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演讲需要好口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才已成为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口才的艺术和魅力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你想让作为养花高手的邻居帮你修剪一下花木,如果你这样对邻居说:“我有一盆花,帮我修剪一下。”对方一定不高兴:“哼,凭什么指挥我?”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您在养花方面可是专家,我有盆花,疯长得不成样子,您能不能教教我怎么才能将其修剪得漂亮?”对方便会高高兴兴地帮你修剪,还可能告诉你技巧。同样一件事情,说话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口才的艺术。
好口才的特征
口才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一味地追求技巧而忽略提升自身素质只能是舍本逐末,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技巧的同时,还应全面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
与人交谈往往是临场发挥,切忌谈吐繁杂啰唆,要立意明确,内容集中,条理分明,逻辑严密,语言连贯,用语规范,通俗易懂,话语得体,适合当时的语境。另外,对听众的各种反应不能置之不理,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随机应变。
好口才通常有以下特征:
1 现实性
有好口才的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2 艺术性
这里的艺术性是指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好口才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好口才不仅仅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形成自身持有的独立特征。
3 鼓动性
没有鼓动性,就称不上是好口才,政治方面的好口才也好,学术方面的好口才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鼓动性。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有好口才的人传播了真善美,自然容易引起共鸣,激励和鼓舞听众。有好口才的人以自己炽烈的感情去感染听众,容易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有好口才的人的形象、语言、情感、态势以及说话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均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是否具有鼓动性是讲话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4 工具性
讲话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学识、发明和创造,都可以凭一副好口才来传播。可以说,好口才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的传播工具。
善于表达,谈吐优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口才的艺术和魅力普遍存在着。随机应变的据理力争可以让你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字斟句酌的温和细语可以帮你越过语言的陷阱;察言观色的不卑不亢可以让你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深思熟虑的口才艺术可以帮你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曾经有一位英国人,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他独自一人来到美国从事某项商业投资。不幸的是,这笔投资彻底失败了。他既没有钱,在美国也没有朋友,当时通信手段落后,他被困在了美国。这位身无分文的英国人必须找个工作,解决燃眉之急。他走进当地大商人保罗·吉彭斯的办公室,要求与吉彭斯先生见面。
这位英国人衣衫褴褛,衣肘部位的布料已经磨破,全身上下显出寒酸样。吉彭斯先生一半出于好奇心,一半出于同情,答应接见他。一开始,吉彭斯只打算听对方说几秒钟,但是几秒钟之后,吉彭斯改变了主意,谈话变成了几分钟,后来又延长到一小时,而一小时后谈话依旧进行着。谈话结束后,吉彭斯先生立即打电话给狄龙出版公司费城分公司的经理罗兰·泰勒。泰勒不仅邀请这位陌生的英国人共进午餐,而且很快为他安排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这个外表潦倒的人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说服了两位成功人士呢?其秘诀就是:他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虽然他衣冠不整,但他的英语说得儒雅得体,使得听他说话的人立刻忘掉了他那沾满泥巴的皮鞋、褴褛的外衣和满是胡须的脸。优美的语言和华丽的辞藻成为了他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人的谈吐是自身教育与文化水平的反映,随时会被别人当成评判我们教养的依据。因此,我们在说话时要尽量得体,不要因谈吐被别人看轻。
掌握技巧,能说会道
通常情况下,有如下几种好口才:
1 表达立场、阐明观点或者对问题加以说明
这种好口才,当一个问题、一件事情被人误解、曲解,听众不甚明白或不明真相时,能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这种好口才既可以指出、纠正问题,以达到澄清事实的目的;也可以为自己或他人辩白,如和盘托出事实,表明真相,用事实来说明问题。这种好口才表现为能有理有据地对事实充分地加以阐述或说明,抓住问题或事实的实质,但切忌使用“描绘”“夸张”等发挥性语言,否则会适得其反,把本来容易说明的问题搞复杂,致使听众反感。
2 排疑解惑、说服动员、教育劝谏
这种好口才,通常会在会议上、法庭上或学术性的讨论、答辩会上大放异彩,它大多是被动式的发言。这种发言受发问内容的限定。因此,就发言范围来讲是容易把握的。这种答复式的发言,问一答一,问二答二,将所需回答的问题,做条理清楚、内容完整而又是非分明的阐述就可以了。如果是被人质疑,那就对“疑点”做出符合事实和理由充分的回答。如果是法庭上的答辩,就将所涉及问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的经过等加以阐明,或陈述申辩理由。如果是学术上的答辩,那就将观点或研究成果,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述或阐明出来,倘若遇到深奥、艰涩难懂的问题,便用浅显易懂的形象性的语言加以说明。
3 表达感情、抒发情感
这种好口才,表现在当被人邀请或者表达美好的祝愿、希望时,能说出打动人心的话。另外,说的内容要使听众能获得思想上的启蒙和知识上的启迪;讲话者要注意自我形象和语言的感染力,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
想要拥有好口才,除了平时要重视经常提高口才的水平和理论修养之外,还要注意以下技巧:
1 首先要克服紧张情绪
面对众多的人时,说话前紧张很正常,但应该正视这种紧张,可以试一下如下方法调节情绪:眼睛微闭,全身放松,心里默默地数数,深呼吸,这样可以使心神安定下来,全身有一种轻松感。如果在说话前稍加活动,双手握紧然后放松,让肌肉缩紧再放松,就会促使由于紧张使体内产生的大量热量散发出来,不再出冷汗。
情绪转移也可以缓解紧张。英国有个企业家叫詹姆斯,因无好口才屡次失败,他怕在众人面前出丑,每次演讲或说话时就会紧张。有一次说话前他狠狠地拧了自己大腿一把,突然感到心里出奇的平静,结果演讲得非常成功。
2 了解和掌握听众的反应
好口才是一种高水平的“逢场作戏”似的说话,要懂得根据听众的文化水平、职业、年龄、性别等临场发挥;要从听众的立场来撰写演讲稿和思考问题:哪些内容对于听众比较难理解?哪些内容会使听众感到烦琐?在稳定情绪的同时要厘清说话思路,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要防止涉及下列话题: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不要在公共场所谈论别人的缺陷;不要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不要到处诉苦发牢骚。
3 旁征博引以吸引听众
在与人谈话时最好加入一些小故事或奇闻逸事等贯穿整个谈话过程,以此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拥有好口才的人都知道怎样将小故事和所要阐述的观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讲话的目的。
4 恰当地使用口语
歇后语、谚语、俗语等,适当而恰到好处地使用会使所讲的话生动活泼,给听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但是,“美味不可多用”,这些口语作为语言中的调味品,用得多了、滥了,就会适得其反,流于肤浅和滑稽,令人生厌。
腹有诗书,妙语生花
王尔德说:“第一次用花来比喻女人的人是天才,第二次用的人便是庸才。”
说话最忌讳使用陈词滥调,如果你可以做到表达正确,那么接下来就要尽量使自己的表达具有新鲜感与创意,有勇气把你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说出来。
当然,没有什么人敢说自己的口才好到每个句子都是独创的。纵使是最伟大的演说家,也要借助书本的资料、实践的经历来充实自己的谈资。
古人云:“胸存语库,文则生辉。”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很难做到妙语连珠。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宝贝,一切皆可迎刃而解。你虽不能对各种专门学问皆有精湛的研究,但是常识却是必须具备的。掌握了常识性知识,再将其巧妙地运用,那么就很容易做到口齿伶俐,口吐莲花。所以,如果你想要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平时必须多学习。
林肯在葛底斯堡闻名于世的演讲,它的全文已经被刻在一块永不腐朽的铜板上,陈列于牛津大学的图书馆。这篇演说稿结尾有一句话:“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长存于世。”这句话已经成为英语文字的典范。
有人认为,这个结尾的名句是由林肯独创出来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在林肯发表演讲的几年前,林肯的律师合伙人赫司登送给他一本巴克尔的演说全集。林肯读完了这本书,记下了书中的一句话:“民主就是直接自治,由全民治理,它属于全体人民,并由全体人民分享。”不过,巴克尔的这句话也有可能是从韦伯斯特那里借用来的,因为韦伯斯特在巴克尔讲这句话的四年前,曾在一封给朋友海尼的回信中写道:“民主政府是为人民设立的,它由人民组成,并对人民负责。”而林肯将此句最终变成了自己的演说词。
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一些经典的名言名句,但不可为说名言而表达,要把名言融进你的观点之中,这样演讲才能有所突破与创新。
培养好口才要具备的能力
生活中,说的话是要随着实际情况而变的,绝不能死记硬背,认为记一些条条框框的技巧就可以拥有好口才,应当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有意义、有感悟的经验,然后从这些经验中汲取精华,让自己说话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
想要拥有好口才,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 敏锐的观察力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想要拥有好口才就需要这种敏锐的观察能力。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就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并对其加以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与人交谈时说出的话便会内容丰富,不必担心无话可说。
观察法有两种:一是环视法,二是点视法。说话的人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场合以及听众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否则会因为谈话对时间、地点和听众都不适合而达不到所期待的实践效果。所以在说话前应当细致观察好当时的语境和听众的情况,想好之后再开口。
2 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保证谈话生动、有趣、精彩的关键。法国19世纪的评论家让·保罗曾说过:“想象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变为完全的整体,使有缺陷的世界变为完满世界;它能使一切事物都完整,甚至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也变得完整。”而联想力则是在类似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它可以丰富谈话的内容,增强情感色彩。在练就好口才的过程中,想象力和联想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越丰富,思维才越活跃,创造力才越丰富,说话的内容才能充实、新颖,从而增强交谈的效果。
3 较强的记忆力
人们总是称赞那些口齿伶俐拥有好口才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东西可讲,而这可讲的东西很多来自于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知识是需要积累的,拥有高超的口才能力非一日之功,必须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知识,增加阅历,“储存”大量的材料,耳濡目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有所感悟才行。没有一点知识积累,就算勉强能演讲,也只能是磕磕巴巴,讲出去的话又怎么能说服听众、感染听众,使听众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有好口才的人讲话时会不时地闪现出灵感。当一个新思想出现时,却忘记了用来阐明思想的原材料,这又怎能为说话增光添彩呢?可见想要发表精彩的演讲,必须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如此才能在任何情况都能侃侃而谈。
4 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经常用口语,这也是拉近和听众的距离最便捷、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有些人认为好口才是天生就有的,其实,口才是后来练出来的,表达能力都是经过后天的勤奋练习不断提高的。美国前总统林肯中年时多次进行法庭辩护,显示出一流的口才,几度轰动全国。但他的口才才能是靠苦练获得的。林肯年轻时,经常徒步三十英里,到一些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听那些律师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辩论,一边模仿他们。此外,他还去听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为了练就口才,提高演讲水平,林肯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演讲过多次。经过如此刻苦的训练,林肯才有了一副好口才。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才。
克服紧张情绪,微笑是最好的掩饰
生活中,人有时会产生紧张情绪,比如,与陌生人见面的时候,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说话的时候,求职面试的时候,走上舞台表演节目的时候……其实,紧张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心理表现,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在某些状况下紧张过。
1993年,布拉斯金—戈德林调查公司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45%的人当众讲话就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另外,亚特兰大行为研究院的罗纳德·塞弗特所做的研究也表明:“有4000万美国人不喜欢发言,他们宁愿做其他任何事也不愿意当众讲话。而且,多达4000万人在讲话时无法摆脱焦虑和紧张。”所以,你如果以为只有你自己害怕讲话,那么,尽可以放心,很多人和你一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人都可能在说话前后或说话过程中出现紧张的情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者如此,天性活泼、思想活跃者如此,即便演说专家、能言善辩者也不例外。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紧张情绪呢?
当你特别紧张时,不妨面带微笑,笑对于全身的紧张状态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研究表明,当人们微笑时,大脑接收的信息通常是积极的,并且能使身体处于放松和满足状态;当人们处在焦虑和恐惧中时,微笑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微笑对缓解紧张情绪所起到的作用,这种“人为的”努力,表明了大脑在毫不怀疑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对外部信息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反应。
另外,微笑是一个人充满信心的表现,它和人的自信心相互促进,自信心使人面带微笑,微笑使人更加充满信心。因此,在紧张的时候,学会微笑,能够有效地克服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
有这样一个女孩,一到公众场合就紧张得要命,说话还会有些结巴。但她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她的脸上总会呈现出灿烂的微笑,也是这灿烂的微笑陪她度过了一生。
那一年,女孩所在的学校组织演讲比赛,女孩特别喜欢演讲,于是便报了名。女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进入了决赛,她高兴极了,便把妈妈也邀请了过来。轮到女孩上场了,看到台下众多的观众,她突然十分紧张,刚开口,就出现了结巴的情况。台下的人开始骚动起来,有人嘲笑女孩,甚至有人冷嘲热讽。最后就连神情严肃的评委也有些不耐烦了。女孩的妈妈生怕女儿会承受不住别人的讽刺,便小声抽泣了起来。但台上的女孩不但没有气馁,经过一番调整后,反而面带微笑并自信地说了一句:“我……相信……自己的……能……力,请大家也要……相信……我……好吗?”这一番话,让台下的人渐渐安静了下来,女孩也逐渐地摆脱了紧张的情绪,开始了她的正式演讲。每个人都很用心地聆听女孩的演讲,最后评委也给了女孩高度评价。演讲结束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二十年后,女孩成了一名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同时也克服了一紧张就口吃的毛病。当有人问女孩成功的秘诀时,女孩的脸上又出现那令人熟悉的自信的微笑,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什么时候都要有自信的微笑!”
由此可见,对有紧张情绪的人来说,微笑是很重要的。自信的微笑来源于内心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同时也是在暗示自己“我很好,我能行”。所以,微笑在社交中的作用不能小觑。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如果你以微笑的态度出现在别人面前,即使内心紧张他人也可能看不出来。
神采飞扬,良好的精神面貌助你一臂之力
良好的精神面貌如同一块有力的磁石,像鲜花吸引蝴蝶一样,能把他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精神面貌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容易建立起友谊,获得对方的信任,达到社交的目的。
塞克斯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凭着对销售工作的无限热情及良好的精神面貌,他叩开了无数经销商紧闭的大门。有一次,他路过一家商场,进门后先向店员表示了问候,然后就与他们聊起天来。通过闲聊,他了解到这家商场有许多不错的条件,于是想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他们,但却遭到了商场经理的严厉拒绝。经理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进了你们的货,我们是会亏损的。”塞克斯试图说服经理,但磨破嘴皮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好十分沮丧地离开了。他驾着车在街上溜达了几圈后决定重返商场。当他重新来到商场门口时,商场经理竟满面堆笑地迎上前,不等他说话,经理马上决定订购一批产品。
塞克斯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形搞懵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最后商场经理说出了缘由。他告诉塞克斯,一般的销售人员到商场来很少与营业员聊天,而塞克斯首先与营业员聊天,并且聊得那么融洽;同时,被他拒绝后又重新回到商场来的销售人员,塞克斯是第一位,他的热情感染了经理,他的执着也说服了经理,对于这样的销售人员,经理还有什么理由再拒绝呢?
热情的精神状态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如果你始终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你的热情就能感染和打动对方。
由此可见,每天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富有朝气、气势如虹,便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热情自信、大度诚实、友好善良,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展示自己,提高个人的吸引力及人际交往水平。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往往因其“小”而容易被人忽视,因其“细”,常常使人感到烦琐,使人不屑一顾。但有时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却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双刃剑。
思想的魅力并不等于语言的魅力。如果你想吸引别人,那么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你说的内容,而是你如何把它说出来。有一些知名的教授尽管有着丰富的学识,却拙于语言表达,于是,他们的学生们必须拼命坚持才不会在课堂上睡觉。
说话时要注意的细节很多,最重要的是越简明越好,尤其文句不要重叠使用。比如说“为什么”,这样说就能表达清楚了,而有的人却要说“为什么为什么”;答应别人一件事,说一个“好”字已经够了,但有些人却爱说“好好好好……”;说“再见”就可以了,非要说“再见再见”。其实,重复说话,除非是为了引人注意,或加强语言的力量,否则是不合适的。
说话时一些口头禅也应该避免。当一句话成为口头禅时,你就很容易被它束缚,以致无论你想说什么,不管是否适用,都会脱口而出。
另外,粗俗的语言不可取,太深奥的词也不可多用,除非你是和一个学者讨论学术问题。满口新名词,即使用得恰当,也是不大好的。
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了解全部内容,行为过多就是画蛇添足。说话时声音要清楚,快慢要适度。说一句,就让人家听懂一句,不必再问你,因为,陌生的人有时不便一再请你重复。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细节就好像是转动链条上的扣环,是千里钢轨上的铆钉。说话一定要注意细节,如此才能让你言谈自如,挥洒有度。
说话要直奔主题
说话要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要兜无谓的圈子、含含糊糊表达不明确。没有“赘肉”的语言,才能精确、到位,言简意赅。所以,说话不能啰唆,啰唆的人一定要给你的语言“减减肥”,最好直奔主题。
有个记者,笔是随身工具,一日不可或缺。有一次,她托一位同事买圆珠笔,再三嘱咐那位同事:“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千万不要忘记呀,12支,全不要黑色。”
次日,同事把笔交给她时, 12支,全是黑的!同事振振有词地说:“你一再强调黑的,黑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进商场时,我脑子中只有印象最深的两个字:黑色,于是只找黑的买。”
这个记者哑口无言。如果她言简意赅地说:“请帮我买12支笔,全要蓝色的。”如此,相信同事就不会买错了。
所以,说话的时候应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心中有杆秤——自我评估口才
你的口才怎么样?要心中有杆秤,对自己评估一下。比如说,可以从这些方面评估:表达是否婉转?话题是否恰到好处?言谈是否中肯、是否把握住了要领?口齿是否清晰?说话是否不犯唠叨琐碎的毛病?音量是否大小适度、说话速度是否不急不缓、话中是否不带口头禅?说话是否简洁有力?措辞是否恰如其分、不卑不亢?话中是否带多余连接词?说话是否真实具体?说话的目的是否能充分表达?言谈时是否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说话时是否心无旁骛、专心一致?说话中是否含有自我吹嘘的成分?是否经常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有没有无心说出伤人的话语?与人寒暄客套是否得体?是否能巧妙掌握说话契机?
这样多反思,就会了解自己的口才有哪些需要完善,从而锻炼口才,使口才能力更上一层楼。
在行动中提升口才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把提升口才能力的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于是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美好的梦想与愿望,如果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你要想拥有好口才,就应该不断努力,在实践中提升口才水平。
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的口才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他年轻时却胆小木讷,拜访朋友都不敢敲门,常常“在门口徘徊20多分钟”而怯于开口。后来,他鼓起勇气参加了“辩论学会”,不放过一切机会和对手争辩。他练习胆量,练习说话,千锤百炼终于成为演讲大师。他的演说,他的妙对,传诵至今。有人问他是怎么练习口才的,他这样说:“我是用自己学溜冰的办法来做的——我固执地、一味地让自己出丑,直到我习以为常。”
练习口才,必须树雄心,立壮志,潜心练习,不断提高说话的技巧。人人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掌握说话的技巧,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努力练习。如果你还是不行动,口才不好仍然是你获得成功的障碍,每次人前说话就紧张,每次沟通都不到位,每次发言大脑都一片空白……这个沉重的包袱,如果你已经背了三年、五年、十年,你还要背多久?
请你立即行动,给自己一个承诺,对自己负起责任,勇敢地站起来挑战以前的“不可能”,勇敢地去面对自己在人前讲话时紧张这件事情!拥有自信心,练就充满魅力的口才,你的沟通能力将倍增,你的人生因此将更加精彩!
多说多练口才好
语言依存于社会,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所以如果你想拥有好口才,就要投入到实践中,多说多练是最重要的。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她们刚被发现的时候,生活习性与狼一样,而且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就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后来,她们中年龄较小的去世了,年龄较大的活了下来,在接受了漫长而艰辛的七年教化后,她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因此,科学家指出,言语能力并非人的本能,而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狼孩儿虽然具备了开口说话的生理基础(如发音系统等),但她没有学习说话的语言环境,所以也就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开口讲话,更谈不上拥有好的口才了。
由此可见,练习口才,必须有一个特定环境,有与你交往的人群。只有多接触这个社会,多与人交往,才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口才。如果只是一个人闭门造车,便无法练就好口才。交际场,是磨炼一个人口才的最好场所。
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公开讲话的机会,如和别人聊天、在人前讲话和寒暄、大会发言、交谈、辩论、演讲比赛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俗话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持之以恒地实践而终能成才的道理。
实践出口才,好口才是在现实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只有多参加社会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拥有良好的口才。
说话的机会随处都有,如果有可能,你不妨参加一个社会组织,主动寻找并志愿从事需要你讲话的工作。在公众聚会时,你要善于表现自己,使自己“出个头”。在参加各种会议时,千万别拘谨,要洒脱一些。另外,还可以适当参加相应的团体活动以及各种聚会。我们只要多留心周围的事情,便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锻炼口才的机会。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地开口说话,并且抓住一切机会练习,我们很难有进步,也永远不知道自己会进步到何种程度。所以,如果你想要拥有一副好口才、要干一番大事业,必须经历社会的磨炼,拥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劲头,如此方能成功。
学识丰富,才能“伶牙俐齿”
人的口才不是天生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里所说的“十年功”,很大程度是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就可能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虽是一句老话,但至今仍然适用。
李俊平时的业余爱好就是搜集各种信息、阅读各种书籍,无论什么类型的书他都喜欢看一些,就连佛经、周易等一些玄妙、深奥的书籍,他也会偶尔读读。这些书籍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也让他了解了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当他说话时通常会旁征博引,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
相比之下,他的同学高华却认为看书、搜集信息是浪费时间,只要反应快、会说话就可以了。
在一次辩论赛上,两人意外地被分配到了不同的队里。作为双方的辩手,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李俊因为学识渊博,辩论起来很有说服力,而高华却只能做一些诡辩。在李俊的猛烈攻势下,他被反驳得哑口无言,只能乖乖认输。
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学习,这些信息是人生中宝贵的资源,人只有学会为自己“投资”,为自己“充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才能成为说话和沟通的高手,为口才添色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