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7000000002

第2章 好好开拓自己

今天所讲的,如果说不是佛法,那也不一定对,为什么?因为佛法要求人们从现实的生活发现问题,再从问题中去发现佛法,可见佛法不是另外的东西。所以我今天并不用佛教的专有名词、经文等来跟大家谈问题,今天的主题是“好好开拓自己”。

“开拓”这两个字,我们知道,开是开发、拓是拓展。如果以现代商业管理学来看这标题,“自己”就是产品。我们知道,一样产品从设计到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也必须在一定时间、空间里面,不断去提升。再者,东西摆在商店里,要有人来买,这就涉及拓展的问题。可能大家听了会说,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产品”呢?!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我材”就是产品,问题在于是不是能把你的才能表现出来。在未表现之前,你有没有刻意地去培养自己的才能?开发,不一定说已经拥有多少才能。我们知道,人人都有不同的根机或潜能,如果不能把你的潜能发挥出来,即使你的样子长得像佛教里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也没有用。所以,样子长得怎么样,不是问题,毕竟人需要的是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开拓自己”。

每个人都有潜能,这种潜能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社会慢慢地培养起来的。不管你是在民营单位还是国营单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每个人都有必备的专长、专业,这些专长、专业也是从小慢慢培养而成的。所以说开拓自己,还是要从培养上去着手。

譬如,目前失业的人口比例太高,可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的行业,必须具备某些专业、专长,这类的人才可能还不够用。我们也知道最近很多学者、专家提出来,现在的失业不是问题,那你为什么失业?这才是问题。

所以我们通常面对问题,只是去找个答案,绝不会说,很冷静地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就像走在街上,莫名其妙被人捅一刀,自认为没有惹人家,为什么要捅我一刀?就归咎于别人。可是,当治安单位抓到行凶的人,问他:“为什么你要捅他一刀?”行凶的人说:“为什么他要斜着眼睛,用鄙视的眼光看我?”你看,我们的眼睛往往都往外看,可是在佛法里,除了往外看,还要往内看。

往内、往外,看的是什么?外,是看别人的“我”;内,是要反过来看自己的“我”。因此任何问题的发生,绝不是以自我意识去认定。很多的事,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所反映出来的都只是自我意识。这些自我意识有感性和理性的差别而已。

我们晓得,自我意识往往忽略了别人的“我”,只把自己的“我”摆在眼前,我们常会说:“为什么?”甚至于现在很多歌曲,都在喊“为什么”。很多人在生气的时候,也在喊“为什么”。

一个人问的“为什么”如果只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真的是浪费时间。如把这个“为什么”换个环境,改变它的内涵,像科学家、发明家或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把“为什么”摆在客观事实上,我想他的价值、成就,以及对人的利益就完全不同了。

同样一个“为什么”,如果把“我”放在前面,那只是把自己的缺点完完整整显现出来,告诉别人。如摆在人人所看到的各种专业、事物上,就会大不一样了。

“我为了什么?”看起来是很平常的问题,像在一个家庭里,丈夫在外面忙碌、赚钱,只要有点不如意,回到家里,发现一点点不顺心,马上就冒出一句话:“我为了什么?”当然,男主人有权利说“为了什么”。可是他忘了,女主人也在外面工作、赚钱,她也有权利说“为了什么”。说出这句话的人,很少考虑到,你有权利说,别人同样也有权利。如果能够懂得,除了自己的“我”,还有别人的“我”,那么“好好开拓自己”,“好好”两个字,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开拓需要时间、空间。过去我常在外面演讲,时常会听到有人说:“那和尚在说什么?有什么好听的,不都是些迷信吗?”这种看问题的态度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把“我”摆在自己的立场。如果把“我”摆在学习、读的心态,去面对环境,这个“我”就不会太过于感性或理性了。如此,你将会去调和它,使自我意识慢慢淡化,会更加冷静、客观。佛教所谈的,也是后面那个“我”。

所谓佛法,绝不是放在庙里的那部《大藏经》,因为那部《大藏经》只是一大堆印刷品,跟《四库全书》差不多。如果不去看它、认识它、理解它的内容,对你没有一点好处。事实上,人在任何时刻,所讲的话、做的事,对的也好、错的也罢,都离不开这些。

中国的佛教,所表现的佛法,已融合了中国儒家的思想,也迎合我们的民族性、文化背景,可以说,中国的佛教是属于中国的,而不是印度的。可是,佛教来自于印度,印度本土的一些色彩往往也会随着加入佛教的内容,可以说佛教变了、乱了,它并不是多元化,而是乱。

两千多年以前的印度,可说是贫穷、落后、肮脏的,以佛教而言,释迦牟尼佛谈佛法,谈的是清净、庄严,就是针对这些贫穷、落后、肮脏来说的。依于印度环境所形成的佛教,到达中国以后,有两个支流:一个分布在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另一个分布在中原地带、比较富裕的地方。因为佛法的本身是针对人的“我”而说法,依于人的“我”所处环境、教育、文化、经济种种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就完全不同。

我们现在看台湾的宗教形态,不管道教、佛教、民间信仰都是依赖神、佛祖,有什么事,就去求神、求佛祖;做错了,就向神或佛祖忏悔。最后变成,“我”反而愈来愈迷惑了。为什么?这就是我刚刚所说的,是时代背景、环境,以及此地的历史、文化等所造成的。

以佛教而言,如果在座有很多学佛的佛教徒,我可以说,你们很少修养自己,很少照顾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你的身体行为、言语行为、思想行为。你们几乎都在参加诵经、礼忏、做法会、布施、供养,其实那不是修行。

我们中有两类人——佛教徒和学佛的人。当然,学佛的人也是佛教徒,可是佛教徒不一定是学佛的人。在这里讲句不该讲的话,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有没有想过,去西方极乐世界做什么?虽然,经典上讲极乐世界的众生,像吃饭,想一想就有了,穿衣服,想一想就有了,甚至想用鲜花供佛,都有天女散花,连花都不需要买。在极乐世界只有乐,没有苦。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如果你真的去了,究竟在那里做什么?佛法的本身,强调现实生活中的我,要怎么样活在现实的环境中,而且要活得很好。我们常听到“解脱”“自在”,那是什么?就是活得很好,那究竟怎么样才叫活得很好呢?

以一般人而言,不做亏心事、坏事,就心安理得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什么叫坏事?什么叫亏心事?如果以善、恶来看,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今天天底下所有的人都是善,那会是什么样的世界?如果都是恶,又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事实上,以人而言,以上所说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我”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修所下的功夫、汲取的知识、经验都不一样,所形成的智慧也就千差万别。

我们晓得,人有善恶、美丑,事情有好坏,道理有对错,还涉及是非。我们总是在相对的中间去分别人、认识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现实,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话,那永远只是个自我而已,而且会愈来愈强烈,所表现出的往往都是伤害、缺失。

所以,佛法中谈修行,很多人都以为是念佛号、持咒语、念经、拜忏或打坐,认为这些方法就是修行,这完全错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谈的修行,是针对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而说的。

刚说过每个人都不一样,都有些不理想的地方,才会提到要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佛法或者佛教,不可以说修个什么法门就叫修行,佛法之所以有法门,主要目的是在你自己还不能做主时,暂时告诉你有个方法可以依赖,这样至少你不会做坏事、不会犯错,如此而已。

在没有行持这些法门时,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活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跟人与事打交道,如你不用那些方法来调解自己,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就可能会有缺失,会造成伤害。所以,佛法的重点是告诉你,在行为上的修养才叫修行,不是那些方法本身。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是只在自己不能自主或唯恐做错事、造成伤害时所依赖的东西而已,如以现代心理学而言,也就是一种心理目标的转移。只是单单照那样去做,你不可能成佛、成菩萨,唯有从身、口、意的行为去着手,让犯错的机会愈来愈少,伤害别人的机会也会愈来愈少,甚至可做到不仅自己没有缺失,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事实上,不只佛教谈这些,在中国儒家思想里,同样也谈这些,只是各家各派所表现的有所差别而已。

佛法的本身,就是在世间的相对法里,去认识、了解、突破它。认识、了解、突破什么?先对自己的“我”着手。这些年我常对很多学佛的人讲这么一句不好听的话:很多人学了一点点东西,就在修理别人,而不是修行自己。我们常看到有些懂得一点点佛教的人,看到对方有某些不好或错误,就说:“你看,你学佛,还这个样子!”讲的是别人的“我”,可是有没有想过,当你看到、听到别人的“我”有些问题时,有没有反过来,看看自己的“我”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所以,我常说学佛要透彻些,别动不动就修理别人。其实,我认为这还算不错,为什么?他还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悲哀的是,有些学佛的人,面对其他学佛的人时,希望他们都是佛菩萨,不能有任何缺点,自己却心甘情愿做个凡夫众生。你要求别人,希望别人好,希望他是佛、是菩萨,那自己又是什么呢?

学佛的主体是自己,不是别人。以前有些家庭里的子女,要跟我出家,其父母会反对,甚至有的父母到寺院来对我说,他的儿子或者女儿,做人都做不好,还想作佛?不要以为他这句话说错了,他说得很对,为什么?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作佛、作菩萨?

做人,至少我们还有些公允的尺度,可依于那些范畴去做。可是作佛、作菩萨,不容许有自我。因此,谈这个主题,“好好开拓自己”,就是在“我”上去培养。此种培养,是从身体的行为、言语的行为、思想意念的行为上去着手。以做人而言,人人都以为很了解自己,其实,人最不了解的人是自己。为什么?

我们常看别人看得很清楚,轮到自己就犯迷糊了,比如有两人在争吵,如果你是第三者,很容易发现谁有理、谁没理。我曾说,不管是学佛还是不学佛,为人要明辨是非,不要参与是非,明辨是非是一种修养,参与是非是出卖自己。为什么这么说?

别人在谈是论非,已辩得不可开交,你和争吵的两人,本来没有关系,你却插上一脚,跟人家评理、去做“老大”,最后那两人可能反过来对付你一个。为什么?他们本来争论的是“是非”,你参与的也是“是非”,你还是在“是非”的圈子里。然而,如果你去明辨是非,就可以从这些辩论中学习。所以,明辨是非是学习,参与是非是出卖自己。

以佛法而言,没有什么“是非”。天底下以自我而言,只有一个“是”,没有“非”。即使有的时候你认错,并不表示承认你“非”,同样还是以“是”作为你的理由。我们看两个人争论是非的时候,都说对方“非”,自己“是”,那表示在每个人的“我”里面没有“非”,只有“是”。只是每个人都强调自己是“是”,别人是“非”,这才有了是非的分别。如果你是第三者,从这上面去认识、了解,的确能学到很多。如果你参与,那是出卖自己。

可是,人往往很喜欢出卖自己。我常跟亲近我的人说:“当你认为别人所显现的是缺点,不要以为那刚好是你的优点。”此话怎讲?因为当你看到别人表现出的是缺点时,就已经认为自己的是优点了,为什么?好像他有这个缺点,自己没有。因此学习、修行中的人,当发现别人的缺点时,千万不要表现自己的优点;当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好好检讨自己的缺点。

所谓“开拓自己”,绝不是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去开发、拓展。所以,我们常常会讲,某人说或谁说,可能我比较叛逆,即使说是佛说的,我也想知道:佛是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有什么证据证明是他说的?

再者,我们看论文,不管是博士论文还是其他论文,一定要引用很多的参考书。似乎你参考的书越多,表示你的论文越好。现在全世界的论文,好像餐馆里面的大拼盘,怎么说?既然是论文,应该是从自己所学的科系里,把所拥有的、认识的、得到的一份心得表现出来,才能叫论文。可是,全世界几乎都是用前面所说的方式写论文,怕去开拓自己。有没有想过,写书的人如果也引用某些人的文章、论点,他还是像切了各式各样的菜食,把它摆成大拼盘。如果要真正探讨某人说的,你理解多少?我们常以自己的意识、智慧去诠释别人所说。也因为这样,人往往很容易借此机会,表现自己的聪明,而不是智慧。

最后,这种聪明表现得太久、太多,可能反被聪明误。为什么?因为通过所看到、所听到慢慢收集到的资料,其实都是别人的,你认识了多少?吸收了多少?你到底能不能知道他真正在说什么?如果不能,那就都是人云亦云,就等于你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我们还能举出“某人”说什么,还比较容易去探讨问题之所在。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大家”都这么说,这是最悲哀的事。

大家都这么说,“大家”的比例是多少?有家世界知名的民意调查机构,看到他们自己发表的数字,他们自己的内心都在笑,为什么?就是因为刚刚说的“我”。每个人的“我”,表现有真有假,你究竟选择哪个我?自己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甚至同一个时间、空间里,所表现的自我都那么复杂,怎么能够定论他说的就是这一种?!

可能大家会说,照你这么说,什么都没有用。就像一个国家,它的法律、法规只是一些约束而已,究竟能做什么?要是真那么有效,监狱里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了,问题出在哪里?因为这些人,是看“别人的我”,不会把“自己的我”融合到“别人的我”。“人、我”的分析,在佛法里面是非常微细的。经典上常有些形容词,像“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说的是什么?是说它的数目非常非常大、非常微细。可是我们通常是以概念去看,即使有分析之学,此种分析也可能只是以自我为前提。再不然,是以某些学者、专家的自我作为重点。比如,很多学财经的人买股票反而赔得惨。不要以为学财经的就会做生意、买股票,看那些股票分析师,都发财了吗?是有很多人发财,为什么?他用自己的方法、手段操作股票,而使自己得到利益,他并不是根据真正的资讯做分析。其实买股票被套牢、赔了,怪谁?要怪证劵交易税太高吗?要不然就是怪政府出来拉盘,怪来怪去都是别人。如果你在股票上得到了利益,有没有人说,我很感谢政府、我很感谢谁?没有。问题在哪里?只是个自我而已,而且是没有经过修行的自我,不是依于感性,就是理性的自我在表现,如此而已。

人的世界,关系到人的问题,还是要用人的方法去面对、去化解,不可以用佛法的方式。例如:佛法里面谈“忍”,所谓“忍波罗蜜”,就是忍的方法。

佛法所说的“忍”,不是佛教徒所说的“忍”。佛教徒所说的“忍”,是压迫自己、勉强自己;佛法所说的“忍”,是叫你去面对问题、认识问题、了解问题,最后化解问题。忍,目的是化解,当你面对问题的时候,先以忍的方法,在修行上面有多少本钱,先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修行,你的境界愈高,修养愈高,你所表现的忍就越有力量,化解问题就愈快,修养不够,化解问题就慢。

如果你不了解行忍的大前提是化解问题的话,那么你只是在勉强自己、抑制自己。最后变成什么?忍无可忍。后果是什么?所以,同样是佛法,如果不了解“法”的真义、宗旨以及利益之所在,搞错了方向,或照着字面意思去理解,最后都不是佛法,甚至还会对佛教产生反感。

举个例子,假使自己平常的运气很好,一直都过得很顺当,比较不会去思考,可能会糊里糊涂地过一辈子;如果运气不好,什么都不顺,就会怨天尤人,或常生病,甚至遭遇车祸意外,那你会说什么?一辈子没做过伤害别人的事,也没做过昧良心的事,为什么这些不好都降临在我身上?甚至还会说:那些做尽坏事的人,反而过得很好。都是用这种埋怨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那你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你从来没有去开拓自己,只是把自己摆在“我就是这个样”的位置。有没有想过:从你生下来,从婴儿到幼儿,那时候的“我”,是什么样?慢慢成长,从儿童到少年,那时候的“我”,又是什么样?慢慢到青少年,那时候,又是什么样?等到进入中年,甚至老年,那时候的“我”,又是什么样?绝不是同一个“我”,虽然自我的本体是相同的,可是经过调理、修养,知识、经验形成的智慧,不一样了!

有很多的家庭,常对子女做出错误的判断,像孩子在上初中二年级或三年级,高一、高二这种年龄,很多家长会跟我说:“我这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可是现在完全变了。”问我是不是要“诵经、拜忏、做功德”。我说句大不敬的话,佛教的生意很好,就是体现在这些地方。可是,很多跟我讲这些话的人,并不是没有受过教育,有的还受过高等教育,问题出在哪里?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层的“我”的认识不够。

譬如,年龄不同,自外所接收的资讯、吸收的知识、经验、形成的智慧也都不一样,小的时候叫他来就来,给他什么就吃什么,给他穿什么就穿,叫他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晓得,在台湾亚热带的环境里,人比较容易早熟,中学二年级以上的男孩、女孩在生理上慢慢由未成熟转变为成熟,在生理、心理上,他(她)所吸收的资讯都在发生改变。所以,很多专家说,初二到高二的年龄,是个叛逆的年龄。事实上,不是叛逆,在此时,他(她)的空间里,整个的内涵都变了,如果老是把他(她)摆在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的阶段,只有洋娃娃才会如此,人是不可能这样的。

佛法谈“我”,绝不是规范在一个范围或一个层级,因为一个人的“我”时时刻刻都会起变化,其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如果说家长在为儿女烦恼,最简单的方式是,回过来想一想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年龄层的儿女,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因为做父母的,本身所形成的智慧,跟不同年龄层儿女的智慧,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譬如说,画画比赛。有幼稚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画的画,有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或专业人员画出来的画,可不可以用相同的标准去评论这些画?我们一定会分幼儿组、中小学组、大专组,或成人组、社会组,以组别来分别作评论。做父亲、母亲的看到小儿女拿着蜡笔或签字笔在纸上乱涂鸦,根本不知道他在涂什么,会不会骂他?不会的,你会称赞他,为什么?因为你此时以相同的智慧、立场去看待小孩。人之所以会出那么多的问题,在于只把“我”摆在自我的某个时间、空间,或形成某种智慧的境界里。也正因为这样,人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活在世间,喜怒哀乐以及好恶,这些并没有错,这种分别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你只认为这是很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你就这样过日子,对自我从来没有去开发,也没有去拓展,如此的话,别人升官肯定比你升得快、书读得比你好、钱赚得也比你多。我们常用忌妒或自卑的方式去看别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再羡慕嫉妒恨,那也是人家的。你自己是什么?我们常知道的“我”,经常使用的“我”,从来不去修养,怎么会有机会开发?怎么会有机会去推销自己?

我们看现在的求职市场,叫你填履历表,假使你认为自己会什么就填什么,而不去注意对方的需求,结果会如何?像我开创的广播公司招考一些人才,也有很多人说得头头是道,经历也很多,可是一上班,问题就来了,因为他并不知道征求人才的单位需要的是什么,他自己本身具备了多少。最近电视上常有这种新闻:过去当过大老板的,因经营不善,开计程车或卖小吃,经过了各式各样的改变,可是他还是活得很好,甚至收入比以前还好。那些找不到事情做的,大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再不然就说,我过去拿多少薪水,我过去……都是这种态度。那你自然就没有机会跟别人一样,找到一个可以维持正常生活的工作了。

其实,不偷、不抢,正正当当做生意,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哪怕你是在清洁队扫马路,也不要以为那是下贱的工作。要知道,你想去扫马路,还要考虑能不能够跟他们一样那么早起床。但是,通常我们只以自己认定的方式去思考,所以会造成很多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自我修养。要晓得开发自我,是修养而来的,人的任何长处都是经过修养而来。

记得过去有位佛教徒,他从事贸易,开头赚了一点钱,因愈做愈大,最后周转不灵,没有多久就垮了,他什么都卖了,只留了一部自己开的宾士车不卖,留下宾士车做什么?还是要养家糊口。最后,他把宾士车喷上黄漆,申请计程车的执照,一样可以过日子。这说明什么?如果只是怨天尤人,那还要不要过日子?可见自我开发并没有高低,拓展也没有范围,天生我材必有用,你的“材”在哪里,就可以做多少。我们常说量力而为,不要好高骛远,这都是老生常谈,但现实也的确如此。在这里讲句大家都熟悉的话:人活着,千万不要“人比人”。

所以,对自我而言,第一,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在某一个位置上面;第二,一定要知道时代在变,你要能跟着变,不是变坏,而是要跟得上时代。不是去享受、挥霍,你要能适应当时的环境,而且在这环境中,让自己过得顺顺当当、安安乐乐,也就是说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然后把自己推销出去。我刚说过,人的问题要用人的方法解决,千万不要用佛的方法去解决人的问题。譬如,佛法讲要慈悲、喜舍,要为别人着想。在此,我不是说那个不对,但毕竟我们还是人,除非你已经是佛菩萨了,否则要用人的方法去解决人的问题。最后我再强调,认识自己最好的方法:当我们发现别人的缺点,不要以为那就是你的优点,如果能把握这点,你那个“我”时时刻刻都在修养,时时刻刻都在调整。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读”的心态,去面对人、面对事,那么“我”就会愈来愈好。如果都用“教”的心态去面对别人,最后你被“榨干”了,人家还得不到好处。

我毕竟年纪大了,今天晚上的表现还算不错。我从八十三岁开始起,喉咙长茧,经常咳嗽,所以不公开演讲,在我们的寺院里面,我也几乎不上课,当然还是没有办法不讲话,每天还是要讲很多的话。譬如有很多人问我:今晚要讲些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要讲些什么,只能说把平常我在跟很多的人相处时以及在一些现实生活现象中所发现的那个“我”的问题,在这里跟大家做个介绍,如此而已。最后,谢谢各位。

同类推荐
  • 不朽箴言:悟透一句,改变一生

    不朽箴言:悟透一句,改变一生

    从《道德经》、《庄子》、《吕氏春秋》等经典古籍为着手点,把不朽箴言和现实相结合,引出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学习的古人哲学智慧。人生就是这样,若想得到一样东西,必然要敢于放弃一些东西,所以需要舍得;大智若愚,懂得这点,才能成为这样的智者。诸如此类的例子让人从书香中感悟人生,耳目一新,放松心情。悟透一句,便可改变人生。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

    本书堪称当代国外学术界少见的博学之作。它把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重要主题置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察,可以说确立了现代性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名家文学讲坛)》从美学角度分析了现代性的五个基本概念: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对其来源、演变过程直至目前的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列举了丰富实例。作者还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挺经

    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谦虚,以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不受困、不为他人左右.到达气定神闲地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热门推荐
  • 雪覆桃花倾天下

    雪覆桃花倾天下

    “此生所求不多,但求一人真心相许。”年少时有人问她如何择婿,她笑着答出这一句。年少轻狂,彼时的她,竟不知这一人的难得。也不知从前有多少许下这个心愿的才子佳人,都没有随心所愿。身为公主,她历经战争才真正懂得家国大义。待阴谋解开,一切明朗起来,她身上添了千帆过尽的淡然和杀伐决断的凌厉。她已不复从前那般少年意气,她还记得这句话,偶尔想起,却如虚影一般当作回忆……她,大概也不信了。但他却轻念出这句话,唇边是小心而温柔的笑意:“……你说的,可还作数?” ps: 本文架空轻古言,文风轻松,中途微虐,HE结局,请放心入坑~
  • 美国名家短篇小说赏析(高级)

    美国名家短篇小说赏析(高级)

    本书精选了八位美国文学巨匠的8篇美国短篇小说的精华之作,每篇文章前有简短的引言,文中还附有编者的评注和分析及作者简介。
  • Mad World

    Mad World

    Mad World is a highly entertaining oral history that celebrates the New Wave music phenomenon of the 1980s via new interviews with 35 of the most notable artists of the period. Each chapter begin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ir most popular song but leads to stories of their history and place in the scene, ultimately painting a vivid picture of this colorful, idiosyncratic time. Mixtape suggestions, fashion sidebars, and quotes from famous contemporary admirers help fill out the fun. Participants include members of Duran Duran, New Order, The Smiths, Tears for Fears, Adam Ant, Echo and the Bunnymen, Devo, ABC, Spandau Ballet, A Flock of Seagulls, Thompson Twins, and INXS.
  • 鬼故事之寒

    鬼故事之寒

    一个莫名其妙失去了生前记忆的鬼,在机缘巧合之下竟和一个暴力的美女通灵师成为了通灵界里的搭档,作为交换条件,鬼答应柳家,在和柳家千金执行通灵任务中保证其安全,而柳家就要帮这个失忆的鬼查出生前之迷。
  • 闪闪奇遇记三:恶棍乌鸦吉姆·译言古登堡计划

    闪闪奇遇记三:恶棍乌鸦吉姆·译言古登堡计划

    生性邪恶的乌鸦吉姆做尽了坏事,在林中残忍地偷吃鸟蛋,让曾经平静的森林陷入了悲伤和恐慌,他还使起小聪明,耍得蓝松鸦警察团团转,究竟是法网恢恢还是魔高一丈呢?
  • 异界苍龙

    异界苍龙

    炎黄子孙刺魂,因一场位神的阴谋而在模糊的时空乱流中飘荡,最后却还是回到了位神所控制的时空,看继承了炎皇不死邪龙功法的刺魂,如何在这块时空位面成长,如成成功找回自己的族人。
  • 琴棋剑侠传

    琴棋剑侠传

    一曲闻名丧胆的水仙花歌谣,一经吟出,必在江湖上掀起狂澜。然而,那是七年前的事了。如今,日月依然经天,江河照旧行地,江湖平静的出奇,平静的使人害怕……
  • 热血小子乱三界

    热血小子乱三界

    他从何处而来,无人知道,他想做什么,也无人知道,没有人能懂他,他有的时候让人感到温暖,有的时候却又让人头疼,头疼的时候可以让天界的玉皇大帝和地府的阎王都感到头疼,因为他可以任意穿梭于三界,却又无人能管,凭什么,就凭他是夜慕非。
  • 大清才子方易图

    大清才子方易图

    芝罘这地方很有一些仙气,不觉中便从那海上漫来一片白清的雾,似那刚洗过的轻纱,薄薄的,湿湿的,抓一把能攥出水来,将一个芝罘都浸透了……秀美的地方总是出一些优秀的人物的,地灵人秀嘛。芝罘这地方便出人物。晚清才子、二甲进士方易图便是芝罘人。方易图,字含真,号白鸥秀士。他出身柴门,乃一介寒士。为了以后的仕程他要苦读。为了眼前的生存他要苦做。他放牛、割草、种田、打鱼、扛包、赶脚、烧石灰……甚样的苦营生都做过。
  •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洞真上清开天三图七星移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