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74600000010

第10章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作为年年都要在课堂上讲述张爱玲及其作品的文学教师,听到她在大洋彼岸的公寓里飘然独去的消息,联想到这位让人觉得非常“特别”的上海女性作家七十五年的传奇经历,总免不了生发些须感慨。可是静心细想,却又觉得海天之遥,死生之隔,仿佛什么话都无从说起。几十年来,对张爱玲的崇仰与非议可谓多矣,但这其中究竟有几幅画像能够被张爱玲本人认可,或者被历史确认,则实在难说。“媒介”往往只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最后抟出来的大半是似是而非、亦真亦幻的“臆中人”。准确地理解一个普通人已是难乎其难,何况面对的是这位复杂而又神秘的张爱玲?知己好友尚且不易传真,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只能根据某些零落的档案文字去推测索解的隔代小子?

不过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忍不住跃跃欲试地想说点什么,或者就如张爱玲本人隔着大片云水去“张看”人生的秘密一样,也戴着各自的眼镜去“看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大概是人生免不了的小悲哀。

读张爱玲,看张爱玲,又从众多的张爱玲画像中推敲张爱玲,似乎也看出了一鳞半爪。综合起来,我得到了一个抹不掉的印象,那就是张爱玲这辈子,若从文化归属上说,算得上一位很纯粹又很特别的“上海人”。

这一点,她跟冰心正好相左。冰心老家福建,却在北方长大,性格中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北方文化。而张爱玲祖上是北方人,她自己小时候也在天津呆过几年,两度赴港,最后客死美国,可是她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却是在上海,给她以最深刻影响的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都会文化。所以张爱玲生涯中表面上走南闯北的传奇色彩怎么也藏不住她性情深处、行为处世乃至著作文章里浓浓的“上海味儿”。

说张爱玲跟上海的缘分最深,确实并不过分。新文学运动发生的第五个年头,无论政坛文坛都有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张爱玲就在这惊天动地的大背景之一隅落生在大上海腐朽没落的官宦之家。在这个死而未僵的百足之虫的躯体上,张爱玲似乎适得其所,飞快地发展着自己的“天才”。三岁背唐诗,七岁写小说,九岁就雄心勃勃地给报刊编辑写信、投稿,梦想着依靠自己那点“天才”和“特别”快快“出名”。在生活上的理想则是:“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而且,她还幻想出这么一幅天堂乐园的图景:“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从这些稚气的憧憬中,我们乃可想见三四十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都会给了张爱玲多么庸俗而又多么壮丽的梦想!

张爱玲在浓厚的东西方世俗文化杂糅的空气中长大,又从暴戾的父亲和俗气的继母那里感受到人世的冷暖,她渐渐学会了如何机警、乖巧地跟人打交道,学会了如何用意志和心机保护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在关键时刻把握自己、推销自己。近代上海那种在荒滩上崛起,又在崛起中享受的精神质量似乎在张爱玲自我塑造的紧要关头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张爱玲打心眼儿里喜欢大上海的热闹与繁华,喜欢上海人的机灵圆通和那兼收并蓄善于消化的好胃口。当她在香港读了三年大学,看惯了香港人的摩登之后,她回到上海如鱼得水,所见所闻无不亲切有味。她称赞上海:“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她的第一部小说集《传奇》中的若干篇什皆以香港为背景,可她却说:“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生活行径中的张爱玲,似乎也正是一个十足的上海平常女子:集大雅大俗于一身,融古今中外于一瞬,务实求新,勤于进取,乐于惊世骇俗,却从不悲天悯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话用在上海人身上,好像该倒过来说:“知我者谓我何求,不知我者谓我心忧。”上海人是务实的。

不过,说张爱玲是“上海人”,并不等于说她只是个凡俗的上海市民,张爱玲之为张爱玲,自有她自己特别的动人之处。她的家庭是败落了的半古半洋的官宦世家,这使张爱玲从小就培植了一点内在的贵族之气和对人世悲欢极为冷静犀利的洞察。她的早熟聪慧使她的性格平添了一些任性负气的成分,又使她机敏果断,善于发现人的长处和短处。她良好的文化修养使她得以博览群书,融汇中西,尽管她读的这些书往往是些通俗而且过时的“大众”读物(她的美国丈夫谓之“垃圾”)。同时张爱玲又很“矛盾”:她总是冷冷地和时代保持一段距离,不愿与政治沾边儿,可她的生活却总是不知不觉地被政治形势所左右,她自己也总在有意无意之中被时代的潮水打湿鞋袜。上海的沦陷曾经为她的“红极一时”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上海的解放与变革却又使她在隐隐的恐惧中最终逃离了上海——或许这就是张爱玲式的聪明?张爱玲不善交际,为人冷漠而乐于独处,但却在与二三挚友的交往和两度并不美满的婚姻中用情甚专,知冷知热,细心周到,从不轻言抛却。

这就使她跟一般的“上海人”拉开了距离。

更重要的是:张爱玲是一位拥有独特的“上海情结”而又独具慧眼、独具风格的女性作家,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独有的一种风采。她大部分小说的地域背景均为上海,即使以香港为背景的《沉香屑》和《倾城之恋》,其主人公也往往都是上海人。不过同样是写上海,她却既不心仪“左翼”的茅盾、夏衍,也不向摩登的“新感觉派”看齐,她笔下的上海虽然常常处在“忙着换朝代”的大背景中,可这大上海的夜空高悬着的却总是一个毫无时代感的“月亮”,清冷且苍凉。同样是写女性,她却迥异于冰心对圣洁母爱的殷殷赞美,又不似丁玲那样以一种强烈的热情与焦灼关注时代女性的苦闷和困惑,张爱玲总是像一把锋利凛冽的解剖刀,冷静而又细腻地剖析着那些生活在时代之外的怨女们幽暗、敏感的深层心理。她描画的就是那么一群注定要被时代所遗忘、所摒弃的现代的“海上花”。

张爱玲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这些尘世女子们零零碎碎的心灵故事,喜滋滋地咀嚼着自己扶摇直上九千里的小快乐,可又那么清醒地“张看”出了尘世人生的悲凉与虚无。所以即使是在她最得意的时候,她也敢于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因此,置身于繁华热闹中的张爱玲,又总像在逃避着什么,最后她终于漂洋过海,去过另一种只有黑夜没有白天的孤寂生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完了七十五年的传奇历程。

从革命和功利的角度看张爱玲,确实正如柯灵所说:“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但是换个角度,张爱玲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存在,一副风味独具的文本,以及由此构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却又十分耐人寻味,值得一看再看。

当年《传奇》出版时张爱玲曾经表示:“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这里或许不无为自己做广告的意味,可她的这番表白似乎也并非言不由衷。而且她的这份愿望果然很容易地实现了:四十年代处在沦陷中的上海文坛炒红了张爱玲,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还是上海的读书界最早想起了她,给了她那么多美丽的赞语。上海人如此钟爱张爱玲,大约也正是因为张爱玲有意无意地触动了上海人某一根最敏感的神经吧?

红极一时而又飘零一世,张爱玲何其幸运又何其不幸!想到这些,不能不使人感慨系之。但是张爱玲已飘然而去,传奇的终端出现了句号,接下去真的是大片大片的空白么?跟着时间的脚步,我们且一路看下去……

当年海上花,一顾可倾城。

孤影窥秋月,闭门写心经。

曾经沧海恨,无奈百年情。

聪明一代女,遽尔成飘零。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八日

附记:前些时候,获悉上海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研究中心”可能要为张爱玲逝世十周年举办一个纪念活动,主题似乎是“张爱玲与上海”。突然想到十年前张爱玲去世后自己曾写过一篇短文,内容正与这个话题相关(只是不知为什么,此文竟寂寞地在屉中藏了十年,差不多已被遗忘),倒不如借会议机会使之“起死回生”。乃写信与陈子善先生联系,希望赴会凑凑热闹。回复很快来了,不想却是一份“研讨会取消”的通知:“敝中心为纪念张爱玲逝世十周年而举办的‘张爱玲与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原计划二〇〇五年十月下旬举行,后延期至十二月上旬,敝校方面准备工作业已就绪。但因遇到意想不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我们不得不遗憾地通知您,研讨会取消。”会看来开不成了,那就让这篇十年前的旧文代替自己发言吧!

作者二〇〇五年十月十六日记

同类推荐
  • 丁玲精选集

    丁玲精选集

    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写照,更是一笔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文化财富。20世纪的华文文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为后世所传承,20世纪的那些杰出的华文文学作品必将作为经典为后人所记取。
  •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本书是一部反映四川省多个市州改革发展、时代风貌的大型新闻纪实文学作品,全书约28万字。作者饱含真情,勤于思考,以新闻这一独特的视觉,深入众多新闻现场,真实而又全面地呈现了这些市州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既讴歌了时代的主旋律,突出真善美,又提倡多样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在均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写出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闻作品。
  • 2011年散文排行榜

    2011年散文排行榜

    为了梳理和总结2011年中国散文创作,中国散文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推荐编选了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的40余篇作品均富有艺术特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代表了2011年度中国散文创作的整体面貌。囊括了包括余秋雨、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等著名作家的2011年佳作。
  • 发现小说

    发现小说

    本书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也重新为文学的优劣作了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判断。利用他的理论可以非常现成地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进行清晰的归类、判断,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

    心灵,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文学,心灵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雪山和城市的边缘行走》书名落脚于“行走”,毋宁说,是在行走中感受。同时,作者也显露出一种野心,这个野心就是把生命当作一个奇迹,来思考或者说来捕捉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味——哲学一词,是借用了作者文中自己的说法。生活的意味或者文学的呈现总能比哲学更丰富,更能摆脱概念的规定性而更加意味深长。
热门推荐
  • 飞

    一切从美丽的草原开始,一切又在美丽的草原上结束了!飞走了!带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带者自己渴求自由幸福的梦想!去了太阳神殿,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个灵魂被放逐是一种堕落,一个生命被放逐是一种追求,一个理想被放逐是一种升华,一种自由被放逐,换来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恒久不变,一种源远流长,一种不管用何种方式表达的精神。飞是为自己而飞,更是为理想而飞。
  •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以春秋战国到清末历朝历代著名的帝王将相作为抒写对象。帝王的聪昏周期率、宫廷喋血、将相的作为与专权、腐败贪官的触目惊心……历史钩沉,广征博 引,文笔老辣,入木三分。浓缩了帝王将相历史,读之大开眼界。
  • 我的雪山圣杯(上)

    我的雪山圣杯(上)

    走在一条路上,在一条路上为另一条路见证“远方”和“梦想”;走在一条路上,在一条路上为另一条路,放飞“可能”与“希望”;走在一条路上,走在圣人走过的路上,走在凡夫走过的路上,走在山茶花盛开的路上,走在梅里一样让你屏息让你仰望让你跪祷让你热泪,让你心里每一块“宁静”与“平安”、都闪闪发亮金碧辉煌的雪山的路上……
  • 泡沫谎言

    泡沫谎言

    世事纷扰,人心浮躁。爱一人,求两全。前半生,我扰你心不安。后半世,我为你癫狂。舍万贯家财,舍名誉地位,舍亲情羁绊...........你哭,我便陪你苦;你笑,我只要偷偷看着就行你命浅福薄,我便为你续命铸福
  • 漂在西贡(中国好小说)

    漂在西贡(中国好小说)

    本篇小说讲述了浙江遂安人陈立彬和陈宏灿三代人之间的故事,围绕几个华侨在越南漂泊的经历展开,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上那段动荡时期在越华侨的飘零经历和生活矛盾。
  • 开挂后我成了大师兄

    开挂后我成了大师兄

    重活一世,云朗决定活的肆意一点,学唱戏,学表演,背贯口,长大之后拍电影、拍电视。惹谁也别惹我,穿上大褂我就是相声演员,你让我不痛快,我能让你更不痛快。你说我没有男儿气概,我会告诉你什么是侠骨柔情,铁血硬汉也会细嗅蔷薇。你说我靠颜值成名,我会让你知道什么叫始于颜值,陷于才华,打小的童子功,谁能比我强?女装大佬算什么?姐只是本色出演,因为姐上辈子就是个女的。敢叫天下无风尘算什么?谁让这辈子成了个男人,那就得让全天下都知道男人不全都是臭的,也有精致的。岁月情长竹马成双,衣香鬓影并肩为王,你陪我成长,我伴你成王。粉丝:自己捧的角儿,除了宠着,还能怎么办?要什么都给你,连命都给你,给你,都给你。
  • 爆笑舰炮手

    爆笑舰炮手

    新书《破晓之曙光军团》已上传,请大家继续支持我来了以后,我的兄弟们告诉我:船上的肉明显不够吃了。120来的次数明显变多了。干活时间明显变长了。心脏承受能力明显增强了。脸皮明显变厚了。船上发的饮料不见踪影了。甚至连老鼠都不光顾我们班了。讲道理,这些事情不应该怪我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200快300来斤的海军战士而已。真的,我超级普通的!老群满了,新群868266643,作者君帅的天崩地裂,欢迎各位进群讨论。
  • 破圣而立

    破圣而立

    道法自然,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天底下总有规矩在影响世人,即便这规矩让世界运转有序,但有谁能保证这其实不是病态的规矩?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大道梦界

    大道梦界

    是梦,还是现实,当幻想能够带入现实时,是机遇还是灾难的前兆,当现实变为虚幻,虚幻变为现实时,你该何去何从。吕一鸣从咸鱼般的失败生活中,回到了起点,只是这个起点有些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