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83800000023

第23章 教你如何上大学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压力一直相伴,大学教授的日子绝不是玫瑰花铺就的

文|?何毓琦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自动控制专家,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创导者之一。)

导读

最好的一点是,搞研究的人时间比较自由,基本上你可以自行安排。你是你自己的老板。和普通商业界人士比起来,除了申请经费,你不得不做的无聊重复的工作要少很多。你可以在你真心喜欢的工作上投入差不多50%的时间和精力。我一直告诫我的学生,如果你50%的时间喜欢你正在做的工作,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工作!因为你喜欢你的工作,所以你会格外刻苦。节假日和平时没有区别。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一周工作100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我已经这把年纪了,而且正式退休了,每天醒着的一半以上的时间还花在学术上。

- 01 -

哈佛 VS 麻省理工

我成年后的整个生活,几乎都是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度过的。

我从麻省理工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从哈佛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从1961年起一直在哈佛任教。这两所学校相距不到两英里,学生们可以互相选课,在一所学校学习获得另一学校的学分。在科学技术领域,两所学校开办了很多联合学位方向,研究人员也经常合作。然而,两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方面有诸多差异,很值得对比研究。

麻省理工的规模要大得多,学生人数和课程也多得多,他们努力确保其毕业生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平均水平。从麻省理工毕业的人,肯定拥有某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独力学习新知识。麻省理工的每门课业都相当繁重,大小考试不断。学生必须在这些考试测验中表现优异才能获得这门课的高分。

我记得1955年离开麻省理工投身企业界的时候,我对电子学和伺服系统的最新进展知道得很多,可以立即着手研究这些领域的前沿问题。然而我的第一任老板也是个麻省理工博士,他派我去学习电子计算机,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但是在麻省理工的训练使我完全能够自学。因此我后来在数字和电子控制方面取得了三项专利,还写出了我在这方面的第一篇论文。实际上,1958年我决定重返校园的时候,那家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将我的发明产业化。

相反,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更自由化一些。尽管哈佛学生要读的书也很多,考试测验却很少。常见的情况是,一门课的成绩完全由一篇期末论文或者一次期末考试来决定,甚至连博士资格考试也主要依靠一次三个小时的口头答辩,而不是像麻省理工那样既要通过复杂的书面考试又要通过答辩。(各系有权规定本系的资格考试细节,我这里讲的是总的情况。)

简而言之,麻省理工的教学目标是确保每个学生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而哈佛采取了一种更“放任自流“的态度。如果某个学生有点小聪明又不太刻苦,只要选那些容易的课程,再找几个不那么严厉的导师,也能获得博士学位,还有大把自由活动的时间供自己随心所欲地支配。

因为我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又在麻省理工求学多年,我刚到哈佛的时候很不习惯,觉得他们的做法太古怪了,我经常奇怪某个学生怎么连一些基本的东西都不懂,有时候我甚至质疑某个学生凭什么得到哈佛的博士学位。但是天长日久,我开始改变看法,我开始发现这两种精英培养理念、教育思路都有其可取之处和必要之处。

麻省理工是批量生产,所以必须保证向社会输出大批合格的毕业生,对学业的种种规定和严格的考试有助于确保其“产品“的质量。

相比之下,哈佛的科学技术学科的规模要小得多,所以目标也不一样。(哈佛的整个应用科学和工程学院只有麻省理工电子工程系三分之一那么大。)哈佛的教育理念更加开放自由,它不打算同麻省理工竞争,也不打算覆盖所有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它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其它领域,到其它系去选课,比方说经济系和哲学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希望它的学生享有独立探索的自由,而不是投机取巧。

大致说来,麻省理工设下了较高的产品平均质量标准,而且质量水平比较均匀,而哈佛也设下了较高的平均标准,但是毕业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有的则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这一点可以从哈佛与麻省理工的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和孕育的高科技公司的数量对比上得到部分验证----尽管两所学校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但是哈佛孕育了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麻省理工孕育了更多的高科技公司。

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证明其中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比另一所的更优越。这两者都为伟大的国家所需要,而且这世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最好的教育理念,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都是私立学校,因此他们不受政府的教育政策的限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上拥有独立自主权。早年我访问中国的时候,常常抱怨中国教育和研究体制的条条框框太多,而且重数量不重质量。但是最近我开始意识到在发展中国家的过渡期,麻省理工的方法更有效,规章制度不严,就会天下大乱。当这个国家逐渐成熟,开始与世界接轨,向世界一流看齐的时候,将麻省理工与哈佛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就很有必要了,当然这也要看各个学校的性质、规模和目标。

- 02 -

我是如何获得我的终身教职的

1959年至1960年,我开始在哈佛学习,目标是做一篇有关控制和系统理论的博士论文。哈佛其实基本上没有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之所以选择了哈佛做研究生,是受了一本名叫《计算机控制工程》的小册子的诱惑,这本小册子正是由大名鼎鼎的Howard Aiken领导下的哈佛计算机实验室撰写的。(注:Howard Aiken通常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之父,1944至1955年之间他建造了Mark系列计算机。但是他关于计算机控制的观点基本上是错误的。到50年代后期的时候,他差不多快要退休了,不怎么搞研究了,但是仍然声名显赫。)

我很快发现,哈佛在控制领域做得并不出色,这个领域的一位年轻教授因为没有拿到终身职位,正准备离开哈佛,而另外一位是讲师,刚刚毕业不久,跟哈佛的合同是一年一签,开设一门反馈控制课程。所以基本上没人能指导我。

绝望中,我开始拼命读当时发表的控制领域文献,碰巧看到一篇R. E. Kalman和****ertram合写的文章,关于Dead Beat Control 的问题。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一种叫做“Kalman-Bertram Condition“的状态。我自己研究了这个问题以后,发现K-B状态其实是一个线性代数中的线性无关性状态。然后,我就把我的想法及其应用一起写下来,作为对Kalman论文的发展投稿了。与此同时,我写信给Kalman,请他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

当时,Kalman还不是很有名,(他那著名的Kalman滤波的论文一年以后才发表)。他很高兴有人(而且是个研究生)仔细研究了他的工作,对他的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寄给我一些正在撰写的论文的预印本,而且还把我对他工作的推进推荐给1960年召开的第一届美国自动控制大会(AAC),让我去做报告、发表论文。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Kalman。谈话中,他发现我真的彻底地研究了他的工作,而且实际上是当时很少的几个真正认识到他的工作重要性的人之一。(注:当时几乎所有控制方面的著名工作都在应用了Fourier与Laplace变换方法的所谓频域领域。Kalman的方法则在动态系统上使用了时域和微分方程模型,这在当时是非常离经叛道的,主流观点对此质疑很多。但是因为我还是个研究生,还没被主流观点洗脑,所以更容易吸收这些新想法。)

Kalman还邀请我和他合写了一篇文章,将动态系统中的线性无关性的想法大大拓展,提升为“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现在这已经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了。这篇文章很快成为该领域的经典。

此外,我的一个同学Stuart Dreyfus当时正在帮R. Bellman编程,我从他那里得到了Bellman撰写的Adaptive Control: A Guided Tour一书的预印本,因此能够在其他人之前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两件事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帮助我完成了博士论文,而且可以说我的事业由此起步。

在我上面提到的AAC大会上,我的论文收录在Kalman担任主席的会议中,而且他的那篇著名的获德雷珀奖滤波论文也是在该会议上首次公开露面。作为主席和会议组织者,出于对其他演讲者的礼貌及作为大会压轴戏的考虑,他将他的论文放在会议的最后。

这对我来说是很幸运的,因为不这样的话,Kalman演讲后与其他几个控制论专家长时间的辩论将会搞得观众心烦意乱(他的这篇论文当时被理解得不深,或根本没被理解)。

我是第三个演讲者,在我之前的两位演讲者论文主题是传统控制论,当时我还是一个还未完成毕业论文的不起眼的研究生。会议前我曾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并演练我的演讲。因此,我这个晚辈学生的演讲有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我还预先准备了好几个问题应对听众的提问,从而能够对他们的问题给予简洁而清晰的回答。这给包括很多顶尖学者在内的听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并不知道,很多年之后我才知晓。)美国西北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Gordon Murphy就是当时的听众之一。他被我在大会上的表现所打动,随后约见了哈佛的系主任,表示他想要聘请我这个他初次谋面的哈佛学生(他后来真的给了我一个非常正式的offer。)

同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系统控制领域的国家会议,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看清了我所在领域内正在发生的重要的革命。我决定写一篇文章给哈佛的几个教授阐述控制系统学科的地位,我认为哈佛应该认识到这个发展。这一系列幸运事件使哈佛对我这个平凡的研究生另眼相看,而且决定给我提供一个助理教授职位,让我与签署我毕业论文的讲师一起工作。但是,当时进入航空航天领域阿波罗登月项目的工作前景使我十分心动,因为这一领域的工资要远远高于学术界。我是否应该选择哈佛很难抉择。出于一些说不清对错的原因,我妻子建议我应该考虑留在学术界,后来我们认识到这个选择其实是正确的。

当然,当一扇门为你开启之后,剩下的还要取决于你的付出。当你做出了职业选择之后,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你依然面临着着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在哈佛,我和同事(签署我论文的讲师)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我们中至多一个人能留下来。这是一场诚实、友好但残酷的竞争,我们现在仍然是很好的朋友。

我详细描述了这一系列事件和抉择是为了说明,运气、准备、主动性、建议,以及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抓住,在一个人的职业和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作用。至少在美国,你有机会通过你自身的优点获得提升,进行友好的竞争,做真实的自己,而不需要依靠关系,家庭出身,国籍或者耍花招。尽管中国当前存在种种弊病,但我对中国及时达到这一点充满希望。

- 03 -

学术界的杂交与自立门户

大多数美国一流大学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即反对雇佣自己刚毕业的学生。其理由是近亲繁殖对于研究机构的“血统“没有好处(这在生物学界已是众所周知)。

毕业生在回归母校(如果有可能的话)之前,应该汲取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样他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样地,研究机构应该摆脱传统的固有思考方式,吸收外界的新鲜血液,以培育新的探索和突破。

然而在中国,现实似乎正好相反,教授们倾向于将自己最好的学生留在身边。事实上,他们的想法是建立自己的门户,成为开山鼻祖,身边围绕着一群忠实的门徒。这是武侠电影和小说的传统。不过即使是在电影和小说里,我们也会发现,真正的英雄经常不得不打破传统,通过意外获得别派的武功秘籍而成为绝顶高手。固守本派者不论本门功夫如何精湛,始终在小说里充当配角。

另一方面,中国学术界的当前实践却颇有自己的道理。团队内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倾向于用相同的方式思考和工作,互相庇护免受外来侵犯。这种安全感,这种得到周围的人理解和支持的感觉,会让人觉得很惬意。中国的家庭传统观念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团结。在中国的学术体系内,在发表文章和申请基金的时候拉帮结派,是有诸多好处的。不肯这样做的组织和个人只会损己不利人。因此,这种做法会不断自我加强,具有自己的存在逻辑。用博弈论来说,这是又一次的囚徒困境。

在我看来,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否正是这种拒绝“杂交“的习惯造成了中国学术界创新的缺失?教育部是否应该下令每所大学都不应该雇用自己毕业未满两年的学生?

为了防止熟悉我过去50年学术生涯的人说我虚伪,我首先坦率地承认,哈佛大学在我1961年刚毕业的时候立即聘用了我,而我在清华大学的第一个博士生2006年一毕业也立即被清华大学聘用。这两个例子虽然与我上面所说的相违背,但是它们绝对是例外,从后来的实际情况和事实来看是有道理的。我无需致歉。

哈佛各系是这样任命教授的:系主任与系里其他成员协商后,会任命一个委员会在特定的领域或学科里寻找候选人。因而,是整个系而不是单个成员决定这一机构的组成和方向。这个委员会广泛搜集高质量的候选人,最后向系里提交一份筛选过的候选人名单,以备最终投票。这个名单经过系里挑选后会上报给学校,由校长任命的另一个委员会会对此作出裁决。在哈佛,这一委员会由校外的人员组成,由校长领导,拥有巨大的权力。

各系必须向这个特别委员会给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特别委员会会向校长推荐,之后由校长单独作最终的决定。因此,单个成员要想建立拥有多为终身教授(同时他们又是你自己的学生)的门派是极为困难的。拥有大项目的教授可能会用项目资金雇用研究助理和博士后,但是这些只是暂时性的短期合约,并非永久合同。一个真正有雄心的学者会利用这样的短期合约来获得经验,将其作为垫脚石,但并不会满足于待在这样的位置上。

这就是哈佛和其他顶级研究型大学阻止近亲繁殖并促进杂交的方式。1961年,在现代控制与系统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在哈佛做博士论文,我当时根本没有导师。在我博士论文上签字的是一位讲师。但是,工程学院的系主任和另一位教授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因此决定同时聘用我和那位在我论文上签字的讲师担任助理教授。

过去45年的记录证明,他们这次打破常规的选择是正确的。随后的45年内,我没有推荐过自己的任何一个学生担任本系的终身教授。我所有的同事是在我的推荐下从校外招进来的。这并不是因为我自己的学生当中没有杰出的候选者,而是因为我尊重这个传统。事实上,许多我这个学科的学生都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名望。

至于清华大学聘用我第一个清华博士生,我自己心里是这样认为的:这个学生本质上接受的是哈佛的教育。2001年到2006年间,我根据在哈佛的教义在清华教他,一周一次(有时一天一次)用E-Mail与他进行研究上的交流,与他合作撰写论文和我的最新一本书,邀请他到哈佛长期访问,安排他到多个美国高校访问并作报告。因此,清华本质上聘请的是一个海归的哈佛博士。这也正是我在清华工作的目的和责任----向清华研究生课程注入新的思想和世界惯例。

因此我要重申,杂交是一种传统,但并不是一个永远不该被打破的铁律。原则就是要能够促进年轻学者创新和独立的思考。

另外,为了管理大型研究项目,可以指定一位研究助理或高级研究助理担任二把手,只要项目持续获得资助就行。他们的合同期不定,如果资助终止了,二把手会提前一年得到合同终止的通知。这些助理在学术事件中责任少,权利小。他们有能力,但野心不大,乐于担当这样的职位。这样的职位可以称为“金字塔之外的职位“,发展的前景有限,但是在大牌教授的羽翼下会过得很舒服。

- 04 -

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除了在企业全职工作了三年,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尽管我一直供职于一所大学,但是我在伯克利、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伦敦帝国学院做过整学期的访问学者,而且还对全世界无数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过短期访问。因此,将我40余年的经历与中国读者分享大概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美国大学的种类很多,我将主要讨论研究型大学。一些非常优秀的纯教学院校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如马萨诸塞州威廉姆镇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和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斯沃特穆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最后,下面写的都是我的个人经历,请不要当作普遍情况或者真理。

在一流大学晋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第一,成为一名伟大的教师(仅仅优秀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你能够在教授常见本科课程(比如基础经济学、基础物理、计算机入门等课程)的时候发挥创造性和组织能力。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从学术水平上讲,一个系里能够教这种课的老师很多,你必须表现出超常的教学和创造力。另外,学校里选课人数众多的本科课程其实很少。

我在哈佛待了40多年,经常看到非常优秀甚至近乎伟大的老师没有拿到终身职位,不得不离开哈佛。(美国大学盛行一种制度,即所谓的“七年试用期“,在这七年里,你要么拿到终身职位,要么走人。不遵守这“七年试用期“的学校会被列入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黑名单。)

另外一个晋级的途径,当然就是搞研究了。教学基本上只是一个本地行为,而研究则是世界性的。对学校来说,一流的研究工作的“性价比“比教学要高得多,因此学校更看重研究。然而在一流大学里,你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比如在哈佛,在决定你是否能够拿到终身教职的时候,学校会特意把你与世界上同领域的权威放在一起比较。

我是在1965年拿到哈佛的终身教授职位的,那之后的30年里,我们系没有授予任何一位系统科学领域的年轻教授终身职位。尽管哈佛校长和各系主任绝对不敢承认,我早早就意识到而且不断地教导年轻同事们:“哈佛付你钱是为了让你维护并不断提高它的世界声誉的,别的都是次要的。“

因此黄金法则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

为了搞研究,你必须有经费、有学生。实际上,如果没有经费,你根本不可能供得起学生。在美国,尽管有各类奖学金,大多数研究生还都依靠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着。一般一个研究生一年要花掉导师五万美元。如果你的组里一直保持五到六个研究生的话,你每年最低必须保证25万美元左右的预算,而你必须和全美国的同领域科学家们竞争来争取这些经费。你不用指望研究生的头两年能有什么回报,博士生只有到了第三年第四年才开始出成绩,所以导师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是做出了很大投资的。

我认识不少同事,跟我发誓赌咒再也不招中国学生了,因为他们来一两年就跑掉了,要么转去一个更好的学校,要么有了别的什么机会。不错,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没有义务必须读完博士,但是从道德角度讲,导师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钱,你应该肩负起你的责任。然而,并不是所有中国学生都意识到这一点,这种行为对于后来想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来说等于是过河拆桥。

还有,一个一线大学教授至少要花25%的工作时间在编写基金申请书、准备研究报告和撰写论文上。因此黄金法则二:擅长写作和演讲,了解什么是最前沿的课题,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当然了,如果你能开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能够说服全世界这就是最前沿的,那就更棒了,所谓“英雄造时事“。)

黄金法则一和黄金法则二意味着你必须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学术会议上好好介绍你的研究。很多科学家以为搞科研是最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写论文和做报告不那么重要。但是实际上,除非你提出了相对论或者搞定了人类基因图谱,你的研究要跟成千上万和你一样聪明的人竞争。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有个好想法,写篇好文章和给个好报告是三项独立的而且同等重要的工作。每一项工作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都是完全不同的。

要想做个好报告,仅仅从论文里复制拷贝制作一套PPT是远远不够的,对着论文照本宣科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做的报告惨不忍睹,令人不忍卒听。实际上,一个好的报告应该能够让一般听众听懂,同时又给专家同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统计数据表明,一篇普通的发表了的科技论文的读者只有5位,其中还包括了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但是,一次优秀的讲座的听众可能多达数十人、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大多数听众一个月后大概都不记得你讲座的具体内容了,但是多年以后他们可能还会记得,你的那次讲座非常成功。这种针对听众的讲座能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目前,各种政府基金管理机构的官员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主要就是为了了解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发现那些值得资助的人。你给报告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就坐在听众中间。那么,让你的报告清晰易懂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然而,我还是不断地碰到很多研究出色的科学家在做报告的时候完全无视听众的存在,报告晦涩难懂,让人觉得他非常傲慢无礼。我年轻的时候,如果听不懂别人的报告,就怪自己无知;现在,如果我听不懂一个人在说些什么,我就怪那个作报告的人。

让报告清楚明白、不浪费我的时间是他的责任。我的座右铭是“完全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特定时间内适当地明白任何事情。“

多年以来,投身学术研究意味着接受一种较为贫穷的生活方式,因为学校的工资低于工商业界,但是至少在科学技术领域,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为工业界做咨询可以大大增加你的收入,但是做咨询的真正好处在于你处理的是一些实际问题,你经常会受到这些实际问题的启发,转向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你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会有一支“拉拉队“自动为你欢呼加油。你根本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说服别人你的工作很重要。你也不会钻牛角尖,在一些没人感兴趣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意识到咨询的这一好处,允许教授每周一天时间用于咨询工作。

就我而言,我在整个学术生涯中都不断地从事咨询工作,而且我敢说我所有绝妙的研究想法都来源于某项咨询工作,尽管一开始的时候,我对这项咨询项目所知甚少。合适的咨询工作会创造“三赢“的局面:客户赢、学校赢、你也赢。

投身科研的另外一个次要好处是你可以借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周游五湖四海。商业界的人出差,时间都很紧,基本上来去匆匆,没什么休闲的机会。但是研究人员出差,会前会后都能找出观光的时间来。比起旅行的全部费用,你自费的部分是很少的。有本旅游手册叫做《有生之年必去的1000个地方》,我在40余年的学术生涯里,已经和我太太去了这1000个地方中的230个,还不算很多这本书没有列出来的地方。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走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旅行能够让你增长见识,而且在学术界你会和很多第一次见面的国际同行交上朋友,因为你们的研究兴趣相投,所以能够一见如故。他们是你最好的导游。(有一次,我让我的一个中国研究生招待一位南美同行,她回来以后非常兴奋,告诉我说这个陌生人竟然能够理解她的博士论文研究中的种种精妙之处,尽管他们来自两个隔着千山万水的不同国家,年龄相差很多而且以前从未谋面。)

至于研究的乐趣嘛,当你在数个月的艰苦工作后第一次有了不错的发现,你会陷入几秒钟的狂喜----全世界你是唯一一个认识这个真理的人。这样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彻夜难眠,有时候甚至会高兴到胃疼的地步。我没有在商业界待过,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是我想这种发现的喜悦大概不亚于赢得一个大订单或者在股市大有斩获。要是我一年能享受一次这样的喜悦,我就很满足了。

一个人回顾他的学术生涯,审查他一生撰写发表的所有文章,也许只有10%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这和旅行很相似。你很高兴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只有几个地方让你终身难忘。

最好的一点是,搞研究的人时间比较自由,基本上你可以自行安排。你是你自己的老板。和普通商业界人士比起来,除了申请经费,你不得不做的无聊重复的工作要少很多。

你可以在你真心喜欢的工作上投入差不多50%的时间和精力。我一直告诫我的学生,如果你50%的时间喜欢你正在做的工作,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工作!因为你喜欢你的工作,所以你会格外刻苦。

节假日和平时没有区别。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一周工作100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我已经这把年纪了,而且正式退休了,每天醒着的一半以上的时间还花在学术上。

- 05 -

一个美国教授的生活

下面,我来谈谈美国教授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因为很多中国学者正在努力攀登美国的学术金字塔,而更多的中国学生渴望得到这样的机会。

1.终身教授。

在中国这意味着终身职位或者铁饭碗。在美国,这意味着无论你持何种政见,无论你对各种社会问题持何种态度,除非你所在的院系被解散,或者你犯下重罪,否则你将终身不会被解聘。如果你胸无大志,只想在余生(被评上终身教授后)当一个普通的老师,那么你也可以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像被人轻蔑地说成的那样,“退休或者睡大觉了“。有相当一部分美国大学里的一小部分教授属于这一类。这样做也无可非议,因为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但是,在一流大学或者渴望进入一流行列的大学中,院长和(或)系主任是无法容忍这种现象存在的。

你被评为终身教授的原因在于,学校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你所做的贡献远超过常规的教学工作。学校期待你能申请到外部科研经费资助几个研究生,或者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为系里增光,或者开设全校范围的通选课,成为一名极富创造力的教师,或者擅长并热爱大学的行政工作。如果这几点你全都做不到,那么教务处有许多非正式的手段让你的日子不好过,最后为了自尊你不得不辞职。

2.申请科研基金经费。

以我40年的经验而言,申请基金的竞争是相当公平的。如果申请书写得不够吸引人,研究计划不够严谨,“大牛“与无名小卒一样会轻易地被拒掉。绝大多数项目评审都须经过“同行评议“。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机构里的项目官员要么是受过高级训练的出色的技术专家,要么是学术休假期间临时服务的科学家,或是决心加入政府的前科学家。国防部的项目官员对基金审批有更多的自主权,尽管如此,他们做决定时也会参考同行评议的意见。他们的存在同样也帮助纠正了同行评议的一些错误。如果不是他们,著名的“卡尔曼滤波器“在1950年代末恐怕就会被“同行评议“毙掉了,最后它其实是受到美国空军的资助。在以后的很多年里,美国空军一直拿这个例子作为证据,要求获得更多经费支持基础研究。

还有些研究项目需大量人员集体协作,针对性和导向性都很强,这样的研究有可能获得大笔基金资助。但是这经常会引发与大学的教学研究宗旨之间的冲突。尽管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学可能会暂时容忍与大项目的冲突,但是大部分名校则会担心这样一来本末倒置了。他们的典型做法是,另外成立相关但是单独的实体专做这个项目,而不让其成为学校整体的一部分。大学里的教授们可以担任该研究所的顾问或者兼职研究员,但不能担任所长或者进入管理层。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它是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跟国防有关的需求而设立的。

大学教授的学术研究也可能获得工业界的资助,但是这类资助仅占大学经费的一小部分。原因之一是工业界非常重视保守研究机密,排他性较强,而大学则提倡学术开放和出版自由。令大学头疼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研究者和私有企业之间经济利益的纠葛。因此,尽管教授可以有偿担任企业顾问,按照每周一天的标准为企业工作,然而,学校通常规定教授不能担任企业管理层的职位。大体上来说,在像哈佛这样的大学,教授的行为应该像“凯撒的妻子“一样,无懈可击,远离任何可能的利益纠纷。清白的名声和声誉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对教授也是如此。

3.支付研究生和院系开支的费用。

美国几乎所有研究生的费用都是教授们支付的,至少科技领域是如此。每个研究生每年至少要花费大约5万到6万美元,有时在学生入学头两年,学校会设立奖学金或者助教岗位来资助学生。但是两年之后,教授需要挑起所有的担子。此外,院系还另外向教授们征收人头费来支付一般办公用品、电话费、秘书工资等等。因此,即使你没有带研究生,你也需要间接承担系里的一般费用(我知道一些教授必须自己买粉笔的例子)。

4.教学工作和教科书的编写。

如果你极擅长教学,又能写出优秀的教科书,那么即使不做研究,你也能在一所一流的大学生存下去。保罗?萨缪尔森,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位获得者,以撰写了出版史上最受欢迎的教科书而闻名,据称该书的印刷量仅次于《圣经》。该书历经无数次再版,事实上,当萨缪尔森已经老得懒得再更新的时候,就由继任者更新再版。为了交所得税,萨缪尔森还得专门成立一个信托机构来处理这本教科书带来的版税,多么成功的作者啊!冒着自吹自擂的风险,我想说其实我也是系统控制科学领域最佳畅销书的合著者(1969年我拿到终身教授职位后)。40年来,尽管该书没有再版,仍然每年都能卖掉几百册,中文版和俄文版的销售量则不详。

5.担任行政职位。

美国大学里尽管每个人都是她/他自己的老板,但是研究机构仍然需要行政管理以保证平稳运行。与职权明晰的商业及政府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教授都是终身制的,不会被开除。他们也不听不是教授出身的行政领导的指挥。因而,在大学里被聘为终身教授之后的另一条升迁之路就是走向行政岗位,这条道路的尽头是最终成为大学校长。出身是教授,发表过论文,就意味着你懂得“教授的游戏规则“。你的话会更有说服力。最后,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良好的社交能有助于做成事情。跟拥有聪明的头脑一样,擅长这类管理技能的人也很受欢迎,会受到学校鼓励。

简而言之,得到终身教授的职位仅仅是学者生涯的第一步。而压力则会一直与你相伴,直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后。即使没有别的压力,仅仅你的自尊心就足以鞭策你奋斗不止。毕竟,没有人想被贴上“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标签。学术界流行的笑话是这么说的,“你的最高水平就是最近一篇论文“,“像爬抹了油的竹竿一样,为了待在原位你必须不停地往上爬,许多人都想拉你下来,因为他们都想要超过你。“普通大学教授的日子绝对不是玫瑰花铺就的。美国教授的日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舒坦。

敬告诸位读者

版权申明

如无特别说明,本号刊载的文章,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同类推荐
  • 苦尽未必会有甘

    苦尽未必会有甘

    元安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她的家庭只是众多现代封建家庭中的一个,她的命运早已被家人安排好,但那是她心中所想吗?重活一世,她发现历史是不会被人为的改变的,那她到底是改变了还是维持了原有的模样呢?
  • 忆时流年

    忆时流年

    一只玻璃千纸鹤,一场成长带来的伤痛。那时的我们是否做错了什么?
  • 告别你的世界里

    告别你的世界里

    漫长的黑夜中,微弱灯光照着昏暗的街道,风经过树梢,吹起了地上枯黄的落叶。又不经意想起那时的我们,也曾手挽手一起走过这里的街头。——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但你仍是我此生的最大的遗憾……李哲宇一生之中喜欢了顾泽兮四年,顾泽兮也喜欢李哲宇七年。
  • 海上飞鸟

    海上飞鸟

    旋转的不是陀螺,我在生活的皮鞭之下起舞,汗水让我清凉。
  • 流逝的青春年华

    流逝的青春年华

    林可可,也叫小酒窝,当然是杨少这样叫他.她是个沉默不善言词听话的好孩子,在流逝的青春年华前,一次次想要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可一次次幸福飞走了.先是喜欢许龙,可是他并不喜欢自己,在多次受伤后,她最终放弃了.后来她又遇到了杨少,性格外表冷漠内心火热,两个人经过波折好不容易在一起,可是依次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热门推荐
  • 青春景象

    青春景象

    锦州这天格外热,家境相对好些的迟怀德把相好的两个同学李可、黄海洋约进了小酒馆。李可说,把覃燕叫来吧。覃燕是他们的同学,更是李可的恋人。覃燕考上了大学,而迟怀德他们却名落孙山,正郁郁不得志。因此,黄海洋说,算了,不叫,人家念大学去了,你不是自找没趣吗?李可说,我还是想她。李可没有说的是,他和覃燕早偷吃了禁果,他想她想得发疯,打她电话总是不在服务区,发她短信也没有回复。他又不敢找上门去。现在迟怀德邀大伙儿喝酒,正是叫她的机会啊!可是迟怀德说,喝酒,别黏黏糊糊的!三个高中同学在酒馆喝酒,喝出了方向。
  • 打黑行动六十年

    打黑行动六十年

    2009年8月7日9点多,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在江北机场刚走下飞机,便被一群便衣警察带上了一辆防暴车。当晚,中共重庆市纪委有关负责人出面证实,文强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这位曾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16年之久的“打黑英雄”,却因“涉黑”被调查。在一些人眼中,这不过是“个别官员落马”的普通案例,但更多的人却将此看作是“重庆最大黑保护伞”的坍塌,以及“重庆‘黑帮’覆灭”的标志。“拜码头”文化重庆,是山城,更是水码头。
  • 全能千金重生记

    全能千金重生记

    前世,她在别人的算计中活了一辈子,家人惨死,自己也落得死不瞑目的下场。渡劫成功,她得以重活一世,还获得了异能。伯父无情,伯母狠毒,堂姐妹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来害她,哼,别急,我们来前世今生一起好好算算。古代武功助她不受欺侮,现代技术助她大放光芒。今生,她要护住前世惨死的家人。对她好的人,她将万倍的回报;敢动她一根手指的人,就要做好生不如死的准备!等等,这个男人是从哪冒出来的?喂,我走到哪你跟到哪是想闹哪样?某女:我才五岁,你不会有恋童癖吧?某男:没关系,我也才九岁,我们正好相配!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无虐,喜欢的朋友敬请入坑!【鼓掌】【撒花】
  • 都市驱鬼录

    都市驱鬼录

    只要一提起‘妖魔鬼怪’的传说,我们总是会感觉后背发凉,尤其是在夜晚更甚之!可是,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底存不存在着这些生物呢?如果真的存在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给其一个明确的定义呢?
  • 甜园桑地

    甜园桑地

    一朝穿越成为种桑女,对着无际的桑田,杨含雪不忍不住仰天长叹,老天爷这个玩笑开大了吧?她一不会养蚕,二不会抽丝,为毛让她穿成种桑女?穿成种桑女也就算了,可为毛还让她一觉醒来就差点成为别人的媳妇?这也罢,为毛还要让她刚脱离虎爪又落入“狼圈”?且看小小种桑女怎样在重重压迫下携带家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本文已完结,推荐新文《我家娘子超旺夫》
  • Merchant of Venice

    Merchant of Veni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人医

    古人医

    一场大地震,打开了一座几千年的山谷。走出来后,发现自己所渴望的是回去。写简介其实很难,要让人看的明白,得有点吸引力,还得有那么点文化性,又得多少有些噱头,哎!两字,难!本书简介:一个过去的老实人,混在不老实的现在的故事!本书中的星球,国家,乃是引用《洪荒之迂回传》中的那个星球国家!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纯属巧合!感谢朋友轮回的鼎力支持,赞助了个群号:35381017!说实话,Q这东西我不太会用!-----------------------------
  • 飘邈之旅

    飘邈之旅

    也许会看到先进的文明,也许会看到诱人的法宝,也许会看到仙人的遗迹,也许会看到西方中世纪的古堡,也许会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野兽……不用奇怪!这就是缥缈之旅!
  • 真言要决

    真言要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关尹子

    关尹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