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88600000001

第1章 序:自画像——黄昏之悸

梁寒衣

之一·三个面相

一段声音与问号,溃灭与绝裂,挣扎与质疑的时光——质问命运与责任,现象与意义,生存与意志……质问此时此际渺茫的姿势以及痛苦熬炼的价值。

那样沉重倾轧的黄昏,也是收割者与食薯者的黄昏。花朵缄默孕育着果实,缄默承载自身的重量。一个勇敢、自傲、信心与成熟的黄昏。

三个黄昏,神秘构筑作者的形貌。

“十分奇特……你的人与作品,如许地不同!”经常地,朋友们讶异地说。

华严诸相,无非仅是同一血脉的歧异支流。我深深了解,他人所见到的,只是第一、二个我,与第三个我的不同——一个平和沉静生活、修持的我,与另一个叛逆操危、小说构设的我,各自倾力奔驰于一己的极限。

之二·石岩之珠

数千个黄昏,如石钟乳下慎独的水珠,一滴,两滴,三滴,四滴,五滴……悠长而执拗地,缓缓于石槽间,凿蚀、凝聚了一汪幽邃酽烈的“石岩之珠”。在创作十年,有了四本小说著作之后,这部“石岩之珠”,回射着作者的三个面相,清澈而难以闪躲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横亘十个寒暑,这串“石岩之珠”,与其定名为一本风格、形式完美、和谐、工整、匀称的散文集册,毋宁更该视为麇集于作者体内阳性与阴性的矛盾、分裂、对话和舒展。它并不类于任何我们曾经展读的散文扉页一般,标示着单一的性别、作者,统一与谐仗;而更肖似于一个男子与女子——一名顽颜傲骨的书生,与琴音幽渺的女形的联合书写:其间,诗情与雄辩,嶙峋与纤丽,幽玄与昂亢,清隽与陡峭……相互激荡、酝酿,互为作品的音声与旋律。

因了这个缘故,付梓之初,曾经认真考虑过,将石槽一剖为二,分为两册,将阳性归于阳性,阴质归于阴质。几经思维,却宁可诗文琴剑、头颅肝胆共冶一炉。以为唯有三面叠映,两极并列,才是作者真实的形貌。但凡仅喜红颜,或徒爱男形的,皆非真正的知音。

而之于一个孤遁潜隐、罕与人接的作者,这部“石岩之珠”的问世,应是留予知音的吧。

是为了那些认真阅读我的小说且真诚喜爱着其中某些篇章的少数知音,所勉力完成的作者补白及纪事。之于另一群始终无缘结识我的小说,或阅读而难以理解的读者,这本集子,或者,是另一种介入与联缀的方式。另一块更为清宁简易的叩门砖。

这个黄昏。书序与题跋的黄昏。在数月沉寂地掩关修行之后,再度面向文字与文学,平静的心头竟有了微微的颤悸与迟疑……

冬日最后一丛百合正于案前皎然怒放。我瞥视着尘封一侧的黑布剑囊——自从搬离蛰隐十年的小屋,来至这座芒花与棘草遍掩的山间,我便不曾再启开过这只相佐十载的剑囊。像是一种掩埋,孤意以经卷伽蓝,割舍生命与文字之间的骨血深情。

囊袋上的痕纹依然。我抽开剑鞘,心中缠绵流过一段楞严经偈: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昏暮

同类推荐
  • 灵性阡

    灵性阡

    鲁迅在北京大学的教员预备室里坐着,一个他不熟悉的青年默默地送上一包书,匆匆又走了,鲁迅打开一看,是一本《浅草》。数十余年以后,我走进当年鲁迅坐着休息的地方,同样拿着一本《野草》,却看不到鲁迅眼中的北京和北京的世界。离开家乡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家乡都已被城市的景观所置换,然而荒野仍旧是荒野,海是海,岛是岛,蝶归蝶,舞归舞。我的生活中仍有一位静坐在恒河岸上的苦行僧。在瓦拉纳西的渡口岸边的烧尸台上,静坐,入禅,无视于身旁的生生死死。各种生的匮乏,借助各种名目占据恒河两岸的大千世界,占据海和岛的各种空间,像花占领蝶,像蝶占有舞,像火葬仪式占据了我们一生中几次重大创伤的时空。
  • 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1996年到2000年间的一系列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是作者对世纪转折间报告文学发展的追踪、观察和思考,其中既有宏观的报告文学理论及发展流变、创作潮流的梳理、总结,也有对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甚至是微观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的剖析、评论。作为一名新时期文学的参与者,本书作者长期身处报告文学创作、研究的前沿,因此这些文章表现出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其中一些篇章是对报告文学理论建设的丰富、发展和补充。同时,这些研究文章还向读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具有相当的资料文献性。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既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这几年报告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 孔夫子入党

    孔夫子入党

    谭运长:比较长时间以来,大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反思五四开始,到现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再认识,已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一大潮流。最明显的就是王元化,从新启蒙向新国学的转变。很早的时候,大概就是1989年,我看到他在我老师(徐中玉先生)主编的那个杂志《文艺理论研究》上面,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叫《五四断想》,就是纪念五四70周年引起的各种思考,里面就有很多反思。 一方面他讲到五四是个新传统,五四反传统,也是我们传统文化自身的选择。另外一方面,他认为五四当时的一些具体做法,特别是那种激进主义的态度,值得反思。
  • 美丽时光走丢了

    美丽时光走丢了

    新概念作文人气新星+90后主力青春作家,集体书写生命之初那些最美最真令人动容的友谊与爱情。
  •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

    《我心中的北大精神》收集的征文以北大学生的作品为主体,这些文章全部出自北大青年自己的笔下,体现了北大青年自己的心声。他们从不同的年代和视角,用不同的笔法勾勒和演绎出了每个北大青年内心中的北大精神。《我心中的北大精神》在组稿过程中,立足普通学生的视角,旨在透过同学们各具特色的语言,对新一代北大青年内心的北大精神有一个全景式的客观陈述。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同构成对北大精神的真实解读。
热门推荐
  • 飛跎全傳

    飛跎全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谦神传

    谦神传

    那一夜,她上了他的床。“从今晚开始,你就是我的人了。”自己竟然就这么上了贼船,而且对方居然是曲氏集团,年轻有为的总裁?少女拭去眼角的泪水:“我们来打个赌。如果你赢了,我的一切都是你的。”“说吧,你想赌什么?”“你作为Cookiezi,在OSU上的一切荣耀。”【谦神传读者群:318495255】
  • 套中人: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套中人: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收入这本《套中人——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的14个中短篇都是契诃夫 小说的代表作,按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从中可以鲜明地看出契诃夫创作 思想发展的脉络,越到后来越深刻。
  • 记忆的夏天(中国好小说)

    记忆的夏天(中国好小说)

    小说主人翁是个小有名气的的画家,与从小认识的女主角葛长爱在多年后的酒桌上的重逢,暗自产生了情愫。可是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清纯的女子,为了更好的工作升迁机会,她不得不攀上了有钱有势的人。两人在一场不明不白的关系中暧昧着,后来,葛长爱由于受到那个有钱有势人的侮辱,又得不到主人翁的谅解,最终就这样消失了,而主人翁意识到之后,也陷入了愧疚之中,不知道还能不能完成代表他们之间感情的那幅画——记忆的夏天。
  • 求医不如求己(身体健康篇)

    求医不如求己(身体健康篇)

    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或许你经常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身体,或许你知道不少的生理卫生常识和医药健康知识,于是,你自以为对自己的身体了如指掌。试问,你知道你的身体为什么能长久而有力地运转?你能说出疾病如何有损人体机制?你知道如何预防和治疗各种身体不适或疾病?健康是人体的最佳状态,它是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存在状态和运作状况的反映。健康意味着身体没有任何疾病,其内外环境处于一种均衡的正常状态,并且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 倾世繁花香满袖

    倾世繁花香满袖

    他是手握重兵,身中奇毒的残疾王爷,却长得颜若神袛,人见人爱。他总爱用温柔的语气唤她“啊萝”,让她每听一次,心便沦陷一分,直到把他放在心尖上。可是有一天,她发现,纯情善良又温柔的男人,居然是一只专情腹黑又霸道的大灰狼。他说:“娘子,繁华三千,刹那即逝,百年过后,不过黄土,唯独你,是我的天下。”他说:“娘子,我心成三面为墙,我就守在那门口,你,许进不许出。”待到前世记忆一朝苏醒,前世爱人追来时,他说:“你若还爱他,我便杀他到死,你若敢嫁他,我便屠尽全城。”待她转身成魔,变得狠毒绝情,他说:“你若成魔,我便随你为魔,陪你覆了这天下,又如何。”
  • 五家正宗赞

    五家正宗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和前妻的幸福官司

    和前妻的幸福官司

    前夫——窝囊的小县城律师——常书,有点勤劳,有点猥琐;有点正义,有点无赖;有点善良,有点窝囊;有点可爱,有点恶心······前妻——霸道的妇产科主任——艾英,非常霸道,非常漂亮;非常嚣张,非常亲和;非常赖皮,非常侠义;非常财迷,非常慈善······爱情、婚姻、家庭该何去何从······作者山和仙读友群:179124922
  • 我和傲娇竹马又撒糖了

    我和傲娇竹马又撒糖了

    【爆笑甜宠,校园爽文!】她背景强悍却故意隐藏身份,转学归来,扮猪吃虎。殊不知,她是天才少女,背后有个神秘坑爹的师傅。她和他是青梅竹马。
  • 刘爱玲小说二题

    刘爱玲小说二题

    现在的我,除了把窗帘紧闭,干脆把我的窗户封上了。我住在枣乡街的一排公寓楼里,地方是我自己选的,窗口刚好向着街身,和我父母的家仅隔一条马路,窗户正中的玻璃被我锯了一个圆形的洞,以便窥视到他们以及我想窥探的东西。屋子有点小,对于我一个人来说已经大得可怕。大概是六楼,我把我的两扇窗户外表涂抹得极其抢眼,几乎在枣乡街上火龙一样跳跃着,窗户上色彩斑斓,有时是鲜血般的大红色,有时是香奈尔的小黑裙,有时是蓝宝石,在过去与现实中不断变换着样子。其实,我只有一个小小的目的,就是用无数办法将那两扇窗户武装得更像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