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春天,咸丰皇帝打算从热河回北京,但是他的病情日益严重,出行不便,于是打消了回京的念头。
在热河,咸丰的兄弟不在身边,自己又饱受病痛折磨,权利逐渐落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以及肃顺之手。他们三个觉得皇上大限将至,政权更迭,时间紧迫,必须抓住机会夺权。表面上看怡亲王是主谋,其实肃顺才是真正的幕后指使者。端华世袭郑亲王爵位,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他的祖先是努尔哈赤的兄弟。肃顺是郑亲王的弟弟,年轻时在京城就无人不知,这个人长得有点像莫西干人,脾气暴躁,喜欢玩鹰,整天不务正事。肃顺正是由这两位王爷引荐给皇上的,他很快讨得皇上欢心,赢得了他的信任。起初不过是个御前侍卫,但是爬得很快,最后竟然当上了内务府大臣。不过,他的贪婪和残忍也是出了名的。他曾力谏咸丰将文渊阁大学士柏葰斩立决,罪名是他科考收贿,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得罪了前面那两位王爷。不过,叶赫那拉却和肃顺对着干,因为不想皇上受制于他,强烈反对处死柏葰。但是叶赫那拉失败了,这是叶赫那拉和肃顺的头一次交锋。所有反对肃顺的人要么受罚要么降职,再加上叶赫那拉失宠,朝廷里人心惶惶。一次,肃顺认为户部官员违法铸币谋利把他们全部革职了。这件事可能真有其事,城里的官员不少人都这么做,但是后来的事证明肃顺这么做纯粹是出于一己私欲,他抓了百十来号名流富商,虐待他们,直到收了大笔赎金才放人。肃顺一下子发了,有了钱,他就可以巴结怡亲王和郑亲王以谋取更多的权力,不过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肃顺死后,他苦心搜刮的财产被慈禧没收充公,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慈禧仓皇西逃途中还不忘命人把这批财物藏到宫里去。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那会,皇上不顾叶赫那拉和大臣们的劝阻,听了肃顺的主意,跑到热河。肃顺还不许其他大臣跟着去,是想让皇上孤立无援,欲意篡权。在这危机时刻,完全凭着叶赫那拉一人勇气和智慧化解了这场阴谋。皇上刚刚驾崩,趁着谋逆者犹豫不决时,慈禧派荣禄送信给恭亲王,命他火速赶来热河,最终取得胜利,她自己也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事后,叶赫那拉把谋逆者送宗人府审判,肃顺愤愤不已,抱怨同伙,“早听了我的,杀了那个女人,哪里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回过头来,咱们再详细说说辛酉政变的来龙去脉。首先,怡亲王第一步要离间皇上和宠妃叶赫那拉的关系,因为皇后不是问题,她对政治漠不关心,但是必须除掉叶赫那拉,至少事成之前把她打入“冷宫”,于是他向皇上告密说叶赫那拉和年轻英俊的侍卫荣禄有暧昧关系。在热河,他们的初步计划取得成功,但是他们自己也明白一旦回到北京城,接触皇上的人也多了,叶赫那拉靠着太监的帮助早晚又会得宠,他们的处境还是危险的。所以,他们继续向皇帝进谗言,数落叶赫那拉的种种不是,还举例当年有一个妃子对太后不敬,乾隆爷就下旨将她终身监禁了。他们又打起了叶赫那拉儿子那位皇位继承人的主意,病魔缠身的皇上迫于压力最终同意,宣旨怡亲王的福晋到热河行宫来照顾小王子。同时,他们还不忘在皇上面前数落他的弟弟恭亲王,说恭亲王滥用职权,勾结洋人,唆使洋人与皇上作对。怡亲王与恭亲王也是多年的对头。
接着,肃顺在京城挑起事端,抓捕杀害了大批洋人,他们准备等皇上驾崩后再颁布诏书解释缘由。事与愿违,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叶赫那拉不知怎么弄到了皇上的玉玺。没有皇上的玉玺加盖,任何诏书都是无效的。但是怡亲王也不敢贸然要求她交出玉玺。
爱妃与荣禄的流言蜚语使皇上十分气愤,病情日益加重,整个夏天都滞留在热河,京里太庙祭祀的事也都交给恭亲王去办理。六月初四,皇上三十岁生日的前一天,他下了一道圣旨,称钦天监观测到星象,有祥兆:
上个月在西北发现彗星,一定是老天爷发怒了,但现在又发现吉祥星象,这肯定是个好兆头,因为老天爷没有必要来讨好咱们。我朝历代先祖都不信这个,但是最近南方叛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我倒宁愿信其有,但愿老天保佑,南方叛乱早日平定。以虔诚之心记录下此次观测记录。
第二天是皇上的三十岁寿辰,他临朝接受百官祝寿,叶赫那拉没有参加,这是皇上最后一次公开露面。随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
七月初七,叶赫那拉派人给北京的恭亲王送去一封密函,告诉他皇上病危,命他速派一支叶赫那拉家族的骑兵前来热河。局势瞬息万变。十六日这天,所有载垣派系的内阁大臣进入皇上的寝宫,皇后及妃嫔们离开寝宫后,他们逼迫皇上颁布了一道诏书,命载垣、端华和肃顺为顾命大臣,在他死后全权代理国家事务。并且明确禁止叶赫那拉以任何形式参政。但是玉玺被她拿走了,又找不到藏在哪里,所以这道诏书实际是无效的。次日黎明皇上驾崩,谋逆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诏书,封载垣为首辅大臣,对恭亲王和妃子们是只字未提。
他们以五岁小皇帝的名义下诏,宣布继位,但是没有加封小皇帝的生母,明显不符合规矩。他们也担心制造矛盾,紧接着立即弥补了诏书中的疏漏,封皇后和叶赫那拉为皇太后。史书记载,叶赫那拉被封为皇太后,不是因为她是小皇帝的生母,而是因为她受热河军队的拥戴,顾命大臣迫于军队压力封她为皇太后。他们打算回到北京站稳脚跟再除掉她。但是没多久,他们就等不及下手了。因为她的野心和影响力始终是个障碍,动手前,他们还必须先扩大自己在京城和各省的势力。
接着,载垣以顾命八大臣的联合名义,颁发了一道诏书,下旨顾命八大臣辅佐小皇帝,并任命首辅大臣为“监国”(其实相当于独裁者),通常只有皇帝的兄弟或叔父才有资格当这个差。所以消息传到北京,大臣们炸开了锅,纷纷恳求小皇帝下旨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同时恭亲王和先帝的其他兄弟也和叶赫那拉暗中来往,他们都认定皇太后才是紫禁城的主人。他们敦促她尽早扶柩回京,此事必须谨慎行事,先帝的其他几个妃子已经被肃顺他们买通,她们手中也掌握着各自家族的满族军队。肃顺虽然有钱,不过也有他办不成的事,京城的老百姓就不买他的账。他滥用权力,随意印钞,传说他的金库里金银财宝都装不下了,用钱收买了不少人。那个时候像他这样的高级官员都这么做,只不过肃顺下场很惨罢了。
当时,政局动荡,皇族地位受到威胁,京城还驻扎着外国军队,各省都有叛乱,载垣他们在处理这些事时确实经验比较丰富,因此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是叶赫那拉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在荣禄及以前亲信的帮助下,使局势有了转机,她一手提拔的曾国藩从叛军手里收回安庆(在安徽省),这个胜利对她来说真是个好兆头,凭着她的勇敢和外交手腕赢得了时间和朋友。
但是,她的野心和抱负遇到个麻烦。大清朝有祖训,后宫不得干政,顺治和康熙年幼时都是由顾命大臣辅佐皇帝,皇太后都没有干政。可是康熙朝的顾命大臣没几个有好下场的,不是受罚就是赐死。恭亲王不顾祖训帮助太后,有可能是低估了叶赫那拉的能力,认为太后辅政的结果是大权都落入自己的手中。
一个当年随行热河的满族人,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叶赫那拉刚毅的个人魅力使她在军中威望及高,这才是她胜利的关键原因。在当时的紧要关头,她不得处处小心,为了不与载垣他们正面冲突,不让他们起疑心,她都是通过太监安德海(后文会提到)暗中与荣禄联络。正是通过安德海,北京的恭亲王每天都能安全的收到密函。同时,对政局她装得漠不关心,对怡亲王载垣也非常尊重,消除了他们的疑虑。
八月十一日,顾命大臣在会后发了一道诏书,严厉谴责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皇太后参政,必须听从先帝遗照,由顾命大臣辅佐当今的小皇帝。同时又以小皇帝的名义下诏,下月初二扶灵回京。这一天叶赫那拉等了很久了。由热河到京城有一百五十英里,顾命大臣全程陪同,而灵柩沉重,需要一百二十个人肩扛才能走过崎岖山路,进度会非常缓慢。沿途每隔十五里就必须搭建休息场所以备先帝灵柩停放和大臣们休息,这样一来,路上起码要十天才能到北京,如果天气恶劣,时间还要更长。这么长的时间对皇太后来说真是大好时机,她们不需扶灵,乘轿子可以提前五天到北京。依照礼制,新皇帝和后妃只要在送葬队伍出发前祭奠一下,然后回京后再用同样的礼数迎接就行了。叶赫那拉发现提前回到北京真是个难得的优势,她立刻把计划通知恭亲王,让他做好准备在北京“热情”迎接载垣他们。
载垣他们也知道,晚到几天肯定不利,说不定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安排自己的贴身护卫护送皇太后她们回京,以便在路上把她们都除掉。还好荣禄提前听到风声,如果不是荣禄,她们根本到不了北京。一得到消息,荣禄就带着一队人马当夜离开送葬队伍,在她们之前赶到古北口救人,载垣准备在这里动手。
送葬队伍刚刚离开热河就大雨滂沱,道路泥泞,行走困难。沿途没有任何住宿的地方,皇太后也不得不找山谷避避,大队人马落后她们十英里。叶赫那拉不忘礼数,她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派人去询问先帝的灵柩是否安好,顾命大臣们回信平安到达第一个休息点,叶赫那拉以私人名义拿出银两犒赏抬棺人每人一千两。怡亲王深知只要皇太后活着一个小时,自己的危险都要增加一分,但又不得不按照规矩恭敬的处理事情。他恭敬的回消息,说先帝灵柩一切都好,请两宫皇太后放心。叶赫那拉又派人送去消息,称赞怡亲王办事尽心尽责。紧要关头,他们双方还不忘礼数,这些内容在清宫档案里都有记载,这真是证明中国人即使在危急时刻仍不忘形式和礼数的最好的事例了。义和拳闹事的时候也是如此。
不久雨停了,皇太后继续赶路,在荣禄的护送下,她们安全穿过山谷,没有遭到暗杀。九月二十九日,她们到达北京,比送葬队伍提前整整三天。一到北京他们就秘密召开会议,先帝的兄弟们,站在她们一边的大臣和皇亲国戚都出席了。会议开得时间很长,讨论得也很激烈。尽管皇太后手里握着玉玺,但是也不能公然捉拿扶柩的大臣,大清朝哪有这种先例。这么做就是对先帝的大不敬,对刚上台的小皇帝也不利。最后他们商定,要谨慎行事,一切必须符合祖制,等先帝的灵柩一到北京,先革了载垣他们的职,然后再见机行事。
十月初二一大早,灵柩如期抵京,从西北门进城。头天晚上,恭亲王在此已经安排了大批军力,防止载垣的势力在这里动武。在两宫皇太后的陪伴下,小皇帝到城门口迎接灵柩,随同的还有先帝的兄弟们以及一些大臣。灵柩由城门而入,众人下跪迎接,以表敬意。先帝灵柩以及仪仗队打头阵,接着是八旗军,怡亲王以及顾命大臣已经将先帝灵柩安全送抵京城,接下来,按规矩,他还必须亲自向小皇帝当庭奏报。为了举行这个仪式,在城门内搭了个大帐篷,两宫皇太后,先帝兄弟们,还有军机大臣桂良和周祖培都在帐内。
叶赫那拉一如既往的威严,彰显着她的权威,她首先称赞怡亲王扶柩回京有功,接着说,任务已经完成,现在削去他们顾命大臣之职。怡亲王断然拒绝,称自己是先帝任命的顾命大臣,在小皇帝成人之前,没有他的同意,无论是叶赫那拉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干政。
“好啊,那咱们就瞧瞧。”叶赫那拉随即命令守卫拿下三位顾命大臣。然后迅速带着小皇帝到紫禁城城门迎接先帝灵柩,在中国,无论事多急,死者为大。那些被罢免的顾命大臣们也跟着,根本就没机会逃跑或者抵抗,因为道路两旁都是效忠叶赫那拉的军队。此时,叶赫那拉牢牢掌握局势,这是她第一次品尝胜利和最高权力的滋味。
随后两宫皇太后发了一道懿旨,上面盖着玉玺,以示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去年,我国海疆受扰,京城陷入危机,这些都是我们信任的亲王和大臣的失职所致。怡亲王他们和谈失败,为了逃避罪责,竟然抓了英国的使臣,让大清朝失信在先。结果,英法联军损毁颐和园,先帝也被迫避于热河。
后来,新成立的总理衙门处事得当,京城恢复平静。先帝曾经多次命令大臣安排回京,但是载垣、肃顺、端华勾结串谋,让先帝相信英法没有诚意,不愿恢复和平,镇压民众。
热河天气严寒严重损害了先帝健康,再加上他过于辛劳焦虑,竟于七月十七日驾崩。我等万念俱灰,载垣及其同党胆敢犯下欺君之罪,理应受到天下人的谴责。新帝继位,本来要惩罚他们,但是念在他们是先帝受命的顾命大臣,所以暂且宽饶,以观后效。当初谁能料到他们会这么胡作非为呢?
八月十一日,因御史董元醇上了道奏折,我等召见了顾命八大臣,新帝自称年纪小暂时由皇太后代理朝政,成年后再归政于他。要择选一两个亲王辅佐皇太后,再在大臣中为自己挑个师傅。这些都是新帝自己的意思。虽然大清朝还没有皇太后执政的先例,但是一切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能死守成规,审时度势才是明智之举。我等特命载垣拟旨,谁知他竟然对新帝出言不逊,真是忘了君臣之间的礼数。他假意迎合我等意思,拟旨时竟敢以我等名义篡改内容。他们居心何在!他们口口声声说没有篡权之意,可是这种行为不就是篡权吗!他们就想欺负我等年轻没有经验,想蒙蔽我等。可是他们能蒙蔽普天之下所有人吗?他们真是忘恩负义,辜负了先帝的信任。如果对他们一味宽容,怎么对得起苍天,怎么对得起天下百姓!载垣、肃顺、端华立即革职,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军机处。派恭亲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酌情予以责罚,关于两宫皇太后参政程序也一并商议。
两宫皇太后在紫禁城东华门恭迎先帝灵柩,并暂时停放在中殿大厅内。
身在北京很安全,又仗着手握兵权,叶赫那拉处事越来越大胆。她以个人名义,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妃子,下了第二道懿旨,三个主谋移交宗人府严惩不贷。恭亲王负责查办,免去三人一切封号和职位。在这道懿旨里我们第一次看到复仇者的声音:
今天他们早晨竟然质疑我们是否有权召见恭亲王,用心险恶,昭然若揭,和他们罪行相比,这点惩罚算不得什么。
叶赫那拉尤其憎恨肃顺,他的妻子在热河胆敢侮辱她。她一直耿耿于怀,第二天早晨,针对他的罪行,叶赫那拉又下了一道懿旨:
肃顺篡权谋逆,广受贿赂,罪行罄竹难书,已革去一切职位,命宗人府将其捉拿。肃顺接旨后竟然出言不逊,完全不顾君臣纲常,以下犯上,恶行令人发指。此外,扶柩返京的途中,他竟敢携带家眷,无耻之极。在热河和北京的家产全部抄没,无需怜悯。
肃顺的家产保守估计最少也有数百万英镑,太后一举获得大量军资和财产,其实她一生当中非常贪财,后来运用权利搜刮了不少财宝。清朝只有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和珅的家财超过肃顺,他的家产都被乾隆的儿子嘉庆没收充公了。
叶赫那拉的怒火还没有平息,第二天又发了一道懿旨,从中我们能看到她极为贪心,毕生都在积累财富:
肃顺在热河给自己造了一处府邸,还没有竣工,在那里肯定藏了很多财产,以备阴谋败露之需,一定藏了不少黄金白银,务必将府邸内的财物清点仔细,一旦发现立即上缴,藏匿不报的人与肃顺同罪并罚。
十月初六,恭亲王审理载垣等人谋逆事件,草草结案,判决如下:
宗人府会同三部九卿判定,载垣、肃顺、端华图谋叛逆,依据大清朝律法理当处死。他们篡权夺位的卑劣行径已经下诏公之于天下了。
他们口口声声宣传先帝驾崩前任命他三人为顾命大臣,其实先帝已经对我们说了皇位继承人,根本没有予以他们任何任命。
他们越权自封,还胆敢随意颁发无效诏书,篡改皇太后旨意。御史董元醇奏请太后参政,他们不仅篡改皇太后的批复,还宣称他们才是监国,根本就不听皇太后的。他们还狂妄的说,太后批奏折根本就是多余的。逆贼的暴行随处可见。表面说让我们可以接见亲戚,其实暗中阻挠我们接见亲戚和大臣。这些罪行他们三人全都参与的。
肃顺更是胆大包天,胆敢坐龙椅,随意出入宫殿,还把宫里的东西占为己有,拒不归还。他还单独觐见两宫皇太后,挑拨离间。这些罪行为他一人所为。
圣母皇太后和母后皇太后已将此事交与宗人府处理,今天召见了所有亲王大臣,询问能否宽恕这三人,众人都认为他们罪大恶极,依照大清律法不能赦免。得知宗亲三人将被公然处死,我也不禁眼眶湿润。但是,他们篡权夺位,罪大恶极,感谢天佑我朝,渡过危机,他们不仅仅是对我的不敬,更是对列祖列宗的不敬。他们以为有先帝的庇佑就能获得赦免,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违反了大清律法。如果原谅他们,将置大清律法于何地,原谅他们就是辜负了先帝重托。依法他们三人理当凌迟处死,但我朝律法对皇族适当开恩,所以免其公开受刑。即派肃亲王和刑部尚书绵森速往宗人府传旨,命载垣、端华自尽。这不是徇私情,而是为了维护皇家的体面。
至于肃顺,罪责远甚载垣、端华,理应凌迟。只有凌迟才能以正国法,大快人心。但是我实在不忍心,所以判肃顺斩立决,特派睿亲王和载龄执行监斩,如此以儆效尤。
原注:1861年,因怡亲王和郑亲王在咸丰驾崩后谋逆篡权,削去世袭爵位。1864年,清政府平定太平军的叛乱,收复南京,大赦天下,慈禧下诏恢复两位世袭封号。诏书里称,怡亲王的爵位最初是赏赐康熙皇帝的儿子十三王爷的,1723年雍正皇帝下诏,称其家族永世世袭封号,除非“泰山缩减成磨刀石,黄河干涸成小溪流”。慈禧先是提了一下载垣谋逆的大致经过和所犯罪行,然后说,命他们自尽,是不想让他们忍辱偷生,是不想让他们的祖先蒙羞。九天之上先祖若知他们的罪行,灵魂也不得安息。当时下旨夺取封号为了平民愤,安天下。事后我们也常常回忆起他们先祖当年的赫赫功绩,现在我朝攻克南京,正是恢复他们封号,恢复他们祖先荣誉的最佳时机。所以特命恢复世袭封号,返回田产,入族谱,但是直系两代以内不享有特赦。载敦、承志分别袭怡亲王和郑亲王爵位。你们两家人一定要行事谨慎,不要忘记你们先辈的荣耀,一定要维护他们的名誉。
朝廷是一片好意,但是怡亲王和郑亲王没有受到老天的保佑。倒数第二个怡亲王在1900年被赐自尽,说他勾结义和团,但是外国人提供的黑名单里并没有他的名字,所以很可能是他得罪了老佛爷,她心情不好,稀里糊涂的就下了旨。至于郑亲王,八国联军入京那天,就绝望自杀了,倒成了满族贵族的榜样。
肃顺死后三年,慈禧还要发泄对他的仇恨,下旨禁止肃顺后代入朝为官,这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咸丰帝时期他就这么对付自己的政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