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06800000001

第1章 家在烟波里

吾家家在烟波里,绕秋城藕花芦叶,渺然无际。

——《贺新郎·食瓜》

清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1693年11月23日零时),漫天大雪。

伴着银色世界而降临,郑板桥出生在扬州兴化。

明清两朝,地灵人杰的兴化出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在明代,有“五朝元老”高谷,还有数位宰辅、尚书、侍郎、御史,并且出现了文学家施耐庵、宗臣,星象家陆西星,哲学家韩贞,法学家解学龙等。清朝则更是人才辈出,像“扬州八怪”中的李鱓、《艺概》的作者刘熙载、礼学名家任大椿、选学大师李祥等都是兴化人。

当年,板桥的先祖郑重一是兄弟俩一起来到兴化的。后来弟弟郑重二迁到了江西九江,郑重一的子孙则在兴化繁衍起来,并在兴化东门外建了“昭阳书带草堂郑氏宗祠”。郑氏这一族在兴化东门外,介于城乡之间,世代为农,家境并不富裕。

郑重一的十一世长门孙郑新万,是明末秀才。新万有两个儿子,长子浞,曾在县学做过小儒官。浞有二子,长子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次子名之标,字省庵。立庵、省庵为书带草堂的第十三世。立庵娶兴化名士汪翊文的独生女儿为妻,生郑板桥。

郑板桥是书带草堂郑氏的第十四世的第一个子孙。他先有乳名“麻丫头”,十岁时父亲为之取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后以号闻名于世,又称板桥道人、板桥居士、板桥老人。

郑板桥的这几个称呼,似乎有些奇怪,仔细探究一下,是很有意思的。

“麻丫头”——明明是个公子,却叫丫头,不但“丫头”,还说脸上有麻子,这名是又贱又难听,鄙俗得很。究其原因,可能是民间风俗,贱名而长命,就像北方农村起乳名“搬不动”、“狗剩”一类,阎王爷不要,家里也好养活。祖父郑浞立即批准了这个名字,并关照,以后只准叫“麻丫头”,不准称少爷、公子一类,十岁以后再起大名。一般人长大后很忌讳被别人称乳名,但郑板桥却不是这样,这也曾是他为人的怪异之处。如他特刻了一枚印章:“麻丫头针线”,经常盖在成名之后的书画作品上。其做法很难让人理解,以至后来扬州学派领袖、对郑板桥尤为推崇的阮元在《广陵诗事》中说“太涉俗气”。现在想来郑板桥难忘且不忌讳“麻丫头”之名,其本意也是不忘养育他的恩人和“天下之劳人”,这同他的民本思想是协调一致的。

郑燮——“燮”字的原意是“和顺”、“和谐”之意。取名燮又是书带草堂第十一世长门即板桥曾祖郑新万的规定,从第十二世起按水、木、火、土、金排列,取“五行相生相克”之意。第十四世从“火”。“燮”还可写成“爕”,三把大火一齐烧,岂不是兴旺。

“克柔”——“克”字也是郑新万所定,十二世不排,从第十三世起按庵、克、文、韶、国、恩、家、庆排列。“克柔”是郑家从《尚书》中查到的故实。《尚书·洪范》说殷贵族箕子归周,对周武王说:当年夏禹治水胜利后,天帝赐予他“洪范九畴”。“九畴”之六是“三德”。三德即“正直”、“刚克”、“柔克”。箕子解释“柔克”说“燮友柔克”,一句话之中包含了郑板桥的名和字。父亲郑立庵很兴奋地选择了这第三德,希望儿子长大后“世和顺,以柔能治之”,供朝廷选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板桥”——郑板桥的出生地在兴化县城东门外。这里是护城河与城墙构成的一个夹角,人们称其为“牛角尖”,郑板桥的家就住在牛角尖上。几间茅屋,数丛翠竹,其家的后墙距城墙仅一丈多点。城内河水从东城门南侧的东水关流出来,绕着城墙向南流去,这就是兴化的护城河。在郑家稍往南一点,城墙东南角的拐弯处,护墙河上有一座木桥,这就是看似平平常常其实名声很大的古板桥。郑家要出城或是进城都需要经过这座古板桥。长大后,郑燮念念不忘家乡的古板桥,并亲自题写了“古板桥”三字,刻石立碑于桥的南端,自号“板桥”,还在《板桥自叙》中写道:

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

后来,板桥任范县县令期间,曾出资将古板桥改建为砖桥,重题“古板桥”三字立碑。道光年间重修,仍用郑板桥所题石刻。难忘古板桥,后来郑燮还用唐人刘禹锡《杨柳枝》词的句子,让门人朱文震及李方膺侄儿李瞻云各刻了一枚印章:“二十年前旧板桥。”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板桥出生的康熙三十二年,清朝已开始步入鼎盛时期。这一年,诗人钱澄之、文学家冒襄、建筑设计家雷发达先后病逝。而健在的文学艺术家和学者还有黄宗羲、八大山人、叶燮、朱彝尊、屈大均、石涛、蒲松龄、孔尚任、查慎行、纳兰性德、方苞、沈德潜。其中沈德潜年龄较小,21岁。而“扬州八怪”中的画友,已大都出生,其中最大的是华喦,12岁;最小的是李葂,3岁。

郑板桥出生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月二十五,为小雪节气,当地民间将这一天称为“雪婆婆生日”,是祈望雪婆婆将瑞雪早日降临人间,为明年带来一个好年景。后来,板桥特意刻了一枚“雪婆婆同日生”的印章,经常钤在书画作品上。这也同他的“麻丫头针线”一个道理,是他不忘出生的时代和地点,不忘养育他的乡情与亲情。

郑板桥的童年是在凄苦、艰难、贫穷中度过的。他自小就是个“夜哭郎”,致使母亲汪氏整夜不得休息,好不容易将他哄睡了,母亲又是一阵咳喘。昏黄的灯光下,母亲为了这个“麻丫头”,夜以继日地苦熬着,终于熬不住了,板桥3岁那年,汪氏撒手而去。临终前她向立庵嘱托再三,一定要把“麻丫头”带大。汪氏死了,带着一腔放不下的心事。不懂事的板桥还以为妈妈像往常一样睡着了呢,他叫着、缠着,闹着要妈妈抱,并习惯地往妈妈的怀里钻,要吃奶。见妈妈不动了,他也很懂事地靠着妈妈躺在那里……

母亲走了,不久,父亲立庵娶了继室郝氏。郝氏是离兴化不远的盐城郝家庄人。在通常的人伦关系中,后母是个既难当又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但郝氏却是一位难得的贤妻良母,过门后对“麻丫头”很好,给板桥留下了深刻的母爱温情。他在《七歌》之三中这样回忆道: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

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

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湔洗。

还不懂事的板桥在后母面前时常撒娇耍赖,有时家中缺米没饭吃,他就趴在地上哭闹不止,弄得满脸污垢,活脱脱一个小脏孩。每遇这种情况,郝氏总是耐心地哄他,想法让他吃饱,并把脏衣服换下来清洗。后母的恩情时时刻刻都留在板桥的记忆中,可惜,郝氏不到三十岁就去世了,板桥再次失去母爱。

在板桥的童年生活中,还有一个他忘不了的人物,这就是他的叔叔省庵。他同这位叔叔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睡,最有意思的,是板桥小时候夜里常尿床,冬天里,被褥单薄,尿床后他冷冻难捱,只好往叔叔那一边挤,“就湿移干”,直到将叔叔挤醒。就是这样,叔叔也不责怪他,还会帮他将湿被烘干,隐瞒尿床之事。此事写进诗中,让人感到辛酸而好笑,又见出板桥的任性率真,这也是他成为“怪人”的最根本的原因。

板桥六岁的时候,祖父郑湜病逝。下葬时,在墓穴中挖出了一只金蛤蟆,都说这是大富大贵的征兆,郑家有家道兴盛的希望了。人们将希望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板桥身上,他是郑家的长孙啊。

日后的所有前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年时期的启蒙教育。

老太爷过世后,二十五岁的父亲郑立庵成为家里的主心骨和家庭重负的承担者,他办起了私塾,以此维持生计。而板桥则在父亲的教鞭下,步入了文化启蒙阶段。同时,他还接受外祖父汪翊文的教育。汪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多才的隐士,他的独生女板桥母亲去世后,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唯一的骨血板桥身上,他悉心指导外孙的诗、词、歌赋,培养他的文学气质。他的这位外孙终究未辜负他的一片深情,长大成才,而且不忘外公的教诲,在《板桥自叙》中说:

“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居多。”

父亲的文章品行和外祖父的文学气韵为板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文的同时,板桥又开始了学画。板桥学画完全是一种偶然,或说是天分使然。

兴化虽在江北,但气候特征都完全是江南模样,水乡泽国,到处竹影婆娑,仿佛大自然也钟情这位后来成为画竹高手的少年才子,为他尽可能地提供激发灵感的机会。

秋深风起,板桥家的草堂窗户上也像所有的人家一样,大方格的窗棂糊上了匀薄的白纸,既挡风寒,又透日光。板桥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在堂内窗下读书写字,阳光透过纸窗柔和地洒在书桌上,既不刺眼,又温煦和谐。忽然,纸窗上有“咚咚”的敲击之声,原来是室外受冻的苍蝇要往屋里飞,撞在纸窗上发出的声音。板桥抬头望去,苍蝇不见,窗纸上只有一片零乱的竹影,仔细琢磨,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朦胧天然的墨竹图。这一发现,让板桥既惊喜又好奇,为了不使竹影消失,他拿起笔对着窗子描画起来。太阳已沉入西边天际,但不同角度的竹影却留在了板桥的笔下。第二天他又早早地爬起来,兴致勃勃地对着竹子挥笔……

窗外的翠竹浑然不知地迎风摆动。

室内的少年才子不停地在纸上涂抹。

一个杰出的画竹大师就这样产生了。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壶盖因水沸而跳动是谁都见过的平常景致,但只有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苍蝇撞击纸窗更是司空见惯,竹影在窗上零乱也不足为奇。大师的出现有时就是一个平常的微小的事物促成的。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一只苍蝇、一片竹影成就了郑板桥,但事情往往又不是这般简单。灵性往往只在起步之时发挥作用,起步之后,很大程度上则不是灵性的因素了。

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给了郑板桥一个历史性的灵感和伟大的起步,并决定了他终生的艺术走向。

中国画竹的历史当始自唐代。唐以前,尽管顾恺之等人也画过《竹林七贤图》,但那画面上却见不到一根竹子。《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的名典:“何可一日无此君。”但也未见他周围的人画过竹。唐时吴道子、王维均画过竹。还有一位画竹的萧悦,白居易为之题诗,感叹“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五代画竹则更多,黄筌之外,李夫人、程凝、李坡等,皆善写墨竹。这些人均是院派画竹,遵守严格的技法,双钩着色,用笔工细,境界逼真,并非常讲究师承,黄筌是其标准。接下来从赵昌、崔白代代相传,历元明而到清,师承不变。到了两宋,文人竹派兴起,这些人诗、文、画兼通,文学创作之余用水墨画竹,不论竹竿竹枝竹叶,都只一笔画出,不用双钩晕染,也不用其他色彩。宋代文人竹的代表画家是文同与苏轼。文同平生喜竹,认为“竹如我,我如竹”,他常居住的地方命名为“墨君堂”、“竹坞”等。他画竹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成竹在胸”,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画竹始祖。元明时代,画竹更为流行,但均未出现超越宋人的大家,清初则更不如元明。在画竹的历史中,往往多追求笔意墨趣,拒绝师法自然,给人更多的是孤芳自赏之感,明清以来尤为突出。无疑,振兴画竹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郑板桥的肩上。

从日光月影开始起步,预示了个好兆头。

十二岁的时候,郑板桥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市真州镇)毛家桥,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读书生活。郑板桥为什么到这里来读书,从现存的生平资料中找不到原因。但这里对他的画竹生活无疑又是个福地。

真州在扬州之南数十里,毛家桥则在真州之南,靠近长江之滨。这里是有名的竹乡,翠竹成片。这种环境自然能陶冶一个聪慧少年的灵性。板桥后来曾写有一篇《为马秋玉画扇》的小文回忆这段生活,行文也颇为优美,真可与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相媲美。

板桥的绘画题材除了竹外,还有兰。兰具有一种高洁的品性,向来是文人画家的笔下所爱,也是郑家所独钟,与郑姓有一种渊源关系,板桥即有一枚印章为“郑兰”。他自家还栽种了兰花十几盆,这是他画兰的缘起。后来他曾在题画中回忆道: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暮,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大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从中可见,板桥画兰也是崇尚自然之属性。

大体来看,板桥在少年时主要学文,亦涉猎绘画,但绘画的灵性已在他心中生成,这为他二十岁后真正步入画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文学上,真正使板桥受到系统而精深教育的是同乡陆种园。这个人对板桥一生的思想性格、艺术修养都有甚深的影响。

陆种园,名震,字仲子,又号北郭生。陆家是兴化四大土著之一。他天生有一种对清朝的反抗意识,《重修兴化县志》卷八曾说他“少负才气,傲倪狂放,不为龊龊小谨”。他长期隐居乡里,以待时变。康熙四十六年(1707),吏部尚书孙荦巡视江南,闻知陆种园大名,请他出仕,委以重任,他却坚辞不出,并且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其人好饮酒,但又少钱,有时只好以笔换酒,等到有人求他写字时,无笔可用,还得替他到酒家赎笔。处身这样的境况,但他仍喜助人。有一次一位朋友欠公家的钱,求助于他。他身无长物,只好翻出一件传家之宝,祖先陆容出使朝鲜时方孝孺赠给他的诗卷,押钱替朋友还债。后来诗卷在抵押处遗失,朋友很恐慌,陆种园却毫不介意,淡然说道:“就算打破一个盆吧!”过后照样与这位朋友交谊如初。陆种园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诗词文章和书法都甚为出色,成就最高者为词。但是由于他一生潦倒,又不善经营,从未刻印,大都散佚。

陆种园没有后人,所收弟子便是他的寄托。和板桥同时在他门下的还有顾于观、王国栋、赵秉亮、陆缄斋、陈乔、徐步蟾等。

在陆种园的这些弟子中,板桥出类拔萃,聪慧过人。传说陆种园曾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让诸位学生对出下联,学生们一时都抓耳挠腮,唯有板桥沉思不语,答出了下联:“麦黄麸赤面如霜”,用麦子在磨上的三种形态、三种颜色对木炭的三种形态和三种颜色,构思生动精巧,用语工整恰切。还有世人熟知的“谁家女多娇”的改诗故事也是在拱极台读书时发生的。由此可见在思想和学识方面,板桥受陆种园的影响是很大的。

创作方面板桥受陆种园影响最大的是词。他随陆种园先学婉约派,后学豪放派,俱得真谛。陆种园似乎对他这位弟子也颇为喜欢,两人情深意笃,无话不说。一次,板桥作了一个畅游天南地北、名山大川的梦,第二天就说给老师听。陆种园倍觉弟子可爱,遂作《虞美人·郑克柔述梦》:

寻思百二河山壮,更陟莲峰上。那能牖下死勾留,恨杀尘缘—欲脱,苦无由。故人一觉荒唐甚,娓娓殊堪听。君还有梦封秦中,我并灞桥驴背,梦俱空。

学生之梦,由老师作词叙述,可谓古今并不多见的师生佳话。

在陆种园的弟子中,学业优异者是郑板桥、顾于观、王国栋三人。顾诗、书、画俱佳,他不求科举,一生未仕,与郑板桥、李终生为友。王国栋诗、书成就颇高,为人狂放不羁,著有《秋吟阁诗钞》,后被乾隆列为全毁书目,死后仍惨遭掘坟戮尸之祸,因此其作品在今天已很难见到。

大约在二十一二岁的时候,郑板桥完成了在陆种园处的学业,并开始了真正的绘画创作活动。一幅乾隆二十八年(1763)郑板桥创作的《墨竹图横幅》上有题识云: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首而已也。

从这则题识中可得知他在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已开始绘画创作。

不知不觉中板桥已告别了少年时代,郑家的大公子,真正长大成人了。步入青年时代的郑板桥,尽管长相平平,甚至还有些丑,但才学过人,聪颖异常,自然不乏女孩顾盼,这其中,最使他难以忘怀的是“中表姻亲”王一姐,即板桥后母郝氏的姐妹嫁给王姓所生的女儿。

少年时的郑板桥,在生母死后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经常随后母郝氏到郝家庄去。也就是在那里,他认识了平生第一位有爱恋之情的女孩王一姐。两人青梅竹马,情意相投,经常在一起吟诗作文、读书绘画,建立了无猜的友谊和朦胧的初恋。后来,郑板桥还经常在诗词中回忆这温馨而甜蜜的初恋生活。

郑板桥十五岁时,后母去世,他去郝家庄的机会少了,两位少年自然很难见面,偶一相逢,也是咫尺之间,欲语还羞,都明白些什么,但都说不出什么。他在《酷相思·本意》中写道:

杏花深院红如许,一线画墙拦住。叹人间咫尺千山路,不见也相思苦,便见也相思苦。分明背地情千缕,翻恼从教诉。奈花间乍遇言辞阻,半句也何曾吐,一字也何曾吐!

“不见也相思苦,便见也相思苦”,极真切地写出了“当时年少春衫薄”,初恋相思时的细微体验。

板桥被纯真恋情痛苦地煎熬着。

然而,杏花下的偶然相逢终成过去,绵绵相思的美丽在痛苦和煎熬中一点一点成为过去。不知为什么,两人都各自成了家,劳燕分飞。这段恋情,让板桥终生难忘,每每回想起来,既感陶醉,又带苦涩,很难释然。多少年后,板桥再度重逢王一姐,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贺新郎·赠王一姐》:

竹马相过日,还记汝云鬟覆颈,胭脂点额。阿母扶携翁负背,幻作儿郎妆饰,小则小寸心怜惜。放学归来犹未晚,向红楼存问春消息,问我索,画眉笔。廿年湖海长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形迹!回首当年娇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颜赤,只此意,最难得。

过去的无猜情趣、撒娇之态、寸心怜惜都已如风烟散尽,但此情难泯,春蚕蜡炬之属,他生未卜,此生不休,“只此意,最难得”,板桥认定了。

既然恋人已去,更况父命难违,二十三岁时,板桥娶徐氏女为妻,像人间绝大多数夫妻一样,领了证书、拜了天地也就随遇而安了,弄得好,还会先结婚,后恋爱。板桥大概也正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从他《闲居》诗中“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索楷书”可得知,他婚后同妻子还算和谐。

结了婚的板桥,在学业上继续用功,尤其是在书法方面,在临写了大量的汉唐碑帖的基础上,对颜鲁公、黄庭坚下力最深。特别是临摹黄庭坚的山谷体,非常逼肖。宋人欧阳修读书有“三上”,谓之马上、厕上、枕上,板桥在书法上则有“舟中、马上、被底”。

说到被底,那还得靠妻子的帮忙和点化。有一次,板桥白天临帖,晚上上床睡觉时还在被窝里用手指划来划去,体味帖上的笔法走势。划着划着,不知不觉地划到了妻子的身上,将快要睡着了的妻子弄得痒痒的。徐氏一边拨开他的手,一边嗔怪道:“不在自己身上划,干吗划到别人身上来,不知道人各有体嘛!”

“人各有体?”板桥听后略一激灵,推了妻子一下:“你再说一遍!”徐氏道:“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人各有体,这你还不懂?”

妻子的这一番半睡半醒的话,彻底点拨了板桥的心灵。他领悟到,前辈书法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自创一体。而我郑板桥的书法要留存后世,不也是同样道理吗?被底得道,板桥自此开始经营自己的“板桥体”,即后来形成的“六分半书”。

《小楷秦观水龙吟册页》《小楷欧阳修秋声赋轴》是目前所见板桥最早的书法作品,创作于二十三四岁之间,此蝇头小楷已具相当功力,为典型的“馆阁体”,是他参加秀才、举人、进士答卷所用的书体。这说明板桥在形成自己“六分半书”之前是颇下了番苦功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走出那片烟波、藕花、芦叶,板桥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经历的第一次突破。

同类推荐
  •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中外历史英雄之谜

    无论从道德文章,还是文韬武略各方面看,英雄都是旷世奇才。他们知识渊博,论天下形势如同掌中观文;他们腹藏玄机,帷幄之中可决胜千里之外。
  • 四海仁心:严仁英传

    四海仁心:严仁英传

    《大家丛书·四海仁心:严仁英传》主要内容包括:童年的教育诗篇、从南开到清华、协和岁月、走进北医、与祖国同命运、仁者之爱、中国围产保健之母、多彩人生。讲述了严仁英在妇产科、妇幼保健领域提出了很多新思想,不断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围产保健、优生优育服务和相关研究工作,并开拓出临床与预防保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孙家栋时代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至今传奇仍在继续,88岁高龄的孙家栋,仍奔波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各类应用卫星太空遨游,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群星普照的辉煌成就。
  • 航天英雄杨利伟

    航天英雄杨利伟

    迄今,中国人跳高的记录是2.39米,登山的最高的记录是珠穆朗玛峰8848米。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的冲天一飞,为中国人在茫茫太空书写了新的高度。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是人类的航空事业中伟大而精彩的一笔。然而,这不是中国人的目标。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小读者中就有人穿着宇航服来改写这个记录,会飞得更远更高,那将是我们企盼的也是为之骄傲的。
  • 中国圣人王阳明:一代旷世大儒的传奇人生

    中国圣人王阳明:一代旷世大儒的传奇人生

    本书作者用生动犀利而略带调侃幽默的笔锋详实地刻画了王阳明与他所处的那个波云诡谲的时代,力图卸下圣贤的妆容,拂去历史的尘沙,为你展现一个真实鲜活、血肉丰满的旷世大儒,带你领略一段从凄苦入狱到悟道为圣的人生传奇。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我是总经理

    重生之我是总经理

    大学一年级的纪明月在一次意外中被电流改造了大脑,从此重生为智商高达500的bug般的存在,最终经过努力成为总经理实现人生价值,更收获90后小鲜肉和70后帅大叔的双重宠爱成为最幸福的新娘!
  • 拉地诺之奇遇

    拉地诺之奇遇

    拉地诺是我写的一部系列小说。第一部拉地诺之奇遇是14名刚刚工作的年轻人,神奇地通过空间裂痕进入到一个神秘的星球。他们将那里残留的科技和设备带回到了地球,并创建太空城。由于与地球上的科技与文明相差甚远,最终他们建造了一座新太空城离开了太阳系,进入茫茫宇宙。
  • 打春牛

    打春牛

    民俗学教授妙则宽像雪花一样卷到巴子营时,已是农历腊月二十四。对小年已过才回家乡的人,巴子营人问候的语调中或多或少有些冷漠。腊月二十三是灶王上天的时候。灶王上天时,已清点了各家的人口,各家祷告时也为在外的人祈求了平安。在巴子营人眼中,过了腊月二十三才回到家乡的妙则宽,就像等待下镰时的麦地里突地冒出一棵绽放葵头的葵花,砍掉有点可惜,不砍单独兀立,总不那么顺眼。亦像过年时精心出笼的大白馍上猛然出现了一个黑点,抠掉会使大白馍上有了坑点,不抠又觉得有点碍眼。
  • 建安时代的暮雨残云

    建安时代的暮雨残云

    时令恰值建安十八年的初春。汉万岁亭侯旬彧府邸的后园里几株古柳已经抽出了嫩黄的叶子,池塘里的静水倒映着蔚蓝的天光,新修的亭榭油漆还没有干,汉白玉的曲栏蔟新如琢,青色的瓦甍在春阳下闪着雁灰色的光泽……中原初定,皇恩恰如甘霖降至功臣勋将的头上。繁华似锦、大道通天,好日子似乎刚刚开始,荀彧走在后园的回廊甬路间,却无半点儿好兴致。荀彧年近五十,身材颀长,面容整肃端庄,言行举止皆合于贤者之风。他穿着一袭紫色的旧袍子,高挽的发髻上插一根犀角簪子,腰悬一块绿松玉佩,这是惟一象征着权贵身份的物件。
  • 城市流水(中国好小说)

    城市流水(中国好小说)

    池莲心参加播音班培训后,为了在城市立足,她辗转于几个男人之间。这其中,或许最初有爱情,却被生活所磨蚀。当然也有她为了达到目的,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筹码,去交换现实的利益。最后,池莲心虽然在播音主持的业务上精进,但知晓她私生活的观众们却仍对她看不起。而男人们更加对她不再有真心。池莲心看透了一切,最终离职,从这个最初承载自己梦想的电视台离职……
  • 每天读点博弈论

    每天读点博弈论

    博弈论原本为游戏理论,这一理论涉及的“游戏”范围甚广:人际关系的互动、球赛或麻将的出招、股市的投资等等,都可以用博弈论巧妙地解释,可以说,红尘俗世,莫不博弈。 博弈论探讨的就是聪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采取行动及与对手互动。人生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组成,你我皆在其中竞相争取高分。所以说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博弈游戏,每一步进退都关乎成败。
  • 宠妻如命:墨少,轻轻吻

    宠妻如命:墨少,轻轻吻

    她目睹了他最肮脏的黑色交易,为了活命笨拙生涩的将第一次给了他,可曾想这男人吃干抹净后第一个字竟然是杀?夏芷若黑人问号脸,连包袱都没收拾好就连夜跑路,可当现实版的98k瞄准在她的脑袋时,夏芷若吓的腿都软了。“做我的情人。”男人轻启薄唇,嗓音倨傲不可一世。为了活命,她又忍。可曾想到这男人的战斗力这么强的?!“不要……不要……停”夏芷若意乱情迷的连连求饶,只看就要翻到地上。男人霸道狂傲的气息卷席过来,将她捞起:“不要?还是不要停?”
  • 玻璃唇

    玻璃唇

    孙频,女,1983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杂志编辑。至今在各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隐形的女人》、《凌波渡》、《菩提阱》、《铅笔债》等。
  • 蒸条龙,别加葱!

    蒸条龙,别加葱!

    鹫之是最讨厌妖的龙太子,妙儿是只刚成精的猫。某天龙太子落难,掉到砧板上,结果就遇到了这只猫。妙儿一直想吃看起来像鱼的龙,而鹫之一直嫌弃这妖行不够、连人话都不会说的猫,凭什么整天想着要把他吃掉?
  • 重生之未来英雄

    重生之未来英雄

    本作品讲述的是一位拥有着超级能力的失忆的男性,他来到了未来的世界,并且与未来世界的各种拥有超级能力的人成为了战友或者是朋友和敌人,但是他绝对没有忘记自己的正义之心,他来到了未来世界之后便利用了自己的超级能力在到处做着好事,又在未来世界的经历之中结识了自己的新的好友和新的爱情和友情,从此他就踏上了一条通往未来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