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其时,以皖南事变为标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中国全面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国统区实施白色恐怖政策,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中共党组织,在一年之内“倒骨牌式”连续发生数起重大事变——江西省委事件、粤北省委事件和南方工委事件,以及之后的南方工作委员会①属下其它特、工委事件。其中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系列事件的江西省委事件,致使整个江西省委及其所属中共党组织,被国民党特务机关中央调查统计局②瓦解。以江西省委事件为导火索,“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广东——驻地在广东的中共粤北省委书记及组织部长被捕,省委机关遭破坏而导致整个粤北省委停止运作;江西、粤北两省委的上级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三位重要领导成员被捕,本书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原中共广东省委暨粤北省委书记,时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的张文彬,就是在这次事件中被捕的。
张文彬,是1934年9月中共广东省级机关遭破坏停止活动后的首任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一分为二后,创建粤北省委的领导者和第一任书记。张文彬奉命从延安到广东工作之前,是中共中央秘书长,又是西安事变的前驱和中共重要谈判代表之一,协助并参与了周恩来、叶剑英等与蒋介石的代表的谈判。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中共第一流青年政治家”③,却因叛徒引领特务追踪而至,于1942年6月6日在向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撤退转移途中,在广东梅州大埔县的高陂镇被捕,于1944年8月在国民党江西省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狱中牺牲,时年仅34岁。
韶关,是张文彬烈士受命从延安返回南方工作后,主要战斗生活的地方,因而本书故事叙述的重点,也侧重于他领导的战斗团队在韶关战斗的岁月。本书用通俗读物的形式拓印这段历史,将张文彬及其战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刻下的那段带着血色的烙痕拓印下来,广告今人,昭于后世。
1937年,以“七、七事变”为标志,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华北大片国土随之陷于日寇之手,次年,广东的省城广州亦告沦陷。广州沦陷前夕,中国军队前方战局失利,广东国民党当局政、军、党机构撤往粤北等地,随后随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迁集韶关④,韶关遂成为广东的战时省会。刚刚恢复组建成立、以张文彬为首的中共广东省委及其所属党组织和党员,也相继分散撤离广州,而后陆续汇集落脚韶关。在战时省会韶关,张文彬、厉岚、司徒千里、倪柏松为代表的中共广东省委暨之后的粤北省委战斗团队,于1938年底至1942年年中,为广东地区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中共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洗礼。
注:
①这是广州沦陷后的南方工作委员会,本书后文简称“南方工委”。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建立过两次(个)南方工作委员会。第一个于1937年10月在原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于“九龙会议”确定建立,书记为张文彬,该南方工作委员会于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恢复成立之日同时撤消,其职能为广东省委所代替。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又于1940年11月重新组建成立南方工作委员会,即本章所指。这个南方工作委员会由五委员组成,方方任书记,张文彬任副书记。
②中央调查统计局,全称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是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时期,于抗日战争初期始建立、以针对共产党人为主要目标的反动特务机构。
③摘自湖南名人网所引美国记者尼姆·威尔斯语。
④当时的韶关城为曲江县城,所以时人亦多称为曲江,为与现称习惯相一致及便于叙述,本书除了特定人物语言所指外,将这时期的曲江县城统一称为韶关。
⑤本作的“广东地区”,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广东,而是包括广东全省以及湘南、赣南、闽西南、以及港、澳、琼及广西东南部分地区等在内,当年中共广东省委所辖党组织活动的区域。