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5年1月12日,即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北京的紫禁城内爆出了一条震惊世人的消息: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驾崩了!
少年天子的过早死亡,自然引起了朝野的种种猜测和议论。目前,关于同治帝的死因,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天花说。同治帝死于天花病是清朝官方的说法,其根据是当时记载同治帝治病的脉案《万岁爷天花进药用药底簿》。该脉案完整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三十日下午同治帝得病,到十二月初五日病死,共三十六天的脉案档案。
同治帝生病之后,在治疗期间,同治帝的老师翁同龢每天都到内务府查看《脉案》刻方,到奏事处看起居单,并将这些事情以及所见所闻都记录在《翁同龢日记》中。《翁同龢日记》记载,在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二十九日,荣禄推荐的名医祁仲虽然给同治帝看过病,并且还开出了药方《十全大补汤》,却没有使用该方,而是继续使用太医李德立开具的药方治疗。
虽然翁同龢在日记中没有明确表明同治帝得了什么病,但据他的记载可以知道,《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与他每日见到的《脉案》刻方内容是一致的。这就说明,《脉案》是可靠的,并不是后来编撰伪造的。因此,用现代医学手段对这份《脉案》进行解读还是有必要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组织医学专家,对同治帝的这份《脉案》进行过详细解读。其中,北京医院医务处组织各方面医学专家进行了医学论证,于1979年8月15日做出了专家会诊后的分析结果,并将这份诊断结果转发给了故宫博物院。其文如下:
故宫博物院:
关于鉴定清朝档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同治皇帝患何病问题,我们请本院中医科主任魏龙骧,副主任李文瑞、吕秉仁,主治医生刘沈秋,皮科副主任周光霁及外科主治医于学智、李玉山、王在同等同志审阅研究。经大家讨论,一致认为:清同治皇帝系患天花(痘疹)病故。其病程:病之初期为天花(痘疹);病之中期为痘疹之毒所致“痘后痈毒”;病之后期为痘疹余毒所致“走马牙疳”;最后为毒热内陷而死。
根据:
(一)天花(痘疹):据《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记载,清同治皇帝病之初期“发热头眩,胸满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头面周身疹中挟杂之痘颗透出,系属天花……”符合《痘疹心法全书》有关天花(痘疹)“出痘形症”、“痘出五脏形症”……等论述。
(二)痘后痈毒:据《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记载,清同治皇帝病之中期,“皇上天花二十朝,……腰间红肿溃破,浸流脓水,……”符合《痘疹心法全书·症中杂症》有关痘后“余毒未尽,痘毒生,轻则疮,重责痈……”的论述。
(三)走马牙疳:据《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记载,病之后期“腮紫肿硬,……时流血水,……溃深分许,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符合《中国医学大词典》走马牙疳条“痘疹余毒所致,初则口有臭气,渐至齿黑,热盛则龈烂,热血迸出,血聚成脓,……腮漏见骨而死”的论述。
以上仅供参考。
此致
敬礼
北京医院医务处
一九七九年八月十五日
根据北京医院的这份诊断结果,证实了同治帝是得了天花病,但死于天花病后遗症——痘后痈毒和走马牙疳。
天花,中医称之为“痘疮”,由病毒引起,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帝死于天花;第二帝康熙帝年幼时,为了躲避天花,躲到皇宫外的福佑寺,但最终也未逃脱天花的侵袭,经过精心治疗,虽避开了死神,但也在脸上留下了麻子疤痕。在宫中任职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不仅与顺治帝保持着密切关系,而且与孝庄文皇后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在汤若望的劝说之下,顺治帝才最终决定由皇三子玄烨(即康熙帝)继承皇位。其理由既简单又充分:玄烨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的免疫力。由于康熙帝认识到天花对大清王朝统治的威胁,于是,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天花实行预防为主的策略,并且首先从宫中开始实行古人的种痘方法。据《阿哥种痘档》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帝的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种痘,十分成功。
既然清宫有阿哥种痘的制度,同治帝怎么还会得天花呢?同时,人们又想起同治帝的父亲咸丰帝,咸丰帝也曾受过天花的袭击,并在脸上留下了永久的麻子痕迹。所以,人们对于同治帝所得的病是天花表示怀疑。如果皇宫中的御医没有误诊的话,那现在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咸丰帝、同治帝两人做阿哥时都种过痘,但没有起到作用,因为传统的种痘方法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有效;另一种解释是,宫中的种痘制度在嘉庆朝以后已形同虚设,咸丰帝、同治帝父子两人当阿哥时并没有种过痘。因为从现存的清宫档案保存情况看,没有发现乾隆朝以后的阿哥种痘的记载。如果没有丢失的话,那只能说明乾隆朝后宫中阿哥种痘制度没有继续执行。
又有人根据同治帝《脉案》发现,同治帝从得天花病到病死,时间长达三十六天。按照常规,天花从始发到病情结束,大约只需要十八天左右,民间一般民众如此,皇宫中人也应如此。既然如此,那么同治帝所患的病就很令人质疑了:十月三十日到十一月二十日,同治帝的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痘痂结收脱落。但此后突然又流毒继发,而部位集中在腰臀,溃烂流脓,此后续发失眠多梦、遗精、尿血等并发症。而这些症状却恰好与另外一种病——梅毒病状颇为相似。因此,人们怀疑同治帝所得的病并非仅是天花病那么简单,其中还另有隐情,这隐情就是民间盛传的性病——梅毒。
二、梅毒说。梅毒是一种性病,其病源为梅毒螺旋体。一般在两性交媾传染后三周左右发作,在外生殖器部位发生硬下疳,约两个月后全身皮肤发疹。此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
在梅毒说法中,认为同治帝得病原因是冶游[1]才有的结果。那么,同治帝身边是否有促使其冶游的因素呢?
同治帝自幼就处处受制于他的母亲慈禧皇太后,是一个内心空虚、性格古怪的少年天子,因此骨子里产生了对宫中生活的极度厌倦甚至暗中反叛的思想。
关于慈禧母子关系不和的记载,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谈到过此事,大意是说,因为慈禧皇太后对同治帝很严苛,又想处处掌控朝权,所以与同治帝感情冷漠、隔阂很深,矛盾也越来越大。
由于同治帝自幼不爱读书,整日醉心于一些游戏娱乐;又因为从小他就生活在女人堆中,平时受太监的挑逗,对于异性有很大的追求、渴望,只是拘于宫中规矩,还不敢妄次。但大婚后的同治帝,初步尝到了与女人性爱的温馨,尤其是享受到了与自己喜爱女人的夜月花朝愉悦后,对于性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难割难舍的程度。而慈禧皇太后对同治帝的这种生理欲望却横加干涉,不许同治帝到皇后那里去,慈禧皇太后对同治帝说:“慧妃贤明,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礼节。皇帝毋辄至宫中,致妨政务。”其原因是皇后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是慈安皇太后和同治帝的意愿,而她中意的凤秀之女富察氏只被封为慧妃,所以慈禧皇太后要求同治帝到慧妃那里去。同治帝对慈禧皇太后干预自己的私生活十分不满,但又不敢发作,只能以逃避的方式对抗。于是同治帝既不去皇后寝宫,也不去慧妃宫中,后来索性从养心殿搬到了乾清宫西暖阁居住。由于宫中规矩很多又很严,为了解决精神上的苦闷和生理上的需求,同治帝只能想法到宫外去潇洒冶游。母子关系的不和、皇太后对夫妻生活的干预及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是促使同治帝有可能冶游的主要原因。
对此,《太监谈往录》有这样一段记载:
同治魁梧又较聪智,年尚未冠,不肯受祖宗法制之约束,对于母后也不顺从,太后不悦曾迁怒皇后。外间传闻皇上喜欢单独蹈出宫门,寻花问柳。诸皇叔劝之不能改,太后知道为时已晚。同治染上花柳病已重,太医却误诊为天花,以致早亡,遗恨于无极。
又通过对《脉案》的分析可知,同治帝所患的天花病的确与梅毒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痘痂俱落,而腰间溃孔,左右臀部溃孔”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治帝得的病是梅毒或者天花与梅毒两种病。
三、服毒自杀说。这种说法比较少见,目前只在民国时期苏海若的《皇宫五千年》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同治帝死亡原因说法有三种,有说是得天花病死的;有说是梅毒性病死的;还有说是服毒而死。对于这三种说法,作者苏海若在书中也说不清楚。
由于目前这种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并无传说和其他史料支持,故笔者不作分析。
四、慈禧害死说。此种说法认为,由于慈禧皇太后与同治帝之间有四大怨恨,于是在同治帝得病之后,慈禧皇太后借机相害。据称,这四大恨为安德海之死、选皇后、觅母事件、遗诏风波。
(一)安德海之死。安德海是慈禧皇太后的心腹太监,因为自恃有慈禧皇太后的撑腰,便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因此同治帝对他非常厌恶,把安德海比作明朝宦官魏忠贤,常常在老师翁同龢和慈安皇太后面前宣称要杀掉他,并且做了一些泥人当作安德海,割去泥人头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后来,同治帝与慈安皇太后借安德海出宫有违祖制事件,终于杀了安德海,但却因此惹恼了慈禧皇太后,于是使本来就不亲近的母子关系产生了更大的隔阂。
(二)选皇后。同治帝大婚时,在立谁为皇后一事上,两宫皇太后之间发生了分歧。慈安皇太后欲选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为皇后,而慈禧皇太后却极力想选刑部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由于两宫皇太后各持己见,僵持不下,最后决定听同治帝的意见。当时,慈禧皇太后认为自己是同治帝的生母,亲生儿子一定会向着自己。使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同治帝竟然按照慈安皇太后的意愿,将那柄代表皇后人选的玉如意递给了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同治帝的这一不顾后果的举动,不仅破坏了自己与慈禧皇太后之间的母子关系,还给慈安皇太后带来了日后生命威胁的隐患,同时还造成了日后慈禧皇太后与皇后之间的婆媳不和。
(三)觅母事件。本来,慈禧皇太后与同治帝的母子关系就已经有了隔阂,甚至是矛盾。但同治帝并不想办法弥补修复自己与慈禧皇太后之间的裂痕,反而更加与慈安皇太后亲近;并且还故意冷落落选皇后的慧妃,亲近慈禧皇太后不喜欢的皇后。为此,慈禧皇太后除了恨之外,只能出面干预同治帝的夫妻生活。天生叛逆的同治帝对此不以为然,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不仅如此,他还制造了一个更伤慈禧皇太后的事情来。原来,同治帝降生以后,按照宫中的规定,由身居六宫之首的皇后抚养,于是幼年的同治帝与当时还是咸丰帝中宫皇后的慈安皇太后的关系就亲近起来。慈安皇太后自身无子,对这个唯一的皇子格外爱护,关照备至,视同亲生。慈禧皇太后却因为自己生育了皇帝而母以子贵,并居功自傲;平时忙于抓权掌政,对同治帝既照顾时间少又特别严厉。每当同治帝受了委屈,在慈安皇太后那里总能得到母亲般的安慰,日久天长,同治帝觉得他与慈安皇太后倒像真正的母子关系。因此,在同治帝的脑海里留下了“皇额娘”比“额娘”好得多的印象。刚好在此时,恰逢两宫关系不协调,同治帝又倾向于慈安皇太后。于是在宫中就传出了一种秘谣,说同治帝不是慈禧皇太后所生,而是咸丰帝后宫的一个宫女所生,因懿嫔(即后来的慈禧皇太后)无子,暗中将其生母毒死而将其抚养。虽然这种谣言是热河辅政八大臣故意制造的离间慈禧皇太后母子关系的计策,且时间不长辅政八大臣就被铲除,所以当时并未有人敢传言这种杀头的说法。但同治帝对此谣言却相信了,并且自认为慈禧皇太后不懂什么叫母爱。为找到确凿的证据,同治帝派心腹太监暗中查找生母的遗像。然而当这件事情被精明的慈禧皇太后知道后,自然十分伤心,也由此失去了对同治帝的信心,认为同治帝不仅仅局限于孺子不可教,而且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但此时的慈禧皇太后还是觉得没有与同治帝到了彻底决裂的时候。作为大清国的圣母皇太后,慈禧皇太后还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住自己儿子同治帝的。但接下来发生的遗诏事件就不得不令慈禧皇太后痛下决心,因为此时的同治帝已经成为自己的叛臣逆子了。
(四)遗诏风波。同治帝经过数次与慈禧皇太后的摩擦和冲突之后,懂得了权力的重要性。然而,同治帝虽然贵为一国之主,但在慈禧皇太后掌握朝廷实权的情况下,他手里的那点权力没有多大的作用。而慈禧皇太后又是一个视权力重于生命的女人,她的所有一切都离不开权力的支撑,包括美丽和生命。于是两人在权力上的争斗自然无法避免地爆发了。随着同治帝年龄的增大与权欲的增长,亲政后的同治帝在法律上开始拥有了皇权,而这皇权又是不受任何人干预的权力。因此,同治帝与慈禧皇太后之间的矛盾越发地加深了。为了遏制慈禧皇太后的权力,同治帝认为应该立长君以防止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于是在病危期间,同治帝作出了立长君的决定,宣他的老师李鸿藻入宫,将他的决定写入遗诏。只可惜由于李鸿藻害怕慈禧皇太后的权势,反将遗诏交给慈禧皇太后,遗诏自然被撕毁了。对此,近现代爱国文人印鸾章在《清鉴纲目》中是这样记载的:
诏军机大臣李鸿藻入见,口授遗诏,令鸿藻书之。谓国赖长君,当令贝勒载澍入承大统,凡千余言。鸿藻奉诏驰赴储秀宫中,请急对,出袖中诏书以进。西太后大怒,碎其诏,叱鸿藻出宫。
因此,遗诏事件加深了慈禧皇太后对同治帝的恼恨,于是母子关系彻底决裂了。一气之下的慈禧皇太后终于做出了尽断其医药饮食的决定,并将同治帝遗诏中的“当令贝勒载澍入承大统”改为“醇亲王奕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对于同治帝生前是否有遗诏,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据金承艺先生的《关于同治帝遗诏立载澍为帝一事的辩正》一文考证,同治帝遗诏中说“令贝勒载澍入承大统”之事为子虚乌有。载澍为奕瞻之子,在同治帝死时,其名还只是叫载楫,而称载澍这个名字时已经是光绪四年(1878)的事情。之所以改名,其原因是过继给光绪三年(1877)二月去世的孚郡王奕为嗣。因此,所谓的同治帝遗诏“当令贝勒载澍入承大统”是后人伪造的一种说法。
对于同治帝的死因,溥仪持天花病变之说,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
在野史和演义里,同治是因得花柳病不治而死的,据我听说,同治是死于天花(翁同龢的日记也有记载)。按理说天花并非必死之症,但同治在病中受到了刺激,因此发生“痘内陷”的病变,以致抢救无术而死。
溥仪认为,同治帝得的是天花病,但死亡的真正原因则是得病后看到慈禧皇太后当面殴打皇后受到了惊吓才死的。
无独有偶,与溥仪持同一观点的还有恽毓鼎[2],而且两人的说法基本上一致。他在《崇陵传信录》中有这样的记载:
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甲戌十二月初四日痘已结痂,宫中循旧例谢痘神娘娘。旛盖香花鼓乐,送诸大清门外。是日,太医院判李德立入请脉,已报大安,两宫且许以厚赏矣;夜半,忽急诏入诊。踉跄至乾清宫,则见帝颜色大变,痘疮溃陷。其气甚恶,德立大惊,知事已不可为,而莫解其故,未久即传帝崩矣。嗣后使有泄其事者:孝哲毅皇后为侍郎崇绮之女,明慧得帝心,而不见悦于姑,慈禧太后待之苛虐。初四日,不知何事,复受谴责,后省帝疾于乾清宫,泣诉冤苦。帝宿宫之暖阁,屋深邃,苦寒,中以幕隔之,慈禧侦后诣帝所,窃尾之,宫监将入启,摇手令勿声,去履袜行,伏幕外听之,适闻后语,帝慰之曰:“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慈禧大怒,揭幕入,牵后发以出,且行且痛抶之,传内廷备大杖,帝惊恐且悲,坠于地,昏晕移时始苏,痘遂变。慈禧闻帝疾剧,始释后,而诬以房帏不谨,致圣躬骤危云。
五、综合说。台湾作家高阳在《慈禧全传》一书中认为:同治帝是死于天花与梅毒的并发症,即天花病引发梅毒的再次爆发。
一个人死了,不可能同时有几种不同的死因。既然如此,以上关于同治帝的几种死因,必然有一种更接近事实,那么究竟同治帝死因为何呢?
笔者认为,不管同治帝是患天花还是梅毒,或者是天花与梅毒的综合病,对于同治帝的早死,都与慈禧皇太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慈禧皇太后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具体说到同治帝究竟得的是哪种病,那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同治帝死了,他死后自然也要葬在他自己的皇帝陵中。但是,他生前没有选陵址,就更谈不上建陵了。他的陵寝只能由皇太后为他做主选定、修建。因此,作为无冕女皇,慈禧皇太后再次参与并决策了同治帝陵寝的选定和营建。对于同治帝来说,不仅从小备受生母的严苛对待,成年后受其控制,就连身后之事也要按慈禧旨意为自己建陵,这可真是生前是傀儡,死后也身不由己,悲哀至极。下面,就来看看同治帝的出生和成长过程吧。
注释
[1]“冶游”一词原指男女在春天或节日里结伴外出游玩,后来专指嫖妓。
[2]恽毓鼎(1862—1917),字薇孙,顺天府大兴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御史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