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本源是什么?
时而沉闷、时而空灵的声音回荡在易经的脑海中。
“本源”二字的含义又深刻很多,漫天星宇是隐形的点,相连成线,线结成网,网融成体,由大缩小,不停扭曲螺旋,探索未知的答案。
易经冥想着,自己正处于“网体”的某个位点上,彷徨无错,渺小无知。
如何探索宇宙的本源呢?
氢和氦是宇宙中最丰富的两种元素,构成超过98%的宇宙物质。恒星聚变能够形成氦,却无法创造出氢。
氢是宇宙的本源吗?
创世大爆炸时夸克和电子被释放出来,2个上夸克和1个下夸克通过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构成质子(H+离子),捕捉一个电子形成1H(氕)。2个下夸克和1个上夸克组成中子,中子与氢原子形成2H(氕)。中子是组成原子核构成化学元素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磁矩却对外显示电中性,能中和质子的电性参与组成除1H以外的元素。中子与2H(氕)再次合并形成3H(氚),3H(氚)与质子撞击后能形成稳定的3He、4He。3个4He撞击形成12C,3He与 4He相撞形成锂、铍、硼、氮、氧、氟、氖……直到铁。
夸克组成了氢,氢通过复杂的聚变反应形成了诸多元素。
夸克是宇宙的本源吗?
包括6种夸克(上、下、奇、粲、底、顶)以外,还有3种带电轻子(电子、μ子和τ子)和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每种基本粒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物质。
它们是宇宙的本源吗?
如果是,容载它们的时间与空间又是什么?
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答案也许很接近了。
易经悬浮在半空中,沐浴在云散天开的骄阳下,聆听着日渐削弱的狂风,俯视着洋面上的巨型冰山与陆地碎片。
那些陆地是罗迪尼亚超级大陆的碎片,很少有人知道“地壳密度分布不均”是导致超级大陆分裂的罪魁祸首,也是诱发成冰纪持续2亿年大冰期的真凶。早在拉伸纪,地壳的地质活动便持续加剧,地壳热能的不平均分布导致地壳冷域与地壳热域的相互作用持续增强,密度较低的地壳热域被密度较高的地壳冷域挤压升高,大陆出现裂痕,形成许多裂隙、冰原和寒川,甚至被分隔、撕裂,形成新的裂地。陆地分裂形成新的海洋,地热较高的海洋地壳被地热较低的地壳拱抬而起,海平面上升,形成浅海,海洋面积增加引起海水蒸发量上涨,导致大气降雨量升高,反作用加快裸露岩石的快速风化,增加降雨量削弱温室效应,温度持续下降,霜雾雪冰在地球上滚出一个大雪球。
密度不均引起的热胀冷缩是导致罗迪尼亚超级大陆一分为八的根本原因。
成冰纪终于过去,时至埃迪卡拉纪初,易经悬浮在半空,落寞地望着满目疮痍的星球,仿佛降临在一片陌生未知的领域。
他的思绪如此不安,如果他从冥想中脱离而真实地存在于此,他也许是唯一的陆生动物,此时臭氧层尚未形成,过于强烈的紫外线使陆地片草不生。不知道该如何存在下去,像神一样创世,还是在此默默消亡?
直到很久以后的二叠纪,劳伦大陆、卡拉哈里和刚果克拉通、西伯利亚、波罗的地盾、巴西地盾、西非克拉、东冈瓦纳大陆才终于汇合成盘古大陆。期间的3亿年中,分裂的罗迪尼亚超级大陆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十分明显,八大裂块处于不同的经纬度上,引导即将由海洋进化登陆的动物们向不同方向进化,亲手造就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密度失衡是量积质变的微观表现,不仅造成罗迪尼亚超级大陆分裂,亦是细胞分化的根源,环境变迁、物种进化都在“热胀冷缩”的规律下潜移默化。
那么,密度失衡是宇宙演化、万物衍生的本源吗?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面对另一个疑问:究竟是密度失衡导致了引力和磁力,还是磁力和引力导致了密度失衡?如果是前者,宇宙的本源便是物质(无论物质的前身是什么),既定的物质体系下,单一宇宙就可以解释物质的创生、演化和发展;但如果是后者,答案就变成了力量(两种极端力量源于点的线性分化),双重力量的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多元宇宙的形成、发生和进化。
易经冥想着,问题在他的脑海徘徊不定,可答案却在上百亿年之前,其坐标可能随着空间膨胀跨越万亿光年。
他睁开眼,荒凉苍茫的大地上其实暗含生机。
埃迪卡拉纪从前6.35亿年至前5.41亿年持续约9000万年,是元古宙最后的一段时期,也是地球诞生近40亿年的结束时期,因为在埃迪卡拉纪末期,延续近30亿年的水生细菌和藻类时代已然终结,地球生物积累的细胞数量和基因质量将在这一纪喷薄而出,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在这一纪揭开全新序幕。
从哪里开始呢?银河系的发展演化已经给吃了答案。
生命的存续离不开营养,对地球生命来说,营养是有机物,获得营养的过程实际上是储存或分解有机物的过程。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主要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通过光合作用,叶绿体把光转换成“生化电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内;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把细胞中的某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生物化学反应将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生化电能”供给细胞活动。
埃迪卡拉纪中期,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明显增强,局部冰雪开始融化,冰水将大量土壤冲进海洋,成为海藻的绝佳养料,浮游藻类的兴盛在消耗大量氧气的同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持续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开始回暖,冰雪进一步消融,地表反射率逐渐下降,入射辐射量渐渐上升,光照愈加充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愈加强烈,大气层的氧含量稳步回升,动物的营养积累逐步强大,细胞分化持续加强,物种进化势不可挡。
海藻开始在靠近陆地的浅海聚集,与海藻共生的多孔动物随之附庸于此。随着冰山积雪大量消融注入浅海,浅海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这对于固着生活习性的多孔动物而言是一次沉重打击。
成冰纪时,由于活跃的地壳运动,即使多孔动物固着在幽深的海底,也能得到随着频繁喷发的熔岩波流而至的丰富营养,但在艾迪卡拉纪,多孔动物赖以生存的地热养料不复存在,营养富集区域从海底骤然变成了浅海甚至海面,多孔动物的“守株待兔”的猎食方式不再有效,至少不具备竞争力。
埃迪卡拉纪是地球史的转折点,也是多细胞动物进化的转折点,究竟是顺从引力、固着海底、节约能量、以静制动更具有竞争力,还是遵从磁力、游上海面、争夺营养、以动制静更具备竞争力?
从两种本源之力衍化出的两种策略导致埃迪卡拉动物分化成截然不同的两支,一种较为消极,它们相对被动地获得营养、节约能量,以克服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另一种则更加主动地猎食能量、更具有侵略性和进攻性,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目前来看,似乎是后者获得了胜利,前者里的大部分已经永远消失于历史舞台上。
多孔动物在埃迪卡拉纪必然经历了无数磨难和痛苦,同时也发生了很多改变。食物充沛时,多孔动物不断进行数量积累,从细胞数量到骨针数量,从孔的数量到水沟系的数量,无不与日俱增。但当营养匮乏,尤其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遍布海洋的多孔动物成片成堆的死去。
幸好它们已经进化出变形细胞,也幸好埃迪卡拉纪的环境变化并不剧烈,令多孔动物获得再进化而被环境物竞天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