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是一种人文文化的历史体现。它是指一种风物景观,后来各地也称自己的风景名胜为八景,例如青岛八景、燕京八景等。对于八景之说,滥竽充数者也不在少数,有人便视这种现象为社会危机实存下的附庸风雅和粉饰升平,但始终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也开始重定“八景”,赋予它的时代精神和风物内容。如澳门于20 世纪90年代首次进行的 “八景” 评定就同样获得了社会上的普遍共识。
“八景”的传统说法至今已有900年了,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权威出处。在卷十七的《梦溪笔谈? 书画》中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另一处为《睢阳尚书(袁可立)袁氏家谱》的记载:“又袁家山列入洛学书院八景。有七言诗三首咏大司马可立及其子参政袁枢与其孙知广西新宁州袁赋诚,各诗一首。”宋迪,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后经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院郭味蕖考证,著《宋元明清画家年表》一书,书中关于他的一处记述为,宋迪,字复古,元丰元年(1078年)作《潇湘晚景》图;另一处为,元祐六年(1091年),宋迪尚作画。据此可以推断“八景”的首次出现距今约有900年。但对于“潇湘八景”所指何地,又在何方,却众说纷纭。有人泛指洞庭湖的风光,也有人说是湘江的别称,更有人称是湘水和潇水的合称,因为在其合流之地有潇湘镇。
近年笔者通过参与地方史志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材料可以对上述结论进行增补和完善。如《长沙史志通讯》中援引的米芾(北宋大书画家)的《潇湘八景图诗跋尾》,“余购得李营丘画八景图,拜石余闲,逐景撰述”和“湖(洞庭湖)之南皆可以名潇湘。若湖之北,则汉、沔汤汤,不得谓之潇湘。”其中提到的“李营丘”,实指大约生活在五代末年至宋初名为李成的人,是唐代宗室,字咸熙,经考证其生卒年为公元919年至967年。曾居住在长安,后来迁到青州益都的营丘(山东昌乐县),所以人称“李营丘”。李成的先辈皆是文化名流,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李成自幼便喜爱读经史,擅画山水,以“平远寒林”见长,和范宽、关仝一起并称当时山水画的三大主要流派。此外,李成还能诗,工弈,善琴。
由此可见,“八景”的追溯可以透过宋迪一直延伸到早他出生一百多年的李成。换言之,八景的历史渊源至今已有千年的时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