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60800000005

第5章 波罗蜜多:从此岸渡到彼岸

《心经》的名称叫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味着有了“般若”就能“波罗蜜多”。所以,般若有这么多的用处。

什么叫作“波罗蜜多”?这是古梵语,“波罗蜜多”是他们的一句口头语,这句口头语在中国话的意思就是“事已成办”,也就是“事情完成了”的意思。“多”是语助词,没有什么意义,等于人家问:“你吃过饭了吗?”回答:“我吃过‘了’!”多就是“了”,“了”也就是过去完成了。

比方人家问:“你吃过饭了没有?”你回答:“波罗蜜多!”就是吃饱了。“今天睡觉睡得好吗?”“波罗蜜多!”表示睡得很好。“你跟某人话都谈好了吗?”“波罗蜜多!”表示谈好了。

“波罗蜜多”就是“度”,也就是“从此岸渡到彼岸”的意思。有了般若,就能把我们从“迷”度到“悟”,把我们从“痛苦”度到“快乐”,把我们从“动”度到“静”。有了般若,人生没有苦只有乐,没有动乱只有寂静,没有愚痴只有觉悟。有了般若就能得度,就能波罗蜜多了。

有一个趣谈是这么说的:有一位日本音乐家,带了一个学生到外面去表演。由于日本音乐家的穿着与和尚穿的衣服一样,当他们住到一个乡镇的小旅馆时,半夜隔壁有一位妇人难产,小孩生不下来,肚子痛得大喊大叫,后来有人就说,隔壁好像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来投宿,就请他们来念经消灾吧。

音乐家一听,就说:“我不是和尚啊!我们是唱歌的。”但是家属仍然一再拜托:“哎呀!你不要这样,请你发个慈悲心,这是个要紧的时刻,请你务必来念个经啊!”

这个音乐家给他这么一讲,心里想:“这怎么办呢?我又不会念经。”但是看妇人在那里哭叫,又不忍心。于是音乐家就跟学生说:“算了!我们干脆唱个歌吧。”学生问道:“生小孩的歌怎么唱?老师你先来。”

音乐家就这样开始唱了,但是唱到“摩诃般若”时就唱不下去了,赶紧要一旁的学生接下去。学生随口就唱:“一时二时已过,三时就要生下来。”没想到,小孩真的在三时就生下来了。当小孩子哇哇叫时,他们一家人都好高兴,认为师父好慈悲,好有功德,好伟大,经过他们的一消灾一念经,小孩就平安出生了。

这是一个巧合。不过从这当中就可以知道,般若就是一个巧合,有了般若,处处都有巧合。

所以,“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我们生活的心要;追求般若,得到般若,就能心无罣碍,自由自在!

如何能波罗蜜多呢?

怎样才能“波罗蜜多”?我们要从迷到悟、从苦到乐、从动乱归于寂静、从烦恼进入涅槃。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求得成佛、了生脱死、断除烦恼,也就是要波罗蜜多。你要波罗蜜多吗?你要得度吗?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六波罗蜜”的“六度”法门。

所谓“六度”,就是六种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有人喜欢布施,有人喜欢持戒,有人长于忍辱,有人专于精进,有人一心禅定,有人智慧高超,这些都能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是佛教的大乘菩萨道,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六度法门看起来很浅显?”布施,没有信佛教的人也在布施,就是其他宗教也都在行布施;持戒,不是佛教徒也要守法,就是其他宗教也都有它的戒条。

以布施为例,一般社会上的布施,布施者在行布施的时候是有人我关系的。比方说,你很苦,我很好,所以我要布施给你;你很可怜,我很有办法,所以我要布施给你。我是能布施的人,你是受我布施的人,你要感谢我;我能够广结善缘,想来还真是了不起;助人为快乐之本,我到处救苦救难,帮助了社会上好多人。或者是你对我好,所以我要报答你,布施你;我喜欢你、尊敬你,所以我要布施你。这些都是世间的布施,其中有人我观念,有贫富观念,在“相”上面是有差距的,所以叫作“有相布施”。

佛教的布施是无相的,无相才能波罗蜜多。

有相布施虽也有功德,但还只是小小功德、人天福报。《金刚经》里说,假如有人能受持经典里的四句偈,并且用这四句偈对人解说,其功德将胜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什么讲说一点佛法,功德就能超过那么多的财富?我们要知道,财宝虽多,总是有限量,法施虽少,却是无限量。我给你一万元,你今天用不完,明天也会用完;今年用不完,明年就用完了。用钱的时候,究竟用得如法不如法,当中的善善恶恶,也很难说。假如我能为你讲说一个佛法,讲说一个忍辱法门,你听入心里以后,打从心里知道忍辱的重要,那么,这种能忍的修养和精神力,你能持续不断,今年忍,明年忍,十年、五十年后,甚至于来生都能忍,其功德利益将会让你生生世世受用不完。所以佛法能给予人们无限的受用。

讲起六波罗蜜、六度,一般人都认为很难实践。世间,有的人由于喜欢人家感谢而布施,喜欢人家说好话而布施,或者欢喜某个人而布施,甚至要想拥有一个行善的名义而布施。或许有的人会说:“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很难了,佛教还叫我们要无人我、无对待、无相布施,做了布施,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还要在心里说我没有做,这太困难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六波罗蜜”的意思,做起来就不困难了。

说到布施,第一个要问的是: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如果我们认为布施是给人家,当然是很难实践;假如想到布施是给自己,就很容易做到了。但有的人会觉得奇怪:“布施不是给人家吗?怎么会说是给自己呢?”

其实,布施不完全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你不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呢?你没有布施,哪里能有所得呢?所以,布施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我们行布施时要想到,布施是发财的方法,我想要发财,就要布施;我想要有人缘,就要行布施。

说到持戒,有的人一听到持戒,也会觉得它很难,总以为持戒就什么都不能做,不自由了。所以,很多本来有心想要信佛教的人士,一听到持戒,就退缩了:“算了吧,我还是不信比较好,免得信了这个宗教之后,带给我很多的麻烦。”

其实,持戒究竟是束缚还是自由呢?戒的精神是自由的,不是束缚的,要持戒才能自由,不持戒就不自由了。假如各位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全台湾各地监狱的情况。全台湾的监狱我都去过,也都和他们谈过话,所以我能了解这些人为什么失去自由,主要就是他们没有持戒,犯了法,所以失去自由。

佛教里面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现代社会,过失杀人、伤害人,要坐牢;犯了罪,被警察抓到牢狱去,当然就不得自由了。所以,不持戒必然失去自由。如果持戒呢?人家说:“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持戒因此可以波罗蜜了。

说到忍辱,忍辱对一般人来说也很难。所谓忍辱,先忍之于口,不恶口;再忍之于面,面孔不动声色,没有生气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上不觉得怎么样。一般人觉得忍辱难,是想到忍辱要吃很多的亏。

其实,忍辱究竟是吃亏或是占便宜呢?假如你觉得忍辱是占便宜,你就肯忍辱了。事实上,忍辱的确也就是占便宜,“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用打、用骂、用力量与人对立或吵架,是不能令人折服的。

忍辱而能有慈悲,忍辱能有修养,忍辱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经典里面说,会布施或会持戒,其功德都不及能够忍辱,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及。所以要想得自在,学佛法的人学习忍辱是必须的。在家庭里,你能忍辱,家庭就能和平;在社会上、机关里,你能忍辱,就会给人有好感。所以,忍辱能得到很多方便,是讨便宜的。忍辱可以波罗蜜,可以离苦得乐。

至于精进,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要努力”。有的人一听到人家说要努力、精进,他总是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觉得精进好辛苦。假如你能把精进视为快乐的、不受苦的,那么精进也就不为难了。

比方说,扫地、洗衣服好辛苦,不过你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把衣服洗得很干净,把家里都能整理得很好,不也会感觉到好舒服、好轻松、好自在吗?所以,勤劳、精进带给我们的是舒服、愉快。又例如,你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努力做事赚钱为社会服务,虽然辛苦,不过一家老少都因你的所得而能增进生活的满足,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所以精进是受苦呢,还是快乐呢?你若想精进是快乐的,那么就会鼓起精神来精进了。

精进有什么利益呢?例如,精进拜佛,可以和佛交流,能使人格升华。精进参禅,可以稳定身心,可以回光返照,可以观察自己,可以从动乱中统一身心、集中意志。是以,精进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的大利益、大快乐,何乐而不为!

再讲到禅定,禅定可以使我们波罗蜜,完成我们的修行。不过一般人提到参禅,总以为一定要到寺院里面,到禅堂里面,双腿盘起来,眼睛闭起来,不要吵闹,不要有声音,才叫参禅。

其实,这种禅还不是真的禅,真正的禅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之间,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吃饭、睡觉里都有禅,就如百丈禅师所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

一般人想到禅就是呆坐在那里。那么,禅究竟是呆板的呢,还是活泼的呢?禅没有活用,就是呆板的。所以行立坐卧中的禅是生活的禅,是活泼的禅。

什么叫生活的禅?平时吃饭的时候,看到桌上的菜不合己意,一不高兴就要生气,平常吃两碗的现在只吃一碗,心里觉得很苦,那就没有禅了。假如有禅的功夫,即使饭菜煮得不好,也觉得没有关系,想想弘一大师所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菜根也有菜根香,心里也就了无罣碍了。

禅是一种艺术,你可以用禅来美化你的生活,使生活充满艺术气息。有的人买衣服,老是怨叹不能买到一件合身的好衣服,看这个颜色不如意,看那个颜色也不如意,那是因为他在差别相上追求,在动乱中求。假若你有了禅,就像弘一大师,一条洗脸的手巾一用就是十几年,还说:“毛巾是坏了,不过还可以用。”这个想法多么有力量,多么有价值!所以我们穿衣吃饭都应该要有禅。

一个出家人,不管他是怎么样的性格,即使是小小年纪出家还没有懂得禅定,不过他禅定的境界、禅定的功夫却是慢慢在表现。就从衣着来说,虽然他只有一件衣服,今天是这件,明天还是这件,今年是这件,明年还是这件,但是他心上没有罣碍,觉得一件长衫就够了,那么,他心中就有了禅。

假如追求时尚的人,一定做不到,“叫我天天穿这件衣服,今天穿这件衣服,明天又是穿这件,后天也是这件,不好看,不行,要换一个颜色!”其实人家并没有在看他的衣服,是他自己心里不能安定,没有自主的能力,也就是没有禅定。

最后来谈的是般若智慧。般若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因为一般的知识,不论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向老师听讲得来,是向外去求来的,而般若不是向外求,是向内求,向自己求。如果向外求,那就不是我们讲的般若了。

六种波罗蜜里有很深的意义,从布施到智慧都能使我们得度。若能实践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就是心上插一把刀也不觉得苦。佛经里有这么一段话:如果听到人家毁谤你、辱骂你,于恶骂毁谤之言语不能如饮甘露者,不算是忍辱之人。反之,听到人家毁谤恶骂,还能感觉如饮甘露者,才能算是忍辱之人。所以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的精神,看起来好像我们受了多少的委屈,但是从这些委屈里却能令自我成长。

世间的人称赞别人,往往会说:“这个人好伟大,那个人好伟大!”仔细想一想,伟大里面是多少的心酸、多少的苦难,要付出多少的牺牲、多少的忍辱,才能伟大。所以,要想做个有成就的人、伟大的人,就必须要有力量,能忍辱,能布施,能持戒,能精进,能禅定,能般若,有种种的力量,那么就能波罗蜜了。

六波罗蜜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般若”作引导,都还只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是无形无相的功德,而世间法则非无相的功德。因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要有般若,才能波罗蜜,才能得度,这是佛法的大乘菩萨道。

同类推荐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南文博雅授权电子版权。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热门推荐
  • 黑色的春天

    黑色的春天

    《黑色的春天》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与《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创作于同一时期,1936年在巴黎出版后也遭英语世界封杀。该书追忆了米勒在布鲁克林的青少年时代及其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通过对从纽约到巴黎的不断回放,以及超现实的梦幻和象征手法,米勒以颠覆性、自我启示般的笔法,勾勒了人们和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而更深层次地,是在寻求心灵的精神家园。
  • 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

    魔鬼心理学:你确定你是个正常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出现一些奇怪的症状,比如:有的人经常会没来由地感到害怕;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伤心;对某些图案、物品感到恐惧;有些人则特别迷恋某个人或者某种东西;经常强迫性地做一些已经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会不断产生幻想和妄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出现一些令人感到咋舌又有趣的行为呢?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控制不住自己而表现出这些反常的症状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些症状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的身体中是否住着一个操纵一切的恶魔?
  • 阮媆的大资生活

    阮媆的大资生活

    身边人羡慕的小资生活,偶尔来了个空间凑凑热闹,小资转型成大资,在大城市中偶尔来下悠哉悠哉的隐居生活。逛得了淘宝,捣腾得了农活,上得了天还接地气。
  •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大巴山的呼唤:党的好女儿王瑛

    本书成功地塑造了真正爱民为民,奉献牺牲自己的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朴实亲民的形象。王瑛同志生前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2006年7月被确诊患肺癌晚期,仍坚守工作岗位。2008年11月27日病情恶化,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不幸去世,年仅47岁。参加工作27年来,王瑛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忠实履行职责,热情服务群众,坚持艰苦奋斗,保持清正廉洁,做出了突出成绩。
  • hp心灵的救赎

    hp心灵的救赎

    哈利波特同人,纳威隆巴顿,原本是一个懦弱的小男孩。纵使心中有着真正的勇气,却也是当了许久的受气包。我想写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一个纳威是主角的故事,女主赫敏,一天一更,空闲时间多了会加更
  • 蚀骨罪爱:公爵夫人道晚安

    蚀骨罪爱:公爵夫人道晚安

    她,身份被换,从千金小姐沦落成了杀人犯。四年后,她走出大牢却落入他的陷阱,百般折磨千般羞辱。而他,血统尊贵高高在上,最终却栽在了一个万人唾弃的坏女人手里,万般宠溺,甘之如饴。明知她对他毫无感情唯有算计,他还是说:“女人,嫁给我!”“凭什么?”她问。男人说道:“就凭你才是我的正牌未婚妻!”大婚消息传出,全城哗然,众人皆道:霍少眼瞎,蛇蝎都要!他一把将报纸撕了,冷然一笑:“我宠我的女人,关别人屁事?公爵夫人名至实归,这世上无人能替!”
  • Spirit Level

    Spirit Level

    'An irresistibly coherent book which celebrates the rising and the raising of the human spirit' - Michael Hofmann, "e;The Times"e;. 'If any poetry written today can have this 'redemptive effect' - as Heaney in his critical writing has begun to claim it can - then this is it' - Mick Imlah, "e;Independent on Sunday"e;.
  • 腾讯是怎么长大的

    腾讯是怎么长大的

    在很长的时期里,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一个秘密。马化腾很少接受采访,也不太出席公开活动。甚至连腾讯也对自己的历史漫不经心,重要的内部会议几乎都没有文字记录。2011年,吴晓波开始腾讯企业史的创作,他访谈了包括马化腾在内的60多位人士,查阅了内部资料和文件,走访了互联网业界的从业者、观察家和腾讯的竞争对手。2016年10月14日《腾讯传》出版前夜,吴晓波在大头思想食堂首次公开演讲——《腾讯是怎么长大的》,解读腾讯的“成长密码”,以及再创作调研过程中产生的更为浓烈的困扰。本书是这次演讲的精华内容,是对《腾讯传》的一个补充,讲述了诸多《腾讯传》中无法提及的故事以及感悟。
  • 华为如何应对国际化竞争与合作

    华为如何应对国际化竞争与合作

    本书讲述华为如何应对国际化竞争与合作。以及在合作竞争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跟遇到的问题。
  • 十五岁的小船长

    十五岁的小船长

    《十五岁的小船长》讲述双桅捕鲸船流浪者号欲从新回兰返回旧金山。在太平洋洋面上,他们搭救了一艘半沉的船及船上五个黑人和一条狗。航行中五位船员坐上小艇去捕鲸,不幸罹难,船长的重任落到年仅十五岁的桑德身上。船上的厨师内格罗本是贩卖黑奴的坏人,他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耍弄阴谋,制造混乱,但在刚毅坚定、聪明绝伦的十五岁小船长领导下,都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功地驾船返回美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