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06800000001

第1章 家在烟波里

吾家家在烟波里,绕秋城藕花芦叶,渺然无际。

——《贺新郎·食瓜》

清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时(1693年11月23日零时),漫天大雪。

伴着银色世界而降临,郑板桥出生在扬州兴化。

明清两朝,地灵人杰的兴化出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在明代,有“五朝元老”高谷,还有数位宰辅、尚书、侍郎、御史,并且出现了文学家施耐庵、宗臣,星象家陆西星,哲学家韩贞,法学家解学龙等。清朝则更是人才辈出,像“扬州八怪”中的李鱓、《艺概》的作者刘熙载、礼学名家任大椿、选学大师李祥等都是兴化人。

当年,板桥的先祖郑重一是兄弟俩一起来到兴化的。后来弟弟郑重二迁到了江西九江,郑重一的子孙则在兴化繁衍起来,并在兴化东门外建了“昭阳书带草堂郑氏宗祠”。郑氏这一族在兴化东门外,介于城乡之间,世代为农,家境并不富裕。

郑重一的十一世长门孙郑新万,是明末秀才。新万有两个儿子,长子浞,曾在县学做过小儒官。浞有二子,长子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次子名之标,字省庵。立庵、省庵为书带草堂的第十三世。立庵娶兴化名士汪翊文的独生女儿为妻,生郑板桥。

郑板桥是书带草堂郑氏的第十四世的第一个子孙。他先有乳名“麻丫头”,十岁时父亲为之取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后以号闻名于世,又称板桥道人、板桥居士、板桥老人。

郑板桥的这几个称呼,似乎有些奇怪,仔细探究一下,是很有意思的。

“麻丫头”——明明是个公子,却叫丫头,不但“丫头”,还说脸上有麻子,这名是又贱又难听,鄙俗得很。究其原因,可能是民间风俗,贱名而长命,就像北方农村起乳名“搬不动”、“狗剩”一类,阎王爷不要,家里也好养活。祖父郑浞立即批准了这个名字,并关照,以后只准叫“麻丫头”,不准称少爷、公子一类,十岁以后再起大名。一般人长大后很忌讳被别人称乳名,但郑板桥却不是这样,这也曾是他为人的怪异之处。如他特刻了一枚印章:“麻丫头针线”,经常盖在成名之后的书画作品上。其做法很难让人理解,以至后来扬州学派领袖、对郑板桥尤为推崇的阮元在《广陵诗事》中说“太涉俗气”。现在想来郑板桥难忘且不忌讳“麻丫头”之名,其本意也是不忘养育他的恩人和“天下之劳人”,这同他的民本思想是协调一致的。

郑燮——“燮”字的原意是“和顺”、“和谐”之意。取名燮又是书带草堂第十一世长门即板桥曾祖郑新万的规定,从第十二世起按水、木、火、土、金排列,取“五行相生相克”之意。第十四世从“火”。“燮”还可写成“爕”,三把大火一齐烧,岂不是兴旺。

“克柔”——“克”字也是郑新万所定,十二世不排,从第十三世起按庵、克、文、韶、国、恩、家、庆排列。“克柔”是郑家从《尚书》中查到的故实。《尚书·洪范》说殷贵族箕子归周,对周武王说:当年夏禹治水胜利后,天帝赐予他“洪范九畴”。“九畴”之六是“三德”。三德即“正直”、“刚克”、“柔克”。箕子解释“柔克”说“燮友柔克”,一句话之中包含了郑板桥的名和字。父亲郑立庵很兴奋地选择了这第三德,希望儿子长大后“世和顺,以柔能治之”,供朝廷选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板桥”——郑板桥的出生地在兴化县城东门外。这里是护城河与城墙构成的一个夹角,人们称其为“牛角尖”,郑板桥的家就住在牛角尖上。几间茅屋,数丛翠竹,其家的后墙距城墙仅一丈多点。城内河水从东城门南侧的东水关流出来,绕着城墙向南流去,这就是兴化的护城河。在郑家稍往南一点,城墙东南角的拐弯处,护墙河上有一座木桥,这就是看似平平常常其实名声很大的古板桥。郑家要出城或是进城都需要经过这座古板桥。长大后,郑燮念念不忘家乡的古板桥,并亲自题写了“古板桥”三字,刻石立碑于桥的南端,自号“板桥”,还在《板桥自叙》中写道:

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

后来,板桥任范县县令期间,曾出资将古板桥改建为砖桥,重题“古板桥”三字立碑。道光年间重修,仍用郑板桥所题石刻。难忘古板桥,后来郑燮还用唐人刘禹锡《杨柳枝》词的句子,让门人朱文震及李方膺侄儿李瞻云各刻了一枚印章:“二十年前旧板桥。”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板桥出生的康熙三十二年,清朝已开始步入鼎盛时期。这一年,诗人钱澄之、文学家冒襄、建筑设计家雷发达先后病逝。而健在的文学艺术家和学者还有黄宗羲、八大山人、叶燮、朱彝尊、屈大均、石涛、蒲松龄、孔尚任、查慎行、纳兰性德、方苞、沈德潜。其中沈德潜年龄较小,21岁。而“扬州八怪”中的画友,已大都出生,其中最大的是华喦,12岁;最小的是李葂,3岁。

郑板桥出生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十月二十五,为小雪节气,当地民间将这一天称为“雪婆婆生日”,是祈望雪婆婆将瑞雪早日降临人间,为明年带来一个好年景。后来,板桥特意刻了一枚“雪婆婆同日生”的印章,经常钤在书画作品上。这也同他的“麻丫头针线”一个道理,是他不忘出生的时代和地点,不忘养育他的乡情与亲情。

郑板桥的童年是在凄苦、艰难、贫穷中度过的。他自小就是个“夜哭郎”,致使母亲汪氏整夜不得休息,好不容易将他哄睡了,母亲又是一阵咳喘。昏黄的灯光下,母亲为了这个“麻丫头”,夜以继日地苦熬着,终于熬不住了,板桥3岁那年,汪氏撒手而去。临终前她向立庵嘱托再三,一定要把“麻丫头”带大。汪氏死了,带着一腔放不下的心事。不懂事的板桥还以为妈妈像往常一样睡着了呢,他叫着、缠着,闹着要妈妈抱,并习惯地往妈妈的怀里钻,要吃奶。见妈妈不动了,他也很懂事地靠着妈妈躺在那里……

母亲走了,不久,父亲立庵娶了继室郝氏。郝氏是离兴化不远的盐城郝家庄人。在通常的人伦关系中,后母是个既难当又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但郝氏却是一位难得的贤妻良母,过门后对“麻丫头”很好,给板桥留下了深刻的母爱温情。他在《七歌》之三中这样回忆道:

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

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时缺一升半升米,儿怒饭少相触抵。

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为湔洗。

还不懂事的板桥在后母面前时常撒娇耍赖,有时家中缺米没饭吃,他就趴在地上哭闹不止,弄得满脸污垢,活脱脱一个小脏孩。每遇这种情况,郝氏总是耐心地哄他,想法让他吃饱,并把脏衣服换下来清洗。后母的恩情时时刻刻都留在板桥的记忆中,可惜,郝氏不到三十岁就去世了,板桥再次失去母爱。

在板桥的童年生活中,还有一个他忘不了的人物,这就是他的叔叔省庵。他同这位叔叔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睡,最有意思的,是板桥小时候夜里常尿床,冬天里,被褥单薄,尿床后他冷冻难捱,只好往叔叔那一边挤,“就湿移干”,直到将叔叔挤醒。就是这样,叔叔也不责怪他,还会帮他将湿被烘干,隐瞒尿床之事。此事写进诗中,让人感到辛酸而好笑,又见出板桥的任性率真,这也是他成为“怪人”的最根本的原因。

板桥六岁的时候,祖父郑湜病逝。下葬时,在墓穴中挖出了一只金蛤蟆,都说这是大富大贵的征兆,郑家有家道兴盛的希望了。人们将希望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板桥身上,他是郑家的长孙啊。

日后的所有前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年时期的启蒙教育。

老太爷过世后,二十五岁的父亲郑立庵成为家里的主心骨和家庭重负的承担者,他办起了私塾,以此维持生计。而板桥则在父亲的教鞭下,步入了文化启蒙阶段。同时,他还接受外祖父汪翊文的教育。汪老先生是一个博学而多才的隐士,他的独生女板桥母亲去世后,他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唯一的骨血板桥身上,他悉心指导外孙的诗、词、歌赋,培养他的文学气质。他的这位外孙终究未辜负他的一片深情,长大成才,而且不忘外公的教诲,在《板桥自叙》中说:

“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居多。”

父亲的文章品行和外祖父的文学气韵为板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文的同时,板桥又开始了学画。板桥学画完全是一种偶然,或说是天分使然。

兴化虽在江北,但气候特征都完全是江南模样,水乡泽国,到处竹影婆娑,仿佛大自然也钟情这位后来成为画竹高手的少年才子,为他尽可能地提供激发灵感的机会。

秋深风起,板桥家的草堂窗户上也像所有的人家一样,大方格的窗棂糊上了匀薄的白纸,既挡风寒,又透日光。板桥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在堂内窗下读书写字,阳光透过纸窗柔和地洒在书桌上,既不刺眼,又温煦和谐。忽然,纸窗上有“咚咚”的敲击之声,原来是室外受冻的苍蝇要往屋里飞,撞在纸窗上发出的声音。板桥抬头望去,苍蝇不见,窗纸上只有一片零乱的竹影,仔细琢磨,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朦胧天然的墨竹图。这一发现,让板桥既惊喜又好奇,为了不使竹影消失,他拿起笔对着窗子描画起来。太阳已沉入西边天际,但不同角度的竹影却留在了板桥的笔下。第二天他又早早地爬起来,兴致勃勃地对着竹子挥笔……

窗外的翠竹浑然不知地迎风摆动。

室内的少年才子不停地在纸上涂抹。

一个杰出的画竹大师就这样产生了。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壶盖因水沸而跳动是谁都见过的平常景致,但只有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苍蝇撞击纸窗更是司空见惯,竹影在窗上零乱也不足为奇。大师的出现有时就是一个平常的微小的事物促成的。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一只苍蝇、一片竹影成就了郑板桥,但事情往往又不是这般简单。灵性往往只在起步之时发挥作用,起步之后,很大程度上则不是灵性的因素了。

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给了郑板桥一个历史性的灵感和伟大的起步,并决定了他终生的艺术走向。

中国画竹的历史当始自唐代。唐以前,尽管顾恺之等人也画过《竹林七贤图》,但那画面上却见不到一根竹子。《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的名典:“何可一日无此君。”但也未见他周围的人画过竹。唐时吴道子、王维均画过竹。还有一位画竹的萧悦,白居易为之题诗,感叹“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五代画竹则更多,黄筌之外,李夫人、程凝、李坡等,皆善写墨竹。这些人均是院派画竹,遵守严格的技法,双钩着色,用笔工细,境界逼真,并非常讲究师承,黄筌是其标准。接下来从赵昌、崔白代代相传,历元明而到清,师承不变。到了两宋,文人竹派兴起,这些人诗、文、画兼通,文学创作之余用水墨画竹,不论竹竿竹枝竹叶,都只一笔画出,不用双钩晕染,也不用其他色彩。宋代文人竹的代表画家是文同与苏轼。文同平生喜竹,认为“竹如我,我如竹”,他常居住的地方命名为“墨君堂”、“竹坞”等。他画竹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成竹在胸”,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画竹始祖。元明时代,画竹更为流行,但均未出现超越宋人的大家,清初则更不如元明。在画竹的历史中,往往多追求笔意墨趣,拒绝师法自然,给人更多的是孤芳自赏之感,明清以来尤为突出。无疑,振兴画竹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郑板桥的肩上。

从日光月影开始起步,预示了个好兆头。

十二岁的时候,郑板桥到了真州(今江苏仪征市真州镇)毛家桥,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读书生活。郑板桥为什么到这里来读书,从现存的生平资料中找不到原因。但这里对他的画竹生活无疑又是个福地。

真州在扬州之南数十里,毛家桥则在真州之南,靠近长江之滨。这里是有名的竹乡,翠竹成片。这种环境自然能陶冶一个聪慧少年的灵性。板桥后来曾写有一篇《为马秋玉画扇》的小文回忆这段生活,行文也颇为优美,真可与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相媲美。

板桥的绘画题材除了竹外,还有兰。兰具有一种高洁的品性,向来是文人画家的笔下所爱,也是郑家所独钟,与郑姓有一种渊源关系,板桥即有一枚印章为“郑兰”。他自家还栽种了兰花十几盆,这是他画兰的缘起。后来他曾在题画中回忆道: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暮,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大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从中可见,板桥画兰也是崇尚自然之属性。

大体来看,板桥在少年时主要学文,亦涉猎绘画,但绘画的灵性已在他心中生成,这为他二十岁后真正步入画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文学上,真正使板桥受到系统而精深教育的是同乡陆种园。这个人对板桥一生的思想性格、艺术修养都有甚深的影响。

陆种园,名震,字仲子,又号北郭生。陆家是兴化四大土著之一。他天生有一种对清朝的反抗意识,《重修兴化县志》卷八曾说他“少负才气,傲倪狂放,不为龊龊小谨”。他长期隐居乡里,以待时变。康熙四十六年(1707),吏部尚书孙荦巡视江南,闻知陆种园大名,请他出仕,委以重任,他却坚辞不出,并且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其人好饮酒,但又少钱,有时只好以笔换酒,等到有人求他写字时,无笔可用,还得替他到酒家赎笔。处身这样的境况,但他仍喜助人。有一次一位朋友欠公家的钱,求助于他。他身无长物,只好翻出一件传家之宝,祖先陆容出使朝鲜时方孝孺赠给他的诗卷,押钱替朋友还债。后来诗卷在抵押处遗失,朋友很恐慌,陆种园却毫不介意,淡然说道:“就算打破一个盆吧!”过后照样与这位朋友交谊如初。陆种园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诗词文章和书法都甚为出色,成就最高者为词。但是由于他一生潦倒,又不善经营,从未刻印,大都散佚。

陆种园没有后人,所收弟子便是他的寄托。和板桥同时在他门下的还有顾于观、王国栋、赵秉亮、陆缄斋、陈乔、徐步蟾等。

在陆种园的这些弟子中,板桥出类拔萃,聪慧过人。传说陆种园曾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让诸位学生对出下联,学生们一时都抓耳挠腮,唯有板桥沉思不语,答出了下联:“麦黄麸赤面如霜”,用麦子在磨上的三种形态、三种颜色对木炭的三种形态和三种颜色,构思生动精巧,用语工整恰切。还有世人熟知的“谁家女多娇”的改诗故事也是在拱极台读书时发生的。由此可见在思想和学识方面,板桥受陆种园的影响是很大的。

创作方面板桥受陆种园影响最大的是词。他随陆种园先学婉约派,后学豪放派,俱得真谛。陆种园似乎对他这位弟子也颇为喜欢,两人情深意笃,无话不说。一次,板桥作了一个畅游天南地北、名山大川的梦,第二天就说给老师听。陆种园倍觉弟子可爱,遂作《虞美人·郑克柔述梦》:

寻思百二河山壮,更陟莲峰上。那能牖下死勾留,恨杀尘缘—欲脱,苦无由。故人一觉荒唐甚,娓娓殊堪听。君还有梦封秦中,我并灞桥驴背,梦俱空。

学生之梦,由老师作词叙述,可谓古今并不多见的师生佳话。

在陆种园的弟子中,学业优异者是郑板桥、顾于观、王国栋三人。顾诗、书、画俱佳,他不求科举,一生未仕,与郑板桥、李终生为友。王国栋诗、书成就颇高,为人狂放不羁,著有《秋吟阁诗钞》,后被乾隆列为全毁书目,死后仍惨遭掘坟戮尸之祸,因此其作品在今天已很难见到。

大约在二十一二岁的时候,郑板桥完成了在陆种园处的学业,并开始了真正的绘画创作活动。一幅乾隆二十八年(1763)郑板桥创作的《墨竹图横幅》上有题识云: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首而已也。

从这则题识中可得知他在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已开始绘画创作。

不知不觉中板桥已告别了少年时代,郑家的大公子,真正长大成人了。步入青年时代的郑板桥,尽管长相平平,甚至还有些丑,但才学过人,聪颖异常,自然不乏女孩顾盼,这其中,最使他难以忘怀的是“中表姻亲”王一姐,即板桥后母郝氏的姐妹嫁给王姓所生的女儿。

少年时的郑板桥,在生母死后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经常随后母郝氏到郝家庄去。也就是在那里,他认识了平生第一位有爱恋之情的女孩王一姐。两人青梅竹马,情意相投,经常在一起吟诗作文、读书绘画,建立了无猜的友谊和朦胧的初恋。后来,郑板桥还经常在诗词中回忆这温馨而甜蜜的初恋生活。

郑板桥十五岁时,后母去世,他去郝家庄的机会少了,两位少年自然很难见面,偶一相逢,也是咫尺之间,欲语还羞,都明白些什么,但都说不出什么。他在《酷相思·本意》中写道:

杏花深院红如许,一线画墙拦住。叹人间咫尺千山路,不见也相思苦,便见也相思苦。分明背地情千缕,翻恼从教诉。奈花间乍遇言辞阻,半句也何曾吐,一字也何曾吐!

“不见也相思苦,便见也相思苦”,极真切地写出了“当时年少春衫薄”,初恋相思时的细微体验。

板桥被纯真恋情痛苦地煎熬着。

然而,杏花下的偶然相逢终成过去,绵绵相思的美丽在痛苦和煎熬中一点一点成为过去。不知为什么,两人都各自成了家,劳燕分飞。这段恋情,让板桥终生难忘,每每回想起来,既感陶醉,又带苦涩,很难释然。多少年后,板桥再度重逢王一姐,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贺新郎·赠王一姐》:

竹马相过日,还记汝云鬟覆颈,胭脂点额。阿母扶携翁负背,幻作儿郎妆饰,小则小寸心怜惜。放学归来犹未晚,向红楼存问春消息,问我索,画眉笔。廿年湖海长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形迹!回首当年娇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颜赤,只此意,最难得。

过去的无猜情趣、撒娇之态、寸心怜惜都已如风烟散尽,但此情难泯,春蚕蜡炬之属,他生未卜,此生不休,“只此意,最难得”,板桥认定了。

既然恋人已去,更况父命难违,二十三岁时,板桥娶徐氏女为妻,像人间绝大多数夫妻一样,领了证书、拜了天地也就随遇而安了,弄得好,还会先结婚,后恋爱。板桥大概也正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从他《闲居》诗中“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索楷书”可得知,他婚后同妻子还算和谐。

结了婚的板桥,在学业上继续用功,尤其是在书法方面,在临写了大量的汉唐碑帖的基础上,对颜鲁公、黄庭坚下力最深。特别是临摹黄庭坚的山谷体,非常逼肖。宋人欧阳修读书有“三上”,谓之马上、厕上、枕上,板桥在书法上则有“舟中、马上、被底”。

说到被底,那还得靠妻子的帮忙和点化。有一次,板桥白天临帖,晚上上床睡觉时还在被窝里用手指划来划去,体味帖上的笔法走势。划着划着,不知不觉地划到了妻子的身上,将快要睡着了的妻子弄得痒痒的。徐氏一边拨开他的手,一边嗔怪道:“不在自己身上划,干吗划到别人身上来,不知道人各有体嘛!”

“人各有体?”板桥听后略一激灵,推了妻子一下:“你再说一遍!”徐氏道:“你有你体,我有我体。人各有体,这你还不懂?”

妻子的这一番半睡半醒的话,彻底点拨了板桥的心灵。他领悟到,前辈书法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家,就是他们有自己的风格,自创一体。而我郑板桥的书法要留存后世,不也是同样道理吗?被底得道,板桥自此开始经营自己的“板桥体”,即后来形成的“六分半书”。

《小楷秦观水龙吟册页》《小楷欧阳修秋声赋轴》是目前所见板桥最早的书法作品,创作于二十三四岁之间,此蝇头小楷已具相当功力,为典型的“馆阁体”,是他参加秀才、举人、进士答卷所用的书体。这说明板桥在形成自己“六分半书”之前是颇下了番苦功的。

功夫不负苦心人,走出那片烟波、藕花、芦叶,板桥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经历的第一次突破。

同类推荐
  • 李叔同禅心人生

    李叔同禅心人生

    二十文章惊海内,一轮圆月耀天心。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在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许多著名音乐家、美术家皆得其亲传,如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自其门。这样一位艺术修为全面的艺术家,在历尽繁华之后,毅然皈依佛门,从此不问凡尘,立志埋名,不务名逐利,甘于澹泊,枯守孤寂,过起了参禅悟道的僧侣生活。
  • 司马昭定三国

    司马昭定三国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抗蜀,多有军识。继而逐步取代曹魏家族,专揽国政,后分兵三路伐蜀,成立晋朝,成了司马家族一个新的传奇人物。本书采用通俗历史的写法,梳理司马昭的一生经历。重点表现了司马昭为官为政的智慧:如何平衡与父亲司马懿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司马家族内部的矛盾,如何对抗曹魏家族并逐步取而代之。
  •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本书是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安娜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文笔朴实幽默,包含着安娜对丈夫的浓浓爱意。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得到诸多知识与乐趣。
  •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孝庄文皇后:一个女人的史诗。海兰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董鄂妃:风流只向一人说。香妃:老去的传说。西太后慈禧:红妆照汗青。婉容:末代皇后。
  • 谢志峰艺术人生

    谢志峰艺术人生

    本书展示了谢志峰先生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叙述了谢志峰收藏的历史渊源及其文物收藏系列的精华,并从艺术的角度探讨了谢志峰收藏之外,还揭示了他在诗、书、画、陶艺等方面的综合艺术修养。
热门推荐
  • 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2位成功父母对我们的家教启迪

    英才是父母炼成的:22位成功父母对我们的家教启迪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愈来愈能够体会到人才的价值与英才的珍贵。于是乎,在我们这个富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的国度,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十分渴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英才。
  • 太古尊帝

    太古尊帝

    【热血爽文,最火爆,挑战你的脑洞!】绝代丹皇转世而来,魔武双修,碎裂惊天阴谋!这一世他绝不受任何欺辱,御龙灵凤,五行聚顶,敢诛武帝灭仙魔!
  • 帝台娇

    帝台娇

    她是天下女子艳羡的传奇宠妃,身系两国君王恩宠,尊为两国皇后。大夏皇帝为她散尽后宫,独宠一人;北汉帝为她敛尽天下奇珍,筑就一座华美无双的凤凰。可是,这两个给她一生荣宠的男人,一 个让她家破人亡,一个将她囚于深宫多年。生死相许,柔情万千,终敌不过家仇国恨,帝王霸业。
  • 剑花物语

    剑花物语

    在一个地方久了会对它念念不舍,也许并不是因为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景,可能只是因为你把自己的心忘在了那里。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拋撇。
  • 爱后余生

    爱后余生

    顾潇潇觉着,掌管人间姻缘的某位老神仙定是看自己十分的不爽。活了小半辈子,好容易心动一次,没成想,对方还是个身患“面瘫症晚期”的洋葱男!一路披荆斩棘,差点拼了小命,最终修成了正果,心满意足的抱得美男归,却发现原来自己只是充当了别人的替身……
  • 30几岁女人的活法

    30几岁女人的活法

    30几岁的女人完全不必因韶华的推动而心生郁闷,年龄是生理的一个代表数字,人的青春更重要的是来自心理的调试。30几岁的女人,经历岁月的洗礼,抛却了小女孩的娇纵任性,举手投足间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心动,更多的是一种味道,一种风情,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和种妖娆!
  • The Vested Interests and the Common Man

    The Vested Interests and the Common 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陈立农你是我最甜的浓糖

    陈立农你是我最甜的浓糖

    许芊晚第一次粉上陈立农是因为陪闺蜜看综艺。陈立农第一次见许芊晚是因为粉丝见面会上的乌龙。一次一次的相遇,让他慢慢了解她慢慢喜欢她……(纯属虚构,请勿上真人)【宝贝们支持一下新书呗~《范丞丞:余生你别想逃了》】
  • 保险理赔与欺诈预防

    保险理赔与欺诈预防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基本法律知识宣讲系列丛书之一,具体内容是对我国的保险法律制度进行宣讲和普及,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保险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刑法》、《侵权责任法》、《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
  • 带着系统穿越:全能财迷妃

    带着系统穿越:全能财迷妃

    她姓痕,名雀茜,外号很缺钱,江湖人称雁过拔毛!带着万能系统穿越,抢钱更是刮地三尺!他冷酷无比,却遇上腹黑狡诈,死要钱的她。冰冷与热情的碰撞!“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牵手五十金,拥抱一百金,接吻……女友一日……逛街……”这是卖掉自己的节奏么?我给,从此你是我的人!冷酷王爷俊脸一抽,甩出了一万金!“今晚,你……”夺过了一万金:“哇,成交!今晚牵手两百次,一次一秒钟!”惊呼着,还给了一个,你赚了的眼神。心中却尖叫着:哇终于可以升级了……读者群:429294423,进群请验证瘦子书中人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