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94400000005

第5章 时代弄潮儿

受访人:周沛

采访时间:2017年3月7日

采访地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楼

采访整理:郝怿、邓雅欣、张益偲

作者简介:周沛,1954年6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78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遥不可及的大学梦

我的老家在江苏南通县平潮镇,就是今天南通市通州区平潮镇。我出生于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大哥及大姐等当时都是中小学教师,这对培养我读书写字的兴趣爱好有直接的助益。十岁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已经通读过《三国演义》,尽管不少字还不认识,但是对故事梗概有了大概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喜欢上了历史以及文言文。我们那个年代,小朋友的“课外读物”主要是连环画,即“小人书”。当时读的小人书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中国的古典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一是革命题材的小说,如《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红岩》《林海雪原》之类的。阅读小人书,不仅给我们带来乐趣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童读书的兴趣与习惯。

我接受过完整的小学教育,但中学教育却是“残缺”的。因为中学期间正值“文革”的早、中阶段,学校停课闹革命,不上课或很少上课,学生就成天玩,如骑自行车、玩无线电、打乒乓球,还有钓鱼、抓螃蟹等等,可以玩的东西非常多,很是开心。我们还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节目,唱样板戏等等。中学时的课程大多是学工学农的内容,从文化学习上看,我的中学教育是“断档”的;但从社会学习和社会实践上看,则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积累。

对于上大学这个遥远的梦想,只有在小学时有过。记得家父有一支金笔,曾对我说,等你考上大学后给你。那时的大学梦,仅是朦胧的,虚幻的。而在中学阶段,那时大学停止招生(1966-1971),我以及很多小伙伴都没有这个念想,不仅感到遥不可及,而且觉得此路不通,因为现实生活中大学的门已经封闭。

1972年初,我高中毕业,当年年底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时叫“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在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那一带当兵。紧张的军营生活对年轻人是很好的考验和锻炼,我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锤炼,练就了强壮的体魄与较为坚定的意志。尽管那时大学已经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但是,我也知道无论如何这都是与己无关的事情。

大概在1977年10月的一天,我随连队在陕西陇县穆家寨一个山头劳动,听到山坡上的高音喇叭在播送要恢复高考的新闻。几天后找到《解放军报》,看到确实有恢复高考的消息,动心之余还有茫然。动心是想尝试,不能放弃这个机会,茫然是怎么复习考大学?我一无所知。

在家人和友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偷偷复习。之所以“偷偷”,是因为:当时的战士身份与军营环境不允许我公开复习。因为部队有繁重的营建劳动与战备训练。我参加过盖房子、搬砖头、拖预制板等劳动,什么都要干。夏天收工时,衣服后背都是一片白色,那是出汗后带有盐分的汗渍;我也常常参加野营拉练,风餐露宿,睡过猫耳洞,有时一天要行军一百里[2] 的山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参加高考,只能是“偷偷复习”了。

由于我的中学学习是“断档”的,因此,怎么复习我一点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一切应该从头开始。我就从初中数学的“有理数”复习起。没有教材,我就向驻地老百姓的一个初中生借了初中数学书,自己去看什么“有理数”“三角函数”等等;现在还记得,当时居然还能一看就懂,并且能做对大多数题目。

1978年4月复员回乡后,我到二哥工作的地方,江苏淮阴地区灌云县闭门复习迎考。二哥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给我找来复习资料。其间我主攻数学,兼顾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数学基础比较差,而对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的内容,我基本上比较清楚。这与我平时一直看书有关,如我在部队时翻阅了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的前几册,尽管是囫囵吞枣式的;这也和当时政治学习的氛围有关,如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以及1975年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那时我还在部队当“小教员”,给全连战士讲授“儒法斗争”之类的内容。尽管当时对那些内容也不是太明白,更不了解其政治背景,但对后来的考试有很大作用,所以政治、历史,还有语文等,对我来说不是太难,最终考上了南京大学。

揣着包子进考场

你问当年有无政审?七八级是有政审的,但是我没有在政审这个环节遇到什么问题,因为我是退伍战士。七九级以后好像取消政审了。在那个特殊年代,政审往往可能把一些成绩合格的考生因家庭成员的“政治原因”而刷掉,这种情况后来就不存在了。

我们七八级全国招生三十多万,非常少。当时我是在江苏南通县参加高考的,考场设在平潮小学。试卷是全国卷,七八级开始都是全国卷了。七八级的试卷,现在网上也能下载,用现在的眼光看,是非常简单的。但历史地看,在那个时代,十有八九的人是做不好那套试卷的,题目再简单,那时候很多人做不出来。这是因为“文革”,教育停滞十年带来的恶果。但是另一方面,在那十年中,能坚持读书的人,或许就是恢复高考的幸运儿,这也说明了知识积累和持之以恒的道理。

现在我还能回想起当时进入考场前的一些场景。考生有兴高采烈的,有惶恐不安的,也有晕头转向的。我记得还有忘记带准考证,骑车回去拿的人。作为考生我当时年龄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当了五年兵,都二十几岁了。外面一些应届生在背作文、背历史、背地理,当时觉得人家真了不起,而自己傻乎乎地就进了考场。我还怀揣了一个包子,因为容易饿,我饿了会发抖,所以我是揣着包子进考场的,后来由于专心答题,忘了饥饿而没吃。当然,估计真要吃的话,监考老师会不允许的吧。

第一门考的是政治,第一个名词解释就是“阶级”,我乐得心花怒放,因为我复习过这个名词——“所谓阶级就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是列宁说的一句话,我一气呵成,一下子写出来。当时我政治是拿了比较高分数的,八十几分,换算成一百五十分制就是一百二十多分。如果五门课程中有三门拿八十分左右,那就离重点大学不远了。后来的语文、历史、地理等,我的考分都接近八十分。

考试之后估分,我低估了自己,觉得分数或许能上中专或者大专之类的。当时,有中专上也愿意去,因为当时只要上了高等院校,就是国家的人了,就业就有保证。结果分数公布,我的考分比录取线高出很多,就毫不犹豫报了南京大学。

之所以选择南京大学,也是因为那时南京大学排得挺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还有南京大学,南大总是在前五六名。那时候南京大学的文科就只有历史、中文、哲学几个系,我报的是哲学系。以当时的社会情况,普遍是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很少有刻意挑剔专业的。反正文科主要就是文史哲三个系选择,后来才知道有经济系,那是1978年才成立的,原来很小的一个系,因为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商学院可牛了。当时考虑的是“入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分配工作就是“我是一块砖,天南海北任党搬”,特单纯。能被南京大学录取,说实话挺惊喜的。很遗憾的是,录取通知书可能是交上去了,准考证、学位证、毕业证我都保留着。

历史的幸运儿

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我是坐轮船来南京上学的——长江航运,现在已经没有客运了,只有货运,还有旅游观光的——当时从南通到南京,溯流而行,路上大概要花十四个小时,船票两块五毛钱。那时候一个学徒工的工资,十八到二十块钱一个月;一般的工人二三十块钱一个月。

我是自己来的,因为我已经走过好多路了。当时我住在南园二舍,后来是十一舍,在八舍的东面。南京大学因为是全国性的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班有北京的、上海的、浙江的、福建的、湖南的、广东的、广西的、东北的、西北的,江苏籍学生比较多。南京大学七八级哲学系入学时一共五十八位同学。

七七、七八级绝大多数同学入学前都在社会上历练过,有当过兵或正在当兵的,有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在工厂当工人的,有在农场当职工的,有在农村务农的,还有在商场当营业员的,也有在小学当代课教师的,当然,也有几位应届毕业生。生源构成复杂,折射了当年中断高考十年后社会青年的复杂结构。同时,入学同学年龄差别很大,以我们班为例,有年龄差十五岁的。大的同学对小的同学说:“小朋友,叫叔叔。”这在今天是个笑话,可在当年确实如此。

1978年秋季入学时,南京大学几个食堂只有桌子没有板凳,我们是站着吃饭的,你们可能没法想象。但是我当时觉得非常幸福了——当在部队服役时是蹲着吃饭的,上大学了已经可以站着吃饭了。那时上大学有助学金,完全够吃饭,不用缴纳学费,学习书籍是免费发的。

在“文革”断档十年的背景下,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深知上大学的来之不易,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可以说是如饥似渴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时候大学生生活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教学楼及宿舍十点钟熄灯,许多同学买来蜡烛,秉烛夜读,学习氛围很好,大家深知读书机会的珍贵,都有渴望补充知识的迫切需求。整个社会对知识日益尊重,大学生也确实当了一回“天之骄子”。

大概在1981年前,南京大学图书馆设在现在鼓楼校区的档案馆,很漂亮的一个建筑,但不大。有借书卡,先在这个卡上查,查到了然后就借,还是比较原始的。系里有资料室。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提前到图书馆及教学楼占位子的习惯——用书包或一本书放在位子上,就意味着这里有人了。这一方面说明大家读书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年图书馆及教室等硬件的不足。

当时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外哲学史、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心理学以及物理学、数学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当时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是政治问题,也有社会经济问题,我们还到安徽滁州(当时叫滁县)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调查。不管同学们后来从事什么工作,经过哲学系四年的学习,大家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逻辑方法、研究视野、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受益终生。我们要感谢南京大学,感谢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老师。

当时学生的信息源除报刊外,就是校园广播和广播电台,载体是校园里的大喇叭和少数同学才拥有的收音机。录音机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才逐渐进入校园的,但是学生拥有者很少。当时教室自习时有个亮点,就是能看见有一些同学带着收音机,用耳机在听,一般都在听英语或音乐。如果说现在大学生看手机刷朋友圈是一种生活必需,那么,当年大学生听广播和录音机则是一种学习手段与时尚。

1977年恢复高考对七七、七八级考生,对我们这一代人,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极为深远的现实影响与历史意义。许多有志青年通过努力实现了上大学的夙愿,决定了其后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社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在各行各业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这一代人不仅改变了当年我国人才短缺的窘境,还肩负起承上启下的重担,为改革开放添注了有生力量。尽管除了少数人后来成为重要人物或名人,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普通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七七、七八级大学生在整体上是我国特殊年代与特殊时期的特殊代表,他们确实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为民族的振兴做出了特殊贡献。他们是历史的幸运儿,也是时代的弄潮者!

同类推荐
  • 命令我沉默

    命令我沉默

    这本诗集除去序言和编后记以及沈浩波诗歌创作年表之外,一共包括五个章节,收录了诗人沈浩波从1999年至2012年14年间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 萧红小说集:生死场

    萧红小说集:生死场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本书精选了《后花园》《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王阿嫂的死》《小城三月》等萧红最为经典的小说作品。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作品以抒情笔调抒写着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浪费笔墨;故事情节断断续续,然而意味深长;童年趣事,妙趣横生。
  • 世说人语

    世说人语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落叶的季节,我不再孤独(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热门推荐
  • 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本书专门为艺术类考研的专业基础课考试而编写。主体部分由六部分组成,艺术基础知识与艺术史、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学前沿理论、中国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文艺理论名著选读。
  • 小子,我喜欢你

    小子,我喜欢你

    她遇见他注定倒霉,他注定是她命中的恶魔,第一次见面就撞飞了她心爱的花儿,第二次见面他就亲吻了她的脸颊,第三次见面他们竟然同居了,这下可好,两个冤家住在同一屋檐下,他以捉弄她为乐,她却以报复他为目标,世界大战就是这么爆发滴……但是,此时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开始萌动。然而这一切随着神秘人的出现打破了……
  • 推理名探

    推理名探

    封闭的女生寝室里却传来惊悚的尖叫声,平时就神经质的女生被人用绳子勒死在了床上;滑雪场里死相怪异的游人,通信中断下死亡的人数在悄悄增加着;实验楼里的低低哭泣,婚礼上的神秘中毒,市医院中惊悚的凶鬼杀人,高校里变态的连环杀人事件。这种种诡异事件都与一个人有着或明或暗,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就在我们中间!
  • Seven Ways We Lie
  • 魅生(妖颜卷)

    魅生(妖颜卷)

    这是一本绝不沉重也不黑色的作品,内容很飘渺,充满了奇思妙想,手足无措苦惆怅,长歌当哭断柔肠。笑傲人世弃虚妄,心中太阳未露光。人之于他,不过是一段又一段可供赁香的故事;他之于人,却直如主宰命运的翻云覆雨手。他,是天下最好的易容大师,如果你想遗忘前生或者替换未来,记得来找他。
  • 良辰不自知

    良辰不自知

    不良少女×五好少年会擦出什么不一样的烟火一个大型翻车现场少年一步三回头江良辰!我只想要你啊。这是一个女疯男追爆笑祖国的爱情故事
  • The Prophet of Berkeley Square

    The Prophet of Berkeley Squa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人传记丛书:毕加索

    名人传记丛书:毕加索

    名人传记丛书——毕加索——女人们造就的绘画大师:“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逍遥正邪

    逍遥正邪

    本想在药谷和自己妻子隐居的少年侠客穆恒,却因尘世三大传法宗派的介入,不得不再次踏入江湖,走向他的江湖路。
  • 重生空间之天才嫡小姐

    重生空间之天才嫡小姐

    孙月莲(奋斗状):你们等着,我会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把孙家撑上天武大陆第一家族!孙尚佑:哥.....你有没有觉得,跟着月姊,人也越来越逗比了。孙神宗:......孙光承:月姊万岁!月莲:本书倡导家和万事兴,喜欢看撕逼大战的请勿入坑啊!一部善善循环的小说,值得你喜欢、推荐和关注。有种田!有战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