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泉州)人,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俞大猷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说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击外敌入侵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29岁袭祖职泉州卫前所百户,76岁离开军营,戎马生活47年。在这47年中,他有十年左右时间是在抗击外敌入寇的战斗中度过的。他任职期间所遇到的外敌入侵有三:佛郎机(今葡萄牙)、安南(今越南)和日本的海盗集团(即倭寇)。他抗击安南范子仪的入寇,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虽未直接抗击葡萄牙人的入侵,但筹划了驱逐葡萄牙人的办法。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开始猖狂入侵,抗倭战争开始。战争延续13年之久,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才基本结束。他是最早参加抗倭的将领,抗击倭寇的入侵前后有十个年头。他抗倭的足迹遍及浙、直、闽、粤,这在著名的抗倭将领中是独一无二的。抗倭战争的每一次重大胜利,如王江泾大捷,歼灭徐海、王直,平海卫大捷等都有他的功劳。他指挥陆兵在沿海歼倭,又率领水军,在海上战无不胜。是他把倭寇赶出广东,结束了抗倭战争。他为保卫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保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一套较完整的抗击倭寇入侵的理论,即军民携手,御海洋,御河港,御海岸,御内河,御城镇,水兵常居十七,陆兵常居十三。俞大猷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抗击倭寇所做的贡献在明朝的文官武将中无人能与他相比。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俞大猷是明朝名将和军事家。他“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这是朝廷对俞大猷的评价。史家说:他“四为参戎,七为总戎,皆将别将。”“为诸将之首”,这一评价是恰当的;“皆将别将”也是事实。它正说明俞大猷不是一般的将领。事实也确实如此。俞大猷参加过明朝各种类型的战争,指挥过各种战斗:抵御外敌入侵,抗击鞑靼内犯,剿海盗,歼“山寇”。既有陆地作战,更有海上歼敌;既是陆兵将领,更是水军统帅;既指挥单一军种作战,又指挥合成兵种战斗。而且无论是陆战还是水战,是单一军兵种还是合成军队,他的指挥都是那样应付裕如,得心应手,并取得胜利。还不只在作战指挥上,更重要的是在战争谋划上。他深谋远虑,功收万全;平时想到战时,战前想到战后;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战则求全胜。与此同时,俞大猷在军事理论上也多有建树。他的海防理论、边防理论、治安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战争指导思想多为前人所未发。俞大猷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而且是一位难得的,有政治头脑、有战略眼光、长于谋略的军事家。
俞大猷是武术家。之所以说他是武术家,因为他是武进士出身,武艺超群,并著有《剑经》一书,影响深远。邓钟说:“棍法有三十余家,但多花步,惟俞家棍俱实法,故所向无敌。习武艺者先习俞家棍,则钩、刀、枪、钯俱从此出。”他所使用和传播的武术是实战武术,是当时军队所使用的各种兵器技艺的基础。戚继光说:“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也。”又说,“叉、钯花法甚多,刬去不尽,只是照俞公棍法以使叉、钯、钩镰,庶无花法而堪实用也。”戚继光是用俞大猷的《剑经》来练兵的。时至今日,俞大猷国术馆乃是全国的武术教育基地。他不愧为一位武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