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宫中滞留的日子里,有幸赶上了光绪皇帝的万寿大典。有意思的是,为皇上祝寿之日,并不是在他出生的当天,而是要提前两天进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依照惯例,皇帝万寿后的第三天,须得举行祭祖的仪式。皇帝要提前三天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灵与祖先的尊崇。正因如此,皇帝若是不将生日庆典提前举行,那三日斋戒便做不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之礼,从商朝起便被视作最重要的事情,决计不可更改日期,即便是皇帝的生日庆典,也要提前举行,如此方能显出对列祖列宗的敬重。
在准备万寿庆典的时候,宫中所有的人都非常忙碌,我想这个时候太后也没有闲暇让我画画。我打算暂时回到美国大使馆去。因为依照惯例,皇帝的万寿大典,从未邀请过外国人参加,我想我也不会例外。
大概在庆典的前一周,我随太后游园时,太后突然把我叫到身边,说皇上的万寿庆典将在下周举行,并邀请我留下来一同庆贺。我欣喜异常,既因为太后对我恩宠有加,无以言表,更因我竟然能有机会一睹这东方古国的盛典,想来是辉煌典雅、华丽壮观的。我真是太幸运了。
宫中各人无不忙忙碌碌,四处都在张灯结彩,但见华灯火树,绚丽灿烂。戏剧演员们早已开始抓紧彩排。而太监们则不断来回奔走,向太后汇报请示各项准备工作。而彩排的人,也时常拿着底稿,进呈太后,以请圣裁。说真的,宫中事无巨细,都要经太后过手,方能成行。然而太后处理各种繁琐的事务,竟是有条不紊,干净利索,不仅丝毫看不出厌倦疲劳的样子,反而越是繁忙,太后越显得精神矍铄。
今年的庆典宴会提前到皇帝生日的前四天。这时宫中的筹备工作大已完成,每天早上起来,人们定能够看到楼阁花园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其华美景象,真是一天胜过一天。
大殿之上,陈列着各种宏伟的青铜乐器。这些都是用来演奏上古时期的音乐的,仅仅在盛大庆典时,才从仓库中搬出来使用,其演奏的音乐也只用于朝廷庆典或是宗教仪式。这些新奇的乐器中,有的依照大小排列,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名为青铜编钟。有发音清脆悦耳,穿透力极强的三角铁,有体型硕大,雕刻精美的铜锣,巨大的鼓,精致的铃,还有很多古老的乐器,都将在天子的万寿大典中奏鸣雅乐。
宫殿的窗户窗棂之间也都扎起了五颜六色的丝绸彩球,多用红黄两色,乃因黄色代表尊贵,红色代表喜庆。其他颜色的彩球则掺杂其间,充作点缀,着实是绚丽多彩。
直通御殿的官道上,则竖起了数百顶黄缎绣花大伞,排列成行,绚丽之至。这些黄伞被称作华盖,是一种仪仗用具。上顶有一直径三尺的伞盖,铁丝竹篦扎制,上蒙绸缎,黄顶,周围下垂两层伞沿,下层长约尺半,上绣彩色龙凤,黄缎或黄绸底;上层为半尺的荷叶沿,用红绸或绿绸,打荷叶边。持黄罗伞的人,跟在日月扇的身后,伞盖前倾,罩在帝王或后妃的头上。它的象征意义是“荫庇百姓”,实际功用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
届时,各省大员进贡的礼物,一日之内必有数百之多,若无细致的管理,必会堆积如山。
一场精彩的演出将在皇帝的万寿大典上开演。在此之前,太后坐在戏楼上,一边观看排演,一边仔细推敲,不放过每一个细微之处。一旦她觉得某个地方需要改动,当即令太监通知后台。如此一来,节目居然增色不少。想来太后若是投身梨园,必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晚会当天,太后会遍请宫中各位贵妇一同入宴,而她自己则独自在戏楼上用餐。
颐和园中宫殿的露台上,都会架起竹制的凉棚,以遮挡阳光,因此人走在下面,会感到非常阴凉。这些凉棚也尽显奢华,其顶部以鲜花为饰,使得人在其中纳凉的同时,还能闻到扑鼻的芳香。支撑的竹竿约有二三十英尺高,上面尽刻花草人物。竹竿上铺着席子,还设有滑轮一类的机械装置,像窗帘一般可以舒卷自如。整个凉棚,包括一些小零件在内,都是浑然一体,没有使用一颗钉子。一般来说,凉棚会在六月挂起,九月撤去。此时正逢万寿大典,凉棚也是张灯结彩,非常漂亮。
在临近万寿盛典的一周内,贵族妇女和格格们会从各地赶来,纷纷入宫向皇帝朝贺。一路上,来往车辆络绎不绝,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
隆裕皇后将这些宾客一一引荐给我。说起来,一个外国人出现在中国的宫廷中,比一个中国人出现在西方的宫廷中要更加奇怪,而且这些贵妇以前从未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然而尽管如此,她们见到我时,都表现得彬彬有礼,对我甚是亲切,而且对我的习惯、服饰和容貌都丝毫没有露出奇异之心。她们高雅端庄的言行举止,真是令我倾倒。而且一些出身贵族的儿童,对待我这样一位“来自外国的柯姑娘”都非常有礼貌,显得极其有教养。
我在想,如果一个中国人来到欧洲的宫廷,或是我们美国的白宫,他会受到如此礼遇吗?哪怕他面对的是一个服侍人的杂役。
待到曲终人散,演员们一一告退,我们的酒宴也宣告结束,宾客们纷纷散去。我走到戏台旁,饶有兴趣地开始观察戏台的结构和设备。戏台高出地面约有十二英尺,与慈禧太后的御座几乎持平。整个建筑分为三层,还有一个地下的部分。后者专门作布景用,由一个简单的设备来回移动,像希腊戏剧一样。舞台的三面是开放的,演员们则由台子的左侧上场,从右侧退场。
正当我兴致勃勃地观察这个舞台时,坐在楼阁里的慈禧太后看到了我,她便走了下来,来到我的面前,问我是否愿意到台子上看看其内部构造。她补充说道:“这个戏台在中国独一无二,你若是不看看,只怕会后悔不已。”说着,她便引我一步步登上戏台。只见台上的面积大约二十五平方英尺,上面被屋顶遮盖,三面临空,突出于整个大厅之中。其背面以画屏为界,设有两门,即演员的出入口。
中国的戏班演员全都是男人,戏中的女性角色也都是由男子装扮。而这个男子的音容笑貌,几乎和女子无异。一开始,我以为那真是由女子扮演的,当我得知真相后,不禁大吃一惊。台后坐着许多乐手,专为演出者伴奏。
慈禧太后带着我走进幕后,只见各种道具五花八门,难以名状。这些道具都是为了庆贺皇帝的生日大典,由慈禧太后专门设计的。
慈禧太后又建议我去看看舞台的地面,我仔细一看,才发现这里竟然有三层舞台。原来中国的寻常戏院,只有一层舞台,而大内的戏院则有三座,第一座高于第二座,第二座则高于第三座。平常演出只在第一座舞台上,若是演出大型戏剧,则揭去内幕,三个舞台并用,以此来突出舞台的层次感与立体感。
太后领着我一一参观,拾级而上,轻松自如,实在不像七十岁的老人。更何况她穿着一双鞋底厚达六英寸的鞋子,却是行动自如,不见丝毫困难。和我这个穿着舒适的服装的年轻人比起来,实在不遑多让,由此亦可看出太后的精力不同凡响。
满族的女子都不裹脚,但是裹脚这种恶习在满族入关之前,便已在汉人中盛行了。满族人对汉人的习俗虽然沿袭不少,但在裹脚这方面却是嗤之以鼻。虽然他们作为统治者,已经长达两百五十多年,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和汉人截然不同。所以我在宫中所见到的,皆是秀美绝伦的满族服饰。而且和西方人一样,她们对汉人的裹脚习俗深恶痛绝。比起许多东方国家的妇女,她们少了许多礼教约束,更加自由一些。实际上,满族妇女似乎和东方国度的妇女大相迥异,这一点,很像我们美国的现代妇女与她们的受着传统影响的欧洲姐妹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