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又被称为云林寺,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属于西湖景区,也是江南著名古刹。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即公元326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是杭州最早的名刹。
据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便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寺。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
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密林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
灵隐寺自创建以来,曾毁建十余次,1956年和1975年的两次整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1966年8月,到处扫四旧,杭州的寺庙被破坏。面对这场浩劫,周恩来总理选择了当时唯一的办法——封闭灵隐寺,并马上发出“灵隐寺暂加封闭”的指示,这才使灵隐寺转危为安。灵隐寺恐怕是杭州市当时唯一没有被破坏的宗教场所。在灵隐寺岌岌可危之时,寺内僧众在保护灵隐寺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今日的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的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像高两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文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重庆的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民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救大家。
济公生性癫狂,却好管不平之事,世人戏称为“济癫”,既“癫”且“济”,他扶危济困、彰善罚恶,深受百姓喜爱和尊崇,成为历代广受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灵隐寺建有道济禅师殿,香火鼎盛。
相传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自命是个风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灵隐寺来。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大家跟着老和尚,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寺。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一番。康熙皇帝见到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长满绿荫荫的树,地下开遍红艳艳的花,真是一个好地方啊!他心里一高兴,就吩咐人在寺里摆酒用膳,想多玩一会儿。酒席热闹非凡!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间,这个佛门净地,竟然变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拈着山羊胡须,一手捧着酒盏,又饮酒又吟诗。老和尚早听说过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便悄悄地跑过去找跟随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道:“大人呀,我想求皇上给我们山寺题一块匾额,你看能不能呀?”杭州知府听了,点点头说:“好,如果皇上给灵隐寺题了匾额,连我杭州府也都沾了光啦!”钱塘县官也接上来说:“皇上酒兴正浓呢,你这就去求他题匾,我看一定能答应。”
老和尚心里落了实,壮了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说道:“皇上呀,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面上,替山寺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老和尚的这一请求,正好搔着了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吩咐手下人摆好纸笔,抓起笔“刷刷”几下,就写起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光景,他差不多快喝醉了,手腕有点发颤,落笔又太快,这个“雨”字竟占了大半张纸!灵隐寺的“灵”字,按老写法,在“雨”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地方,随你怎样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个吧,那多么丢脸呀!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地拈他那撮山羊胡须,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围在旁边的官员们,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站在旁边干着急。还好,有个名叫高江村的大学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写了“云林”两个字,装做去磨墨的样子,挨近康熙皇帝,偷偷地朝康熙皇帝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王菩萨呢!欢喜得连酒也醒了一半,就连忙写下了“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抛出老远。老和尚过来看看,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写成“云林禅寺”呢?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这里叫做‘灵隐寺’,不叫‘云林寺’呀!是不是皇上落笔错啦?”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大胆!”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边了。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员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把它叫做‘云林寺’好不好?”“好呀,好呀,皇上圣明!”官员们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额雕起来。
皇帝一句话,官员们却忙开了。他们一面叫人将灵隐寺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雕花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雕在红木匾上,贴金底,黑漆字,边上镶了二龙戏珠,当场挂到山门上。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稀奇古怪的“云林禅寺”大匾额。但是,杭州的老百姓并不买账,尽管“云林禅寺”这块匾额一直挂了三百年,大家却仍然称呼这儿为“灵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