一位艺术家没有足够的耐心,或许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品了。阅读,有时候是可以拿来锻炼耐心的,能够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更不用说记笔记了。
在儿童读物专区,有很多大人带着孩子挑选各种读物,选择权很大一部分是在家长手里的。儿童在成长期,若是由着他们的性子去买一些读物,可能在主观上没有大人选的合适,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一个人都清楚抹杀孩子的天性是一种错误,可为了所谓孩子的将来不知道有多少孩子的路早已被父母选择好了。因此,很多孩子,他们生活的并不快乐。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里,作为过来人的父母深知打拼的不易,因此想方设法让孩子变得优秀已经是他们默认的头等大事了。是制度的不完善,还是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还是有别的更加复杂的原因?或许,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小说专区,读者就更多了,一位中年男子拿着一本书,因为书架旁边的凳子被别人占了,他就席地而坐,目不转睛的盯着书本在阅读,眼镜马上要从鼻梁上掉下来了,他都没有时间去扶一下,看的我都替他捏了把汗,有种想帮他扶一下眼镜的冲动。
类似的读者还有很多,捧一本书,席地而坐,兴致勃勃的阅读着,身旁有人走过也不会受任何影响,心静如止水,坐地上阅读的人大都如此。在这座图书大厦里面,到处充斥着书香,阅读的氛围是非常浓厚的,买书的人是有意的,阅读的人更是有心的。文化的熏陶与一个人的修养有关,也与一个人的习惯有关。在这座大厦里,我看到了人们那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一下子发现我们的文化是这般纯香。
之前听颜班长说,书店是可以租书的,所以我第一次来北京图书大厦是想租几本书拿回去阅读。逛了好多个图书专区后,我来到结算柜台,询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租书。得到的答案是不可以,可以买,也可以在里边阅读,就是不可以租书。其实对于租书我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离得近我想在里边看看有没有自己需要的书,可以很方便的买来自己收藏或者阅读。
从大厦出来后,我迈着轻轻的步伐朝着单位的方向走去,人群里各种香水味扑鼻而来,并不让人厌弃。那种淡淡的清香,我倒觉得很不错。在西单地铁出口处的凳子上,伴着黄昏,一对对情侣互相依偎在一起,低声说着情话,共戴一副耳机,一幅美好而又和谐的画面展现在我的面前。或许,爱情的样子就该如此,他们究竟走过哪些磕磕碰碰,我不知道,我只能把最好的祝福默默送给他们。
在一个周日的早上,因为不上班,我又来到了图书大厦,来的早的人们早已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整齐而又庄严。我看了一下门口的通告,早上九点才开门。此时离开门还有好十几分钟,但已经到了这么多人,令我有点不可思议。在周末,有多少人选择了睡大觉,又有多少人选择了早早起来做点事情。队伍中间有好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得不让我肃然起敬,他们的求知欲比我们年轻人要强太多。厚厚的老花镜下面是他们深邃的目光,让我不敢对视,但观望整个人显得却是那么和蔼可亲,犀利的眼神让我看到他们的心是如此年轻。
我排在了队伍后面,断断续续的人在我后面又排起了长队。不一会儿门开了,睡眼惺忪的工作人员伸着懒腰,几缕阳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到了墙上,我顺着阳光的方向望去,那光线太过刺眼我又转身回过了头。这是真正的朝阳,是希望,也是力量。沐浴在朝阳下,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享受。当我回过神来,前面的人已经进去了,我羞涩的朝后望了一眼,被我挡住了那么多人,但是我并没有看到他们愤怒的眼神,我急忙走进图书大厦,给后面的人让开了路。
进去后,我来到一个读书专区,拿起一本书刚要看,就被走过来的一位小女孩打断了。她面带微笑,举着一块不大的牌子,用一只手不停地打着手势,我不懂她的意思。她将那块牌子举到我的眼前,我看到上面有字,大概是“聋哑人爱心援助”的字样,这下我全明白了,她是在向我要钱。我摇了摇头表示我没有钱,她不肯离去,继续打着手势,我拿出了口袋里所有的东西,除了证件只有一块钱的一个硬币,我将这块硬币递给她,她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看到我只有一块钱的硬币,她摇了摇头笑着走开了。
我清楚地看到她用同样的方式靠近了下一个目标,如果没有结果,会立刻继续找别的目标。在图书大厦里边,我至少看到了两个这样打扮的女孩,后来我又碰到了她,她冲我笑了笑就走开了。这是一个乞讨方式,还是一种生存法则,我分不清。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些以假乱真的骗局层出不穷,有时候根本无法辨认是真是假。图书大厦里边的几个聋哑女孩,到底是真的聋哑,还是只是一种伪装,在她们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无法知晓。一位正常需要捐助的人,哪怕是一毛钱他也会接受的,而那个小女孩却是有额度标准的,最少要十块钱。她那娴熟的手势和充满自信的笑容,完全不像一位需要捐助的人,倒很像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表演者。
事后,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经过对她的分析,我觉得存在很大蹊跷,八成是伪装起来骗取钱财的。不过,我是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不然误解别人将是一种极大的罪过。
在大厦进去不远的地方,有一些培训机构的人员在找她们的目标。我经过的时候,被她们几个围了过来,她们自我介绍说是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请求我填一下个人的联系方式,并且对我说她们完不成规定目标是交不了差的,就当作帮帮忙也行。这种博取他人同情的营销方式其实是一种老套路了,我知道她们收集一些联系方式回去后会有专门打电话的人来一个个通知的。因为我想知道一下关于学习英语的方式,所以我很乐意留下了我的联系方式。
果不其然,一天上班的时候,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一口一个先生服务态度极好,随后又将她们机构的具体地址以短信的方式发给了我,叮嘱我一定来她们公司咨询。因为那个地址离单位不远,所以吃完晚饭我打算去咨询一下。从复兴门内大街走过,经过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院子里一座半圆形建筑底下,矗立着两头大象的雕塑,非常逼真,但我不知道有什么寓意。后来一次看新闻联播的时候,出现了那个画面,我一下子发现那个地方是我曾经路过的,所以又一次加深了印象。
我问了一下路口的交警叔叔国旅大厦的位置,没几分钟就到了国旅大厦楼下。我再次打电话给培训机构,确认了她们机构就在这栋楼上。但我又有了一种担忧,她们是正规的培训机构还是一种违法的犯罪组织呢?如果我进去出不来该怎么办?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这里政府机构林立,巡逻的武警随处可见,我想就算是犯罪团伙也不敢在这种地方进行她们的组织的,所以我断定这个机构应该是正规的,我打消了怀疑的念头,就走进电梯到了培训机构所在楼层。
一出电梯就有一位工作人员热情的问我是不是来咨询英语培训的,随后就叫出了我的名字,确认无误后把我带了进去。在她们机构大厅,让我先坐着稍等一下,她们资讯老师马上到。屁股还没坐热,一位女士朝我走了过来,开始和我谈论。她那丰富的职场经验与说话技巧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还好我不是来应聘工作的,我只是资讯英语培训的。她是一位典型的职场白领,问问题直中要害,眼神带着一种自信,我这种职场小白根本经不起她的询问。
经过与她的谈论后,她告诉我她们机构主要培训职场英语,而我资讯的是考试英语。最后她建议我可以去新东方,因为新东方培训的是以各种考试为主,比较适合我的情况。与她谈完,她的那位同事又将我送到了电梯口,互相道别后我就坐电梯下楼了。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人的见识原来是从经历中一点点增长的,就像成长的过程一样漫长。经历的多,你的见识就广博;经历的少,你的见识就浅短。一个人的成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环境的不同同样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见识。在保安团队,思想永远停留在如何站岗的问题和羡慕别人的想象中,与那位资讯老师的谈论,让我看到了自己太多的不足,我根本没有一点值得炫耀的资本。
不经意的几次图书大厦之行,弥补了我的一些缺陷,相比待在宿舍,去图书大厦太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