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89400000004

第4章 《爱》:“生命真是漫长又美好啊!”

奥地利导演哈内克(Michael Haneke)是被阿姨抚养大的。在他成为著名导演时,这位九十二岁高龄的阿姨被严重的风湿病折磨着,她试图自杀。哈内克发现后将她送到医院。阿姨醒来便责问哈内克为什么这样对待她。阿姨曾要求哈内克帮助她结束生命,哈内克解释说,他是她的继承人,这样做会被捕入狱的。阿姨后来在哈内克去参加影展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阿姨离去后,哈内克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至亲的痛苦?[4]这就是电影《爱》(love, French:Amour)的主题。

哈内克将主人公设置为一对居住在巴黎的老夫妇。他们都是退休的钢琴教师。影片一开始,洛朗(Laurent)夫妇离开家去参加一个学生的演奏会。哈内克的后期作品具有一种极简主义倾向。在这个片段中,他只用全景拍摄了观众席。演出开始后,我们只能从画外音听到钢琴演奏。剧组找了很多群众演员参与演出。在充当音乐会观众的众人中,我们很难分辨出两位主人公。哈内克采用这种客观节制的风格,是想在影片一开始就告诉观众,主人公的经历并不具有特殊性,他们只是我们周围的普通人。任何人都可能会像他们一样突然面对生离死别。

第二天早上,两人吃早饭时,安妮(Anne)失去了意识,她对丈夫乔治(Georges)的问话没有任何回应。乔治慌忙中忘记了关上水龙头。流水声一直作为背景声,直到安妮又恢复了意识。在厨房拍摄的这个段落是全片故事真正的开始,也是我们熟悉公寓布局的开始,此后的整部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哈内克以他父母公寓的格局为蓝本设计了洛朗夫妇的家。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哈内克呈现了两位主人公近一年的生活。

安妮的健康每况愈下,乔治不动声色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重负。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戏剧性的起伏。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其实是单调的,而且随着安妮病情恶化,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在减少。越是简单的题材越难以把控,越容易变得乏味。不过对哈内克来说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的着眼点是人的情感。这样的角度,无论拍摄什么主题都不会枯燥。而影片是否具有独特价值也取决于导演对人认识的深度和悲悯情怀。

虽然病情是影片主要情节线索,但我们却没有看到治疗场面和医疗器械,片中甚至没有出现一位医生。哈内克避开这些俗套,同时也将观众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向人物的情感。在安妮病情逐渐恶化的各个阶段,对她的看护也变得更为复杂。这意味着她越来越丧失自我控制的能力。安妮是一位有良好教养、一直受到尊重的知识女性。当肉体枯萎时,她的自尊心受到强烈的伤害。在这个过程中,哈内克经常用镜头对着安妮的脸,照射出她内心的痛苦。

安妮一再向丈夫表明,她希望结束生命。乔治不肯,直到发生了影片中最具暴力色彩的一段:安妮拒绝饮水,把乔治硬塞进她嘴里的水吐了出来。整天围着安妮打转、已经精疲力尽的乔治此时情绪失控,打了安妮一个耳光。乔治一直非常温柔,对安妮尽心尽力。他原本希望一切都能自然而然地结束。但是此后,他无法再回避安妮的痛苦:肉体的和精神的。

影片的高潮发生在一个普通的清晨,乔治在刷牙时听到安妮的呻吟。他坐到安妮的床边,轻柔地抚摸安妮的手,给她讲了一段自己童年的故事。由于扮演乔治的特兰蒂尼昂(Jean-Louis Trintignant)之前弄断了手臂,因此哈内克和剧组经过反复试验,为他接下来设计出很特别的动作。乔治上半身几乎扑倒在枕头上,以避免胳膊用力。但是不知情的观众看到他的姿势都很感动,这看上去像是对安妮最后的拥抱。

哈内克请两位法国著名老演员特兰蒂尼昂和埃玛妞·丽娃(Emmanuelle Riva)扮演这对老夫妇。他们不仅在外形上是绝佳的搭配,而且配合默契,呈现出了哈内克想要表达的那种相依为命的挚爱。

整部影片叙事颇为流畅,不过哈内克也在其中穿插了几个形式感很强的段落。在安妮中风之后,是一组公寓的空景。入夜,人们进入梦乡,通常家中显得一片安宁。但是在这部影片中,安宁很快就要被打破。在我看来夜色中的家因此带有一丝忧郁和不祥的味道。哈内克自己的解释则是:这预示着“一切随时可能消失”。[5]

在安妮病情更为严重之后,她只能卧床、无法自理,影片中插入了一组风景油画。大自然呈现出的美丽就像来自远方的呼唤。这些画是挂在公寓中的,以前它们是锦上添花的装饰,现在,主人已经没有心情去欣赏。画面中的辽阔和安妮必须终日面对的狭小空间形成令人酸楚的对比。

从形式上来说,在叙事之外插入闲笔,很像墙面上的窗户,或者一幅画中的留白,使观众能够从主人公的故事中停顿一下、透一口气。曾经想当音乐家的哈内克则把这样的段落称为音乐中的“延长音”。

影片中的音乐很多来自舒伯特的钢琴曲。有心的观众会发现,每一段乐曲都被截断了。这是哈内克有意为之的。不过每次截断的理由又不相同。安妮的学生亚历山大将他录制的CD盘寄给安妮。安妮对这个学生的演奏很满意,一直盼望听到光盘。但是他们刚打开音响,安妮突然要求把音乐关掉。乔治有点吃惊,但是立即顺从了妻子的意愿。

亚历山大在一同寄来的便签上写道:“和您见面的时光是美妙而伤感的。”他曾在安妮做完手术后到公寓看望安妮。事前并不知情的亚历山大没有想到安妮会坐在轮椅上被丈夫推出来。年轻的钢琴家对此感到震惊,一时无法掩饰他的情绪,竟然直接问安妮:“这是怎么回事?”安妮要求他转换话题,不愿他们的见面因此产生不愉快。当音响中传出亚历山大演奏的舒伯特时,安妮悲痛地感到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对年轻的亚历山大来说,见到被病痛折磨的老师是伤感的;对安妮来说,现实变得绝望。象征美妙人生的音乐更使她感到生命的残酷。

安妮躺在床上听丈夫乔治演奏巴赫的“我在呼唤你,耶稣基督,求你聆听我的悲叹(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 ich bitt erhor mein Klagen)”。音乐戛然而止。镜头切换到乔治坐在钢琴前若有所思。哈内克对此的解释是乔治或许已经放弃了祈祷。[6]他们都知道安妮的状况只会越来越糟。他们彼此心照不宣,都知道最坏的事情在等待他们。

此外片中还有一些被中止的音乐并没有明显的情节暗示。哈内克以这种形式感营造出与主题相吻合的气氛。安妮看着家庭旧照感叹说:“生命真是漫长又美好啊!”但越是美好的东西越脆弱。生命会如音乐一样陡然停止。

这对老夫妇其实是生活在他们为自己建立起来的孤岛上。虽然有亲朋来探望,还有门房夫妇和护士帮助他们处理日常事务,但是谁也无法代替他们承受自己的命运。这其中有个很现实的因素。如今的老年人大多并不生活在大家庭中。当儿女事业有成,独自生活后,由于他们和父母处于生命的不同阶段,每天各自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同,很难理解对方的需求,必然会产生隔阂。洛朗夫妇非常恩爱,他们彼此温存相待,也很满足于独自生活在公寓中。这里是他们温暖的爱巢。但安妮病倒后,他们被迫接受外人的帮助才能维持。所以在片中,每次外人出现,画面里都有些很微妙的东西。

门房夫妇经常帮助他们购物、运送东西。乔治也很大方地回馈小费感谢他们帮忙。门房夫妇每次临走时都会对安妮的状况表示关切,乔治总是礼貌地接受对方的诚意。但乔治显得很被动也很拘束,他从不会主动和别人攀谈或倾诉。几个重复出现的寒暄场面都显得有些冷清,好像乔治始终在盼望对方离开,赶快把大门关上,好让他和妻子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独处。

最明显的是女儿伊芙(Eve)和老夫妇的关系。伊芙在母亲入院做手术后前来探望。摄影机从起居室的门边对着她和乔治。他们相对而坐,伊芙向父亲讲述她和丈夫的关系,镜头一直静静地对着他们,甚至都没有推进,去表现他们的脸部表情。这种处理带来一种客观的间离效果,为伊芙的再次出现做了铺垫。

伊芙第三次来探望时,安妮的状况已经很差。乔治听到伊芙敲门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将安妮卧房的门锁起来。而且还特意拐进卫生间冲马桶,以便向女儿解释自己没有立即开门的原因。显然,对乔治来说,伊芙是一个局外人,他出于本能要维护自己和安妮每日的生活,不希望外人打扰。尤其是伊芙出于对母亲的关切,总是要提出各种建议。

伊芙不相信现代科技无法治愈母亲的病。由于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依赖,人们甚至不再相信生命的正常周期,疾病和死亡似乎是很遥远的。伊芙看到母亲的痛苦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医生。但是年过八十的洛朗夫妇知道肉体无法抗拒自然规律。他们每天都要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乔治表面很平静,但是噩梦的一段显示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无处排解。因此当女儿责备他不接电话,让她很担心时,乔治竟然直接告诉伊芙,自己已经顾不上考虑她的情绪。

伊芙见到处于昏睡的母亲后,回到起居室流泪,乔治望着她的背影,感受到女儿的悲伤。他起身为伊芙拿来杯子,倒了一杯茶。这是父女间的和解,但也仅此而已。他们都无法为对方再做什么了。影片最后,伊芙用钥匙打开门,父母都已离去,她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公寓里。

我们不知道做出选择后的乔治结局如何。哈内克的继父在哈内克的母亲去世后将卧房锁起来,然后住到厨房旁边的小房间里。在影片中,乔治也是这样。但影片呈现的是他的一个梦境——水龙头再次打开,安妮洗完碗,和他一起出门去了。

《爱》在大大小小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过近五十个各类奖项。它不仅被业内叫好,也在全球票房大获全胜。八百九十万美元的总投资换回了两千五百多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一部质朴平实、毫不喧嚣的作品吸引了如此之多的普通观众,和哈内克不事雕琢地呈现这一主题有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要做出痛苦的选择,如何面对我们的爱人离去?

(本片获2012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同类推荐
  •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但是有时候我们情愿为了一些东西,失去全世界,甚至是生命,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们的爱。
  • 奇来前书

    奇来前书

    他在岛屿写作,他的专集已被诺奖评委翻译,台湾杨牧的文学自传收官之作,终于来了。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 我读:温一壶月光下酒

    我读:温一壶月光下酒

    《我读:温一壶月光下酒》是由梁文道主讲的书评集。《开卷八分钟》自2007年1月1日开播,2014年12月31日停播,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坚持期数最多的读书电视节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都是一个没有广告、没有赞助商、没有黄金时间的节目。它在商业化、娱乐化的浪潮中清苦地坚守,为大众传媒保留了一丝书卷气。《我读:温一壶月光下酒》即是凤凰书品与博集天卷合作,将节目精华汇编的结果。在这本安静的小书中,梁文道以一个诚实而恳切的引导者的形象出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客观地将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达给读者。每一本书都经过了他的消化吸收,形成了客观而中肯的评论。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 王火文集·第五卷:东方阴影 禅悟 雪祭

    王火文集·第五卷:东方阴影 禅悟 雪祭

    《王火文集·第五卷》中三个故事都深深刻下了抗日战争的印迹。这是我们民族不应也是不能忘记的历史,作者在故事中进行了文学艺术化的反映——不论是普通平民的日常生活(《雪祭》),抑或是出家希望求得解脱(《禅悟》),甚至是新的世纪以后到东瀛的留学,都可看出近八十年前日本侵略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伤口还隐隐作痛,更可看出作者并非出于个人情绪的痛苦记忆和深刻反思一直在持续。这样的反思对中华民族来说永远不会过时,对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民族来说也是如此。尽管这三部作品的创作时期距今已久,但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魔力岛

    魔力岛

    呃......讲一个不那么热血的故事,轻松向。故事很长,我慢慢写.......emmm书友群+859341881
  • 凤御龙筝

    凤御龙筝

    本是生于帝王之家,纵享人间奢华恣意的公主,她曾以为宫墙之上的天空就是世界的全部,直到昆仑一家奴的出现,黑孩子柯桑点亮了公主的童年。但长大成人意味着,即使是皇族尊荣的血脉也不能免于做他人棋子的命运,当自己胞兄废太子的死讯传来,当母后的家族摇摇欲坠……为了找寻染血的真相,为了摆脱一个女人身为棋子的宿命,她毅然绝然的走上了复仇之路。但身处这是前所未有的乱世,离奇的丧尸活死人,撕咬人间生灵,于密林中百鬼夜行团灭整支军队!强大的昆仑奴左右战事,西域的巨龙熔尽长城城防,谁又在背后操纵这一切!而婵娉公主可以幸免吗?
  • 大宋小农之一代天骄

    大宋小农之一代天骄

    从小农民到乱世英雄,都是喝酒惹的祸。没有退路。穿越大宋,江山纷乱,封疆扩土。成就一代天娇。
  •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于网络的一次不经意的贴图,并由此揭开了中国第一古董和氏璧的狂涛巨浪。被卷入这场风波的,有查找其父亲死因的老刑警、无不用其极的女记者、引经据典的民间家谱学家、教授模样的玉器商人、游刃有余的私人调查员以及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中学数学教师等等,小说对这些众多人物均予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形成令人纠结的一个个悬念,出现始料未及的一个个结局。
  • 穿越海底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穿越海底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 犬系女友,汤圆少女追夫记

    犬系女友,汤圆少女追夫记

    “我们去钓鱼如何?”“我命里忌水。”“那去爬山?”“我也忌土。”“金木水火土,你还忌什么?”她瞪了他一眼:“我还忌姓许的医生。”“好吧,那你要开始习惯了。明天早上我要吃生煎包。”“你没有钱,没有脚?没有手吗?”她作势就要关门,把他往门外面赶。他眼疾手快的挡住了她,夹在门板之中:“我明天一早就来敲门,我不介意和你一起下楼买吃的。”“我介意。”他伸手弹了她的脑门:“所以,你要快点习惯。”“脸呢?脸呢?你这个人的脸呢?”“追媳妇要什么脸啊!!”
  • 存在或不存在

    存在或不存在

    印象中对人鱼的印象是什么呢?贪婪,自私,残暴不仁……但来到新的地方,却发现完全不一样了。
  • 阮郎归

    阮郎归

    六州第一歌姬卞谣之女,卞赛。幼年曾经与母亲四处流浪漂泊无定,在母亲死去后,被母亲的朋友,身份特别的梁王妃收为弟子。从此生活在齐国梁王府中,得到师公梁王视如己出的疼爱。然而一朝不幸,梁王薨逝,师父带着她远走西天佛国。少女记着师公死前的嘱咐,孤身一人,去了北昭,谁知在路上,却遇到了她幼年时,就爱慕的男子,小阮。少女与小阮约定时间,说好要一起去闯荡江湖。————————————————宿宿的梦想就是寻到一个好夫君,我所要做的,仅仅是引导这个女孩找到属于她的小阮。
  • 臣妾,举案奇霉

    臣妾,举案奇霉

    她是上京官家小姐里最平凡的存在,除却略微出挑的长相,唯一令人为之侧目的,便是被丞相嫡子悔婚的“丰功伟绩”。十里红妆女儿梦破碎的拼都拼不起来,她曾发誓,此生再不嫁权贵。然而,当那个秋风霁月般的男子不期而至时,她却迷茫了。他环抱着兔子,将清俊的侧脸缓缓靠在它的背脊上,神色温润。“红烧还是清蒸。”她眨巴了两下眼睛,认真回到。“烤的吧,不然太肥。”
  •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本书是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项目,主要内容是从学校生活主体的儿童的视角关注学校管理应该如何改进与创新,并结合项目实施的经验,给与学校管理如何改进与创新以实际的指导,可与已出版的《爱生学校与学校管理》成为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