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朱子发以赵元镇之荐[1],入论易殿中,称帝意,除祠部员外郎[2]。及迁秘书少监,告词敷以否泰之义[3]。其后以起居郎兼资善堂替读[4],则申以山下出泉为喻。集传之作,命尚方给纸札[5]。而林儵上所著《易说》,有诏俾其详问。当时学易之醇深[6],莫有远过之者,故其告词多以易为喻。受知于主,不可谓不遇矣。书成日,表上于朝,自言由政和迄绍兴十有八年,造次不舍。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补苴罅漏[7],盖若是其勤且博也。
【笺注】
[1]朱子发:南宋学者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今湖北荆门)人,一说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进士,曾任秘书少监兼侍讲、左朝奉大夫等,世称汉上先生。以象数学为《易》学正统,提出宋代《易》学传授系统,把程颐、程颢、张载列入传系,以华山道士陈抟为传系创始人。赵元镇:南宋初大臣赵鼎,字符镇、元镇。
[2]祠部: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北周始改为礼部。隋唐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变革,明改为祠祭司。祠部郎中是祠部长官,员外郎为副长官。
[3]告词:告身文辞。宋赵升《朝野类要·余纪》:“告词:有四六句者有直文者,并书于告轴。然侍从以上,须是四六句行词。”否泰:《易》的两个卦名。天地交,万物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运的顺逆。
[4]资善堂:宋皇子读书处。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仁宗为皇子时始置。
[5]纸札:纸张。
[6]醇深:淳厚,精深。
[7]补苴(jū):补缀,缝补。汉刘向《新序·刺奢》:“今民衣敝不补,履决不苴。”引申为弥补缺陷。罅(xià)漏:疏漏,遗漏,漏洞。
元袁学士伯长谓:“易以辞象变占为主[1],王辅嗣出,一切理喻,汉学几于绝熄。尧夫、子发始申言之,后八百年而始兴者也。”所以推崇子发者,亦至矣乎!今则罕有刊其书以行者,可慨已!高宗之告词曰:“朕惟否、泰二卦论君子、小人消长之理甚明。或谓消长系乎时数,此大不然。上下交而志同,于时为泰,故君子以其汇征[2]。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于时为否,故君子以俭德避难而已。”观其幸学,讲泰卦,张魏公入朝则书否、泰二卦赐焉[3],未尝不审于阴阳消长、君子小人进退之机[4],而反覆?绎[5],顾卒退元镇,俾小人得进,何欤?善乎魏公之言曰:“否、泰之理,起于人君一心之微。一念之正,其画为阳,泰自是而起。一念之不正,其画为阴,否自是而起矣。”子发之传亦云:“时已泰矣,苟轻人才、忽远事、植朋党、好恶不中,不足厌服人心,天下复入于否。”又云:“天地反复之际,小人必因君子有危惧之心,乘隙而动。”皆切中南渡君臣之病者,吾故表而著之,书以为序。
【笺注】
[1]袁伯长:元文学家袁桷,字伯长,少从戴表元、王应麟、舒岳祥游,博览典籍,熟习掌故,长于考据。
[2]汇征:《易·泰》:“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孔颖达疏:“汇,类也,以类相从……征,行也。”后谓连类而进。
[3]张魏公:南宋大臣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封魏国公,著有《中兴备览》等。
[4]阴阳消长:指对立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或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国语·越语》:“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5]?绎:引出端绪,引申为阐述。《汉书·谷永传》:“燕见□绎,以求咎愆。”颜师古注:“□绎者,引其端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