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52100000007

第7章 战争进入诗眼阶段

当南京满城都在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千公里外的北平双清别墅,毛泽东一手背在身后一手夹着香烟,悠然踱进和风如拂的六角凉亭。

一位秘书跑过来,递上一份《人民日报》号外,轻声说:“主席,解放南京的捷报出来了。”

毛泽东眼睛一亮:“噢,这样快!”

号外上南京解放的消息,是毛泽东凌晨时分亲笔为新华社撰写的电讯稿。稿件发排之前,他已经读过好几遍。这会儿接过报纸,他仍然很有兴致地坐到藤椅上,喃喃有声地再读一遍,重温这份伟大胜利的快感。

虽然20多年前毛泽东曾经两次到过南京,但他并不熟悉这座城市。在他脑海中,与其说对南京尚有印象,不如说是对自己经历的印象。

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从北京去上海欢送新民学会的陈赞周等6名会员赴法国勤工俭学,途中顺便游览天津、济南,还兴致盎然地爬泰山、游孔庙,并到孟子出生地邹县去参观了一天。他从曲阜乘火车到南京那天,依稀记得也是4月下旬。由于旅途劳顿,他在车上一路打瞌睡,直到浦口停车换轮渡时才醒来,却发现布鞋被人偷走了。

毛泽东第一次到南京,就这样赤着脚走出码头。

第二次是1921年8月初,在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他由杭州到南京,看望在东南大学读书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时的同学、新民学会会员周世钊等人。在南京逗留的那几天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听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的一次演讲。

事隔38年之后,也是8月的一天,毛泽东邀黄炎培到中南海商谈政协事宜。谈后闲聊时,黄炎培说到30年前是他送陈毅等人赴法国勤工俭学。

毛泽东问道:“黄老先生知道我们第一次在哪里相见的吗?”

黄炎培摇了摇他那满头雪发,说:“不知道。”

毛泽东笑道:“1921年江苏省教育会欢迎杜威博士,你演说中国100个中学毕业生,升学者只有多少多少,失业者倒有多少多少。那一大群听众中间就有一个毛泽东。”

那会儿毛泽东的老对手、时任粤军第2军参谋长的蒋介石正在溪口老家为其母王采玉服丧,在政界还没成气候。若干年之后,两人同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围绕南京这权柄之地,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生死角逐。

此时在凉亭里捧读南京捷报,毛泽东抚今追昔,世道沧桑,不禁诗情勃发地酝酿着《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黄钟大吕,气吞牛斗。

颈联那有如雷电般震撼诗坛的不朽名句,是一个大政治家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毛泽东诗化了的战略思想。他给中国革命提了个醒儿,人民战争已进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眼阶段。这和他4个多月前《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的主旨是贯通的。文章中,他借古希腊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坚定地表明:“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

人民解放战争正走向最后胜利。

邓小平在《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也乐观地预料:“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战局的发展均将发生于我有利之变化,并有可能演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

4月22日,国民党长江防线已全面失守。总前委判断守敌崩溃之势已不可逆转,在构成新的防线之前,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抵抗,江南战局发展到了大追击阶段。于是,总前委及时调整兵力,解除二野陈赓第4兵团沿江东进,准备攻打南京的任务,令陈赓率部与陈锡联第3兵团、杨勇第5兵团在200多公里宽正面上并肩南进,追歼逃敌,先期控制浙赣线。左翼第3兵团前出到浙江义乌至龙游段;中路第5兵团径取衢县至上饶段;右翼第4兵团直插江西横峰至东乡段,切断汤恩伯集团的陆上退路,拊其侧背,阻绝白崇禧集团东援的可能,保障第三野战军歼灭沪、杭、甬之敌。

汤恩伯于22日下午部署总退却,命镇江以东的第21、第51、第54、第123军向上海撤退;镇江以西的第4、第99、第28、第45、第66、第20、第88、第55、第96、第68、第106、第73共12个军分别向杭州、浙赣路撤退。

可此时敌第8兵团司令官刘汝明已逃到皖南太平县了——

21日拂晓,第55军第74师师长李益智一个紧急电话打到青阳兵团部,向睡得迷迷糊糊的刘汝明报告说:“敌人已在我侧翼铜陵以东第88军正面大举渡江,渡了不少过来了。听说那里的部队有一部分已经叛变,第88军决定立即放弃江防阵地,全线撤退。”

第88军属第7绥区所辖,为第8兵团右翼,它一撤就把第8兵团侧背亮给了解放军。

刘汝明徘徊不去的那份睡意一下就没了,跳下床来亲自用电话向所属2个军口述撤退命令:一、敌人现正在铜陵以东大举渡江,我决定放弃江防阵地,立即向东南方向撤退。8兵团部及55军即于本日上午8时开始行动,由青阳经太平、徽州向屯溪方向撤退。二、68军即于本日上午8时开始撤退,由至德经石门街向江西浮梁方向撤退。

但他在回忆录中很不诚实地说:“22日快到中午,就接到京沪杭警备总部的养辰电令说:‘我第二线兵团,正沿浙赣线布防中,贵兵团即放弃江防,向浙赣线以南转进。’当时即转电各军,叫第68军沿浮梁、乐平、鹰潭、戈阳之线转进;我也同第55军,由青阳经石埭、太平、徽州向南转进。”

镇江以西南逃的国民党军,像两股浊水馊汤,漫过皖南山地,流向浙西,流向闽北……

4月28日,汉口三元里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官邸——

副官们老远就听见白崇禧扯着嗓门在呼叫,气急败坏地到处打电话找蒋介石。他急于同蒋介石通话,试图说服他把从长江南岸撤退的中央军部署于浙赣铁路沿线,而不要向福建沿海地区转移。同时他想把自己的华中部队南撤广东,与余汉谋集团合力保卫广州,像北伐时一样将这座南国大都会建成全国政治中心。

其中还有个秘不可宣的原因是不久前他与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拉上线,白吉尔从青岛派侍从副官马介廉携带收发报机和密电本来到华中,直接与白崇禧建立联系。几天前白吉尔向他通报:美国国会准备在暑期休会以前,通过一项7500万美元的援助中国计划,用于援助中国一般地区。如果桂系部队能入广东,白吉尔许诺将通过海道运输,给桂系以充分的补给和供应。

他太需要这份美援了,所以他急不可待地要找到蒋介石,商讨桂系部队入粤的事。可他声嘶力竭地把嗓子都喊哑了,也没能跟蒋介石通上话。

白崇禧找不到蒋介石正在恼火,程思远进来了。他是受李宗仁之派,专程飞汉口请白崇禧赴桂共商大计的。白崇禧马上让秘书通知汉口第四路空军司令罗机,要他准备好飞机,明天去桂林。

同一天。上海—

3天前乘“太康”号舰到上海的蒋介石公开露面,巡视市区,为驻沪三军官兵打气。他不知道白崇禧在找他,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华中那几十万军队,考虑要设法拢住白崇禧这个刺头。

巡视结束后,他叫来财政部长刘政芸,要他拨给白崇禧400万元大洋,派专机运往汉口。

刘政芸唯唯诺诺,答应:“我马上去办,只是眼下中央银行恐怕没这么多现洋,不够的部分可以黄金折算。”

蒋介石面无表情地点点头:“办吧。”

同一天。北平西山双清别墅——

白崇禧的冥顽不化,终于让毛泽东失去了耐心。

那会儿或许他想起被枪杀在上海龙华的数百共产党人,想起战死在湘江岸边的数万红军将士,想起被俘、牺牲于皖南山区的6000多新四军官兵……

毛泽东愤然提笔,为中央军委起草致林彪、罗荣桓、刘伯承、张际春、李达、肖劲光、陈伯钧并告中原局电:“和谈破裂,桂系亦从来没有在具体行动上表示和我们妥协过,现在我们亦无和桂系进行妥协之必要。因此,我们的基本方针是消灭桂系及其他任何反动派。”

桂系首脑人物中,只有白崇禧拥兵自重,成为桂系乃至国民党内最有实力的人物。因而,“消灭桂系”,就是消灭白崇禧集团。

此时,在中国辽阔版图上,内战爆发时的430万国民党军只剩下140多万人,其中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28个军约45万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部20个军约35万人,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部13个军17万余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马步芳部8个军14万余人。四个军事集团分属国民党军不同派系,矛盾重重,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彼此猜疑,各自为谋。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划定战区,调整兵力,分别进击:西北“二马”由一野对付,胡宗南集团南逃入川后由二野去收拾,汤恩伯集团由三野包打,消灭白崇禧集团的任务则交给了四野。

毛泽东为白崇禧这个国民党军头号名将挑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林彪。

蒋介石处心积虑二十多年未能消灭的桂系,末日来临了。

同类推荐
  •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唐诗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历代人吟之诵之,借此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时光文库: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的选编,参照了多种唐诗选本,提取各家精华,旨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唐诗读物,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
  • 麻辣水浒

    麻辣水浒

    以“麻辣”来给水浒命名,大概想赋于水浒以新的味道。人们对于味道有多种需求,一种味道尝久了,就想换一种味道。我猜晓东的意思,是要给水浒的读者们换换口味。麻和辣都是重口味,都是刺激性的口味,读者诸君小心了,别被晓东麻翻,别辣出汗来。
  •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 倾听大地

    倾听大地

    一个迄今为止对极大多数哲学家、文学家仍然淡漠的命题,实际上已经困扰人类很久了。如何拯救倾听大地,这种报告性环境保护文学值得我们认真拜读思考。
  • 前方也在下雨,何必匆忙赶路

    前方也在下雨,何必匆忙赶路

    我们无法左右每一件事情的发展趋势,更无法左右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迢迢人生路,茫茫人海中,短短几十年光景,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太多,我们能接触的人也不太多。既然如此,为何要一路狂奔呢?或许前方在下雨呢!
热门推荐
  • 无法掌控

    无法掌控

    无限恐怖?别搞笑了,如果真是在无限恐怖里面,我们这些人早就出去了,还会在这里一个个的全死掉。些许世界真的也神,它让我们这些恶贯满盈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我只是想让他们活下去
  • 北江流入芦苞

    北江流入芦苞

    黄明晖著的《北江流入芦苞》说的是在70年代的某一年,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三水区下辖的芦苞镇发生的故事,描述了百岁老妪鸦老太、鳏夫何松、青年何乐义、女青年尹惠莲等人在旧的性爱和婚姻理念下,对婚姻的理解与经历。那是一段芦苞人用传统的善良、仁爱、知理、大义熏陶过的历史。
  • 感时上卢相

    感时上卢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命特务

    绝命特务

    18岁,她遇见26岁的他,他冷漠,据她千里之外,可她就认定他了......''你可知道我是什么人,离我远点!“犀利决绝口气令她一颤,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发呆。......"我告诉你们今天谁要是伤了她,谁就得死!"安枫早已顾不得自己的伤,他也从来没有这样害怕一个战场....
  • 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先生文集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侵入你的梦

    侵入你的梦

    你做过梦吗?如果有东西可以进入你的梦境,噩梦来临了……
  • 历史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历史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本书是《世界未解之谜精编》系列之一,该系列精心收集了众多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世界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宇宙、生物、地理、飞碟、人体、恐龙、宝藏、百慕大、历史、金字塔、文化等多个领域,书中令人耳目一新和不可思议的未解之谜,给予了人类新的思索。人类究竟创造了多少奇迹,又留下了多少谜团,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深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未知一定会变为已知。让无数探寻声化做利刃,刺破一桩桩人类千年未解之谜。
  • Death of a Naturalist

    Death of a Naturalist

    'Between my finger and my thumb/ The squat pen rests; snug as a gun' - from "e;Digging"e;. With its lyrical and descriptive powers, "e;Death of a Naturalist"e; marked the auspicious debut of one of the century's finest poets.
  • 快穿之反派有戏

    快穿之反派有戏

    五十死的蹊跷,被个系统士绑定去各世界去替女配死,这样才能回去继续生活,可她攒了几万年的寿命回去一看,还是让她去死吧。系统士发现,自己的这位宿主,很怂
  • 一怒焚天

    一怒焚天

    废柴入魔,正邪争霸,独尊天下!这是以实力说话的世界,这是他独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