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与许多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发生了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独立,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缺乏西方科学的思辩性,因此,有些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否自成体系表示怀疑。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此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并且已经有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在这一时期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建筑技术的发达。
隋唐两宋时期的繁荣,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此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做《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做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
明朝末期,正是西方科技文化理论大发展的前夜,而明朝广大士大夫阶层已经普遍研究西学,中西方在科学发展上各有千秋。中国明朝,尤其是晚明67年中,出了不少有世界级水平的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朱载的《律学新说》(1584年)、潘季驯的《河防一览》(1590年)、程大位的《算法统宗》(1592年)、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1596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3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1640年)、吴有性的《瘟疫论》(1642年)等。
清朝的科技也有一些傲人的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90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25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