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足不出户,一口气读完王小慧的《无边界》。王小慧老师是我心目中的女神,我不但自己喜欢她,甚至希望身边的人都喜欢上这位大艺术家。王小慧老师不仅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更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国际艺术家。我应该是第一时间加入“王小慧艺术馆”之友的会员,可见我对王小慧以及王小慧艺术馆的钟情。
《无边界》这本书记录她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甘苦。我们说的跨界艺术应该是跨学科、跨领域甚至跨文化的新成果。“跨界”这两个字很形象,“跨界”是动词,是“正在进行”时。跨界是跨越边界或脚踏两只船,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或者是在转换的过程中。它是探索的过程,产生的应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会与多少年来人们已经熟悉了的视觉听觉经验不一样,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力,给人们意外惊喜,这其实也是原有的评价体系无法规范的。跨界艺术刚刚起步,具备跨界艺术素养与条件的艺术家刚刚开始尝试。王小慧不愿意别人叫她摄影家,更愿意让人称作艺术家,确切点说是“跨界艺术家”。因为她不仅拍照片,还拍电影、写剧本、做雕塑、做装置、做影像、做设计、做行为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她还做过大型艺术和文化活动。此外,她还写书。就这么一个奇才女子,谁人不识君?!
摘录《我们离国际品牌还有多远》章节:我们不缺钱,但还缺很多东西。
我在欧洲生活了20多年,这些年来与不少国际品牌有过合作,与我不同方式合作过的国际品牌不下几十家。我与他们从具体工作人员到管理高层,包括董事局主席或全球总裁层面的人都有过来往,所以对国际品牌的工作风格以及他们代表一种怎样的品质深有体会。代表品牌特别是奢侈品牌的不仅是产品和产品的每一个细节,还有它的传统、风格和管理体系,甚至还有它训练有素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那些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更难达到。
……
国外的知名奢侈品牌的形成都经历了上百年,至少几十年,大多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中国的时尚产业才经历了20多年。刚刚在国内有点品牌的意思,根本还没走出国门。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走向世界也不是说走就走。品牌的塑造也是相同的道理。
我说我们离国际品牌很远,因为我们现在不缺钱,但还缺少很多东西。
我们缺少奢侈品投资者。国企只想着产值与利润,国企老总的成绩单。据说国企老总两三年不见升职动静就焦虑,哪有心思做长远计划。民企大都还在创业阶段,生存第一,压力很大,眼睛盯着投资回报率中可以理解的。即使功成名就者也已累得半死,真正能沉得住气,做战略思考和长线投资的少之又少,而奢侈品投资是长线投资,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回报。现在的资本市场上拿着大把钱喊着要投资的资本运作者也不少,但他们看不到回报也不会投钱。
我们缺少奢侈品管理者。国企管理者不用说,他们是“拿着一张纸走人”的。近20年有了一批职业经理人,这是一大进步。但这些人大多是读MBA出身,对奢侈品是一知半解,他们可能很少有家庭中使用奢侈品的背景,而且经理人也常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很难在一个企业苦心经营几十年。所以国内找不到几个奢侈品企业的管理人。国外成功的奢侈品牌,在初始阶段时,创业者往往既是投资人又是管理者,可能还是身怀绝技的技师,身兼几职,埋头苦干几十年,才熬出头。管理者不是培养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我们缺少奢侈品手工艺工匠。奢侈品大部分是手工加工出来的,我知道那些著名品牌都长年经营一些老作坊,养着一些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工匠,甚至是几代人在一个作坊里工作。我们已经没有这样的老作坊、老工匠了。这不是三年五年可以培养出来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没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就没有奢侈品。
我们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和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应当是非常非常个性化的,但我们现在是趋众化赶潮流。买奢侈品像买大白菜,你说LV包有名,几百个几千个人排队等开门抢LV包。你说这款表是名牌,他一买十个八个,送给七姑八姨一人一个。买奢侈品更是为了炫耀,成为身份象征。外国人看好中国奢侈品市场,正因为这些购买者的盲目性,但这样的市场很有可能不会持久。一位资深的日本品牌管理专家说,现在日本戴某品牌丝巾或背某品牌包的女人会被许多人看成是蠢女人!在日本许多女人会把她们用不上的丝巾或包包卖到二手店去,而这些二手店的大批顾客往往是中国大陆的观光客。最近这类日本二手品牌店甚至开到中国内陆了。
事实上,奢侈品消费不是拥有一件物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常常是几代人传下来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