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是创业的最佳时机?
回首过去,每一轮的创业热潮都催生了一大批创业者,但真正伟大的创业企业却往往诞生于寒冬。赢家总是有限的,那我们为何还要如此关注和热衷创业这件事?
除了成功带来的名和利,创业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打磨掉自己身上的杂质,放弃虚妄的骄傲,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既然如此,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时候才是创业的最佳时机?
学会提出问题之时
没有创业的时候,整个世界井然有序,无论是读书还是就业,都有一套清晰的流程,只要做对了,就能有回报。
创业以后你就会发现,整个世界完全变了,一个人要处理几百上千件事,每件事都必须自己应对,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埋雷。
一切充满了变数,每个创业者都感觉不安,但这正是逃离舒适区后必然的代价。对于创业者而言,这种不安全感恰恰是进步的动力。
想要改造自己之时
思考是痛苦的,没有尽头,也没有答案,只有数不清的问题和困惑。但相比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更让我们痛苦的是创业不断地挑战我们承受力的极限。
每个创业者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已经挑战到了自己的极限,彻底崩溃了。但是,还是要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忍耐一下。最后,创业者会发现,那些自己以为难以为继的困难,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原来每个人的潜力可以这么大。
在这样一遍又一遍痛苦的折磨中,创业者不得不认清现实,不得不放弃鱼和熊掌兼得的幻想,不得不逼迫自己学习全新的知识,不得不在失眠的夜里更清醒地审视自己。
想要创造未来之时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句话不适合创业者。大家都辛苦创业,但有的创业企业成功了,有的创业企业倒闭了。
个中原因有很多,笼统地说起来,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要看创业者有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看创业者有没有行业视野、能不能“提前”看到未来。
对于已经成功的大企业而言,他们正在运营的是“现在”;而对于创业者而言,他们存在的价值是创造“未来”。只有创造未来,才能颠覆现在,这才是创业者的责任所在。
这些颠覆,考验创业者的是造梦的能力,是创造未来的能力。
此外,如果你宁可失败也要拼搏,没有人投一分钱也要创业,那么这时,就是你创业的最佳时机。对于这样的创业者,顺境、逆境都是创业机会:在顺境时加速,同时心存恐惧,防患于未然,稳稳前行;在逆境时坚持,同时保持乐观,挖掘自身最大的潜力,加速冲刺,度过隧道期。创业者的前路漫漫,只要心中有光,就不必害怕黑暗。
如何看待所谓的风口?
在我的理解里,雷军最早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时候,他一定是在表达谦卑的意思:小米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是因为站在了风口上,而非我雷军多么了不起。就像牛顿当年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
在流量的驱使下,媒体开始拼命鼓吹一个又一个新时代,并称之为“风口”。
风口是赢家的宣言
为什么盲目追逐风口只会让你更加落后?
如果媒体发现风口时,你还没有参与进去的话,请千万不要去当炮灰。追随风口的创业者,你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成为行业前三名企业融资的诱饵。行业越热闹,前几名越有机会,而跟跑者的努力,大多数时候是无用功。
以电商为例,千家电商大战过后,京东等少数企业跑了出来,而其余创业企业留下了成熟的人才、现成的渠道、折价出售的各种资源,进一步让领先者领先。
现在的VR/AR市场、人工智能市场也是一样。除非你天赋异禀,否则中途加入只是帮助领先者完成市场教育,助力他们跑得更快,自己则是过了把瘾而已。
风口是“风口论”里的错误逻辑
风口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创业者乐于谈风口,不是因为创业者有伟大的梦想,而是因为这样可以说服投资人投资;投资人乐于谈风口,不是因为这样项目就更容易成功,而是因为这样更容易融到下一轮资金或者更容易说服LP(limited partner ,有限合伙人,即风险投资基金的出资人)。
这个逻辑很荒谬对不对?没有人认真想想,这些风口是怎么来的。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是苹果多年的挖掘;社交网络的风口,是Facebook多年的耕耘;现在VR/AR的风口,先行者也布局了多年,直到让大家看到产品的可行性。这时候追加投资在这些企业是明智的,而后续的跟风者,机会实在不多。
2015年智能硬件风行的时候,很多创业者以为用“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就会颠覆全世界。殊不知,每个风口都是多年积淀的结果。行业的背后是供应链、产业链和知识链的结合。
足够优秀时,你就是风口
如果把风口看作一种趋势,其实机会不在当下的热点,而在未来扩散的每个环节。
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所有的一切都是移动互联网化的,那么还有哪些地方处于价值洼地?未来怎样进化?抓住这个机会,把还没有辐射到的地方做好,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就会发现你在风口上。
这个时代最大的机会在于,移动化、智能化将席卷全球。世界有无数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在等待新时代的改造。
要知道,生态的任何一个环节足够优秀,都会拉动整个生态升级进化。以媒体为例,内容的创新会催生全新的渠道,渠道的创新也会创造全新的内容,读者的变化也会改变内容和渠道……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突破口,问题在于真正属于你的机会在哪里。
对于创业者而言,你擅长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风口这个概念。把你自己该做好的事做好了,就会成为风口,因为创业者就是造风者。只要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就是最大的成功。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你就能召唤风。
记住:别人的风口是别人的,你要找到你真正能驾驭的东西,千万别被别人影响了节奏。查理·芒格说得好:“在能力上没有提高,只执着于自己的欲望,往往最后面临的是万丈深渊。”
你的初心是什么?
首先,允许我给大家泼一瓢冷水——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凭什么改变世界?
马云曾经对那些想要颠覆马云的人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想用20年颠覆马云,可能你10年就做到了;如果你想这2年就颠覆马云,那么你一辈子也做不成什么事。
为什么呢?用20年颠覆马云的人,会追求本质的发现和改变。他们的初心不会受到风口或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不会轻易调整或放弃自己。
很多创业者以为自己是有观众的,他们不断地对外表达、讲述,以为在镁光灯下自己也像明星一样万众瞩目。但其实那都是人潮汹涌带来的错觉,即便被采访了,也只是媒体长尾的一部分。
创业是世界上最苦的事,没有人能在镁光灯下创业成功。
当我们弄清楚这些的时候,再冷静下来想一想,最开始,我们到底为什么创业?
初心是最初的起点
也许是为了多赚点钱,也许是想把自己的好想法付诸实施,也许是三五好友想一起打拼……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创业是希望自己能赚更多的钱,是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是不甘于就这么平凡地活着。
“赚钱”或许不是媒体喜欢的概念,但赚钱本身绝不丢人,赚钱是企业的使命。当然等到企业成长起来,自然要关注除了赚钱以外的其他东西。
好了,现在回到最终决定出来创业的那一刻,告诉我,你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那一刻,你做了最坏的打算,但还是坚持想试一试。返回初心的那个点,找到你最真实的想法,找出你贯穿始终的那个点,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我们追溯初心最重要的目的——找回自己。从创业一开始,就始终坚持住,不因为他人、环境的变化而放弃,更不因为自己一时兴起就忘乎所以。
关于初心,问自己几个问题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创业的初心是什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看看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①你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出人头地?金钱?环游世界?著书立说?……
②你觉得你的能力所在:
管理?创新?执行?技术?产品?创意?宣传?……
③如果10年后你最初的目标实现了,你会:
做别的事?更热爱产品?向更大的目标进发?……
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你愿意牺牲:
时间?金钱?……
⑤未来很多年以后:
你还会坚持的是什么?你会不会换一种方式生活?……
找到你会坚持的、会相信的,那既是你的命运,也是你的初心。追随你的初心,走下去,你就不会错。
在理顺创业逻辑之前,你的愿景够清晰吗?
很多创业者说创业很复杂,其实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从0到1的过程。
实际上,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之后,很多人都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比如Facebook有1亿用户以后,无论是卖掉还是自己发展都很容易。真正的难点,是怎样从0开始获取100万乃至1亿的用户。
从0到1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尤其对于融资不易的创业者来说,尽快拿出产品,尽快做出用户,尽快找到商业模式,尽快融资……我们看到大多数创业者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平台化、电商化的。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离钱更近一些。
但这么做其实是错的。如果没有从0到1的过程,所做的事都缺乏根基。平台可以搭建,运营可以推广,但没有底层逻辑作为支撑,长期发展就是发散的。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愿景来支撑,这一切就很难实现。
愿景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假如有机构让你的团队研究一下未来VR可能的用途,这就是一个发散的命题;而如果让你的团队用VR解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就是非常收敛的,一旦你做出来,这个问题就会被解决掉。
愿景会让创业者的目标高度聚焦,而非发散。换句话说,我们要把解决某个问题作为我们将要达到的目标,而非我们行动的开始。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要求他带领整个团队用全部努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所有的力量都聚焦于一个点。对于创业团队而言,这会越来越简单明了,大家不断地克服困难,最终接近成功。对于用户和受众而言,这使用户感到清晰、愉悦,能帮助用户解决具体的问题。
企业形象也会在愿景收敛的过程中逐步清晰,锁定自己的边界,清楚未来要做的是什么,即愿景能解决什么问题。
只有找出清晰的愿景,整个创业才有可能变得简单。比如,亚马逊的愿景就是要让更好用的产品更便宜、更便利,阿里巴巴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对于创业者而言,你也一定要找到你的愿景,然后围绕这个愿景做事。这样才能理顺你的创业路径,而且在执行时也会少走些弯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做对愿景加分的事,其余的不做。对于创业者来说,必须保证自身的效率最大化。
愿景不仅是未来的目标,更是现在出发的导航仪。想清楚这一点,就会让创业多两成胜算。
你有重塑自己的勇气吗?
我们很难预测某个行业两三年内会怎么发展,但是对于未来整体的发展方向,还是会有基本的判断。
这种判断是基于对行业的深入思考。当然,思考的结果也未必一致。比如,业界在追逐VR的时候,苹果CEO库克更看好AR的发展,这就是一种预判。预判当然可能会失败,但是作为创业者,这是必然的经历。如果你生产不出未来的产品,凭什么你会赢得未来?如果你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你创业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因此,无论愿意与否,创业者必须找到在万千变化中不变的锚点。这个锚点就是为了实现愿景可以走下去的路。
亚马逊CEO贝索斯就是这样做的。未来10年,世界会发生很多变化,不变的是什么?人们仍然渴望有更多、更好且低价的商品,这就是贝索斯为亚马逊找到的锚点。相反,我们有很多创业者一会儿是社交电商,一会儿是O2O电商,从中找不到可信赖的锚点。这样失焦的创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会更多,整个创业团队也缺乏共同的发力点。
对于创业者而言,哪些应该坚持,哪些必须放弃,这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儿,因为大多数决策都是在没有清晰愿景的情况下做出来的。
一位投资人说过,人不能自知,很多人对自我的认知其实是不够的。很多你自认为的优点,可能并不存在。
创业企业说到底就是老板自身的放大版。这个放大不会只放大你的优点,也会把你的缺点一并放大。如果你不能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并且改掉缺点、发扬优点的话,整个企业也将会是混乱的。
如果你不能重塑自己,把自己变得纯粹,仍旧是混乱和矛盾的,大家怎么能从中看到希望?又为什么要和你一起披荆斩棘,去到达未知的终点?
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多追问自己,多向周围的朋友求教,多深入思考——如果你成为有钱人,你最愿意告诉别人的是什么?如果你身处绝境,你最后坚持的信念是什么?如果你万众瞩目,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你即将死去,你最希望留给后世的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反思,找出自己的关键词。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关键词,就要重新梳理自己。这个时候,就需要针对这些不够完善的内容,进行改正。当你觉得很难改变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如果你不改变,这些错误就会随着你的处事方式和你的情绪蔓延到整个公司,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创业者的坚持,如同在无人区率队前行,没有人知道能否走出去,但你必须抱着必胜的信念对整个团队负责。这种孤独和寂寞是没人能够理解的,只有你自己独自承受。重塑自己,这是创业必须要完成的事,做不到这一点,创业就不可能成功。
拆毁重建:重塑自己的三个思考
“现在的你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记住这句话。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创业失败后认为这是团队的原因、资金的原因、项目的原因,唯独不会反省自己——这些创业者的失败其实早就注定了。
如果你有重塑自己的勇气,那么接下来就要放掉自己所有的荣誉、观念和习惯,然后按照创业的要求,从0起步,打造全新的自己。
忘掉你的过去,忘掉你的现在
如果有一天你成为马化腾、马云、刘强东那样成功的创业者,那时的你会对现在的你说什么呢?也许那时的你会对着现在的你说:“如果你现在不改变自己,无论多久,你都不可能见到我。”
相比于最优秀的自己,现在的你也许连半成品都算不上。要把一个半成品变成精美的成品,就一定要把每个环节都按照最高标准打磨,最终,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期间耗费的艰辛并非简单的努力或者学习就够的,要把不对的、不足的都完全卸下,重新开始。
只要稍做思考,你就会明白:现在的你,不可能取得马云、马化腾、刘强东那样的成功。即便把那份成功强加给你,你也无法掌控住。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过去,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改变、无法进步;如果你的知识和能力停留在过去,那你的成就就会一直停留在现在。
创业是对人的一种修炼。但凡在创业中取得成就的创业者都会承认,创业最大的收获就是让自己有勇气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改掉你此前的所有痼疾
当现实需要你改变固有习惯,你的本能反应是什么?如果是“只要是对的,我就去做”,那么说明你具有学习能力;如果是“这是习惯,改不了了”,那就不要创业,别心存幻想了。
真正的创业是自我革命,不断去伪存真,哪怕那些痼疾已经牢牢地渗透进我们的骨肉,也要刮骨疗毒,这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痛苦。
创业的核心就是改变。我们创业是为了改变社会的商业形态,我们创业是为了改变生活和命运,我们创业是为了改变和重塑我们自己。
放弃就是得到,拆毁才是新生
为什么我们更相信勤奋努力,而非自我改造?因为相比自我改造,勤奋是相对简单的事。至于创造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真正的成功,是因为把产品做对了,加班或许会有用,但并非成功的决定性要素。
显然,要做到创业成功,就需要不断地改造自己,把自己打碎重来,让自己升级迭代。只有更好的自己,才有可能带来对产品更好的理解。
同样,只有这样的勇气和决绝,才能真正地塑造伟大的创业者和伟大的企业。
你做得到吗?
创业的本质是赚到钱、活下去
创业意味着每一分钱都是从你的成本里出,每一分钱都是从你的用户那里赚。那么,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赚到钱,活下去;或者,活下去,赚到钱。至于改变世界,或者颠覆性创新,都是活下去的呈现结果。
创业是要更好地解决问题
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了解自己的动机有多重要。
对于创业者而言,动机并无好坏。有的人说,我创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改变世界。但是,创业赚钱错了吗?没有错。真正的错误是自己说了个谎言,自己相信了,或者自己的梦想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比如,你就是想赚钱、生存下去,那么你大可告诉每个人,活下去、赚到钱,就是胜利。如果你非要讲情怀、谈梦想,但却口是心非,最后只能因为纠结而陷入两难、因为矛盾而失去方向。
再比如,凡是刚创业就说自己会成为独角兽公司的,全都是瞎扯。为什么?只有到了C轮、D轮,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生意是大还是小。在一无所知的时候说不恰当的话,这样的创业很可疑。
创业没有那么神奇,不过就是你有一个好的方案,可以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创业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动机,如果总想着创业的结果,那就是基于假设的假设,根本不成立。
在你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
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千万想好,你不是被选中来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你要先解决好身边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更大的问题。
放弃幻想,忘掉颠覆,回到能力范围之内,认真思考哪些问题通过努力有可能解决。
不能否认,我们都喜欢看到颠覆式的创新,所谓一举改变世界。可惜颠覆从来都是事后的盖棺论定,颠覆是人们从一个习惯迁移到另一个习惯的结果,只有当这个迁移趋势被证明成立,才可以称之为颠覆。汽车颠覆了马车,电灯取代了煤气灯,触屏手机取代了按键手机……习惯迁移是长期甚至宏观的变化,组成这种变化的正是众多微小的改变和众多反复的阶段。
每个创业者都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就脚踏实地,想清楚最坏的后果,想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在,想清楚社会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解决问题才能活下去
创新需要创业者不断优化整个过程,让产品和用户需求之间达到最优解。通俗地说,人们想要在同等投入下,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当下的难题。是不是颠覆不重要,让用户喜欢你的产品,这才重要。
创业者真正要做的,不是改变世界,也不是颠覆行业,而是提供给用户更满意的产品,让自己的生意能活下去。
商业的常识就是赚钱,再大的梦想、再远的远见,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石上的。如果创业者没有想明白怎样赚到钱,那怎么可能活下去呢?
创业意味着每天都要对抗死亡
创业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种生活方式,从一开始的每一天,创业者都要在奋斗中想着如何避免死亡。如果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清楚:创业,就是对抗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让企业活得更茁壮一点。熬下去,再熬下去。
创业是一种修行
创业是苦中作乐,我们内心充满渴望,但始终盯着当下去解决问题。
但是最近几年,由于营销情绪主导了创投圈,大家都开始拼命地讲梦想和谈情怀,大聊改变世界。好像这么一说,就距离伟大更进了一步,创业就不再是向死而生,反而走向了康庄大道。
但是!梦想和情怀对于创业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误导创业者忽略现实的残酷。成功的创业者最初都不怎么说话,他们只是忙于不断地改进产品、推销产品。之所以被媒体发现或者挖掘出了情怀,实在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做得太好了,媒体才会想方设法总结他们的成功。
最热闹的创业者往往不是活到最后的创业者,创业者要成功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创业是一场修行。
记得,企业终究会死去。创业者应该随时对企业的死亡心存恐惧,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审视自己,对命运说:“Not today.”
面对压力不能怂
每个创业者都有盯着天花板彻夜不眠的时刻。
正是这些压力最终塑造了创业者,当不断地面对死亡的各种威胁时,创业者才会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创业对策,使出浑身解数,只为了能够活下去。
比尔·盖茨说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90天。创业是一个注定走向失败的过程,创业者的价值就是避免失败。
首先不是成功,而是避免失败,活下去。
向死而生,不要被当下束缚
虽然创业者每天必须要对抗死亡,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仅为了当下而疲于奔命。相反,越是这个时候,创业者越要带着远见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当我们选择创业的时候,就应该想明白,和打工不同,创业意味着很有可能这就是你的终身饭碗,所以一定要有长久的打算。你肯定不希望亲手创立的企业只存活一两年,因此,在避免失败、活下去的同时,还必须要有远见和勇气,不因为短期生存的压力而放弃自己应该坚持的原则。创业和战争没有什么两样:只有不怕死的人才能活下来,而在活下来的人中,只有最具远见者才能完成下一轮布局,在持续的对抗中继续活下去。
创业是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赛,如果过于看重当下,而忽略了未来的储备,就会失败。能做到这一点,或许你就能拿到创业的入场券。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
创业有10000种故事,融资有1000种奇迹,但所有这些如果到了最后IPO那一天,你会发现,最终靠的还是自己的产品,只有好的产品才配得上梦想。
创业的本质是:用更好的产品,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这其中包括找准用户需求、做出用户最需要的产品以及卖给目标用户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果用最通俗的说法解释创业的本质,那就是卖掉产品。
产品做对了才能活下去。产品做得好,就算不懂运营,也会有人愿意帮助你。当然,有了好产品而没有好运营,企业一样会死掉。
什么叫做得对?在我看来,就是当你把你的模式讲清楚以后,无论是投资人还是普通用户都能一目了然。普通用户关注的是如何迅速使用,投资人关注的是你能否精准实现自己提到的模式。
因此,创业的本质就是,做对产品,成功销售给用户。相信活下来的创业者,都会认同这一点。
比如,小米手机哪里做得对?在高端智能手机卖4000~5000元时,雷军说,“我提供同样的配置,类似品质的设计,但是我只卖1999元”。雷军没做过手机,但雷军的解决方案触到了用户的痛点。
那么,如何才能把产品做对?
私下里与很多创业者聊过天,有一位的说法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创业以后才发现,学习能力不是指学习知识的能力,而是改造自我的能力。
其实,“越努力越幸运”和“九死一生”本质上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别人的幸运只不过是更多的尝试和九死一生之后的结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把产品卖掉?
当然是要最接近用户。当你可以和你的目标用户促膝谈心,当你清楚地知道用户在用你的产品时是满意还是不满意,你才会准确地把握他们的需求。这时候,你说的话、你营销的方式,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当创业者就在用户的身边,而创业者的身边都是目标用户时,卖掉产品大概和发一条朋友圈一样简单吧。
当然,这个“简单”的背后,是毫不简单的思考和努力。用户在快速成长,竞争对手也在快速成长,如果我们的产品跟不上用户,就会瞬间被淘汰。当年手机业务的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已经远离了,黑莓也开始了告别演出。任何一个企业出生就开始拥抱失败,创业者能做的只是从一开始就挽狂澜于既倒,然后把这个动作重复更多次,不断地从失败的威胁里把企业拯救出来。
因此,创业者必须随时随地拥抱用户的需求,研发完美的产品。而要做到这一点,我建议创业者不要在朋友圈里看各种碎片化的“干货”“重磅”,而是要多看一些难懂的工具书,不断地进化自我,实现蜕变。
卖掉你的产品,这是创业者必须亲自完成的事。
创业前想清楚:你最擅长的是什么?
望山跑死马,淘金者以为自己看到了金矿,等出发时,才发现远方有那么多的未知。
创业者也一样。等到真正出发,才发现自己当初看到的和实际操作的完全不一样,才发现自己如同置身荒野,没了方向。
这个时候,创业者会出现多种情况。有的感觉获得了自由,开始肆无忌惮地各种指挥;有的迷失了方向,手足无措;有的开始思考,寻找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但即便是最后一种情况,很多时候创业者也无从用力。
该怎么办呢?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擅长的地方,你就没有办法让梦想落地。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擅长的东西,那就要停下创业的梦想,哪怕就差临门一脚,也要停下来。因为没有自己的擅长,前方就没有任何可能。
那么,怎样找出自己擅长的创业方式呢?
明确根基:不要站在不确定的地方去思考未来
我们先想一下:创新是怎么样落地的?
无论是iPhone还是无人驾驶汽车,大多数人都想象过可能的样子,但是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我们只能等待呢?
想明白这个问题,大家才会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我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起点上(或者别人认为的起点)去创业——无论是团队管理,还是战略规划,抑或是具体的执行工作。
正如亚马逊CEO贝索斯所说,我们必须找出变化中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以此为锚去创造。如果你对自己的起点都没有任何把握,那么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脚踩着大地,找到通往未来的路,这是成功的前提。如果你梦想的起点并不在你的脚下,你怎么能够到达呢?
回到原点:你自己到底擅长什么?
你不可能从远方出发,只能从脚下开始。在IBM的CEO小托马斯·沃特森的自传里,他引述了自己父亲老托马斯的一段话:“我不是天才。但我在某些地方是聪明的,而且我就待在这些地方。”
巴菲特说过,这就是做投资和做企业的全部内涵。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坚持,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你有了根基和锚点,你才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去解决问题。
那么核心问题就变成,你到底擅长什么?
很多人说,我是做餐饮的,我擅长餐饮。那只是你所在的领域,你未必是最好的那个人,也未必称得上擅长。所谓擅长应该是做得好,而且在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
正向设计: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所谓擅长,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能站得住脚的理论,而且自己真的能够弄懂,并以此作为起点去解决问题。
比如,你知道怎么样找到趣味相投的小伙伴,那么你的创业核心应该就是以团队为主,通过怎样找到真正合适的团队并给团队做出正确的激励,来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
再比如,你的优势就是技术,那么你的创业就必须从技术开始,逐步建立你的行业优势。虽然你可能也希望用户体验更好,但技术才是你的核心。你要找和你一样的技术大牛,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创业是非常苦的事。在创业中你所擅长的,并非行业的基本技能,而是维持团队运转的基本能力。
创业:你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经过了10个问题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宽度。
未来的创业者,不是靠勇气就能取胜,也不是融了巨额资金就能把后来者吓退。创业的逻辑(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详细阐述),只有创业者才能构建。创业者一个失误的决策、一个自相矛盾的命令、一个错误的价值观,都会把创业引入歧途。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下断语——创业者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哪怕团队犯的错误“罪不可赦”,创业者也是与之“同罪”的那个人,创业者有100%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免除。
创业者决定了“努力是否有价值”
没有一个团队是不想努力做成事的,但是却不是所有的团队都创造了价值。
现在早就过了单凭个人努力就能创造价值的阶段,只有自己的项目确实有价值,团队的努力才有价值。
创业者决定了“试错是否有价值”
很多人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较真起来的话,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比如很多“民科”(民间科学家)致力于“永动机”的研究,他们的失败,对于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他们的起点就是错误的。
很多创业者将自己的失败等同于“试错”,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明确自己的方向是什么,这样的试错就像永动机的研究一样毫无价值。
只有方向正确的目标,失败才是有价值的。灾难并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财富,痛苦本身也毫无意义。同样,试错也并不是成功的必然前提,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这就是学习和思考的价值所在。
创业者决定了“团队是否有价值”
我常常会想一个问题:迪士尼的崛起,是因为沃尔特·迪士尼找到了当时最好的动画精英吗?苹果的崛起,是因为乔布斯找到了当时最好的科技精英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很难在创业一开始就汇聚最优秀的一群人,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取得了成功呢?我想到的答案有两点:一是创业者构建的创业项目本身足够优秀,创业项目逻辑清晰、执行有力,足以击溃传统竞争对手,赢得用户的信赖;二是创业者锻造和培养了这批潜在的优秀人才,通过创业活动,把他们打造成了行业最优秀的人。
在这里,最具有说服力的无疑是福特。福特通过流水线的构建,让100年前的美国人都可以轻易地参与到汽车的制造和生产之中,福特让整个团队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创业者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希望的所在。创业者之所以能在管理、决断中运筹帷幄,最根本的不是创业者当老板的权力,而是他们弄清楚了创业项目存在的价值,并且带领团队一起去实现。
创业者必须要为项目所有的问题承担100%的责任,任何其他人承担的责任都不能免除创业者自身的责任。如果创业者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创业就会陷入困境。
怎样才能具有学习能力?
创业者大都在讲创新、讲学习能力,但在我看来,一部分创业者并没有学习能力,也不具备创新能力。
所谓创业者的学习能力,不是指创业者看书、读报、做笔记的能力,而是指创业者能够突破自我,改变自己坏习惯、坏毛病的能力。这就是创业者对自我的持续校正能力。
先改变自我,才能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永远是通过改变自我间接实现的。
什么是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不要相信你的经验,每次都要重新思考。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每掌握一门新知识,都将其放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重新消化理解。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每天思考,用逻辑梳理清楚全新知识点的价值,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不断地把思考体系化。
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成为快速成长的那个你,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如果你的蜕变周围的人都看得见,那么你就距离成功不远了。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怎样才算具有学习能力?
刘强东在转型做电商之后,有段时间苦苦思考“什么才是电商的根本”,最终他找到了供应链这个环节。弄懂这一点之后,无论后续遇到什么困难,京东的成功都不再有阻碍。
从创新的角度看,学习能力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如果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都能够用一个完整的逻辑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个创业者就是具有学习能力的。
我们再回头看一系列伟大的创新和颠覆者,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福特真正的创新是流水线。为了做到这一点,福特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让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家。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
我们其实已经掌握了很多“东西”,但在成为系统知识以前,它们毫无用处。所以在不断的学习中,要把做对事情的那些思维方式(方法论)内化。这样我们才能持续向前。
这就好比对弈,只有你把过去的知识都内化成为基础,你才能看到未来的路。那么,如何更好地获取学习能力呢?我提炼了学习能力最基础的三要素:
①事实。我们需要尽可能找到中立的事实,而非我们愿意相信的事实。
②数据。只有关键的数据才有用。
③逻辑。逻辑来自分析和教训。教训部分来自经验,但必须抽离经验本身。经验是我们的敌人,如果依赖经验,我们只能原地踏步。
怎样才算拥有健康的创业心态?
创业者必须保持自己的心态处于最佳状态,而且不会轻易变化。
稳:每一个细微判断都至关重要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侥幸心理,会忽略大的问题,也会觉得很多问题都微不足道,这些往往是影响创业成功的致命因素。
在创业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的逻辑判断都至关重要。创业不是大手一挥,整个世界就围着你转。只要和创业相关的,再微小的事也不能视而不见,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决定成败。
明确这一点,你的心态就要稳一点,不要被外界的一些说辞或者别人的做法牵动。
在把握不准的时候,推迟决定好过仓促上马;如果做错了,及时承认错误,放弃重来,好过侥幸硬闯。
专:聚焦问题,而非别人的做法
很多人的心态很浮躁,或者只是模仿,或者随便嫁接几个想法,这样的心态是不适合创业的。
大家在技术上、产品上总会趋同,但要想清楚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创业者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灵感丛生,这些想法很多看起来不错,但相对于创业的愿景和逻辑判断来讲,其实一文不值。创业者要始终盯着远处的问题,保持克制的心态。
知:意识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看到一些东西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还没有深刻理解,就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果,别人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没学到,自己的短视却把企业毁掉了。创业中,那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会迅速埋葬一个创业企业,这是我最常见到的。
现实证明,很多创业者的失败,根本上是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一个创业者要非常了解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能调动的资源,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其他人的问题。我曾经见过一个创业者,提出的想法精彩绝伦,最后都变成了别人的成功。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团队不具备实现的能力;他也根本没有耐心,从一无所有开始,构建和完善产品实现的路径。这样的人,虽然身处创业者的位置上,但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创业者。
熬:创业首先想着要活下去,每一步都要活下去
万通董事长冯仑说过,伟大是熬出来的。
在创业的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做出选择,一个又一个选择。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不断地给内部员工讲述你的愿景,与他们达成一致。最重要的是,你要彻底想明白,把所有复杂的逻辑变成一条点对点的直线。虽然路径需要不断地校正和微调,但你的目标就是给团队构建这样一个简单的直线。
核心难点有两个:首先,能够画出这样的直线就很难了;其次,要让团队成员相信每一步都是可实现的。
创业路上,无数机会都在遥远的未来,而所有的激流险滩却就在眼前。每一个创业企业在成功之前都会经历很多次濒临死亡的体验,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熬。用你的意志力苦苦熬下去,绝不认输,绝不放手。熬到最后,你就会最终胜出。
忽略常识的创业者,怎么可能走得远?
“创业可以很简单”,这完全是误解。再简单的创业,背后都是对行业逻辑的深刻梳理,而且,往往越简单,背后的思考就越复杂。
创业像是战场上的临阵指挥,面对现场突发的事件,参考当下的背景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因素等,短时间内做出你认为的最优决策。最重要的是,你的对手也在猜想你的决策而做出他的决策,所以,最后胜负有时候是因为谁更聪明,有时候是因为谁实力更强,有时候是因为谁猜对了对方。
创业有没有可以遵循的地方?我总结了以下6点常识,供大家参考。
常识1:不懂行,做不成
需要说明的是,懂行不一定要求你年长或者经验丰富。但是你一定要在这个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对行业要能想得透彻。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是第一次创业就成功了,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里都处于行业领先而且具有洞察力。
常识2:没有团队,不可能成
之所以要成立企业,而非单打独斗,是因为团队协作会发挥超过个人的作用。但并不是一群人在一起,就可以称之为团队了。团队应该是一群愿意和你一起实现目标的人,是一群愿意和你一样改变自我、变得更优秀的创业伙伴。他们本身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组合到一起却会发挥超乎寻常的力量。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常识3:领先半步刚刚好
太过超前的创业者,很难说服市场接受他的成果。
太过超前就意味着市场教育时间过长,而市场教育是最贵的成本。对于创业项目来讲,最好领先市场半步,别自己去完成市场教育,否则先驱就会变成先烈,可能很难熬到成功的那一天。
领先半步,刚好产品成熟遇到需求爆发,那你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常识4:盈利模式必须形成闭环
谷歌上市时还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但是谷歌有海量的流量,赚钱只是分分钟的事。只不过他们不希望过早商业化,同时考虑到用户体验,他们也没有选择迅速变现。
要么能直接赚到钱,要么有能变现的模式。
常识5:创业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看懂
高手之间看经验、教训,看到的是决策和逻辑。创业本来就是虚实结合、守正出奇。当事人的某些做法或许是发自肺腑,或许只是营销手段,全不当真或者全部当真都是错误的。
常识6:没有常胜将军
正确只是相对的。创业没有必然的成功,但是通过学习、思考和训练,辅之以正确的心态和做事方法,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马化腾、李彦宏、马云、刘强东,再来一次能像现在一样成功?未必。但他们的视野、格局和胆识,决定了即便再来一次,他们成功的概率也要比普通人大得多。
在我看来,创业最大的考验是创业者决策和运营的掌控力,能够带领企业走向长远。
创业时,为什么必须要遵循逻辑思考?
你准备带孩子去露营,要准备帐篷、睡袋、防蚊液、手电筒、打火机、防潮垫、瑞士军刀、铆钉、探照灯……
如果你把这些单子列成一张表格,然后背下来,我相信很难。
现在,你改变了策略。
你要先教会孩子野炊。野炊需要生火,需要烹饪工具,需要备料,需要盛菜、盛饭的工具,还需要餐具以及清理用品等。每一样又有具体的细节来完善。
接下来,带孩子露营,也是同样的模式。
下一次,你们一起出去探险,就可以顺着这几个思路再去思考。也许会有不全,但随着经验的加深,这些知识会越来越系统、越来越有帮助。
创业比野炊复杂一万倍,如果没有逻辑梳理,创业者将面临一团乱麻。
为什么我们需要逻辑?
假如一个创业者告诉产品部:你们好好开发几款产品,不必管其他部门;告诉新媒体部:你们好好做宣传、做影响力,不必管产品部在做什么;告诉运营部:你们就做好寻找客户的工作,不必管产品部和新媒体部在做什么。
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产品部做了好几个产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做;新媒体部获得了5000个用户,但是和产品部的目标用户是否一致也不知道;运营部和很多客户谈了合作,对方有各种需求,但是和公司的产品根本不一致……这样持续下去,结果会怎样就很清晰了。
创业就是搭建一条无形的流水线。如果创业者在搭建的过程中,没能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严密的细节,那么整个过程就一定会出问题。
只有逻辑才能做到稳定的输入、输出
露营的案例告诉我们的就是最简单的逻辑的价值,整体上,我们对逻辑的运用基本上都是不够的。很多创业者懒于构建逻辑,或者认为构建逻辑之前的记忆、分类、整理太过枯燥,大都只停留在解决眼前问题上。这样的后果就是,每次有问题都会从头再来,每次做的事其实都是无用功。
刘强东说过,创业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就一句话——只要你能够解决一个问题,那么你的项目就一定会成功。
这里的解决问题,指的是解决用户的一个特定需求。而要能解决这个需求,不是靠你跑前跑后就可以了,而是要建立一个问题的解决机制。只要这端提出问题,那端就会输出结果。
创业的本质就是建立解决问题的逻辑,系统地解决问题。如果创业者没有想明白这一点,那么创业就会走很多弯路。
让所有的细节都逻辑一致
创业是一门艺术,而逻辑是一家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石。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还是产品生产线、业务流程,一旦逻辑出现问题,其结果就是根本的、不可逆转的。因此,企业创业时,想清楚每一个环节的逻辑走向,并且能取得逻辑的一致性,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
事实上,很多成功的创业者都经过了痛苦的思索,最后构建起了自己的逻辑。创业者首先要相信并服从逻辑,创业者的权威并非来自权力,而是来自他们对逻辑的捍卫。如果整个企业只由老板意志随意控制,没有逻辑和流程,企业很容易陷入混乱。
创业这么苦,你能让创业变得有趣吗?
汤姆·索亚在姨妈的要求下给栅栏刷漆,这原本是个苦差事,但刷栅栏这种事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常见,因此索亚假装无比热爱刷栅栏这个活儿,将之视为一种荣誉,拒绝给任何人尝试的机会。最终,小伙伴们为了能够尝试拿起刷子去干活,纷纷把自己心爱的礼物拿出来,换取干活的机会。
这就是汤姆·索亚的故事。他机智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原本自己应该干的活儿,成功地分配给了小伙伴,还得到很多礼物,皆大欢喜。
工作是结果导向,而玩乐是过程导向。如果创业者想要让创业变得更有趣,只要建立起过程导向,不必刻意追求结果,通过逻辑构建来控制企业运转,一切就会不同了。
创业很辛苦,但如果能让大家玩起来就会不同
现在有两个选择:
1.你想改变世界,带着一群想改变世界的人一起创造,每个人都能体现价值,每个人都在展现自己。
2.你给员工发工资,就要别人没黑没白地加班干活。
两者比较起来,可能是做同样的事情,哪个会更让人愉悦呢?
如果你想透了,准备好了大展拳脚,那么你就不是在要求别人做事,而是在帮助别人成长。
创业者可以没想清楚怎么实现的路径,但一定要想清楚你想要做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乔布斯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iPhone是现在这个样子,但他知道,他要彻底改变手机行业;佩奇和布林并不知道谷歌会是今天的样子,但他们坚信信息的搜索和整理会创造巨大价值。实现的路径可以探讨,但没有愿景就不会吸引到真正有趣的伙伴。
定好规则,大家才能玩起来
在创业团队,什么好玩,什么最累?
大家害怕的不是工作辛苦,而是怕没有方向,怕老板反复无常,怕只是在执行一些无意义的枯燥劳动。
没有人希望被教育,只要你制定好规则,大家就能开始工作。我见过很多创业公司,虽然有不错的起点和初始资源,但大家跟着创始人各种毫无意义地试错,疲于奔命,最后失去了激情。
其实,一起玩儿未必就会影响工作。只要你放开上限,让员工的创造力无限发挥,同时给予他们创造力的奖赏,团队活力就会大不相同。
怎样完善游戏规则?
如果你可以让多边资源彼此借力,大家会认为与你合作是有价值的。
通过多赢的原则,创业项目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然后再让团队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创意,让整个创业活动更生动、更有趣,那么是不是就更具成长性呢?
面对创业,应该有哪些正确的思维方式?
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二海在一次演讲时说,创业时,就算是最后的赢家,也很难知道自己真正赢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像打麻将,虽然胡了十三幺,但整个过程并不一定是自己完全掌控的。所以,赢家再创业未必一定会赢。
马云、马化腾确实特别牛,但真实情况可能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显得特别牛。而最重要的不是他们已有的能力有多高,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带领团队最终抵达正确的彼岸。
那么,在创业开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原则性的思维方式。
创业并不一定让你从中学到什么
我们的收获是和自身的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如果创业不是我们必然的选择,那么整个创业的过程,对我们不一定有好处。
即使现在马云、刘强东对你明明白白讲了他们最痛的领悟、最有价值的思考,由于你的经历和思考不够,你也不一定听得懂。
所以,不到创业的时机,如果选择了创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很多教训和收获,创业者不一定能感受得到,很多价值也无法吸收和发现。而要发现这些,必须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改造,使自己具备学习和反省的能力。
不胜不战
孙子说,不胜不战。又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人。
创业和打仗并无二致,如果没有一定赢的把握,就继续闷头做准备。实际上,在创业中,未知因素占60%,现实把握占40%,绝大多数决策其实都是随机应变。
你能驾驭的是有限的资源和控制,是对当下的优化。如果做得足够好,可以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也并不能确定自己会走到终点。
因此,此前的赢家再次创业未必会赢。但因为每个环节都经历过,取胜的概率大于普通人创业。如果他又具有非常强的纪律性,那这种略高一点的概率就会让他排在市场前列,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问题不可能预先被解决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所有的创业过程里,可行模式都不可能预先被研究出来。
这个逻辑的核心就是,基于假设的假设不可能成立。你可以选择努力的方向,能否成功不完全依靠预定的计划,而需要在过程中随机应变。
我们不可能事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事先能做的,就是找到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探索去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那种一提出问题就给出解决方案的小聪明,大多都是纸上谈兵。
以上三点,是大多数创业者都会犯的错误,如果不解决这三个问题,创业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小结
本章主要是谈创业前创业者应该想清楚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有几个关键:
创业没有成功的秘笈,但逻辑梳理清楚,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创业没有套路,但创业中确实有一些恒定不变的锚点,比如初心和愿景、个人品质、决策能力、逻辑框架等;
创业没有权威,只要你的做法更好地解决了用户的需求,你就有可能胜出;
……
开始创业后的你,等于一张白纸,如果你能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或者能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新奇玩意儿,那么你就有可能成功。
这些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真能想透彻并且做得到,并不容易。任何人在决定创业之前,都应该先想清楚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仍然愿意去创业的,就可以从创业的战略思考入手,解决更多在创业方面的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